金一南美军还能打仗吗:中国蛟龙出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9:42:21

我国最先进科考船出征太平洋寻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4日03:15 京华时报                  我国最先进科考船“大洋一号”。

  据新华社电 目前正行进在东太平洋的中国海洋科考船“大洋一号”7月1日开始执行第22航次第6航段科考任务。船长甄松刚告诉新华社记者,未来半年,他们将在太平洋中脊上寻找海底“黑烟囱”,争取发现新的热液硫化物区。

  寻找海底“黑烟囱”

  “大洋一号”科考船第22航次第6、7航段首席科学家倪建宇说,“大洋一号”将开赴的海域位于太平洋中脊南部,国际上还没有在这一区域发现过活动的热液硫化物区,“大洋一号”希望在那里找到海底“黑烟囱”。

  “黑烟囱”是海底热泉的喷口,位于海底热液硫化物区,状如烟囱,且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因而得名。海底“黑烟囱”及热液矿床的发现是海洋科学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热液矿床蕴藏金、铜、锌、铅、汞、锰、银等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金属矿产,对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倪建宇说,寻找海底“黑烟囱”就好比站在十几层高楼的阳台上寻找地上的一根绣花针。他介绍说,此次第3、4航段,“大洋一号”已在南大西洋发现了两处新的“黑烟囱”;在第5航段,“大洋一号”于6月5日在海面以下2740米处捕获一条深海怪鱼,身长60厘米,状如巨型蝌蚪,疑似迄今未知的物种。这是我国首次从深海热液区捕获大型生物样品。

  有助探索生命起源

  海底“黑烟囱”能帮助探索生命起源问题。倪建宇说,无光、无氧、高压、剧毒的深海热液区,称得上“水深火热”“暗无天日”,但这里却有一个无需阳光的“黑暗生物群”。地球早期也没有氧气,因此对洋中脊生态系统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探索热液区生物为什么在无氧环境下也能生存,进而反推地质历史上生物如何演化。

  据甄松刚介绍,第22航次科考任务共分9个航段,第1航段在西南印度洋,第2至5航段在南大西洋,第6至9航段在东太平洋。“大洋一号”目前刚刚结束在南大西洋的科考任务,经巴拿马运河前往东太平洋,并于6月26日至30日停靠巴拿马巴尔博亚港,完成物资补给和人员调换。这是“大洋一号”首次停靠巴拿马。

  “大洋一号”于2010年12月8日离开广东,执行第22航次科考任务,计划于今年12月18日返回青岛。这是迄今中国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远洋科考任务。

  ■聚焦“大洋一号”

  条件艰苦

  腐烂蔬果照样吃

  “大洋一号”是中国科技含量最高的现代化远洋综合考察船,目前船上共有船员30人、科考队员45人,其中包括4名女队员。

  记者看到,船上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各实验室中桌椅、沙发均陈旧简陋。每个航段持续40天,而出海20天后,船上便没有了新鲜蔬菜。平日早就扔进垃圾箱的腐烂蔬果,队员们削掉外面一层继续吃。

  功勋卓著

  找到多处“黑烟囱”

  “大洋一号”为中国海洋科考立下无数功勋。从1979年世界上首次发现海底“黑烟囱”至今,全球已报告160余处“黑烟囱”,而中国寻找“黑烟囱”只有6年,却已找到10余处,占全球总数的近10%,可谓进展神速。            视频:揭秘蛟龙号潜水器五大绝活 http://video.sina.com.cn/p/tech/d/v/2011-07-21/070661420097.html?opsubject_id=tech-563

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今启航 挑战5千米深潜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1日 14:49 中国新闻网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启航潜向5000米深海

  中新社江阴7月1日电 (记者阮煜琳)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继去年创下3759米的下潜深度记录后,今年将冲击下潜5000米深度的目标,这是中国载人深潜从未触及的全新纪录,下潜能力达到5000米深度后,可使中国深海活动能力覆盖世界70%以上的洋底。7月1日,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试验母船从江阴苏南国际码头启航,奔赴东太平洋执行为期47天的海上试验任务。

  今年5000米级海上试验选择在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进行。“蛟龙号”的总设计师徐芑南介绍说,本次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承载一名潜航员和两名科学家,将在5000左右深度超常环境下进行资源勘查、科学考察和其它深海特定作业。当下潜能力达到5000米深度后,可使中国深海活动能力覆盖世界70%以上的洋底。

  根据“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技术改进和海试实施方案,“蛟龙号”将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试验与应用,全面考核其在5000米水深的设计功能和性能,进一步锻炼和培养中国载人深潜技术能力,为下一步开展设计深度指标的试验和应用奠定基础。

  自2010年7月13日“蛟龙号”在中国南海创下3759米的下潜深度记录返航之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通过各研制单位和全体研发人员的艰苦努力,已先后完成了作业系统、绝缘检测系统和视频系统升级等技术改进工作,并对“蛟龙号”进行了全面的检测、维修和保养。同时,完成了“向阳红09”试验母船和水面支持系统的适用性改造,进一步提高了“蛟龙号”海底作业和海试配套能力,为本次海上试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载人海试领导小组副组长金建才说,相比2010年的3000米级海试,今年的海试任务将更具有挑战性。首先是试验海区距离中国大陆约1万公里,船舶单程航行时间将达到半个月;其次,海区试验环境复杂多变,净海措施难以实施;第三5000米的下潜目标更是中国载人深潜从未触及的全新纪录。这些都将是对中国深海载人海试队伍的新考验。

  2009年8月到2010年7月,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设计深度最大为7000米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先后进行了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上试验。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生产全部由我国自主完成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3日 14:04 新华网 中国大洋协会图片:“蛟龙号”的机械手把国旗插在南海海底。   左起为潜航员付文韬、叶聪、唐嘉陵   
“蛟龙”号于2010年7月在中国南海执行一次成功下潜任务后,凯旋的潜航员展开国旗挥手庆祝。中国大洋协会供图          叶聪在“蛟龙号”海试起航仪式上。 资料图片

  新华网北京7月3日电题:揭秘“中国蛟龙”——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与“蛟龙号”总设计师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千米级海试

  新华社记者 余晓洁 罗沙

  3日,即5千米级海试起航后第三天,已为祖国服役30余载的“向阳红09”母船正“腹裹”着她引以为豪的“蛟龙号”,朝着遥远的东北太平洋开进。

  如果顺利,10多天后它们将抵达海试区域。在那里,“蛟龙号”有望创造中国载人潜水器新历史——冲击5千米级新深度。

  这条“中国蛟龙”有何风采?肩负什么使命?深海作业是怎样一幅图景?如何保障水下人员的安全?它背后有多少科研人员默默的奋斗和奉献?

  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载人海试领导小组副组长金建才与“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全方位揭秘、解析。

  自行设计、自主集成 打造地道中国龙

  记者:请给没有见过“蛟龙号”的读者描述一下它的模样。

  徐芑南:体形上,“蛟龙号”像一条大白鲨,有着白色圆圆的“身体”、橙色“脑袋”,身后装有一个X形稳定翼。

  记者:它有哪些本领?

  徐芑南:“蛟龙号”本领很多。它在技术上有三个领先优势。

  一是具有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功能和悬停定位功能,便于目标搜索和定位,在海底自由前后航行。二是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可将水下的语音、图像、文字等信息实时传输到母船上。三是它装备的充油银锌蓄电池容量很强大,保证水下作业时间。

  不久的将来,它将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等复杂海底进行科考。“蛟龙号”是他们的坐骑,也是他们的手。

  金建才:“蛟龙号”还可以对多金属结核资源进行勘查,通过摄像、照相对多金属结核覆盖率、丰度等进行评价;可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检测等复杂作业。

  记者:“蛟龙号”是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么?

  徐芑南:“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

  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到详细设计,全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完成。总装联调和海上试验也由我国独立完成。

  “蛟龙号”的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等关键技术,都是我们自己突破的。只有少许非核心零部件进口。

  可以说,它是一条地道“中国龙”。

  5千米不是“句号”,为冲击7千米作准备

  记者:这次5千米级海试意义何在?

  金建才:去年“蛟龙号”潜入3759米深海后,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后第五个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国。

  虽然前四国均已有可下潜6千甚至6千5百米的载人潜水器,但目前经常下潜的深度在5000米以内。如果这次海试成功,意味着我国载人深潜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蛟龙号”拥有世界上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7千米。5千米级的成功将为明年7千米海试奠定基础。7千米意味着潜水器可在占世界上99.8%的广阔海域自由行动。

  记者:为何选择远离祖国的东北太平洋海域进行试验?

  金建才: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该海域深度在5千米至6千米之间,深度适合本次海试;二是中国大洋协会和国际海洋管理局2001年曾签下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在7.5万平方公里合同区域内,我国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

  这次“蛟龙号”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勘探该矿区。在此进行海试和勘探工作,是履约行为。

  记者:为何在7月起航?

  金建才:根据多年海洋科考经验,这个季节最适合海试。

  海底世界并非五光十色,几乎一片黑暗

  记者:深海里是一幅什么图景?

  徐芑南:海底世界并非想象中那么五光十色。对潜航员来讲,海平面以下200米几乎一片黑暗。他们靠声纳系统知道哪有鱼洞、哪是坑、哪的障碍物需避开。

  好在“蛟龙号”配有很强的照明系统和先进的摄像、拍照仪器,传回的图挺清晰。

  记者:深海里工作环境怎样?

  徐芑南:3名潜航员在一个直径只有2.1米、封闭的载人舱里,一坐就是八九个小时,需要超人的耐力和心理承受力。

  记者:“蛟龙号”靠什么获取勘探样本?

  徐芑南:首先由导航系统实现自动定向、定高、定深、定位。然后用“蛟龙号”装备的机械手进行采集样本作业。这里面有很多无人智能技术

  “蛟龙号”有两个机械手,可以伸缩,各有多个“关节”,相当于人的肩、肘、腕等。根据3千米级海试的结果,我们对机械手进行了改良,它现在更加灵敏了。

  以人为本 深海安全保障措施严密

  记者:深海里作业如何保障人员安全?

  徐芑南:科学研究,以人为本,海试始终把人员安全放在首位。在这方面,国际先进水平国家有的技术,我们都已经掌握。

  安全问题,关键是处理好重量与浮力的关系,只要有足够的浮力,潜水器就能浮上来。

  紧急情况下,可以把携带的铁块、蓄电池箱、采样篮扔掉。如被海草缠住,“蛟龙号”将“断臂”,抛弃机械手。

  最糟糕的是陷入淤泥。果真如此,“蛟龙号”的报警系统会发射浮标到海面。母船立即到位、施救。

  “蛟龙号”装配了充足的生命支持系统和氧气供给系统,力求万无一失。

  “40后”到“80后”,“蛟龙号”大家庭

  记者:介绍一下“蛟龙号”团队

  金建才:载人潜水器是国家“863计划”支持的项目。国家海洋局组织,中国大洋协会牵头实施,中船重工七〇二所总装。100多个科研单位和企业的1000多人参与了设计、研制、海试。

  徐芑南: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家庭!

  大家关注的三个潜航员,主驾驶、深海“的哥”叶聪刚过而立之年,付文韬、唐嘉陵都是“80后”。我(徐芑南)今年76岁了,2002年科技部立项、接到研究任务时我都60多了。

  记者:我国深海技术起步晚,这些年是如何赶超的?

  徐芑南:为祖国实现载人深潜是我们共同的梦想。严谨求实、团结协助、拼搏奉献、勇攀高峰是我们庄严的承诺。

  图纸上画了无数遍、脑海里想了无数遍、做梦里见到过无数遍,现在成真了,我们国家终于有了自己的载人深潜器。

  这次起航前,海试队员面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宣誓。队员代表们一一报出自己的姓名:唐嘉陵、付文韬、叶聪、刘峰……并齐声高呼:“牢记祖国人民重托,坚决完成海试任务!”

蛟龙号总设计师谈深潜:首要是确保潜航员安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4日 10:31 人民网-人民日报   
7月1日上午,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江苏江阴启航。未来47天,它将驶向东北太平洋,进行5000米级海试。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余建斌

  记者:为什么选择去东北太平洋进行海试?

  徐芑南:首先,这一区域符合试验的深度要求。此外,中国大洋协会和国际海底管理局有一个勘探合同,试验海区就是这个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

  经过20多年的大洋科考,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勘探合同,我国拥有这块国际海底区域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的专属勘探权。

  记者:潜航员在这么深的海底,安全如何保障?

  徐芑南:国际上,对载人潜水器的试验都是分阶段来进行,一般是以20%深度慢慢递增,我们国家是以1000米、3000米、5000米到7000米递增。

  深潜器从设计开始,理念就是要确保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在海中,深潜器需要调整重量和浮力的平衡关系。为了确保安全,一定要有足够的浮力,在不同的情况下,保证潜水器上浮。

  “蛟龙号”有抛载的办法,可以把一切能抛的东西都抛掉。即使机械手在海底作业时候被缠住,也可以抛掉;采样篮被缠住,也可以抛掉。海底淤泥比较多,如果深潜器在海底作业时陷入淤泥,还可以由海面人员利用海缆,把深潜器拉起来。

  记者:如果5000米级试验成功,“蛟龙号”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徐芑南:美国目前的载人深潜工作深度是4500米,正新建一个6500米深度的载人潜水器;俄罗斯有两个载人潜水器,工作深度是6000米;日本的载人潜水器的最大工作深度是6500米。

  目前真正在使用的载人潜水器工作深度绝大部分在5000米左右。“蛟龙号”设计最大工作深度是7000米,如果5000米级海试成功,并且应用于实际,可以说是进入了国际先进的行列。 

专家详解蛟龙号载人潜水任务:主驾驶是核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4日 10:27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蛟龙”潜向5000米深海

  本报记者 余建斌

  核心提示  “蛟龙号”继去年创下3759米的下潜深度纪录后,再次起航冲击5000米深度纪录。

  与3000米深度相比,5000米级海试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如何保障潜航员安全?请看记者报道。

  7月3日,“向阳红09”试验母船运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按预定计划向东北太平洋海试区域进发。记者了解到,目前试验母船和“蛟龙号”一切正常。

  7月1日上午,作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由母船载运,从江苏江阴启航,开始执行为期约47天的5000米级海上试验任务。

  若冲击5000米水深成功,便可到达70%全球海洋洋底

  去年7月13日,“蛟龙号”在我国南海创下了3759米的下潜深度纪录,使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如果此次冲击5000米水深成功,“蛟龙号”可以到达70%的全球海洋洋底。

  相比2010年的3000米级海试,这次的海试任务将更具有挑战性:试验海区距离祖国大陆约1万公里,船舶单程航行时间将达到半个月;海区试验环境相对较远,增加了海况的复杂性……

  根据计划安排,“蛟龙号”将下潜4次,争取达到试验深度目标。

  5000米水深考验深潜器受压性能和通讯能力

  与3000米试验相比,5000米试验有哪些特别的难度?载人深潜器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研究员徐芑南说,海水的压力给深潜器的结构、材料等方面提出很高要求。同时,随着下潜深度越深,通讯也将受到更大考验。

  在5000米水深处,1平方米的面积大概要承受5000吨的压力,比3000米水深时多出2000吨。

  能够承载3个人的“蛟龙号”在空气中的重量还不到22吨。据徐芑南介绍,“蛟龙号”主要采用的是钛合金材料,具有弹性,能够承受高压。它在深海受到压力缩小后,回到海面又能够弹回来,同时其抗腐蚀性也很好。

  专家告诉记者,对5000米试验来说,如果以每秒半米的速度下潜,预计需要160分钟左右。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采用了大量无人潜水器的技术,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水下智能机器人。徐芑南介绍,“蛟龙号”装备了很多水下传感器,还有机械臂,智能技术化程度也较高。水下导航可以自动定向、定高、定深。“这使潜航员的工作效率更高,更好地把精力集中于科考作业。”

  随着水深增加,电磁波消耗变大,水下通讯能力也受到考验。据专家介绍,在海底,“蛟龙号”和母船之间通讯,能够传送彩色图片、数据和语音。语音通讯大概有二三秒延迟,基本上接近于实时。

  而利用水下声呐系统,深潜器就像有了鼻子、耳朵、眼睛等“五官”,在复杂的海底环境中,可以对地形地貌进行测量。

  “深度和难度是成正比的。”徐芑南告诉记者,“蛟龙号”设计最大深度是7000米,其各项设计性能和指标也是按照7000米要求来实施的。“如果5000米级深度能够突破,并检验各项功能,安全返回,这次试验就算完成任务。”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金建才说。

  6名潜航员将经受幽闭隔绝环境考验

  据金建才介绍,此次总共有6名潜航员执行下潜任务,其中有3人曾经下潜过3000米海底。按试验计划,每次将有3名潜航员下水,6人将轮番冲击5000米深度纪录。

  在3000米级海试时,潜航员最长要在水里呆9个小时左右,在海底工作5个小时。在5000米级别的试验中,这两个时间相应都要增加。潜航员要面临在长期封闭空间中对身体的考验,以及在幽闭隔绝环境中对心理的考验。

  潜航员生活工作在内径为2.1米的球体舱内,空间十分狭小,刚好能容下3个人,但3个人很难同时站立起来。

  舱内是常压环境,有专门供氧和吸收二氧化碳的设备,异味气体也可以吸收。5000米海底温度大概为1、2摄氏度,但舱内温度较高。“舱内潮湿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办法解决。”徐芑南说。

  载人潜水器的主驾驶担任潜航员团队负责人。专家告诉记者,对于主驾驶有很高的要求——他要能熟练控制潜水器本体和机械手臂,还要对海况海流十分了解。

  今年31岁的“蛟龙号”主驾驶叶聪说,经过3000米级的试验,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5000米这个纪录,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对此,我和其他潜航员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蛟龙号5000米深潜试验区距我国大陆上万公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1日 14:43 中国广播网   
7月1日上午,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江苏江阴启航。未来47天,它将驶向东北太平洋,进行5000米级海试。新华社发 “蛟龙号”潜水(资料图片) “蛟龙号”(资料图片)

  中广网快讯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台深海潜水器“蛟龙号”今天(1日)将启程执行为期47天的5000米级深海实验任务,它将再度刷新我国载人深潜的记录,详细情况,马上连线正在现场采访的记者费磊。

  万事俱备 静待启程

  主播:“蛟龙号”启程了吗?

  记者:现在“蛟龙号”还没有启程,我现在的正前方就是“蛟龙号”巨大的身影。我现在位于江苏省江阴长江边上的国际码头,现在正在进行简短而热烈的欢送仪式,“向阳红9号”科考船将搭载着“蛟龙号”顺着长江顺流而下,执行深潜任务。

  目前海洋局以及科技部的领导正在讲台上在进行欢送仪式的讲话,在船舷边上,所有参加任务的船员都站成了一排,在目视着前方,所以说整个仪式庄严而肃穆。在今天建党9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见证我国已经取得这样世界领先科技成果,现场全体人员心情包括我也都是非常激动。

  冲击下潜5000米深度目标

  主播:真是一个特别隆重的日子,这次“蛟龙号”都担负着哪些任务?

  记者:根据国家海洋局的方案,“蛟龙号”在去年(2010年)在我国南海创下了3759米下潜深度记录之后,今年(2011年)将会结合旅行中国大洋协会各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海底多金属结合勘探的合作要求,冲击下潜5000米深度的目标,并将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进行地貌测量,环境参数测量和定点取样等作业、实验与任务。

  全面考核蛟龙在5000米水深的设计功能和性能,同时今年5000米的海事还本着边建边应用边改进的精神,对于位于夏威夷东南部靠近南美洲附近海域的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协会海底管理局签订的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合区进行多金属结合的勘探的工作,可以说是既有试验,又有应用。

  海事任务更具挑战挑性

  主播:相比于去年3000多米的深度,挑战5000米深度有哪些意义呢?

  记者:今年这个海事任务可以说更具有挑战挑性,首先是试验海事海区距离祖国大陆大概10000公里,船舶单程航行的时间将会半个多月,第二是海区试验环境复杂多变,进海措施也是难以实施,可以说面临着一些困难。第三是5000米下潜目标可以说中国载人深潜从未触及的全新的记录,这些都将是对我国深海载人海事任务的新的考验。

  据了解,这次测试5000米如果成功以后,蛟龙号下一步将会继续探测7000米的深度,如果7000米成功蛟龙号的工作范围将会覆盖到全球海洋区域的99.8%的区域。可以说“蛟龙号”不断创造新的记录,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掌握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也为将来大深度海底资源的探测开发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日本科学家称在太平洋海底发现巨大稀土矿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4日 17:05 财新网

  位于国际海域,而且易于开采,估计总量在800-1000亿吨;目前全球证实的稀土储量只有1.1亿吨

  【财新网】 (综合媒体报道) 日本科学家日前表示,在太平洋国际海域发现巨大的稀土矿藏,估计总量在800-1000亿吨,可以轻易地被开采。

  路透社报道了这一消息。日本科学家表示,这个稀土矿从夏威夷的东边一直延至西边,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塔希提岛的东边。

  他们从78处距海面3500米-6000米的海底泥土中发现了矿物。其中三分之一富含稀土和金属钇。科学家表示,可以通过将海泥打捞上船,从中提取稀土的方式开采。

  据报道,日本科学家估计,这个矿藏的储量在800-1000亿吨,而目前,据美国地质勘探局调查结果,全球证实的稀土储量只有1.1亿吨,主要埋藏在中国、俄罗斯及其他前苏联国家和美国。

  研究人员估计,在一些稀土含量较高的海底,一平方公里面积的海底稀泥中可以提炼出稀土的量,约相当于目前全球稀土年需求量的五分之一。

  7月3日的英国《自然地质学》杂志刊登了详细报告。

  稀土是制造高科技电子产品不可缺少的原料。日本目前占全球需求量的三分之一。近年来,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稀土生产和出口国,中国政府加强了对稀土管理和出口调控,也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的资源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任何国家不应对“区域”的任何部分或其资源主张或行使主权或主权权利,任何国家或自然人或法人,也不应将“区域”或其资源的任何部分据为己有。其开发实行平行开发制,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企业部牵头进行,或由有关国家及其自然人和法人与管理局以协作方式开发。         

日忧中国蛟龙号潜水器可深海截获敌国机密通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5日 11:12 环球时报   
7月1日上午,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江苏江阴启航。未来47天,它将驶向东北太平洋,进行5000米级海试。新华社发

  日本时报13日刊发文章称,中国最先进的载人潜水器正随“向阳红09”深潜实验母船向太平洋中部深海水域进发,如果成功完成5000米深海下潜,2012年将向7000米冲刺,这在军事方面的影响深远,可以进行深海拦截敌对国家机密通信,同时绘制高精度的海床地图,从而大大提高解放军潜艇的大洋行动能力。该潜艇采矿与军事潜能等受到亚洲和西方国家的密切关注。

  日媒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按照世界级深水载人潜艇的标准设计的。支援舰将该潜艇及其三名舰员带到夏威夷东南部和北美的中间水域,而“蛟龙”号则会在那里尝试深入太平洋水下5000米,这将超越2010年在南中国海水域3759米的潜水深度。

  日媒称,“蛟龙”号采用特制钛制船体,能承受强大的深海压力。如果这次远征潜水尝试成功,那么该潜艇预计将在2012年尝试在大约7000米的最大潜水深度运作,这样“蛟龙”号能够抵达几乎全世界海域的底部。这将使中国超越日本、俄罗斯、法国和美国,成为“深海潜艇俱乐部”中的佼佼者。

  地球表面三分之二被海洋覆盖,平均深度可达4000米,蕴藏着丰富的金、铜、铅、锌、镍、锰、钴、铁以及其它矿产。中国表示,“蛟龙”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在最佳位置勘探并开采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

  日媒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要求获得更多的资源。若未来陆地资源供应不足,或出现危机导致资源不足,中国领导人就必需依靠海上和海底资源。一些海床储备比陆地资源丰富,其中包括金矿储备(目前销售价格接近创纪录),钴矿(用于减轻抗腐蚀),坚固的金属合金及涂料。

  日媒称,中国希望,利用先进的深海技术增加其在东海及南海领土纠纷中的影响力。2010年5月和6月,“蛟龙”号潜艇进行了17次潜水(最长一次历时9个多小时),其中一次使用机械臂将中国国旗插在了南中国海海底,象征着这一目标的确立。

  日媒称,中国还希望开发其声称拥有主权的近海以及国际水域的油气资源。中国科学家指出,在南中国海地区存在大量油气资源。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秘书长金建才称,“蛟龙”号潜艇及其支援舰准备在7月1日离港,其任务的一部分是完成大洋协会和国际海底管理局之间的一项合约。

  日媒称,7月11日至22日,国际海底管理局在总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召开会议,考虑通过四份申请在国际海底区域勘探深海矿产资源的申请书。申请国家分别是中国、俄罗斯、瑙鲁和汤加。瑙鲁和汤加这两个太平洋岛国正在为私营采矿公司提供赞助,这是他们首次发出这样的申请。

  日媒称,中国和俄罗斯申请勘探多金属硫化物,这对国际海底管理局来说是第一次。多金属硫化物主要包含铜、铅、锌、金和银。这些沉积物里中有一些富含的高浓度基础金属(铜、锌、铅),尤其是贵金属(金、银)。最近,由于近海勘探和采矿技术不断进步,使获得这些宝贵资源成为可能,这吸引了国际采矿业的眼球。

  金建才称,“蛟龙”号的任务包括在国际海底管理局指定的75000平方公里区域内,采集海底图片和录像片段,并探测海下的地势和地质情况。他补充称,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的许可下,一旦技术成熟,中国将能够在该区域堪探矿产和其他资源作商业用途。

  日媒称,7月3日,一队日本专家宣称,对太平洋78处海床地点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地点富含稀土物质,对各种高科技产品(不管是民用还是军用)而言很重要,这表明深海海床的矿产潜能受到重视。据他们估计,每个热点地区每平方公里都储藏有稀土氧化物,相当于目前全球市场需求总量的五分之一,该市场中大约97%的供应由中国提供,而由于中国施加日益严格的出口定额,使得这些稀土物质的市场价格暴涨。

  日媒称,中国雄心勃勃的深海堪探和开发计划仅始于2002年。该计划资金雄厚,涉及100多家研究所和公司,是一项重中之重的事业。2011年晚些时候,中国将发射第二颗海洋遥感卫星,这与其开始在青岛建立一全国研究基地加快对深海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研究和搜索大约在同一时间。“蛟龙”及其母舰将以这个研究基地为母港。中国还有望自主建造深海钻探船和一个海底自动观测台网络。

  虽然中国并不掩饰其对深海矿产和能源的野心,但很少谈论其军事潜能。然而,“蛟龙”据称能为中国武装部队和国家安全机构执行关键的任务。其中包括打入外国海上光纤通信电缆以拦截外交和商业机密,找到消失的核武器和导弹,以及绘制高精度海床地图以协助中国日益强大的潜艇舰队的行动。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抵东北太平洋将下潜5千米深度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6日 16:18 新华网  资料图:“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新华网北京7月16日电(记者罗沙)经过16天航行,搭载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于北京时间16日下午2点抵达东北太平洋海试区域,“蛟龙”号将在这里冲击下潜5000米深度目标。

  “蛟龙”号海试总指挥刘峰抵达海试区域后与国家海洋局视频连线时表示,“向阳红09”船航行过程中遇到了2次低气压影响,海上风速达到6至7级水平。目前海试区域风浪较大,船只颠簸严重,甲板行走困难,船员有晕船现象出现。

  “抵达海试区域后,海试团队将抓紧实验准备和人员培训,加紧对'蛟龙’号的检查维护,并对预定下潜海区参数进行测量比对,选择确定下潜具体坐标。”刘峰说,“预计未来3到4天,海试区域的气象条件仍不符合海试要求,我们将利用这段时间将准备工作做到最细,一旦海况好转,立即开展海试。”

  担任海试保障警戒任务的“海洋六号”船与16日同时抵达海试区域,“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杨胜雄介绍说,完成本次海试任务后,“海洋六号”还将继续开展“蛟龙”号7000米海试选区调查,为“蛟龙”号冲击7000米深度做好准备。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在视频连线时要求,未来15天将是见证我国载人深潜奇迹的时刻,海试队员要克服麻痹思想和急躁情绪,按照海试实施方案要求,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做到万无一失,圆满完成“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的光荣使命。

  “向阳红09”船1日从位于江苏江阴的苏南国际码头起航,拉开了“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序幕,本次海试将冲击下潜5000米深度的目标,并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试验与应用。 图解蛟龙号                   蛟龙号概况   长×宽×高:8.2米×3.0米×3.4米
·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
·最大速度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
·最大工作设计深度7000米,理论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海洋
·2010年在中国南海创目前最大下潜深度3759米
·此次海试目标在东北太平洋突破5000米深度

蛟龙号今晨下潜至4027米突破去年下潜纪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1日 06:37 中国广播网
    蛟龙号潜水器布放入海(新浪科技配图)      蛟龙号潜水器深海传回三位试航员合影(新浪科技配图)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已经浮出水面(新浪科技配图)

  据中央电视台消息,21日凌晨三点,中国载人深潜进行5000米海试,“蛟龙号(微博)”成功下潜。今晨5时许,蛟龙号潜水器已达4027米左右,突破去年创下的3759米纪录。

  “蛟龙号”继2010年创下3759米的下潜深度纪录后,再次起航冲击5000米深度纪录。2011年7月3日,“向阳红09”试验母船运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按预定计划向东北太平洋海试区域进发,并于北京时间16日下午2点抵达目的地。

  “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杨胜雄介绍说,完成本次海试任务后,“海洋六号”还将继续开展“蛟龙”号7000米海试选区调查,为“蛟龙”号冲击7000米深度做好准备。

详解蛟龙号载人潜水:6人将轮番冲击5千米深海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4日 10:50 人民网-人民日报
等待启航的向阳红09号母船(新浪科技配图 郭祎/摄)蛟龙号机械臂(新浪科技配图 郭祎/摄)

  本报记者 余建斌

  《 人民日报 》( 2011年07月04日 06 版)

  核心提示

  “蛟龙号”继去年创下3759米的下潜深度纪录后,再次起航冲击5000米深度纪录。

  与3000米深度相比,5000米级海试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如何保障潜航员安全?请看记者报道。

  7月3日,“向阳红09”试验母船运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按预定计划向东北太平洋海试区域进发。记者了解到,目前试验母船和“蛟龙号”一切正常。

  7月1日上午,作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由母船载运,从江苏江阴启航,开始执行为期约47天的5000米级海上试验任务。

  若冲击5000米水深成功,便可到达70%全球海洋洋底

  去年7月13日,“蛟龙号”在我国南海创下了3759米的下潜深度纪录,使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如果此次冲击5000米水深成功,“蛟龙号”可以到达70%的全球海洋洋底。

  相比2010年的3000米级海试,这次的海试任务将更具有挑战性:试验海区距离祖国大陆约1万公里,船舶单程航行时间将达到半个月;海区试验环境相对较远,增加了海况的复杂性……

  根据计划安排,“蛟龙号”将下潜4次,争取达到试验深度目标。

  5000米水深考验深潜器受压性能和通讯能力

  与3000米试验相比,5000米试验有哪些特别的难度?载人深潜器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研究员徐芑南说,海水的压力给深潜器的结构、材料等方面提出很高要求。同时,随着下潜深度越深,通讯也将受到更大考验。

  在5000米水深处,1平方米的面积大概要承受5000吨的压力,比3000米水深时多出2000吨。

  能够承载3个人的“蛟龙号”在空气中的重量还不到22吨。据徐芑南介绍,“蛟龙号”主要采用的是钛合金材料,具有弹性,能够承受高压。它在深海受到压力缩小后,回到海面又能够弹回来,同时其抗腐蚀性也很好。

  专家告诉记者,对5000米试验来说,如果以每秒半米的速度下潜,预计需要160分钟左右。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采用了大量无人潜水器的技术,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水下智能机器人。徐芑南介绍,“蛟龙号”装备了很多水下传感器,还有机械臂,智能技术化程度也较高。水下导航可以自动定向、定高、定深。“这使潜航员的工作效率更高,更好地把精力集中于科考作业。”

  随着水深增加,电磁波消耗变大,水下通讯能力也受到考验。据专家介绍,在海底,“蛟龙号”和母船之间通讯,能够传送彩色图片、数据和语音。语音通讯大概有二三秒延迟,基本上接近于实时。

  而利用水下声呐系统,深潜器就像有了鼻子、耳朵、眼睛等“五官”,在复杂的海底环境中,可以对地形地貌进行测量。

  “深度和难度是成正比的。”徐芑南告诉记者,“蛟龙号”设计最大深度是7000米,其各项设计性能和指标也是按照7000米要求来实施的。“如果5000米级深度能够突破,并检验各项功能,安全返回,这次试验就算完成任务。”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金建才说。

  6名潜航员将经受幽闭隔绝环境考验

  据金建才介绍,此次总共有6名潜航员执行下潜任务,其中有3人曾经下潜过3000米海底。按试验计划,每次将有3名潜航员下水,6人将轮番冲击5000米深度纪录。

  在3000米级海试时,潜航员最长要在水里呆9个小时左右,在海底工作5个小时。在5000米级别的试验中,这两个时间相应都要增加。潜航员要面临在长期封闭空间中对身体的考验,以及在幽闭隔绝环境中对心理的考验。

  潜航员生活工作在内径为2.1米的球体舱内,空间十分狭小,刚好能容下3个人,但3个人很难同时站立起来。

  舱内是常压环境,有专门供氧和吸收二氧化碳的设备,异味气体也可以吸收。5000米海底温度大概为1、2摄氏度,但舱内温度较高。“舱内潮湿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办法解决。”徐芑南说。

  载人潜水器的主驾驶担任潜航员团队负责人。专家告诉记者,对于主驾驶有很高的要求——他要能熟练控制潜水器本体和机械手臂,还要对海况海流十分了解。

  今年31岁的“蛟龙号”主驾驶叶聪说,经过3000米级的试验,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5000米这个纪录,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对此,我和其他潜航员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蛟龙号预计第二次深潜中正式冲击5000米深海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1日 09:48 新浪科技  蛟龙号深潜器做下潜前的准备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时10分许,经过5个多小时作业,蛟龙号(微博)搭载的三位试航员顺利出舱返回向阳红9号母船,标志着蛟龙号5000米深潜海试的首次试水成功。新浪科技第一时间连线国家海洋局大洋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在近期即将进行的蛟龙号第二次下潜中,冲击五千米深海。

  今天凌晨3时许,蛟龙号被布放入东太平洋的海域;5时26分左右,蛟龙号下潜至今天最大深度4027米,突破了去年在南海创造的3759米深潜纪录。大洋办相关负责人对新浪科技表示,今天的试水按计划是下潜至与去年下潜深度持平的水平即3759米,这是因为蛟龙号在去年深潜后,进行过改造,但尚未进行过海底试验,所以首次试水深度没有定在5000米;但由于今天下潜比较顺利,现场情况比较好,因而潜至4000多米,超出预期,表明蛟龙号的改造基本成功,潜水器一切正常。

  按计划,在此次为期47天的5000米海试任务中,蛟龙号将执行4次下潜,今天执行的是第一次下潜。大洋办相关负责人对新浪科技表示,蛟龙号预计在接下来的第二次下潜中冲击5000米深海,第三次下潜将执行海底作业任务,第四次再次冲击5000米。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7月1日,蛟龙号伴随“向阳红09”试验母船从江阴苏南国际码头启航,奔赴东太平洋执行此次5000米级海上深潜试验任务。按试验计划,将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 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试验与应用,全面考核其在5000米水深的设计功能和性能,为下一步7000米下潜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 进一步锻炼和培养中国载人深潜技术能力。

  2010年8月26日,我国宣布蛟龙号到达3759米深海底。潜航员相继把一面五星红旗和寓意中国载人深潜成功的龙宫标志物,布放到3759米海底。在完成长达9小时03分水下及海底作业之后,蛟龙号顺利浮出海面。我国成为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刘允 郭祎) 
各国深海载人潜水器 

日本深海6500深潜器

日本1989年建成了下潜深度为6500米的深海6500潜水器,水下作业时间8小时,曾创纪录下潜到6527米深的海底。 

法国“鹦鹉螺”号潜水器

法国1985年研制成的“鹦鹉螺”号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6000米,共下潜1500多次,完成过深海海底生态等调查搜索任务。 

俄罗斯和平二号潜水器

俄罗斯是目前拥有载人潜水器最多的国家,较著名的是1987年建成的“和平一号”和“和平二号”6000米级潜水器。 

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

美国是较早开展载人深潜的国家之一,1964年建造的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是他们的代表作,可以下潜到4500米的深海。 

美媒关注中国蛟龙号下水 担忧竞争落后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1日 08:58 东方早报

  早报讯 “中国计划以一台载人潜水器深潜太平洋。这将使它在一场勘探世界大洋最深处可能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的竞赛中超越美国。”昨日,对于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近期的动向,美国媒体发出担忧。

  报道指出,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让海底采矿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并随着中国和俄罗斯申请勘探被认为含有更多金、银、铜、锌,特别是铅的新发现深海矿藏,美国可能会落后于潜在的商业和军事对手。这场竞赛具有堪比太空探索的商业、科学和军事意义。

  美国曾一度领先

  “蛟龙”号于7月1日乘海洋调查船离开中国,16日抵达位于东北太平洋、夏威夷和北美之间的目的地,将在该地区尝试下潜5000米。此次之所以选择东北太平洋海域作为测试地点,主要原因是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在2001年和联合国下属的专门负责公海采矿的机构国际海床管理局签署了一份合同。这份为期15年的合同最初允许中国大洋协会在面积达15.54万平方公里的海床上开采多金属块(含金属矿的小岩石),八年后开采面积被缩小到7.77万平方公里。

  如果此次任务圆满成功,明年“蛟龙”号将尝试下潜至大约7000米的深度,这也是“蛟龙”号的最大设计下潜深度。如果成功,“蛟龙”号将超越日本的“深海”(Shinkai)深潜器和俄罗斯的“和平”号(Mir)深潜器。中国的官员和专家表示,据估计,中国凭借“蛟龙”号可以到达全球99.8%的海床。

  美国目前在役的下潜深度最大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是1964年投入使用的“阿尔文”号(Alvin),其最大下潜深度约为4511米。升级后的版本可以下潜至约6553米,升级工作要2015年才能完成。

  美国《华尔街日报》昨日报道称,这次潜水将是中国在一场关系重大的科技竞赛中达到的最新一个里程碑。美国曾是这场比赛的主角。1960年,美国利用目前已经退役的深海潜水器“的里雅斯德”号(Trieste)将两名潜水员送入马里亚纳海沟的底谷——距离海面36200英尺(约合11034米),是世界海洋的最深处。

  此后的数十年,美国在海底勘探和采矿活动中领先世界,但其中的商业利益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减弱,因为当时镍、铜和其他被认为最容易从深海海床开采的大宗商品在国际上的价格不够高。

  报道称,美国海军曾运营三台载人潜水器,其中一台名叫“海崖”号(Sea Cliff),能够下潜至大约2万英尺(约合6096米)的深处,但由于国防预算的削减,这台潜水器在1998年退役后就没有被新的潜水器替代。

  中国会开发更多潜水器

  尽管有外国军事专家说,“蛟龙”号可用于截获或剪断海地通信线缆,回收海床上的外国武器,或者是维修或救援海军潜艇,但中国坚称“蛟龙”号只用于民用目的。中外专家认为,“蛟龙”号主要目的是帮助勘探可能非常丰富、但目前无法接触的海底金属矿藏和中国为保持经济增长所需的其他自然资源。

  曾是美国海军军官的深海工程咨询师当·沃尔什是1960年乘坐“的里雅斯德”号深潜的人员之一,与“蛟龙”号的设计团队见过面。沃尔什说,这肯定不是一个急于引起轰动的项目,而是一个精心演进的项目。

  沃尔什通过电子邮件说,“我相信这个团队会开发出更多载人和无人潜水器,这些潜水器将加入世界深海潜水器的'舰队’里并受到欢迎;我们大家需要在深海布置尽可能多的'眼睛’,因为我们对于'神秘的深处’的很多东西都不了解。”

  中俄递交新开采申请

  目前,总部位于牙买加的国际海床管理局正在举行会议,议题包括商讨中国和俄罗斯的举动:申请开采最近才被发现的矿藏资源:多金属硫化矿。国际海床管理局网站上的资料显示,中国于2010年5月申请勘探西南印度洋脊的多金属硫化矿。西南印度洋脊大致平分非洲和南极洲之间的大海。

  据报道,探测表明,多金属硫化矿聚集在海床上的火山泉附近,据信含有大量多种金属,尤其富含金、银、铅、锌和铜。国际海床管理局估计,多金属硫化矿中每种金属的储量最多可达1.1亿吨。但在长约59570公里的洋脊上(据信大部分多金属硫化矿沉积于此),只有大约5%的矿藏经过仔细勘察。

  国际海床管理局秘书长欧丹腾将中国和俄罗斯的申请形容成“本质上破天荒的举动”。国际海床管理局同时也将首次考虑私人公司递交的深海勘探权申请。提出申请的私人公司受到了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和瑙鲁的资金支持。欧丹腾将此称作国际海床管理局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是深海海底采矿制度上的一座里程碑。

  由于没有认可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美国因此不是国际海床管理局会员。兰德公司高级研究员、海岸警卫队前指挥官艾伦,美国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和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国防部前副部长哈姆雷今年4月公开呼吁美国政府认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他们认为此举能为美国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和稳定的法律框架以投资深海海床的采矿项目,同时令军方获益:军方因此能将航海和领空飞越权利合法化。 

总设计师称蛟龙号有能力向7000米冲击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5日18:48 新华网

  (权威访谈)托起中国的深蓝梦想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向5000米深海发起冲击之际专访总设计师徐芑南

  新华网北京7月25日电 (记者罗沙 余晓洁) 继21日成功突破4000米深度后,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即将再接再厉,向5000米深海发起冲击。在中国人有望再次创造人类探索海洋奇迹之际,新华社记者专访了“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

  天气、海况多变属“意料之中”

  记者:“蛟龙”号出发进行5000米级海试以来的日日夜夜,您是如何度过的?原定于22日进行的第二次下潜试验因为气象恶劣被迫取消,您如何看待这个小小的挫折?

  徐芑南:这次5000米级海试相比去年进行的3000米级,深度更大,海域更加陌生。这对“蛟龙”号可以说是一次新的、更大的考验。16日“蛟龙”号抵达海试区域以来,我的心情始终紧紧与海上情况连在一起。每天守在北京陆基保障中心,等待现场指挥部传回的第一手信息。特别是看到海试团队成功取得了突破4000米的深度,我的心情确实非常激动。

  第二次海试因故取消,并不能说就是一次挫折。海洋高科技装备的研制,最终都必须深入大洋进行实践验证。海上的天气、海况时时刻刻千变万化,虽然有气象部门进行预报,但始终不可能完全准确把握。可以说,出现试验因天气原因取消的情况,是完全在我们计划内的。“蛟龙”号的海试,必须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在试验方案中,我们规定的“蛟龙”号海试气象条件是“4级风、3级海况”。但在设计时,“蛟龙”号已经考虑到在更高的海况下布放和回收的能力,但是由于目前潜水器仍属于海试阶段,需积累经验,安全方面的规定会更加严格一些。

  “蛟龙”号:全球载人潜水器中属“第一梯队”

  记者:如果“蛟龙”号成功突破5000米深度,那就意味着我国深海考察的范围可以覆盖全球70%以上的海洋。从技术上说,“蛟龙”号在全球范围内是数一数二的吗?

  徐芑南:回顾世界各国潜水器的发展历程,我国是第五个成功研制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国家。由于科研装备研发的规律,后研发的装备一般都是要更先进一些。我国研制载人潜水器的各种技术、资源条件相比其他几个国家都要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可以自豪地说,“蛟龙”号在全球载人潜水器中,是属于第一梯队的。

  具体来说,“蛟龙”号使用了最先进的数字化水下通信技术,我们的水下运动系统可以让“蛟龙”号在海底来去自由。当然,许多的先进技术,我们都是在其他国家潜水器研发的基础上吸收、改进而来的,可以说是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还有部分技术,例如水下高清视频拍摄和传输,暂时还是使用国外产品。

  目前,世界各潜水器强国都在改进自己的潜水器性能,或者研制深度更深、功能更强大的潜水器,我们也会继续对“蛟龙”号进行改造升级,同时加紧我国潜航员队伍的培养。

  中国载人深潜:从无到有,后来居上

  记者:我国研制深海潜水器的历史不到30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我们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后来居上。我们的科研人员是如何一步步创造中国深海潜水奇迹的?

  徐芑南:这个历程,确实一言难尽。深海潜水器,大概可以分为带缆水下机器人(ROV)、无人自治水下机器人(AUV)和载人潜水器(HOV)等几大类。我国的潜水器,也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过来的。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自主研制早期的ROV,到1992年前后,我国ROV的深度、功能等都已比较先进。而1995年到1998年前后,我国研制成功AUV,这是我国潜水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载人潜水器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深海科研,装备必不可少。早在上世纪90年代,许多科研人员就已经开始讨论发展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我国的大洋科考船也开始到5000米左右深度的国际海域收集相关资料,为此后载人潜水器的研发未雨绸缪,做准备工作。

  载人深潜精神:严谨求实、拼搏奉献

  记者:中国人不断冲击深海记录,创造奇迹背后的精神动力是什么?

  徐芑南:大洋协会根据多年的研制工作和海上试验,凝练了中国载人深潜精神,那就是:“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

  每个参加“蛟龙”号研制的科研人员、海试队员乃至普通工人,都是用这16个字激励自己,忘我奋斗,才会有我国载人深潜奇迹的诞生。

  现在身处茫茫大洋之上的海试队员们,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都是“蛟龙”的亲生父母,他们亲手设计、亲手安装、再亲手送到遥远的太平洋上进行试验,在第一时间得到第一手资料,又在第一时间对潜水器进行改进。这种始终站在一线、不惧危险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为之骄傲。

  “蛟龙”号:有能力向7000米冲击

  记者:“蛟龙”号在立项之初,就把目标深度定在了世界级的7000米,也就是基本在全球海底畅行无阻。是什么样的自信和基础,让我们定下如此高的目标?

  徐芑南:对高科技装备的研制,其科技发展的基础决定了起步高度。“蛟龙”号在2002年立项,当时我们已经成功研制出6000米级的AUV,3500米和4000米级ROV的研制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有了高技术水平的支持,我们没有必要走其他国家研发的老路,可以把起点定得更高。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另一方面,从潜水器的使用任务来说,深度越大,可以进行的科研范围就越宽。比如说,海底可燃冰一般分布深度为2000至3000米,热液硫化物一般分布深度为3000至4000米,而锰结核等重要矿产资源则要到5000米深度左右。我们一步到位,把潜水器的研制深度目标直接定在7000米,这样才能为今后进行更大范围的海洋科考提供技术平台支撑。总结起来,其实当时我们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有能力,有条件,就要上7000米!” 

蛟龙号突破5千米海深 可到达全球70%海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6日 06:36 新华网
资料图片:这是7月22日在北京国家海洋局“蛟龙”号海试陆基保障中心拍摄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模型。新华社记者余晓洁摄

  新华网北京7月26日电(记者罗沙余晓洁)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北京时间26日6时12分首次下潜至5038.5米,顺利完成本次50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

  这个下潜深度意味着“蛟龙”号可以到达全球超过70%的海底。

  北京时间26日3时38分“蛟龙”号安全布放,3时57分正式开始下潜,下潜速度一度超过每分钟40米。参加本次下潜的三位潜航员是叶聪、杨波和付文韬。

  “蛟龙”号设计深度为世界第一的7000米,预计2012年将进行7000米级海试。          视频:蛟龙号成功突破5000米海深瞬间http://video.sina.com.cn/p/tech/d/v/2011-07-26/081061425017.html?opsubject_id=tech-563 

蛟龙号到达本次下潜试验最大深度5057米后开始上浮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6日 08:12 新华网  
  新华网快讯:“蛟龙”号到达本次下潜试验最大深度5057米后开始上浮,三名潜航员状态良好,潜水器一切正常。
                        

蛟龙号完成第三次下潜 最深达5188米创新纪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8日 15:03 新华网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5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

  新华网北京7月28日电(罗沙、李芊丽)“报告总指挥,舱内人员状态良好。”

  “祝贺你们,你们今天又创造了新的记录”

  ……

  北京时间28日12时许,伴随着一片洁白的浪花,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完成历时9小时14分的5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试验后重新出现在大雨滂沱的东北太平洋海面,海试现场指挥部和北京视频连线现场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在北京视频连线现场宣布,“蛟龙”号在本次下潜中进行了坐底、海底照相和声学地形测量及取样等试验内容,最大下潜深度为5188米,再次创造了新的下潜深度,验证了潜水器在大深度环境下的技术功能和性能指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科学考察和试验任务圆满完成。

  据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介绍,北京时间28日凌晨2时30分,潜航员正式入舱,各部门准备就绪,总指挥发布下潜指令,第三次下潜试验任务正式开始。5时30分,潜水器顺利下潜至作业区域,坐底后进行了210分钟的深海科学考察作业,作业内容包括海底照相、摄像、地形地貌测量及海底取样。9时07分,潜水器顺利下潜至5188米水深,9时12分潜水器完成海底作业开始上浮,12时15分收至甲板,此次下潜试验历时9个多小时,整个过程中潜水器各项仪器指标及通讯正常。

  “今天这片海域的海浪不大,浪高在2米左右。但是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甲板上人员都是在浑身湿透的情况下坚持工作。”刘峰笑着说,“不过,对于习惯了在恶劣海况下作业的海试队员们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天气了。”

  位于东太平洋的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来自于2001年5月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这份珍贵的合同确定了我国对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拥有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权。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的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大大拓展了我国战略资源的储备总量。

  重新回到“向阳红09”母船怀抱的“蛟龙”号静静地躺在甲板支架上,由于刚刚经历了5000多米海底巨大的水压,潜水器表面的油漆有些许脱落。

  “'蛟龙’号海试队伍到达海试区域以来,遇到了海况不佳等诸多不利因素,但全体海试队员发挥了严谨求实、沉着冷静的作风,没有被恶劣的条件束缚住手脚。”刘赐贵说,“'蛟龙’号深入5000米海底,说明其已经具备在全球70%海域下潜的能力,这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是实现我国攀登科学高峰、探索科学奥妙的宏伟夙愿迈出的坚实步伐。”

  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于7月1日从江苏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执行5000米级海试任务,于16日到达东北太平洋海试区域。北京时间21日凌晨,潜水器在第一次下潜试验中顺利下潜至4027米深度。在北京时间26日凌晨完成第二次下潜试验并成功突破5000米深度大关后,海试现场指挥部研究决定按照预定方案将第三次试验海区安排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进行。经过24小时的航渡,“向阳红09”船于北京时间27日下午抵达试验海区与执行海试警戒与保障任务的“海洋六号”船顺利会合,海试队员利用航渡期间对潜水器进行了全面检修维护保养工作。

  据了解,继第三次下潜海试顺利完成后,海试现场指挥部将会根据海况条件继续择机安排下潜作业试验,试验任务是进一步检验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 视频:蛟龙号带回海底5000米锰结核覆盖影像  http://video.sina.com.cn/p/news/c/v/2011-07-30/105161429527.html 

蛟龙号完成第4次下潜在海底布放标志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30日21:41 新华网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5000米级海试第四次下潜 在海底布放标志物

  新华网北京7月30日电(记者罗沙)记者30日从国家海洋局“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领导小组获悉,北京时间30日13时2分,蛟龙号在完成第四次下潜并在海底布放标志物后顺利返回到“向阳红09”母船,历时近9个小时的下潜取得圆满成功。

  据悉,此次下潜于北京时间30日凌晨4时5分开始准备,4时26分开始下潜,9时30分潜水器完成坐底作业抛载上浮,13时2分回收至甲板,全程历时8小时57分,潜航员为付文韬、叶聪和刘开周。此次下潜开展了生物采样、多金属结核采样和水声通讯距离测试等试验,拍摄到了大量生物照片,并在海底布放了标志物,进一步验证了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

  下潜试验成功后,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在第一时间通过视频对海试队员进行了慰问,对第四次下潜所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他表示,海试队员们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确保海试后续工作顺利完成,防止因四次成功下潜而放松了警惕。

  “'蛟龙’号一系列海试的最终目标是完成7000米海试,5000米级海试是开展7000米海试的关键阶段。”刘赐贵说,“所有的海试队员要围绕明年7000米海试去思考、去总结、去提升,认真研究,提前部署。”

  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7月1日从江苏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执行5000米级海试任务,于16日到达东北太平洋海试区域。“蛟龙”号分别于北京时间21日、26日和28日完成了3次下潜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88米。 

蛟龙号第4次下潜在5182米海底布放中国龙木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31日 01:09 京华时报

  据新华社电记者昨天从国家海洋局“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领导小组获悉,昨天13时2分,蛟龙号在完成第四次下潜并在海底布放木雕的中国龙后顺利返回到“向阳红09”母船,历时近9个小时的下潜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下潜于昨天凌晨4时26分开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深度5182米的位置坐底,并成功安放了中国大洋协会的标志和一个木雕的中国龙,之后完成了海水、海底生物的提取以及锰结核采样等工作。

  “蛟龙”号一系列海试的最终目标是完成7000米海试,5000米级海试是开展7000米海试的关键阶段。此前,“蛟龙”号分别于北京时间21日、26日和28日完成了3次下潜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88米。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这次作业的海区,是中国大洋协会和国际海底管理局所签订的一个多金属结核勘探区,中国拥有优先的开采权,面积大约7.5万平方公里。 

揭秘中国海洋深潜历程:“蛟龙”出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2日 14:28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记者 冯洁 特约撰稿 辽洋 实习生 童菲菲

  各国对海底资源的争夺,推动了深海下潜的纪录不断被打破,在这场海底资源圈地运动中,其他国家在50年前就已起跑,中国如今拼命追赶,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艰辛?

  逼近7000米

  5000米的深海是什么样子?目前,已有3个中国人能够身临其境。

  2011年7月26日10时12分,当“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兼试航员叶聪、声学专家杨波和潜航员付文韬依次出舱之时,东太平洋的下潜指挥现场、万里之外的北京视频会议现场一片欢腾。

  历经近十年的努力,中国载人深潜计划终成现实,5057米——这一纪录使中国载人深潜进入5000米时代。

  这只是开始,随后一周内,纪录屡被刷新,在5000米级别的五次下潜中,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5188米。

  仅仅一年前,人们还在为3759米激动。2010年“蛟龙”号潜入3759米深海后,中国已成为继美、法、俄、日后,第五个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国。

  5000米深潜成功后,意味着中国载人深潜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目前海洋石油和矿石资源主要分布在3000米到4500米的海底。这也是各国潜水器工作水深集中在5000米以下的主要原因。

  不过,5000米并非是深潜极限。早在1960年,英国人D·华尔顿和深潜器发明者之子丁·毕卡第,就曾乘坐“曲斯特II”号,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下潜到10916米,创造了迄今为止的人类最大下潜深度。这一深度也被称作“太平洋挑战者深度”。

  但这种带有浮力舱的早期载人潜水器,由于活动范围有限,并未成为主流。各国纷纷选择了在海底可以自由活动的自航式潜水器。

  目前,全世界共有各类载人深潜器13艘,其中有11艘由日本、法国、俄罗斯和美国的不同组织使用。这些载人深潜器均属自由自航式,其经常下潜深度主要在5000米以内,而其最大潜航深度则在6000米到6500米之间。其中,日本“深海6500”号,6500米;美国“海崖”号,6092米;法国“鹦鹉螺”号,6000米;俄罗斯“和平一号”、“和平二号”,6000米。

  中国有“蛟龙”号。其实,早在2007年“蛟龙”号下水试验前,还只有一个通用名“HOV”,即载人深潜器。时任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下称“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的张利民认为,极地考察船叫“雪龙”,潜水器入海应该叫“蛟龙”。

  2007年11月于江苏无锡702所举行的命名仪式上,潜水器被定名“和谐”。2009年年底,“和谐”被更名为“蛟龙”。

  按规划,2012年中国即将实现7000米的最大下潜深度目标。这一目标确立颇为曲折。2002年6月由科技部批准立项的载人深潜器论证深度是4500米,“后来真正进入程序后”,目标深度才改为7000米。

  “经过论证后,我们决定拿下这个第一。”一位核心专家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国载人深潜起步晚,但技术实力并不弱,7000米能够实现。7000米这一深度,将超过目前的纪录保持者、日本的“深海6500”号整整500米。

 “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历次深潜纪录 (CFP/图)

  迟到50年

  从下潜几十米到6000米,美、法、日、俄四国差不多花了50年。这50年间,中国完全缺席。

  以1964年下水的美国“阿尔文”号为例,其1978年就下潜到4000米深处,1994年到达4500米。迄今,这个曾发现“泰坦尼克”号,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明星深潜器已下潜近五千次,保持着年均百次的高效率。

  即便如此,美国为了保持领先,还在升级换代。200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决定斥资两千多万美元,在6年内建造一艘新概念“阿尔文”号,以取代上一代深潜器。

  这意味着,“阿尔文”号将向6500米挺进。据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网站上公布,新概念“阿尔文”号,将于2015年完成全部升级。

  由此,“蛟龙”号可能会比先行者快上半个身位,但这样的领先还是来得太晚。

  早在1970年代,石油开发从陆地转移至海上时,中国也在探索深潜技术能为海洋石油开发服务。但一晃十年,中国的深海装备寥寥无几,深潜器更无从谈起。其间,其他国家的深潜器却已游遍深海大洋。

  美国的“阿尔文”号首次发现了海底热液活动区,日本的“深海6500”已调查了水深达6500米的海洋斜坡及大断层,由前苏联和芬兰联合研制的“和平一号”、“和平二号”已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游弋数百次。

  1992年,以中船重工702所为主,国内相关科研单位的多位院士、专家开始论证研制中国载人潜水器的可能性,并上报当时国家科委的“863”重大专项。几年过去了,申请一直未获批准。

  2009年10月3日,“蛟龙”号首次试验下潜到1109米后,持续关注载人深潜的《中国海洋报》青岛分社社长李明春,在三亚拜访了当时的总设计师徐芑南。

  徐芑南回忆,当时两派意见针锋相对。反对者认为,载人深潜技术难度高、投资大,应用面又窄,可以放一放。赞成者则坚持,各国对海底资源的重视已极大推动了大洋的“圈地运动”,中国研制载人深潜器应早日上马。

  对深海资源的渴望,给深潜器带来机会。2001年,中国大洋协会在东太平洋获得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区。10年后的2011年7月,大洋协会又在非洲与南极洲之间的国际海底区域获得了1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

  2000年1月,中国大洋协会组织“深海运载技术需求论证”。2001年1月,中国工程院也组织了深海载人运载器的院士及综合部门领导座谈会,论证了中国载人潜水器的定位、需求与应用,并评估了当时国内的技术能力。

  5个月后,时任科技部部长的徐冠华去了趟702所。当时摆在徐冠华面前的,还是持续数年前的分歧。徐最终拍板,“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应该上马!”

  竞赛开始,风险尚存

  深潜是勇敢者的游戏,更是有钱人的游戏。仍在升级改造中的“阿尔文”号,其投资预算已从2160多万美元,暴涨至5000万美元。为了节约建造成本,现役“阿尔文”号上的部分传感器,还将移至新潜水器上继续使用。

  “蛟龙”海试之前,也曾一度面临资金短缺。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702所总工程师颜开曾向媒体透露,载人深潜器由于资金短缺,无法进行海试。“资金是一方面,海试推迟也是希望技术、设备准备更充分。”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大洋调查技术设备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吉国解释说。

  确实,原计划2008年就开始海试的“蛟龙”号,2009年才完成1000米级海试。吉国至今还记得,1000米海试中,曾因潜器电池电量不足,导致下放后又收回。

  “蛟龙”号用的是高性能的镍银电池,一组电池动辄三四百万元,回收价格也在百万元左右。为2008年海试准备的电池,搁置了一年后效能已大大下降。但因舍不得浪费电池,最终下潜无功而返。

  大洋协会是载人深潜器的用户单位,其办公室主任金建才认为,目前中国的载人深潜属于单项不错,综合实力还有差距,“看看母船就知道了”。为“蛟龙”提供水面支持系统的母船“向阳红9号”,是一条即将退役的老船。

  与载人航天类似,深海载人探测也由海水水面支持系统(母船)、深潜器和潜航员三部分共同完成。

  在深潜器研制开始后,谁来充当母船成了问题。2006年6月,“向阳红9号”改造为深潜试验母船之时,该船已服役30年。被送进上海立丰船厂前,吉国等人一度担心,“久病的老人能不能下得了手术台”。

  在载人深潜几乎家喻户晓的同时,中国无人深潜器却始终默默无闻。

  深海探测技术领域主要包括载人潜水器、遥控潜水器和自治式潜水器三种类型。遥控潜水器和自治式潜水器又称为水下机器人。

  日本深海技术协会“特色委员会”曾提出一个载人潜水器计划:11000米全海深级别,主要是载人潜水器的天地;6500米级和4000米级,则载人、无人均可;2000米级和500米级,则主要靠操控无人潜水器作业。

  无人深潜因安全性、适用范围等,颇具优势。3500米以内水深,是无人深潜器的主要工作水深。目前,全世界的无人深潜器有几千艘,大量运用于石油开发、海底矿产调查、打捞作业、电缆和管道铺设等领域,数量远大于载人深潜器。早在1989年,我国就与加拿大合作,研制了一台最大下潜200米、可自动定位定航的深潜器。

  2010年“蛟龙”号3000米海试之前,无人深潜器“海龙”号,已在南海完成了至少三次试验,深度也达到了3000米。从时间上看,“海龙”早在2004年就完成了试运行,2009年11月就在中国大洋科考第21航次中被首次试用,随后在2010年的第22航次中正式使用。2011年初,“海龙”发现了硫化物样品,同时传回视频资料。

  国外的深潜一般都经过了从无人到有人的阶段,两种方式并存。一位内部人士担心,中国从无人到有人的过渡阶段太短,难免冒进。“当两名潜航员、一位科学家坐在直径不过2米的舱内下潜至海底几千米时,怎样的安全要求都不为过。”  潜航员叶聪、付文韬、刘开周(左起)在“蛟龙”号内 “蛟龙”号的机械手在作业  一只深海虾从“蛟龙”号的机械手旁游过  
5000米海底的海百合 5000米海底的鼠尾鱼  5000米海底的水螅  5000米海底拍摄的伞花海鳃  5000米海底的海参                                           个人备注:上述图片中,最有意义的是那些大大小小的“锰结核”。因为它关系着人类的未来。  

蛟龙号潜水器主驾驶员谈下潜:眼前划过光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9日08:35 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讯 昨日一早,江苏省江阴苏南国际码头上人们挥舞着国旗,迎接“蛟龙”归来。

  上午8时许,载着“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以及5000米级“海试团队”的“向阳红09”船驶向岸来。岸上国旗挥舞,船上“蛟龙号海试队”红旗飘扬。

  “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此次出海49天,航程1万余海里进行海下5000米的海试。

  从2009年开始,“蛟龙”号连续3年“入海”试验,从入海深度1000米到3000米再到今天的最深5188米,每次都成功地完成任务。此次海试的成功实现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到达全球70%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为进军海下7000米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深海是国际海洋科学技术的热点领域,也是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战略必争之地。无论是探索深海科学奥秘,还是开发海洋战略资源,都离不开海洋高技术的支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成功,是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是各有关部门、参试单位通力合作的典范。

  南方日报记者 赵杨 发自江阴

  统筹:林亚茗 赵威

  本栏图片均据新华社

  深海也能看见“流星划过夜空”

  “蛟龙”号主驾叶聪接受南方日报独家专访:

  昨日下午,凯旋归来的“蛟龙”号主驾驶员叶聪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叶聪被外界称为中国潜航员第一人,连续3年3次“驾龙入海”。

  出海:这次几乎到了夏威夷

  南方日报:今天终于上岸了,在过去的49天里,你有多少时间在海下?

  叶聪:下潜了5次,实际海下作业只有十五六天。不过不同于前两次,今年我们的海试有个特点,就是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跑到夏威夷以南700海里,在基里巴斯东北的大概400海里的地方,离我们国家比较远,在那里我们呆了半个多月,在路上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南方日报:去年突破了海下3759米后,这次你们又突破了5000米,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叶聪:其实,这种不同不仅是到达多少米的问题,深度只是其中一个特点。去年我们海试的地方是中国南海的一个沉积物区域,今年是东太平洋一个多金属结合的矿区,从地理位置上讲,从纬度上讲,它们的特点不一样,包括我们在水下的感受。去年达到3000多米的时候,水温在5℃;今年在东太平洋,下到2000米的时候,水温就降到了2℃以下。而且,这两个海域的洋流运动、沉积物、海底地质等情况都不一样。

  下沉:一道道光点眼前划过

  南方日报:能不能给我们描述一下每次下潜的流程?

  叶聪:首先,我们要先到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一定是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不能两眼一摸黑地下去,我们要拿到这个海域的一些相关资料,比如它的深度、海水密度,海底地形、地貌的资料,还有海底的承载能力,是稀泥还是石头,这些我们都要事先做调查。

  一般下潜都在早上开始,检查妥当后,指挥部下令母船把“蛟龙”号放到海面,我们在海面上还会做一个检查,确保电力正常、通讯建立等,待一切都没问题了,我们才会下去。

  快到海底的时候,我们会抛掉一组压铁,抛掉之后“蛟龙”号就会悬浮在海底,就像直升机的悬停一样。作业完成以后,就抛弃第二组压铁。然后浮力大于重量,浮上水面,母船就把我们接回去。

  南方日报:很有意思的经历。从海面到海底5000米,能看到哪些不同的光景?

  叶聪:一般海底二三百米以下就没有阳光了,一片漆黑。运行一切正常的话,我们也会聊聊天,让自己不要太紧张。海下有好多自发光的浮游生物在游动,发白光、蓝光、红光都有。加上我们的下沉速度比较快,所以从我们的窗户向外看,经常能看到一道道光点划过去,就像流星划过夜空。

  作业:深海抓生物靠视觉判断

  南方日报:这次你们从海底带回了什么?

  叶聪:像刚才说的一些生物以及微生物、沉积物样品,还有大量的水底照片和录像,包括对试验区的微地貌勘测形成的地貌图,这都是我们这次作业的成果。

  南方日报:怎么抓呢?“蛟龙”号的机械手很大,能抓住那些小生物吗?

  叶聪:这就要求驾驶员要有很精细的操作能力,控制机器手,张开,伸出去,抓住合起,确定后再收回来,把东西放到篮子里。在这过程中主要还是靠我们的视觉判断。

  南方日报:你们的工作舱内是什么样的情况?

  叶聪:非常小,直径只有2.1米的一个球体,但这在全世界的潜水器里面已经算大的了。里面还要放很多仪器和用品,还有文件资料,以及吃喝拉撒的东西,塞得满满当当。

  南方日报:听说里面特别热。

  叶聪:不能叫特别热,它的温度是变化的。下海后,随着海底水温的降低,舱内的温度也会降低。一两个小时内就由桑拿天变成了秋冬季节。 

蛟龙号母船启程将挑战7000米深海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8日10:54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青岛5月28日消息(记者 王伟)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去年7月,我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完成了水下5000米级深潜实验。今天上午,蛟龙号母船“向阳红09”船从青岛启程前往江阴,从那里搭载上蛟龙号,奔赴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海域,向7000米深海发起挑战。

  今天上午,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团岛码头,在一阵嘹亮的汽笛声中“向阳红09”船缓缓驶离码头开赴江阴。据“向阳红09”船船长陈存本介绍,目前“向阳红09”船已经准备就绪,并且通过国家科技部和海洋局联合组织启航前备航安全检查,符合启航条件。

  蛟龙号为这次7000米级海试做好了充分准备,据了解,为了测试蛟龙号相关辅助设备,中国大洋协会专门组织了一次南海海上测试,结果显示蛟龙号潜水器上安装的超短基线系统,长基线系统8000米地质绞车、水生通讯等等设备都通过了验收。“向阳红09”船承担着蛟龙号的后勤服务保障任务,蛟龙号的入水、出水、检修、测量、数据处理等都要靠母船来完成。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刘心成介绍,如果本次深潜实验成功,将会成为目前国际上载人下潜最大深度,这也意味着蛟龙号可以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来使用,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最大的深潜深度是6500米,蛟龙号海试深度从1000米开始一直逐渐增加,一直到去年的5188米,今年在深度上是预计要达到7000米,这也是蛟龙号理论上最大下潜的深度。

  据了解,这次海试目标水域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域,根据相关资料和实地调查,这片海域无论是深度海况,还是底部平坦程度都符合了海试要求。6月3号“向阳红09”船将会搭载蛟龙号前往海事海域,具体下潜时间要根据天气和海况来决定,预计将会在7月中旬返航青岛,届时蛟龙号将会在青岛安家落户。        图解蛟龙号  

中国载人深潜再创纪录 最大下潜深度达6671米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5日 16:43 中国新闻网微博
  
北京时间6月15日7时,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区,3名试航员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新华社记者 罗沙 摄。

  中新社北京6月15日电(记者 阮煜琳)中国载人深潜试验再创历史。北京时间6月15日下午2时许,中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海试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区成功完成了第一次下潜试验,经现场指挥部确认,最大下潜深度达6671米。

  来自“蛟龙号”海试路基保障中心的消息说,北京时间15日早晨7时,中国3名试航员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7时55分“蛟龙号”已下潜至1200米; 8时37分“蛟龙号”下潜超过3000米; 9时30分“蛟龙号”已下潜至5100米;10时下潜至5900米; 10时44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试验下潜超过6000米,达6379米,12时左右下潜至6671米。14时16分,载人深潜器浮出水面,14时32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回收至母船甲板。

  整个下潜试验历时逾7个小时,潜航员对载人深潜器水下各项功能进行了试验,工作正常。此次下潜试验的成功,为随后的7000米下潜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承担第一次下潜任务的潜航员为叶聪、杨波和“蛟龙号”副总设计师崔维成。从前方传回的消息显示,三位潜航员目前身体状态良好。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研究员徐芑南15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本次试验下潜过程很顺利,当天对“蛟龙号”潜水器进行了6000米级的定向、定深、前倾、后倾等测试,主要是对载人深潜器本身的性能和功能进行考核和测试。

  从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工作。2010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2011年7月28日,“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5188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进行了坐底、海底照相、声学测量、取样等多项科学考察任务,也创造了“蛟龙号”水中作业最长时间纪录。

  在“蛟龙”号诞生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四个国家拥有载人深潜器。这些国家的深潜器最大工作深度为6500米,而“蛟龙”号的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完) 

香港媒体称蛟龙号可为海军潜艇绘高精度海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5日 15:06 中国新闻网微博   
6月15日拍摄的试验中正在被放入水中的“蛟龙”号。北京时间15日7时,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区,3名试航员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新华社记者 罗沙 摄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中新网6月14日电 香港《大公报》14日刊文说,现今,中国维护海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蛟龙”的突飞猛进,折射出中国科技水平的飞跃,既有助提升中国对海底资源的勘探开发水平,同时海底军事技术的提高,将使解放军的海洋立体作战体系更加完备,从而更好地维护海权。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将挑战7000米的深海。一旦成功,中国将超越日本,成为载人深潜的“世界之最”纪录拥有者;同时,这意味着中国拥有可以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自由行动的能力,即能抵达几乎全世界所有海域的底部。中国从而进一步迈向海洋技术开发的最前沿。

  “蛟龙”在商业与科技方面的价值是肯定的。地表资源中约70%都蕴藏在海底,随着陆上能源资源逐步枯竭,世界各国都把目光投向海洋,中国有浅海大陆架近200万平方公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为潜艇绘高精度海图

  “蛟龙”号可以开展对多金属结核资源进行勘查,可对海底地形地貌进行精细测量,并能利用潜钻进行钻芯取样作业,从而帮助中国更好地勘探开发深海矿藏。国际海床环境管理局规定,要申请某海域的预先开采权,必须有载人潜水器深入海底获得样品和图像作为依据。因此,具备载人深潜的技术条件,可以令中国在国际资源开发竞争中取得先机。此外,“蛟龙”号还可以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检测,维护海底通讯和管道运送的安全。

  “蛟龙”号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定位能力,为潜水器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并具备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这将有助绘制高精度的海床地图,并可在深海拦截敌方的机密通信,从而大大提高潜艇的大洋行动能力。

  现今,中国维护海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不仅日本、菲律宾等周边国家一再在海洋问题上兴风作浪,美国等也在积极插手,试图搅浑局面,乱中取利。中国在维护海权方面,实际上也一直坚持的是“民”、“军”两手准备。一方面申明和平开发的立场,另一方面也表达对于战争“一是反对,二是不怕”。

  下潜深度4年增140倍

  “蛟龙”号可以说兼顾了这两个方面。既有助提升中国对海底资源的勘探开发水平,同时又可以帮助海军力量的建设。海底军事技术的提高,将使解放军的海洋立体作战体系更加完备,从而更好地维护海权。

  从2009年的50米、2010年的3759米,到2011年的5000米,再到此次冲刺的7000米,“蛟龙”的突飞猛进,最生动地折射出中国科技水平的飞跃。有理由相信,中国逐渐迈向“海洋强国”不再是梦。(马浩亮)
 

蛟龙号再创纪录潜至6965米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9日 09:49 中国新闻网微博
  
北京时间19日5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试验,下潜深度将尽可能接近7000米,或能坐底。图为潜水器布放入水。(摄影:科技日报前方记者陈瑜)

  中新网北京6月19日电(记者阮煜琳)6月19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第二次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6965米,再创中国载人深潜记录。

  北京时间19日凌晨5点,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试验开始。据海试现场指挥部消息,北京时间19日9点24分,“蛟龙”号第二次坐底,下潜深度6965米,正在开展相关作业。目前人员和设备一切正常。

  海试现场指挥部表示,如条件许可,将下潜并开展部分海底作业,预计下潜为10小时,最大下潜深度6900米。

  中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海试6月15日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区完成了第一次下潜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6671米,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16时许,“蛟龙”号完成7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试验,已经安全回到试验母船甲板,试航员们再次受到特殊的热烈欢迎。此次“蛟龙”在人类历史上从6900多米海底首次带回了水样和生物样品。

  蛟龙号于今天5时25分开始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主要复核第一次下潜试验中故障排除的效果。蛟龙号今日最大下潜深度达6965米,再创中国载人深潜记录。在这一深度蛟龙号进行了生物采样等系列科学作业。

  蛟龙号此次7000米级海试计划下潜6次,预计第五次下潜将冲击7000米深度,如获成功,将意味着蛟龙号将可在世界海洋面积99.8%的海域使用。

设计师称蛟龙实验结束后可执行特殊任务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1日 08:23 新民周刊

  它拥有海底秘密

  最近的中国值得关注的不止是上天的“神九”,还有下海的“蛟龙”。从3000米到5000米,再到7000米的海底深处,是一个怎样波澜壮阔、新颖无比的海底世界。

  特约撰稿—冯志刚

  据6月19日消息,8点40分左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已经坐底,下潜深度6908米,3名潜航员将在海底进行取样工作,这将是世界上首次载人潜水器在这么深的海底采集样品。

  “蛟龙”是如何制造,又是如何潜海的?从3000米到5000米,再到7000米的海底深处,又是一个怎样波澜壮阔、新颖的海底世界。

  带着疑问,记者在“蛟龙”远行前,走近参与蛟龙号研发、海试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探寻“蛟龙”和它拥有的海底世界的秘密。

  深海日志

  “这是一个狭小的只有2.1米内径的球体。我坐在中间主驾驶位上,右边是崔维成所长,左边是一个副驾驶员。如果顺利的话,我们三人要在海底工作 3个小时。今天的任务还是测试'蛟龙’的稳定性,如果不出意外,我们将在海底'行走’两海里,我们希望能抓住小虾或海参等深海生物……”

  这是一次5000米的深海测试,首席潜航员叶聪详细地记录每一个细节。叶聪,湖北武汉人,33岁,“蛟龙号”主任设计师、首席潜航员,参加了蛟龙号的设计、研发和试用的全部过程,跟随“蛟龙”下海32次。

  “在这10个小时的'蛟龙’潜海旅行中,我们三人一直要呈蜷缩状态工作,少喝水,少吃东西,免得带来生理上的诸多不便……考虑到节约用电,深潜器在下潜过程中是关掉照明的,所以我们能看到一个黑暗中真实的海洋。”

  他继续写道:“海的深处没有光,热量少,除了大量微生物外,鱼虾很少,基本上在5000米的海底没看到过大型海底生物,只会遇到拖着长长尾巴的鼠尾鱼,还有一些数目不多的红色螯虾……”

  2012年6月2日,江苏江阴苏南港深水码头。“向阳红9号”远洋科考船停靠在第14码头,身下滚滚长江水向东奔流入海。蛟龙号静静地躺在船尾。

  崔维成,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副所长、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在他的引导下,记者经特批登船一睹它的容貌。蛟龙号深潜器全长8.3米,宽3.0 米,高3.4米,重22吨,设计的最大荷载能力为240公斤。崔维成介绍说,蛟龙号“形状设计成球形,由12块球瓣和2块球形底板构成,中间有一个直径 2.1米的载人舱,可容下3人。构造的原理是在深水中获得最好的重量—排水量比和最佳的强度、稳定性能。”

  蛟龙号深潜器和常规潜艇选用钢材材料不同,球壳采用的是高强度钛合金,保证在深海中承受巨大的压力。

  崔维成比喻,宇宙飞船在太空工作时也只承受约1个大气的负压力,载人深潜器上的每一个零件都受到深海压力的巨大考验。他一直认为“入海”的难度不亚于“上天”。

  载人深潜器目前是人类潜入深海探索奥秘的交通和工作工具。早在“蛟龙”入海前的几十年中,世界上4个国家有了它的同类,并在科研、勘探和军事等多领域大展身手。

  日本Shinkai6500潜水器在4000米深海处发现了古鲸遗骨;前苏联Mir1潜水器则对海底热液硫化物和深海生物进行了上千次调查和采样;美国“阿尔文号”深海潜水器,在千米海底深处打捞出因轰炸机失事,遗失在海底的氢弹,还于1986年潜入4500米深海探查到了“泰坦尼克号”残骸。

  海底探宝

  每次潜到海底深处,叶聪除了检测潜水器的性能,还带着一些科考任务。例如收集矿物质样品等。“海底含有多金属结核区,就是陆地上含有的丰富金属稀有矿物质。”

  刘诚刚,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两次跟随蛟龙号进行海试。他说,多金属结核里面蕴含了大量的锰、锌等多种金属,由于锰含量较高,在30多年前被人类发现时,它也被称为“锰结核”。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负责人刘峰证实,按照此前计划,今年3月份,蛟龙号有一项任务是到南海海底寻找“可燃冰”。因考虑到海试计划而推迟了。

  有专家说,在大陆资源被开采进入枯竭期前,海洋就成了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战略必争之地。面对宝贵的海底矿产,一场“蓝色圈地运动”正在世界各国之间无声地进行着。

  据估计,世界上各大洋中锰结核的总储藏量约为3万亿吨。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矿床不仅储量很大,而且还在继续成长中。

  采集矿物质样本的工具是一个小簸箕,叶聪只要操作机器手臂就可完成。 “一簸箕铲下去,就是几个多金属结核,既方便又快捷!”

  叶聪说,在达到5188米最大深度后,“蛟龙号”的任务不再是冲深度,而是转向探测这片多金属结核勘探区洋底。

  潜航员们在海底除了进行地形地貌测绘,搜索标志物外,还要捕获海底生物。刘峰说,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也就意味着全世界99.99%的海洋洋底畅行无阻。他说,“蛟龙”入水,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进军深海大洋、探索海洋奥秘的信心和决心,而且加快了我国挺进深海寻找矿产资源的步伐。“海底就是一个聚宝盆,可惜我们的了解还不及百万分之一。”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船舶总公司702研究所(现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就向国家科委提出研制6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建议,结果被否,理由是“找不到明确的使用用户”。

  “科委领导问,为啥要花那么多钱造(深潜器),我们答不上来。” 多年后崔维成这样说。

  3年内连续提交了2次申请,均因同样问题被否决。“当时也说不出来啥用途,就是觉得国家以后进军海洋会用得上。”

  2001年,机会来了。根据国际海底管理局规定,我国在太平洋中部获得一块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的多金属结核矿区(含有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面积为7.5万平方公里,与渤海大小相当。

  同时,一项勘探成果数据显示:在渤海、黄海等大陆架海域,石油资源量达到275.3亿吨,天然气资源量达到10.6万亿立方米,这些宝贵的资源需要开采。崔维成说,很快国家进行了立项审批。

  主体研发组装任务落到了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2 研究所,而当时,我国的深潜器仅能潜入600米海域,已经遭遇了很多科研问题。考虑到需要对电子、通讯等科研技术攻关,国家抽调包括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声学所在内的1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研发和生产。

  研发工作从一开始就处于保密状态。从2008年开始,在短短4年内,中国完成了从1500米、3000米和5000米深海测试,证明蛟龙号安全性能、稳定性能可靠。

  “入海”难于“上天”

  6月15日14时30分,海试现场。如同往常一样,“蛟龙”猛然浮出海面,泛起一片浪花。一个外形酷像大白鲨,有着白色圆滚身体、橙色脑袋,尾部呈X形稳定翼如同尾巴的“大鱼”,搅动了附近的海水。

  7000米是“蛟龙号”的最大设计深度,从5000米到7000米的大洋深处,“蛟龙号”将面临新挑战。刘峰接受本刊采访时说,首先是深度增加导致的高水压。“深度增加2000米,相当于加了200个大气压,到7000米的时候,'蛟龙号’的外壳每平方米要承受700吨压力,高压会不会引起变形、渗漏?这是最大的挑战。”其次,“蛟龙号”潜水器上有很多充油的设备和液压系统,润滑油在高压、低温的联合作用下,其黏度会增强,7000米深度时,高压会不会影响液压系统正常工作?

  “第三个挑战是针对潜航员的。无论是心理还是体力,7000米对潜航员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刘峰有些激动,他说蛟龙号经受住了考验。

  让这样一个潜水机器潜入深海,还要灵活运动和工作有些不容易。

  对于深潜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总设计师徐芑南,形象地将其喻为一条深水鱼。他说,蛟龙号拥有“6自由度空间运动能力”,既可以“直线行走”,比如通常所说的前进后退、上浮下潜、左移右移,还可以围绕“旋转”,比如改变舵向、左右摇摆、抬头等,但这些都需要舱内的人工操作。

  “'蛟龙’号在水下是很灵巧的,就是动作稍微慢些。“蛟龙”有两只机械手,具有相当于人的肩、肘、腕等的“关节”,可伸缩自如。在去年的 5000米海试中,潜航员发现“蛟龙号”的海底灯光,过于集中在主驾前方,任务专家的观测窗前光线太弱,不利于观测海底状况。改进中,“蛟龙号”配备了 16盏LED以及石英卤素灯如同蛟龙号的眼睛,可以确保潜航员看清楚20米左右的各种情况。

  几十次海试中,刘峰这名海试现场的总指挥,有一次还是被吓坏了。那次蛟龙号在南海潜入1700米海底,潜下去后一度“销声匿迹”。虽是一次虚惊,他在总结会上,还是毫不客气地批评了有关技术人员的大意。“你知道在漆黑的深海里,一旦发生故障或意外,将面临着多大的危险。”刘峰说,从这件事情上,对潜航员在海底遭遇意外,如何逃生自救一度成为“蛟龙”研究的重要课题。

  “这些问题现在都解决了”每次海试,崔维成和叶聪总是第一个下潜者。崔维成列举了蛟龙号如果在海底遭遇意外的多个解决办法。例如被海底的水草或者淤泥缠住,“蛟龙”具备多种应急逃生的技能。

  首先,蛟龙号可以抛掉身下用于下潜增重的两个100公斤的压载铁,以获得200公斤的浮力;还可以引爆蓄电池箱上的电爆螺栓,扔掉部分蓄电池;如果是机械臂在抓东西时被水草缠住, “蛟龙”还可以“断臂逃生”。

  如果身陷淤泥不能自拔,“蛟龙”能引爆电爆螺栓,浮力块将带着船载的9000米长缆浮上水面。正在密切监视的科考船看到浮力块上的闪光灯,就捞起长缆,用绞车把蛟龙号硬生生拉上来。

  正常情况下,蛟龙号可在水下生存12个小时,而紧急情况下,生命支持系统可以支撑近3天的时间。

  “蛟龙”功夫

  徐芑南说,蛟龙号能像机器人一样操作,突破了三大技术难题。即近底(接近海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大功率电池提供动力。蛟龙号要想工作就需要在海底稳稳“定住”。如同开车一样,驾驶员的脚总放在油门上,难免产生疲劳感。蛟龙号具备自动航行功能,驾驶员设定好方向后,自己可放心进行观察和科研。

  蛟龙号能完成三种自动航行,即自动定向航行,自动定高航行和自动定深功能。

  蛟龙号还有一个悬停功能。工作人员一旦在海底发现目标,蛟龙号不需要像很多国外深潜器那样坐底工作,而是由驾驶员行驶到相应位置“定住”,与目标保持固定的距离,方便机械手进行操作,能够做到精确地“悬停”作业。

  “蛟龙”的通信和动力被喻为它的“耳朵”和“力气”。和陆地通讯主要靠电磁波速度不同,电磁波在深入海水中几米就不行了。蛟龙号要潜入深海几千米,如何与科考船(母船)保持联系,进行通讯,现在主要是靠声呐。

  “蛟龙”在海底航行或工作需要动力。它现在搭载的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大容量充油银锌蓄电池,电量超过110千瓦时,能为其提供超过几十个小时的动力。

  徐芑南说这些成熟的功能设计,已完全让“蛟龙”在5000米或7000米海底畅游自如。

  “蛟龙号”实验结束后干什么用?

  崔维成说,海底观察是第一个任务,包括照相、传回图像、现场通话等,通过视频,上面的人能看到底下,本身可视的资料就是特别重要的。第二个用途是海底科学取样和各类海底作业。“蛟龙”还能进行海底救捞。崔维成举例说,美国一颗氢弹掉进海里,最后就是用3个深潜器把它捞起来的,另外,海底重要的国家秘密或者宝藏救捞、沉船打捞等,也只有它能做到。

  海底抢险是深潜器的另一个任务,包括工程的抢险和人员的抢险。两年前俄罗斯一条潜艇推进器被缠住,无法转动,和平一号、和平二号深潜器钻到潜艇底部,把缠在推进器上的网缆割断,潜艇得救。遇到跨洋通讯光缆、海底管线、石油主管道、输气主管道破裂的情况,深潜器可以到海底一探究竟。深潜器还能执行更加特殊的任务:“比如说咱们怀疑特定区域有敌人。”

环球时报:蛟龙的意义不亚于神九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1日 08:24 环球时报

  李 杰

  47年前,毛泽东主席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言壮语,今天已全部变为现实!6月19日上午,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以6965米的深度创下中国海底深潜的最新纪录。此前两天,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并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从苍穹太空到幽冥海底,中国高新技术的成就硕果不断呈现,令每一个中华儿女和海外侨胞脸上添光。半个多世纪来中国航天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换来了天宫一号与神九的交会对接成功,这无疑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当我们在为太空人欢呼雀跃时,同样也应该为深潜人接连刷新下潜纪录而欢欣鼓舞。换言之,蛟龙号深潜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和战略意义,丝毫不亚于神九升天。蛟龙号具有当今世界上同类潜水器中最大的下潜深度,这表明它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不仅如此,该潜水器具有稳定的悬停本领,可完成高精度目标作业任务;它装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测仪器,可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甚至探测海底的微小目标。这就意味着,蛟龙号的深海运行与作业,能完成水下各种矿产资源,海底地质、地貌,乃至水文洋流等的科学探测、考察与传输。

  大量的科学理论和试验表明:虽然如今人类可以飞离到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甚至更远的空间,然而对于3000米以下的深海的了解,却远比对月球的了解要少得多,由此不难看出海底的复杂性和深潜的艰难性。海洋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全球深水区潜在石油储量高达1350亿吨,我国管辖海域内已探明的石油蕴藏量约在200亿吨以上,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蕴藏在深海(南海石油有大量蕴藏在1500米以下的深海)。此外,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底还藏有极其丰富的可燃冰。海洋中蕴藏的矿产资源种类繁多,资源量极大,但其中有相当大部分蕴藏在深海,需要高新技术和设施对其探测、钻探、开采与利用。

  有西方媒体认为,蛟龙号“具有强大的军事潜能”。其实,我国研制蛟龙号主要是用于科考目的,但客观上蛟龙号在通信遥控、电子、机械等方面的技术突破都可用于军事,尤其是用于深海潜艇的研制。蛟龙号的研制成果,可以说为保卫祖国的辽阔海疆,尤其是保卫水下安全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际算起来,中国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从起步到深潜近7000米,不过短短的10年时间。应该说,蛟龙号潜水器已为中华民族及“深潜人”争了光、赢得了荣誉。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尽管蛟龙号已在下潜深度上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绩,但其所用技术与三四十年前的强国深潜技术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与美国50年前的“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器相比,差距还不算小。我们没有理由沾沾自喜,无论上天,还是入海,中国仍然任重道远。
 专题:http://tech.sina.com.cn/d/jiaolong7000/ 

蛟龙号完成第四次下潜 最大深度7020米创纪录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4日 16:48 新浪科技微博
“蛟龙”完成第四次下潜回归母船“向阳红09”船(科技日报记者陈瑜 摄)迎接三位潜航员的是鲜花、香槟(科技日报记者陈瑜 摄)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24日消息 6月24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新记录,首次突破7000米,达7020米,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的历史记录,这也是 世界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据央视报道,“蛟龙”号载人深潜7020米成功后,目前已顺利回收,3位潜航员叶聪、杨波、刘开周平安出舱。

  在“蛟龙”号诞生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四个国家拥有载人深潜器。这些国家的深潜器最大工作深度为6500米,而“蛟龙”号的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 

海洋局长:未来3至5年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4日 15:50 新华网

  向海洋强国迈进的坚实一步

  ——“蛟龙”号成功下潜至7000米之际访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

  新华网北京6月24日电(记者余晓洁、吴晶晶)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4日成功冲击7000米下潜深度,再次创造历史。记者第一时间专访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

  “蛟龙”号具备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记者:“蛟龙”冲击7000米成功,作为海洋局局长您现在心情怎样?

  刘赐贵:我非常喜悦、激动和自豪。喜悦的是“蛟龙”号海试队经受住了考验,出色地完成了7000米级海试的预定下潜任务;激动的是我国载人深潜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我国进军深海大洋的能力显著提升,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技术过硬、能打硬仗的载人深潜队伍;自豪的是中国人“下五洋捉鳖”的夙愿终得实现,我国在由海洋大国转变为海洋强国的征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记者:“蛟龙”号成功下潜至7000米深度有何意义?您如何评价这次海试?

  刘赐贵:下潜至7000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对于促进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促进人类和平利用海洋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海试过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海上试验环境,中国载人深潜队伍克服了种种困难,得到了磨炼和经验积累,具备了科学决策、正确应对、得力实施的深海工作能力。这支队伍将成为我国未来深海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同时,海试团队践行了“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展示了当代中国海洋工作者的广阔胸怀和时代意识,体现了中国海洋科技向深海大洋领域迈进征程上的新特征,是新时期中国海洋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为“蛟龙”号后期应用奠定了基础。

  未来3至5年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

  记者:“蛟龙”号未来有哪些新使命?我国载人深潜事业未来还有哪些规划?

  刘赐贵: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逐步完成海上试验,将转向业务化运行,实现其业务化共享使用等问题将逐步提上日程。

  我们将在未来3至5年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一方面尽快满足国内科技界对“蛟龙”号的急切需求,尽快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逐步形成“蛟龙”号的业务化运行能力,培养出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应用队伍,探索出一套面向全国开放的应用机制。

  针对目前国际海底区域活动的需要,并根据蛟龙号的实际技术状态,我们计划在西南印度洋、太平洋等重点关注区域开展试验性应用的调查计划。

  一套开放的、共享的运行机制是提高“蛟龙”号使用效率、扩大“蛟龙”号影响力、促进深海高技术装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考虑海洋不同方面的需求,“蛟龙”号将有可能开发一系列深潜产品,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为日常业务化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蛟龙号今日下潜至7062.68米深处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7日17:3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27日电据央视报道,“蛟龙”号于北京时间5时29分顺利下潜入水,开始7000米级海试第5次下潜。经过3个多小时的下潜,于北京时间11点47分到达水下7062.68米的深度,超过上次下潜深度43米,创造中国载人潜水器的新纪录。

  据悉,“蛟龙”号此次7062.68米的下潜深度是目前世界上同类型潜水器的最高潜水纪录。

  北京时间12点36分,蛟龙号实现抛载顺利上浮。今天“蛟龙”号共在水下停留11个小时,成功从海底取得沉积物样品。

  目前,蛟龙号已经抵达母船作业平台,回收工作顺利完成。 

蛟龙号在7千米深度尝试如同海底捞针工作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7日11:39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6月27日消息(记者孙艳)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今天凌晨5点开始的第五次7000米海试。三天前,蛟龙号刚刚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创造了世界同类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那么,这一次下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蛟龙又将带给我们什么惊喜?

  蛟龙号在北京时间8点39分完成了第一组的抛载,之后速度就从每分钟30米的速度降到了十几米。在8点44分,蛟龙号突破了7000米到达了7003米,现场响起了一阵的掌声。到达7003米之后,蛟龙号就要完成第一个工作任务寻找目标,也就是要蛟龙号寻找上一次布防在7020米水深这一个目标标志,这是考验潜水器的精确定位功能。当然现场指挥部还给潜航员规定了作业的时间,就是要在半小时之内完成一项几乎于大海捞针的任务,完成之后,蛟龙号还要在接下来的时间进行坐底,取生物样品水样和泥样。这一项工作好比大海捞针,需要有很强的定位的能力;在海底十米能见度的情况下,在100米范围之内寻找到一个只有0.5米大的标志物,数字的对比,就能看起来难度有多少了。

  蛟龙号大概有2米11的内径,除去很多的操作系统,其实只能允许三个人坐在里面。据潜航员介绍,在下潜的过程当中,第一个感觉就是经过了春夏秋冬的变化。在水面的时候,舱内温度经常会达到三四十度,但是随着下降得越来越深,温度就会逐渐的降低。刚开始三名潜航员还穿着短袖的T恤,了水温只有十几度的时候,他们再穿上一层衣服甚至再盖一些厚的毯子。作为主驾驶的潜航员,还要穿三到四双的袜子,因为他们的脚也要在主操作的位置。

  除了水深的变化其实他们还有一个考验,就是密闭漆黑的空间。在之前选拔潜航员的时候,为了训练他们的心理耐力和承受力,曾经让他们在密闭漆黑的空间持续呆了12个小时,所以这些潜航员除了强大的心理素质,还需要有很好的耐受力。在海底作业三个小时也考验他们精细的操作能力。浮出水面时,潜器回收摇晃非常厉害,所以眩晕和呕吐的症状也经常会发生潜航员的身上。

  据了解,随着下潜深度增加,压力也会随之增加,蛟龙号就像承受着每平方米7千吨的压力。工作人员在每次下潜的时候,都会布防一个东西,上一次放了大概40×40厘米的泡沫塑料,这个泡沫塑料到了海底7千米回来,完全被压成像小石块一样,摸上去非常坚硬,表面颗粒由于受到巨大的重压变得非常的清晰和明显。

  蛟龙号所有设备都必须要经受这种强大的耐压,因为蛟龙号毕竟不是一个探险型的潜器,它并不是到海底完成一到两次探险就结束,而是平均设计寿命下潜4千次,使用30年,所以必须要考验它在深海这种强大的耐压性能。

我国将发展系列载人潜水器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7日19:1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27日电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27日在第3次视频连线慰问“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队时表示,今后中国要发展系列载人潜水器,推动深海科考进程。

  27日5时18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入水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五次下潜试验。9时左右,刘赐贵、王飞等来到“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陆基保障中心,与海试现场指挥部进行现场视频通话。

  视频通话中,刘赐贵关切地询问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进度、坐底作业以及海试队员身体状况等方面的情况。他说,目前我们对世界海底认知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必须发展深海潜水技术和装备,对大洋深处进行科学探索和考察。

  刘赐贵表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自主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潜器,同时又是具有集成创新特色的产品。本次“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只是一个开始,今后要发展系列载人潜水器,在大洋深处进行永久性的科学试验和考察活动 ,并在应用方面做好能力建设。

蛟龙号今晨最后一次深潜试验 最大深度7035米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30日15:06 新民晚报    本报讯(记者 董纯蕾)“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于今天早晨5时开始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六次、也是全部海试中的最后一次下潜试验。9时56分,到达今天最大深度7035米。 

专家称蛟龙号研制费用不超2亿 无军事功能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1日16:21 中国科技网   
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第四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再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图为“蛟龙”号被布放入水(6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罗沙 摄

  中国科技网北京6月30日电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成功,得到媒体和公众普遍关注。这一中国科研明星项目,花费多少?有多大的实用价值?

  就此,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原总工程师方书甲6月29日接受科技日报等媒体采访时称,“蛟龙”号研制费用不到2亿元,而潜在价值远高于此。

  研制费用不超2亿元

  “'蛟龙’立项和试验阶段我都参与了。经费方面我比较清楚。”方书甲说,“我们申报863计划项目,1998年批下来的是1.8亿元。”

  方书甲表示,1.8亿元是研制“蛟龙”号的费用。实验经费则由海洋部门解决:易损件(主要是电池和易被海水腐蚀的部件)换装大概2000万元;船舶航行的费用,包括人员费大概5000万元。

  方书甲介绍说,“蛟龙”号经费并不宽裕,一直是以“干打垒精神”节俭办科研。比如用来配合“蛟龙”号实验的“向阳红09”船,就是一艘超期服役的旧船,花费降到最小。

  深潜应用价值巨大

  深潜技术未来可能大幅降低油气勘探成本。“在'蛟龙’项目论证阶段,中海油就很支持,因为他们感到深潜的技术缺乏。”方书甲说。

  用于勘探海底石油的勘探平台,每台高达50亿元以上。它在海上航行和工作期间的几个月里,费用至少每天50万美元。而载人深潜器可以在平台勘探之前,进行浅探取样。“时间不到12小时。这样就能用陆地上的勘测方法,去分析、去伪存真和引导。成功率大得多,成本小得多。”方书甲说。

  而且,海底大量的多金属矿产,比如锰结核的开发,也离不开深潜技术的帮助。

  深潜可以推进基础科研。方书甲举例说,“蛟龙”号可以在海底布放地震探测装置,通过浮标和卫星传递给科学家,通过装置研究海啸等现象,这是拖船等设备做不到的。另外,海底生物、海底热流和可燃冰也只能通过深潜去研究。

  不仅如此,海底电缆维修等工程任务,也是需要深海潜水器发挥的领域。

  高技术难以“山寨”

  美国导演卡梅隆深潜到1万米以下,也是近期常与“蛟龙”号对比的一个事件。

  方书甲表示,两者的技术难度相差很多。卡梅隆的潜水器只是一个耐压容器加上了负重,在深处丢掉负重浮回海面。而“蛟龙”号要在巨大的压力下操纵机械臂、摄像,还要与海面通讯,难度就大得多。

  方书甲介绍说,之所以要搞载人深潜,是因为深海情况复杂,应急处理方面,有人下去会强很多,比无人深潜更有效率。

  “'蛟龙’号有3个耐压壳体:载人舱、电池舱和仪表设备舱。”方书甲说,如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都需要技术上的突破。“这些没法'山寨’,不是照着图纸就能仿制的。”

  另外,方书甲表示,“蛟龙”号从论证阶段到现在,没有任何军用功能,但它对深水潜艇设计可以提供参考。(记者 高博)

国家深海基地年底竣工 将成“蛟龙”号母港

2014年05月07日13:16  中国新闻网  建设中的深海基地

  中新网5月7日电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蛟龙”号未来的母港——国家深海基地(位于青岛即墨市)正在加速建设,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40%,陆地建筑部分本月底将全部封顶,整体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全部竣工。5月5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国家深海基地最新建设进展。

  深海基地工程量完成四成

  “国家深海基地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5亿多元,占地390亩、用海约1000亩,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40%,所有工程年底都可竣工验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刘峰介绍说,深海基地码头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科考船停靠码头,可同时停靠2艘万吨级科考船、3艘3000吨级科考船。

  深海基地除了是“蛟龙”号未来的母港外,也是我国大型深海装备业务化运行的支撑基地和世界第5个深海技术装备支撑基地,将为我国开展深海技术装备研发和试验、深海科学研究和深海资源调查提供公共平台。此外,深海基地还将成为深海科普教育基地。

  所有项目年底竣工验收

  沿着滨海大道行驶30多公里,从鳌山卫街道附近右拐上通向海边的一条马路,继续行驶约7公里,便可到达国家深海基地的建设现场。

  在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陆域施工区有七八个塔吊正在忙碌,工人们正在进行钢结构施工。而在小岛半环绕的海域里,一条引堤嵌入海中。不过引堤还未连成一线,中间还有两处空缺,露出水面的好似混凝土“水箱”的物体引起大家关注。“混凝土'水箱’就是沉箱,引堤部分要安装15个沉箱,目前已安装了10个,另外5个月底就可装上。”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基建处副处长张长磊介绍说。

  深海基地分成9个区域,即码头作业区、装备维护维修区、潜航员训练区、综合科研办公区、科研仪器海上试验场、WHF水声通信设施区、港口灯塔导航及大洋通信岸台区、学术交流科普区和生活区。

  张长磊介绍说,陆域工程除了建办公楼、大型试验水池,还将建设深海装备维修维护车间、潜航员培训设施、远洋通信指挥设施、风雨操场等。整个陆域工程将于5月底封顶,所有项目将于年底竣工验收。

  “蛟龙”号今年将两次出海

  刘峰透露,今年中心将组织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将于6月下旬出发,前往西北太平洋的中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进行为期40天的探测, 11月下旬,将前往西南印度洋,对中国另一个海底勘探合同区进行两个航段为期120天的海底热液勘探。两个航次将有10名~15名科学家乘坐“蛟龙”号进入深海,开展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调查研究。

  在深海基地加快建设的同时,“蛟龙”号新母船也已进入到可行性报告论证阶段。另外, 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也已列入“863”计划,将重点攻克载人潜水器球壳国产化、耐压浮力材料国产化等技术难题。

港媒称中国正打造深潜器舰队 可潜入海洋任何地方

2015年01月27日 10:25  环球网    
资料图:蛟龙号深潜器出水瞬间

  【环球军事报道】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27日报道,境外媒体称,崔维成教授早前以蛟龙号创下中国载人深潜最新纪录后,希望再一次突破极限,潜入从未有人到过的海域。然而,崔教授今次并非为了国家的荣耀,而是纯粹以商业角度作为出发点。

  2012年,蛟龙号这艘载运三人的潜水器,潜入太平洋七公里海底创下世界纪录,身为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的崔教授更成为国家英雄。这次航程让中国成为第五个能以载人潜水器潜入3500米深海的国家。国家新闻媒体对此广泛报道,将之与中国最伟大的航太任务相提并论。

  因此,当崔教授决定放下蛟龙号项目,加入香港一间鲜为人知的新公司,建立全球第一支商用深海潜艇舰队时,不少人都感到意外。当被问到为何放弃国家资助项目,转到高风险的企业工作时,崔教授坦然透露了原因。崔教授说是为了利润。崔教授说得很兴奋,就好像蛟龙号发现了一种从未被人认识的深海生物一样。

  崔教授说,他很有信心该公司可以找到足够的人才和资金,来建立一支能够潜入海洋任何地方的潜艇舰队。崔教授也很有信心,该公司提供的服务,会有足够的客户支持。该舰队首只潜水器名为“彩虹鱼号”。彩虹鱼号已定于2019年启航,可潜至水深1.1万米地方,到达从未有人到过的地方,比目前任何潜水器潜得更深。

  崔教授预计,彩虹鱼号最终会成为舰队一员,而舰队其他成员包括:一艘大型母船、多架可进行深潜的著陆器(着陆器属于无人驾驶装置,就好像连接母船的海底升降机),以及多架载人及无人驾驶的潜水器。

  着陆器是在特定地点进行研究的,潜水器则配备高清摄影机及机械臂,能够四处移动。着陆器和潜水器均能下潜至11公里(海洋最深位置),抵达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海底)的挑战者深渊(Challenger Deep)。

  崔教授说,当彩虹鱼号建成后,会租给中国政府使用。深海探索的设备和服务的需求向来都存在,而且正不断增加。崔教授续道,有关租借服务会收取合理费用,为投资者带来合理利润。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在海底找寻能源和矿产(如铜矿)资源。蛟龙号已从中国政府接来的大量工作。崔教授预计,项目成本不足5亿元,可于几年内收回成本。事实上,崔教授之前取得的成功,就是他决定离开蛟龙号、接受新挑战的原因。

  由于蛟龙号目前仅供中国政府使用,崔教授计划建成彩虹鱼号后,可租给其他国家使用。崔教授指出,没有其他潜水器比他所制造的潜得更深,所以来自国际客户的需求很大。崔教授续道,他们提供的服务各式各样,从收集生物样本到找寻失踪飞机都有。

  崔教授指出,该公司正与时间竞赛,希望在2019年之前完成彩虹鱼号,以协助深海环保工作。

  崔教授说,要在矿业公司未到达之前到那里探索,以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崔教授说,只要找到重要证据,便有理由要求商界、政府保护深海环境。崔教授说,从这个角度来看,建造彩虹鱼号的目的不在于开采,而是在于保育。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尹健强教授说,人类对深海所知甚少,所以探索深海有其重要性。自上世纪60年代起,载人或机械潜水器迄今仅到过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海底)4次,而每次的探索范围有限,取得的样本也寥寥无几。

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3日将在世界最深处下潜

            2017年05月21日18:54 新华社  

  [“蛟龙”号将于23日在世界最深处下潜]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现场总指挥邬长斌表示,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预计22日凌晨抵达马里亚纳海沟作业区,“蛟龙”号计划于23日在世界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进行本航段第一潜。(记者刘诗平)

 

“蛟龙”号第三次向马里亚纳海沟进发

据新华社“向阳红09”船5月16日电 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96名科考队员的“向阳红09”船16日从深圳起航,奔赴西北太平洋执行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任务。[详细]5月17日 07:34  

蛟龙号下潜6544米 成功采集海洋生物

            2017年05月28日10:14 央视新闻    

  北京时间5月27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作业区开展了本航段第3次下潜(总第145潜次)。06:55蛟龙号布放入水,07:03开始下潜,10:23抵达预定深度,13:30抛载返航,16:35抵达海面,17:09回收至甲板;最大下潜深度:6544米;水中时间10小时14分;海底作业时间3小时7分钟;下潜人员:唐嘉陵、赵晟娅、张维佳。

  本潜次沿按计划开展了近底观察和取样,完成了环境参数测量;拍摄了大量海底高清视像资料;采集了近底海水16L,玄武岩样品8块15.4kg,pushcore短柱状沉积物7管,海参和海葵各1只。

 

  本潜次首次利用大生物原位固定装置成功采集并固定海参一只,比较完整的保存了生物原位RNA信息,对于研究生物对深渊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特殊意义。(央视记者 杨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