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对冲的历史:也说难得 糊 涂 吃饭的错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0:41:18
  吃饭的错误

                            ——从吃饭谈改正我们的错误

 

 

     吃饭也有错误?回答是肯定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吃饭,在我们的生活里恐怕是最普遍、最普通、最简单的事情,同时,又是最重要、最不可或缺、最复杂的事情。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吃饭”这种看似平常,又颇具学问的行为,并不是每个人做起来都能够做正确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吃饭上也犯了很多错误,也可以说,我们普通人中,许许多多的人不会吃饭。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首先对吃饭进行分析,再来看看平常我们吃饭的现状,吃饭的错误就很明了了。

 

                                              吃饭的分析

 

    吃饭,从概念到定义,从语法到意义,从古代到现代,都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1、从语法分析

    吃饭,在现代汉语中,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双音节;在古汉语中,没有这个词组,表示这个意义的是一个单音节词“食”。

    2、从概念上分析

    吃饭,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概念上的吃饭,有两个意思:一是“进食”,如,我们今天在哪里吃饭?二是“维持生活”,如,农民靠种地吃饭。

    基本意义就是“人摄入食物以维持耗散体系的行为”。

    广义概念上的吃饭,有多重意义。“吃”又包括了“喝”、“唱”、“舞”、“娱乐”;“饭”除去了主食(一般指米面食物)又包括了“酒水”、“菜”、“音乐”、“舞蹈”等。

    引申意义有“宴请”、“聚餐”等。

    在中国及世界的许多国家,吃是一种文化。一般一日三餐,分吃早饭、午饭和晚饭,发展到现在,在许多大中城市,许多人形成了吃夜宵的习惯。
    3、从时代上分析

    人类在远古的时候,“吃饭”的意义基本保持在“人摄入食物以维持耗散体系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由原始社会过度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的层次等级越来越分明,越来越森严。“吃饭”的意义从“基本意义”逐步向“引申意义”发展,首先在人类的高层出现了“宴”这一形式,随后又发展到民间,出现了“席”这一形式,到现代社会,人们在生活中还有“宴席”这个说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吃饭”这一行为,不仅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在意义上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在社会高层,“吃饭”不再是“人摄入食物以维持耗散体系的行为”,赋予“吃饭”的还有“交往”、“娱乐”、“政治”、“谋略”等内容,如,著名的“鸿门宴”就是这类“吃饭”的最好的例证。起初,民间仍然是在基本意义上的“吃饭”居多,引申意义的“吃饭”极少;时代发展到今天,社会高层的引申意义的“吃饭”已经扩散到基层和民间。

    在中国大陆,近些年又出现了“公款吃喝”,愈演愈烈,使“吃饭”的引申意义又赋予了新的内容,将“吃饭”的引申意义发挥到了极致。

 

                                        吃饭的现状

 

    我们人类现在的“吃饭”是个什么样子呢?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吃饭”的现状到处可以见到,只是我们身处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见怪不怪了。

    1、在新浪网《和谐拯救危机》的视频上,我们看到了,主持人采访曾经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报道的“为什么一顿饭吃掉36万?”的北京颐和园听鸥馆饭庄西安分店总经理吴际在怎样吞吞吐吐地解释这种饮食文化。吴际的不以为然,和他语无伦次的解释,以及视频上那些真实的画面,让我们良心未泯的中国人不寒而栗!

    2、在一座不足20万人的小县城里,大大小小的饭店就有300多家,据说,现在正在修建五星级大酒店。

    3、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一个不足三万人的乡镇里,镇政府每年的招待费不下15万!

    4、一个1万6千人的大学里,4个大餐厅,每顿午餐所剩的饭菜要用一个吨位的两辆垃圾车往外拉。

    5、有人编出歌谣:“要想一辈子不安宁——找情妇;要想一年不安宁——修房屋;要想一天不安宁——请客”。生动地描绘出目前在“吃饭”问题上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6、有人给某干部画像,叫做“一系列干部”——“车一接就来,一来就喝,一喝就醉,一醉就睡,一醒就走。”

    7、有人给有些干部起了个名字叫“半日干部”,就是说半天上班,中午喝酒,下午休息,晚上接着喝。

    8、在生活里,有人把本来很随便的“请客吃饭”都赋予了另外的内容,类似于古代的“鸿门宴”,陷阱重重,目的复杂。

    9、我们的吃饭总是说自己爱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就一点也不吃,并且是总要吃那些东西或者总不吃那些东西。

    10、人肉宴、活体宴、生吃宴、裸体宴。

    11、我们总是喜欢吃咸、吃甜、吃辣。

    12、我们总是喜欢吃海鲜、吃野味、吃肉。

    13、我们总是喜欢用一边牙齿咀嚼。

    14、有人总是善于一边吃饭,一边高谈阔论。

    15、有人吃饭总是没有规律,时间上没有规律,用量上也没有规律,饥一顿,饱一顿。

    16、有人总是吃饭快,狼吞虎咽。

    17、有人总是喜欢吃十分饱,否则就感觉不饱。

    18、现在都时尚苗条,有人为了苗条,吃三分饱,或者不吃有营养的东西。

    19、有人在吃饭时,总喜欢吧唧嘴,十分难听。

    20、多人聚会,有人总喜欢满盘子到处夹菜,或者每个盘子都去划拉一边,或者夹起一些菜,然后又放回去,另夹其他的菜。

    21、多人聚会,有人毫无顾忌,随便吃,随便说,随便坐。

 

                  ... ... .... ... ..  ......

 

 

                                        吃饭的错误

 

 

    类似上述的问题,我们随处可见。总结起来有这样七种类型:

    1、暴殄天物,浪费严重。

    2、嗜酒如命,耽误工作,伤害身体。

    3、借吃饭之名,行蝇狗之行。

    4、我行我素,偏执偏爱,影响健康。

    5、寻求刺激,丧心病狂。

    6、恶习难改,积重难返。

    7、不识大体,不懂礼数,令人讨厌。

   

 

    我们看,吃饭事小,我们的错误不少啊!

    之所以说错误不少,就是因为这些不正确的行为,影响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影响了我们的社会和谐,践踏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友谊,道德沦丧,良心泯灭,狠毒残忍。

    不是吗?

    1、我们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酒精肝、脂肪肝、肥胖综合症、失忆症、健忘症、痴呆症、脑血栓、脑溢血等等,都与我们吃饭的错误有直接关系。

    2、生态环境的生物链被严重破坏,有些动物濒临灭绝,我们人类为了寻求刺激,还吃得津津有味;为了满足人类大量食用动物肉的需要,人类要用大量的粮食做成饲料,圈养大量的牛羊猪兔等动物。有些微量元素,动物只能够从植物中吸收,人类在食用动物肉的时候,没有办法再补充这些微量元素。另外,科学家证明,臭氧层被破坏,紫外线直接辐射到地球,是造成人类多种复杂皮肤病的根源,而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大量养殖的牛排放的臭气。

    3、有钱人的暴殄天物,大量的公款吃喝,让处在贫困线上人们悲愤满腹,义愤填膺。这是分配不公的表现,这是权利失衡的弊病,更是引发社会不安定的原因之一。

    4、我们的良心被蒙蔽,人人都是刽子手,杀、骗、诱、诳、狂是我们的生活中普遍的表现。

    5、利用吃饭,拉帮结伙,行自己私利,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我们的错误仅仅在吃饭这个小事上就表现得让人惊讶!

    其实,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一思维,错误重重。我们必须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修正自己的行为,使之利国利民利己。

    在道家看来,无中生有,有正确就有错误,在所难免。

    在某一阶段,在某件事情上,正确与错误还是有分别的。人是自然中的人,逍遥自在,快乐幸福是我们的最后目标,背离这一目标的行为应该说都是错误的!

 

 

 

 

 

                                                           2009、5、21.

   

  也说难得 糊 涂

 

  

 

 

    才子郑板桥有一段著名的格言,叫作《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是其思想的核心。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消极思想,其实,只要彻底弄清了“聪明”“糊涂”的真正含义,领悟了“转入”的境界,就能够理解郑氏格言的思想不但不是消极的,而是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提高道德水准,净化人的心灵”一脉相承的。

 

    什么是“聪明”?简单的说,耳朵听见的和眼睛看见的判断得最准确。耳聪目明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是听见的和看见的信息是不准确的;或者大脑在收到信息后,受某些能力的限制等等,这些都会使得我们判断失误。在我们周围,有几个能够凡事明了,判断准确的?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又有几件事是我们听得准,看得准,判得准的?所以,要想达到“聪明”的程度是非常难的。这一“难”是指具备能力难。

 

    什么是“糊涂”呢?和聪明相反,耳聋眼瞎且大脑麻木不仁。大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这样的人在生活当中能不难吗?这里的“难”是指障碍和阻力。

    老子在论述人生的最高境界时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乃人生彻悟者也。”这就是说,人在生活中,看见了,并且看得非常准确;听见了,并且听得非常准确。根据这些准确的信息,又做出了非常准确的判断。然而,在常人看来,需要冲击的时候,却没有冲击,而是象没有听到,没有看到一样,平静如水;心里明白,表露出来却是糊涂,这就是大智,而大智才能若愚。大智若愚不就是“由聪明转入糊涂”吗?这种境界绝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所以,这里的“难”是指一种境界。

由此看来,此三“难”各有不同。把“难得糊涂”和“构建和谐,提升道德水准,净化心灵。”联系起来的是第三“难”。

 

    和谐以心灵美为基础,心灵美则以崇道为先。道德是道学与儒学最大的接合部。道家学派推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儒家学派推崇“仁义礼知信”,“博爱”,“温良恭俭让”,“万事德为先,善为上”二者的共性显而易见。孔子说:“远小人,近君子”,一远一近,处理小人和君子的态度和方法就非常明了。以孔子所见,小人会自生自灭,用不着去兴师动众;老子认为,生即死,死即生,死就是生的另一种形式。由此看来,“由聪明转入糊涂”并非人們想象的麻木不仁。相反,只有“转入”,才能以德为先,才能心灵美,才能和谐。

 

 

                                                    写于2007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