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燕麦的生产厂家:强国动力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1:02:18

强国动力--国企改革

2011年06月24日02:35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刘刚 欢迎发表评论0 字号:

  后危机时代国企科技创新使命


推荐阅读卡恩获无保释放揽妻肩走出法院 政治前途或有戏 制造业PMI创28个月新低
  • 加息箭在弦 市场利率飙升逼央行
  • 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将暂停活动
  • 人民大学报告称房地产入去库存期
  • 组图:揭秘世界最大的黄金贮藏地
  • 赵晓:中国房地产没啥大风险
  • 破译操盘密码 掌握主力动向

  本报记者 曾昭俊/文

  随着亚洲的崛起、全球的变局和欧美亚三足鼎立的形成,后危机时代的科技创新角逐大幕开启。

  创新是对旧有一切所进行的替代和覆盖。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到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实施这个战略的过程中,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应该担当什么使命?又应该如何完成使命?我们必须对此作出清晰而准确的回答。

  国际金融危机给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必要和可能,也给国企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是对过去经济结构和发展路径的一次深刻否定。面对这场危机,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底提出,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这表明美国开始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吹响了回归实体经济的号角。

  回归实体经济需要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撑,其核心就是科技创新的强化。国际金融危机以这种倒逼的方式,将科技创新推上经济发展火车头的位置上,并强有力地再次证明:与新一轮经济危机相生相伴的,往往是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此前,历史多次证明,每一次危机过后,都会产生资本的大范围重组和新发明、新技术、新设备的大规模应用。

  美国提出,要将研发投入提高到占GDP比重3%的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主攻方向包括节能环保、智慧地球等;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计划从高新科技特别是生物制药等方面入手,加强产业竞争优势;日本提出,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俄罗斯则提出,要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

  不难发现,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将加大高技术研发投入,把科技创新投入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把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另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能源问题、水资源保护、传染病防治等全球性问题的迫切性不断加剧,促使世界高技术研发重点集中于气候变化、能源、生命与健康、环保、信息、纳米技术等领域,这些领域的合作与创新、竞争与抢夺将日趋深化。随着这些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新一轮的产业振兴和转移、国际分工和合作将应运而生。

  在这场变革中,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引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谁能抢占竞争制高点,谁就能把握引领未来的战略主动权。这是中国国有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机遇和挑战,国企应发挥主导地位和现有实力优势,引领科技创新

  面对科技创新的机遇和挑战,国有企业应该当仁不让、一马当先。

  国有企业之所以要一马当先,是因为国有企业拥有历史形成的主导地位,也拥有不断增强的创新实力。国有企业一马当先,不但是其自身做强做优的需要,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自然应该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主体中的领军者。

  一方面,国有企业进行战略重组后,主要集中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承担着重大科技创新和成套技术设备研发任务。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已经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央企为例,2009年,中央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总额为2633亿元,2006年至2009年年均增幅达到28.5%。

  从科技创新成果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专利数量、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中央企业一批重大科研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比如,国家电网特高压交流1100千伏电压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华录集团自主研发的数字音频编解码标准DRA,第一次纳入国际音视频基础标准;电信科研院主导的TD-LTE被国际电联接纳为4G候选技术;南方电网形成世界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800千伏直流系统设备完整的标准体系;中国北车(601299,股吧)、中国南车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动机车系统集成等关键领域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等等。

  在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和市场竞争激烈的高科技领域,国外企业不会转让其核心技术。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方针,带头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争取新的突破,带头开发和掌握主导产品核心技术,争取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聚焦主业和品牌,应成为国企引领科技创新的基本指向

  国企引领科技创新,是不是应该四面出击、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遍地开花?显然不是。相反,国企引领科技创新应做到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目前,国有企业绝大部分已经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并在这些行业和领域发挥主导作用。从国内来看,国有企业必须集中力量在上述行业和领域里取得科技创新突破,才能有能力提纲挈领地带动中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整体推进。从国际上看,面对强势跨国公司的竞争,国有企业只有准确把握国际科技竞争的新趋势,把精力集中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才有可能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显然,国有企业应按照国资委的要求,重点关注关系国计民生和基础工业领域的科技创新,重点关注投资多、周期长、风险高、难度大而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基础科技创新和高端技术创新。

  国企引领科技创新的另一个指向是品牌。品牌竞争力包含了企业资源、技术、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600405,股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研究发现,顾客忠诚度水平增加两成,企业营业额就会上升40%,较低的品牌忠诚度则阻碍了品牌价值的增加。

  企业运营质量的全面提升和核心竞争力的创建正是构建百年品牌的根本。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国企集体崛起,但创新和品牌的软肋还十分明显,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随着资源的消耗,原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迈入高成本时代。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把眼光从有限的资源转移以科技创新寻求解决之道上来,以创新打造蓝海市场,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这才是为构建世界级品牌奠定基础的正道。

  相对于优势跨国公司而言,中国企业整体上在核心技术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多还处于产业链低端,这是掣肘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国有企业有责任在这一方面谋求突破,做出表率。

  国企引领科技创新要解决企业家精神和制度安排两大问题方向和目标确定之后,剩下的就是怎么达成的问题。

  一个最大的隐患,就是创新精神的缺失。国有企业要引领科技创新,就必须保持饱满的创新精神。改变社会面貌的经济创新是长期的、痛苦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它将摧毁旧的产业,让新的产业有崛起的空间。从本质上讲,企业家就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而创新精神正是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能,冒险是企业家的天性。

  在国有企业中,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负责人还保留着行政级别,从身份上讲并不是真正的企业家,也不是职业经理人,而是可以自由穿行政商通道的“两栖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企业家精神。他们并不一定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上级部门也往往以年为单位对他们进行绩效考核,所以他们往往抱着求稳心态,不敢冒险,也不能冒险,缺乏“创造性破坏”,最终给企业发展埋下最大隐患。

  从体制看,在下一步的国企改革中,企业不再比照党政机关干部的行政级别确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待遇,而是实行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管理办法,逐渐让国企负责人回归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本位。这将有利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

  市场竞争压力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动力来源。企业只有加大研发投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才能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竞争。实践证明,企业很少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主动进行创新活动。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和根源,科技创新归根结底是制度安排的结果。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存在自主技术创新意识淡薄、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够、自我研发生产能力薄弱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有效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面对来自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国有企业除了从国家获得政策性资源之外,更需要主动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因此,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从公司治理、考核机制、政策支持等制度安排入手,强化国有企业市场竞争主体地位。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引领科技创新是国有企业的历史使命。牢记这个使命,对国有企业在后危机时代引领中国、逐鹿全球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