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雄狮图片:股市的历史案例和投资高手的经典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1:41:59
 股市的历史案例和投资高手的经典故事 

(1)如果要从投资大师群中,找到一位多变手代表人物,非索罗斯莫属。

这位做空英镑从而享誉世界的金融大鳄,早在与罗杰斯搭档期间,即在金融投资界赫赫有名。话说吉姆·罗杰斯从第一次濒临破产的困境走出之后,短暂跟随过世纪炒股寿星纽伯格先生。后来罗杰斯已成为大师级人物时,在一次电视访谈节目中称呼纽伯格是他的老师。不过,罗杰斯的名声是在跟谁索罗斯之后才打响的。

罗杰斯作为纽伯格的助手不到半年,认为自己应该有更大的用武之地,便投奔了索罗斯,成为了新公司的二号人物。罗杰斯与索罗斯在一起的这段时间通过卖空雅芳公司的股票,赚到了很多钱,从而打响了各自的名声。1973年,索罗斯和罗杰斯联手创建了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超群的投资才能和默契的配合,他们没有一年是失败的,索罗斯基金呈量子般的增长,到 1980年12月31日为止,索罗斯基金增长3365%,同期标准普尔综合指数仅增长47%。1979年,索罗斯决定更换公司的名称,因为索罗斯认为市场总是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总是在波动,新名便定为量子基金。 交代了这些背景后,我们来看一则故事,它能形象地反映出索罗斯炒股的多变原则。索罗斯曾花了整整一个下午与一名琼·罗赞的交易商讨论股票市场。“索罗斯对市场的看法十分悲观,”罗赞回忆说,“而且他用详细的理论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但事实证明他完全错误了。市场很火爆。”两年之后,罗赞在看一场网球锦标赛时偶然碰上了索罗斯。“你还记得我们的谈话吗?”罗赞问,以为索罗斯损失惨重。“我记得很清楚,”索罗斯回答说:“但我改变了我的想法,自然改变了操作,赚了一大笔钱。”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具有理性的,其运作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一些传统的经济学家还认为,金融市场总是“正确”的。市场价格总能正确地折射或反映未来的发展趋势,即使这种趋势仍不明朗。索罗斯经过对华尔街的考察,发现以往的那些经济理论是多么的不切实际。他认为金融市场是动荡的、混乱的,市场中买人卖出决策并不是建立在理想的假设基础之上,而是基于投资者的预期,数学公式是不能控制金融市场的。索罗斯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投资理论后,毫不犹豫地摒弃了传统的投资理论,决定在风云变换的金融市场上用实践去检验他的投资理论。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索罗斯的多变原则影响着他的追随者们。2000年离开量子基金的斯坦利•朱肯米勒就完全继承索罗斯的狠辣、多变风格。他的名言就是:看明白了,就要做一头勇敢的猪。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崩溃,朱肯米勒误判行情,于上一个交易日前总共透支130%建立了大量多头头寸,早市一开盘立泻200点,他只有在小反弹里损手烂脚的抛售,随即反手做空,2天后即补平亏损开始盈利。从这点能看出,朱肯米勒深得求变炒股的真谛。

 

 

索罗斯的亏损(1)1987年,索罗斯估计日本股市即将崩溃,于是用量子基金在东京做空股票,在纽约买入标准普尔期指合约,准备大赚一笔。但在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他的美梦化成了泡影。道指创纪录地下跌了22.6%,这至今仍是历史最大单日跌幅。同时,日本政府支撑住了东京市场。索罗斯遭遇了两线溃败。索罗斯没有犹豫,开始全线撤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卖压随着他的离场而消失了。索罗斯把全年的利润都赔光了。但他并没有为此烦恼。他已经承认了错误,承认自己没有看清形势。1987年10月,索罗斯的量子基金随着美国股市(而不是日本股市)的崩盘而剧损3.5亿多美元,他全年的盈利在短短几天内被席卷一空。

 

索罗斯的亏损(2)1962年,索罗斯犯了一个几乎让他破产的错误。这是他在金融界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促使他重新思考了他的整个投资方式。那个让索罗斯成为投资大师的投资系统的许多组成部分可能源自于他在这笔交易中所犯下的所有错误。他在斯图德贝克公司的股票中发现了一个套利机会。这家公司正在发行“A”股,这种股份将在一年后变成普通股。它们的交易价格比普通股低得多。于是索罗斯买进“A”股并卖空斯图德贝克普通股,以期赚取价差。他还预计普通股一开始会下跌。如果确实如此,他打算平掉卖空头寸,只持有“A”股,等待他预期中的价格反弹。如果普通股不下跌,他觉得他可以稳赚已经锁定的价差。

但是没想到,斯图德贝克的股票开始疯涨,更糟糕的是,价差并不是锁定的,因为A股的涨速慢于普通股。让索罗斯头疼的是,“我从我哥哥那里借了钱,而我有彻底破产的危险”。那时候,索罗斯的哥哥刚刚开办了自己的企业,他的钱是不能亏损的。当这笔交易向不利于索罗斯的方向发展时,他并没有及时撤退,而是死守阵地,甚至为保住卖空头寸而补充了保证金。他已经骑虎难下了。此前,他并没有制定在交易不利的情况下自动实施的退出策略了,他并没有为可能犯下的错误做好准备。

 

 

索罗斯的亏损(3)在1987年索罗斯遭遇了他的“滑铁卢”。根据索罗斯金融市场的“盛—衰”理论,繁荣期过后必存在一个衰退期。他通过有关渠道得知,在日本证券市场上,许多日本公司,尤其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大量购买其他日本公司的股票。有些公司为了入市炒作股票,甚至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日本股票在出售时市盈率已高达48.倍,而投资者的狂热还在不断地升温。因此,索罗斯认为日本证券市场即将走向崩溃。但索罗斯却比较看好美国证券市场,因为美国证券市场上的股票在出售时的市盈率仅为19倍,与日本相比低得多,美国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价格还处于合理的范围内,即使日本证券市场崩溃,美国证券市场也不会被过多波及。于是,1987年9月,索罗斯把几十亿美元的投资从东京转移到了华尔街。然而,首先出现大崩溃的不是日本证券市场,而恰恰是美国的华尔街。1987年10月19日,美国纽约道·琼斯平均指数狂跌508点,创当时历史记录。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纽约股市一路下滑。而日本股市却相对坚挺。索罗斯决定抛售手中所持有的几个大的长期股票份额。其他的交易商捕捉到有关信息后,借机猛烈向下砸被抛售的股票,使期货的现金折扣降了20%。5000个合同的折扣就达2.5亿美元。索罗斯因此而在一天之内损失了2亿多美元。索罗斯在这场华尔街大崩溃中,损失了大约6.5亿到8亿美元。这场大崩溃使量子基金净资产跌落26.2%,远大于17%的美国股市的跌幅,索罗斯成了这场灾难的最大失败者

 

{曹仁超小传}。上海富商之后,3岁时随母来到香港,后成为香港《信报》的专栏作家,以轻松有趣的笔触写了30多年的《投资者日记》。经历了几起几落后,曹仁超领悟到投资真谛,其身家也从入市时的5000港元,到目前资产过亿(不包括物业)。港人亲切称之为“曹sir”,也有人称其为“香港股神”。

 

毫无疑问,投资类图书的畅销与炒股热度息息相关,2007年大牛市期间,讲解炒股基本知识的炒股图书大卖,接着是2008年大熊来临,没有一本投资类图书进入经管书畅销榜前100名,2009年国内A股迅速反弹,许多股民惊魂未定,还没有形成一波炒股热潮,不过在图书市场中却树立了一名知名的炒股专家,他就是有香港散户大王之称的曹仁超。《论势》、《论战》、《论性》的曹氏三部曲在大陆的公开出版,让人们对这位香港散户王有个更清晰的了解。曹仁超是知名的专栏作家,也是炒股大师。其身家也从入市时的5000港元,到目前资产过亿(不包括物业)。就是这样一位华人炒股界响当当的人物曾走到了自杀的边缘,原因便是熊市抄底。

 

曹仁超的亏损。炒股初期,曹仁超顺风顺水,23岁即赚得20万港元。钱来得这么快让曹仁超有些“轻飘飘”,不知道什么是风险,这也让曹仁超跌了大跟头。1971年恒生指数从406点下跌至278点,跌幅达31.5%,这个跌幅本来不算太大,但由于曹仁超借钱炒股,加上不懂止损,此前赚的几十万又都赔了回去,最后只剩下7000港元。但这还不是他最严重的亏损,他很快又赚到50多万港元。一切显示着他的英明神武,1973年新历年不久,在他全部套现之后,股灾来临,恒指从1774点暴跌至1974年7月的478点。而老曹当时自以为是投资天才,跑赢了其他所有投资者,看着股市已经下跌了73%,他决定抄底了。当时他选中和记企业,从每股8港元开始一直加仓,不料恒指到1974年底跌到了150点,和记洋行的股价竟然跌到了1港元,曹仁超投资的50万港元变成了10万港元。祸不单行,曹仁超又被公司解雇,窘困之下,想到家里还有刚出生的孩子,晚上他漫无目的徘徊在海边,差点儿便想自杀了。等到次日早晨回家时,母亲和妻子眼泪汪汪地看着他。当时曹仁超发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再不容许同类事件发生。

此后曹仁超加入由林行止创办的《信报》,成为专栏作家。回忆起投资和记的失败,曹仁超表示,很感谢和记在他30岁前上了关于投资的重要一课:轻易抄底和不止损的杀伤力有多大。30岁前,曹仁超用5000港元赚到50万,最后在恒生指数已由1774点跌倒478点(跌幅达73%)时,拿50万港元抄底,最后亏到只剩10万,还遭到任职公司的遣散,差点想自杀。他终于明白:股市专门收拾自以为是的人,更醒悟自己的投资知识非常不够,这里就包括熊市抄底的自以为是的行为。此后,曹仁超吸取了教训,他尤感骄傲的是成功逃脱2007年港股大熊市。“我从2007年10月已经躲起来,只剩30%仓位。过去40年,我就这样不停把资金拨来拨去,牛市时持有70%股票,30%现金,熊市时持有70%现金、30%股票。”面对熊市,曹仁超经常有这样的告诫:熊市来临,金融海啸肆掠,我们只能接受它,找地方躲着,甚至找棵大树把自己绑在上面。千万不要死命对抗。

 

 

沦落2008。2008年是众多炒股人士最为惨痛记忆的一年,我的一位张姓朋友便是其一,他讲述了典型的熊市抄底被套牢的经历。2007年,通过广泛的阅读,这位朋友发觉中国平安是一只优质股票,他开始列为重点关注对象,果然,他的眼光不错,中国平安很快突破了100元/股,接着还没等他买进,就突破110元、120元,直逼150元。他只能耐心等待。两个月后,他看到了入市的时机,中国平安下降到100元附近了,他毫不犹豫,更没有思考美国次贷危机全球蔓延等大环境的变化,便在99元的价位下单买入。结局大家都能猜知:中国平安是领跌股,一路下跌,最后跌破20元,这位朋友损失惨重。中国股市在上证综指超过6000点的时候已经明显高估,应及时减仓,甚至完全离场。但当时大家争论的却是到底是牛市的下半场,还是中场休息,有谁能想到竟然启动了熊市第一阶段,而且还是个百年难遇的超级大熊市。很多投资者没有及时撤离,也没有及时减仓,这很不幸,更不幸的是不少投资者在上证综指6000点左右成功逃顶,却在跌到4000点以下时忍不住大举抄底,结果犯下了和格雷厄姆、曹仁超一样的错误,损失惨重,元气十年八年都难以复原。放眼国际,2007年—2008年全球大熊中,杰出基金经理比尔·米勒的经历,再次验证熊市抄底的杀伤力。比尔·米勒管理的Legg Mason价值型信托基金在1991年至2005年15年当中,连续战胜标准普尔500指数,创造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基金经理业绩记录,被誉为这个时代最成功的基金经理。然而,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这个荣誉就被他亲手毁掉了。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很多原来非常优秀的公司股票大幅下挫,米勒判断,投资者反应过度了,于是逆市买入,走上抄底之道。米勒本以为这次危机是一次大好的赚钱良机,结果却发现危机变成大萧条之后最惨重的大熊市,米勒损失惨重,他的股票全线溃退:AIG、贝尔斯登、房地美、花旗集团、华盛顿互助银行等。他管理的基金在2007年亏损58%,比标准普尔500指数跌幅高20个百分点。这些损失让米勒的价值型基金多年持续战胜指数的表现被一笔勾销,米勒的基金管理公司也首次开始解雇员工,他说这是“灾难性”的经历。2008年满58岁的米勒后来接受采访时反省说:“从一开始我就没能恰当地估计到这场流动性危机的严重性”。他说,这次自己没想到危机会这么严重,基本面的问题如此之深,以至于曾贵为市场领头羊的优质上市公司居然统统倒下了。“我还是缺乏经验”,米勒说,“在熊市中,每一个买进股票的决定都是错的,真是太可怕了。”

 

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是身为“教父级”的人物,以精选“传统价值型”股票而著称,偶尔也介入债券与外汇市场一试身手。他的所谓“价值型”股票是指盈利前景良好、被市场低估价值的传统型工业股票。罗伯逊曾经取得极其辉煌的业绩,但却是因为“价值投资”而败北的第一人。罗伯逊的老虎公司创建于1980年,当时他凭自己的200万美元和别人投资的600万美元起家,在对冲基金业创造了很少人能与之匹敌的骄人业绩。20年来老虎公司的年平均盈利高达25%,换句话说,当时投资10万美元,后来变成800万美元。到1998年的夏天,老虎基金总资产达到230亿美元的高峰,一度成为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而罗伯逊自己也赚到了约15亿美元。但是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老虎公司在一系列的投资中失误,从此走下坡路。1998年期间,俄罗斯金融危机后,日元对美元的汇价一度跌至147:1,出于预期该比价将跌至150日元以下,罗伯逊命令旗下的老虎基金、美洲豹基金大量卖空日元,但日元却在日本经济没有任何好转的情况下,在两个月内急升到115日元,罗伯逊损失惨重。在有统计的单日最大损失中,老虎基金一次亏损了20亿美元。到1998年的9月份及10月份,老虎基金在日元的投机上累计亏损近50亿美元。1999年,罗伯逊又重仓美国航空集团和废料管理公司的股票,可是两个商业巨头的股价却持续下跌,因此老虎基金再次被重创。从1998年12月开始,近20亿美元的短期资金从美洲豹基金撤出。到1999年10月,总共有50亿美元的资金从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撤走,投资者的撤资使基金经理无法专注于长期投资,从而影响长期投资者的信心。到2000年3月,罗伯逊在老虎基金从230亿美元的巅峰跌落到65亿美元的不得已的情况下,宣布将结束旗下六只对冲基金的全部业务。老虎基金倒闭后对65亿美元的资产进行清盘,其中80%归还投资者,朱利安·罗伯逊个人留下15亿美元继续投资。业内人士对于老虎基金的失败一般归结于投资者的不断巨额赎回造成的,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是因为罗伯逊的性格固执的经营理念和独断专行的管理作风有关,因为罗伯逊太坚信自己的“价值型”投资战略,以致犯错误的时间太长了,最终招致失败。罗伯逊一直以投资“价值型”股票见长,最不擅长的领域就是高科技股。即使在高科技股炙手可热的日子里,老虎基金也只拥有少量的微软、英特尔和三星电子之类的股票。不过,狂热的科技股泡沫最终导致老虎基金无法赚钱。不仅老虎基金如此,当时股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价值投资者也都遭遇重创,而且严重的是这股投机热潮似乎根本没有结束的任何迹象。这是价值投资者一段最为艰难的时光。即使是沃伦·巴菲特的公司股票在1999年也几乎下跌了32%。不过巴菲特还是继续关注并买入能够真正给投资者带来真实利润的公司。罗伯逊自己的解释是已经没有能力找到可以实施价值投资策略的地方,因此再也不能提供给他的投资者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了。并且,随着投资者不断大量的赎回——19个月内赎回77亿美元以上,相当于超过基金资产的1/3, 最后迫使罗伯逊关闭整个基金。罗伯逊曾预言:科技股崩盘将是美国股市最惨烈的一页,后来事实也果然如同他所预言的那样。虽然“价值型”股票终究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只是还没等到这个时候,罗伯逊自己先“惨烈”了。当罗伯逊收拾行李回家,没事可做的时候,市场狂热大潮的根基已经开始动摇了。仅仅在几周以后,科技股暴跌,投资者伤亡累累——真可谓是价值投资史上最可歌可泣的一幕。

 

而与此同时,另一著名的基金经理比尔·米勒,却因为采取与罗伯逊相反的策略而得以幸存。20世纪90年代前期,米勒很少持有科技股,只是到了后期才大幅超配科技股。1993年,当科技股遭遇大量抛盘时, 米勒以极佳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这些公司包括戴尔、诺基亚以及Sun公司。1996年年底,当市场普遍认为美国在线即将破产时,米勒又买入了美国在线。米勒认为,正是因为他通过超配科技股,使得他们避免了许多价值型投资者在90年代遭遇的尴尬境地。从这一点上看,罗伯逊确实“落伍”了。当然,落伍的并非只有罗伯逊一人,大名鼎鼎的沃伦·巴菲特也明显落伍了。当时的一个刊物封面上甚至登出“沃伦你怎么了?”的字样 ,皆因他顽固坚持己见:拒绝投资科技股。但是为什么巴菲特拒绝投资科技股却依然风采如旧,而罗伯逊却何以失败告终了呢?

 

丹尼尔·斯特奇曼在他的《从800万到200亿》中写道,当罗伯逊坚信价值哲学时,他的投资者却放弃了希望。罗伯逊知道价值投资策略最终会得到报酬,但是他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得到,尤其是他的投资者,在他一次又一次交易和亏损之后越来越没有耐心了。于是结果就像罗伯逊写给投资者的信那样,只好下定决心清算投资组合,将余下资金还给投资者。更多的人认为,在那一段岁月里,价值型股票的市场表现与成长型股票相比非常差劲,因此价值投资不再流行。财经记者彼得·色瑞斯认为,罗伯逊可能仍然是一个伟大的投资家,但是他的投资方式暂时行不通。而另一位研究者盖瑞·外斯则直接指出问题的实质,“一分钱压倒英雄汉——是现金而不是市场打败了朱利安·罗伯逊”。罗伯逊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继续大力赞扬“价值股”的投资价值,将一些投资者远离“价值型”股票的行为斥之为非理性。但他依然自称并不后悔,说没有必要冒险拿投资者的钱放到看不懂的高科技股中去。遗憾的是,虽然“价值型”股票后来又赢得人们的青睐,然而罗伯逊却没有足够的资金守到这一天。据说罗伯逊在后来的一次晚会上差点掉了眼泪,这位1.83米的汉子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这足以让人扼腕长叹——一曲价值投资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