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女浩克漫画:珍惜现在 关於耳根圓通法门 逸尘 准提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5:22:59
楞严会上, 覌世音菩萨介绍了自身修持成功的经验 ,得到佛和文殊菩萨的高度肯定和贊揚 , “此方真教体, 清靜在音闻;  欲取三摩地 ,实以闻中入” ;”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盤门;”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証 ,非唯覌世音”这是在楞严会上对此一法门作出的权威性的評价;这既是过去微尘诸佛所走的成佛之路,也是文殊证果之门,所以要求未来修学人, 都应依這一法门来修练;                     

   覌世音菩萨所介绍的耳根圆通法门, 一共只有五十二个字: “初于闻中, 入流亡所;所入即寂;动静二相, 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尽闻不住; 覚所覚空; 空覚极圆; 空所空灭; 生灭既灭; 寂灭現前;

   不要轻看了这五十二个字,它概括了修持成佛的全部过程, 由于众生根器不同, 走完这一段路需要几年几十年, 甚或几世几十世; 但是你不要被漫长的时间吓住了; 只要誠心如法修持, 会有不同阶次上的成果的; 覌世音菩萨获得的是最高成就; 六祖慧能听到金钢经中 “无所住而生其心” 而悟道时所証得的是”尽闻不住”  “覚所覚空的境界; 其余两步, 六祖是以后苦修証到的, 所以决心解脱生死, 跳出轮回, 証锣道果的修行人, 应当毫无犹豫的行此法门,

   由于覌世音菩萨讲得太概括了, 许多修行人都不知道怎样入手, 現在我们来谈谈如何入手, 如何修;

   发菩提心是容易被忽視的, 其实它十分重要, 不发此心, 既无此因地, 是不能証得菩萨道果的, 如何发菩提心, 請参阅海玉法师所著的{如何发菩提心}一书, 海玉法师在书中有精辟的论述,;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闻” 指能闻的闻性, 是指正思维, 用正知正見思惟佛理, 三摩地就正定; 這就告诉我们修此法门必須在定中修; 那么, 沒有修过禪定的人怎么办? 那就得先修禪定, 定力提高了才可以入于闻中; 這是对普通修持者而言, 文殊菩萨讲的”欲取三摩地, 实于闻中入” ;是对覌世音菩萨修持方法的总结概括, 覌世音菩萨是遵照他的师父覌世音佛的教导, 从闻思入三摩地的; 現代的修行者, 自身条件千差万别, 可根据实际情况, 修好禪定, 提高定力, 才可进入下一步;

   有人会问:修禪定要达到何种阶次才能启修耳根圆通法门呢? 回答是: 在四禪八定的仼何一个阶次上, 都可以启修耳根圆通法门; 有人修禪几十年都未进入初禪, 是不是与此法门就无缘了呢? 不是, 你能达到初禪之前的未到地定, 也可启修; 未到地定的定相是: 身心泯然虚豁, 失于欲界之身, 坐中不見头首床敷, 犹若虚空;” 覚出入息遍全身毛孔, 息入无积聚, 息出无分散, 覚自身空假不实, 亦如生灭刹那不住, 根境识和合, 在此境界易发見思真解;

   有人会问:我从未修过禪定, 是不是不能修此耳根圆通法门呢? 也不是, 既然沒修过禅定, 又想修此圆通法门, 最好的办法是从修禅定入手; 一般说来, 只要如法修习, 信心坚定, 一年左右的时间会修到未到地定; 请参阅掘著{禪定指要}一书中十六特胜覌一章;

   还需要说明, 定的功夫越高, 对修耳根圆通法门越有利; 如果四禪八定巳完全証得, 再修此法门, 那么此生必证佛果; 需要提醒的是若巳进入初禪, 不应轻易放弃或改变修行方向, 因为进入初禪后, 定中易于发生飞跃性变化, 把握住了时机, 会跃向高阶次, 在巩固好己达的定境后, 感覚再前进己很困难, 此时, 即可转修耳根圆通法门, 这是充分利用自身潜貭;

   下面回到覌世音菩萨的五十二字”真经”上来;

  “ 初于闻中, 入流亡所” 初是开始, 闻中是能闻的闻性之中, 这个初于闻中, 不是说进就可以进的, 它要靠定的功夫, 不能入定, 这一步无法开始, “ 入流亡所” 入流是心光内照, 反闻闻自性; 出流之流是轮回流, 初修此法门者, 常会遇到出流的干扰, 心往外驰, 隨尘攀缘, 所以必須以定力来排除干扰, “亡所”亡是消失忘却, 所指声尘, 由于心光内照反闻闻自性, 其结果忘却外边的声尘, 听不到外面的声音了, 这就叫解动尘结, 在这里, 亡是解脫之义; 这段功夫是在”反闻”上面做, 通常人们闻的功夫是向外的, 現在要它向内, 去闻自性 ,难度有点大, 需要有个过程, 成功了,外尘.声音自然消失; (自然消失是一种方便说法, 其实就是听不見了, 就好象把耳机开关关闭了) 许多修禪定的人都有过同类体会, 进入定境外界的声音都听不見了, 因为他们不是修的耳根圆通的法门, 故以下的发展不同; 这里还要強调一下, 修此法门是以楞严经为指导的, 故应在修持阶段反复精读楞严经;

   上面讲到这一步是解动尘之结, 这个”结”字是什么意思呢? 是结集系缚之义, 烦恼的异名, 系缚众生而不使解脱, 故为之结; 是生死之因, 为烦垴而结集生死, 故为之结, 修此法门就是要解脱这些系缚众生生死的”结”;一共有六个, 即1 动尘结; 2静结; 3 根结; 4覚结; 5空结; 6灭结; 六结既解五阴全破, 妄尽真露, 寂灭現前, 那就是証得圆通了, 訨得圆通即是与佛同体, 与佛同用, 超出世间出世间, 十方圆明;

   “所入既寂, 动静二相, 了然不生” 所入既寂,是上一步解脱动尘之结后所进入的静境, ; 這还是在色阴区宇里, 故不能住于此静境中, 要把静相也去掉, 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才能破静结, 也才能破色阴区宇; 但是动相易舍, 静相难弃; 许多修持者在此境踏步不前, 原因是修持者易于认知动尘的干扰和危害, 因而对动尘易生厌离心, 但对静相就不同了, 许多人打坐就是为了入静, 現在一入静就生貪爱之心; 难于舍弃, 沒有认识到”动”是尘, “静”同样也是尘, 若无精纯的見地, 若无深定的功夫, 若无自我警策, 便会在此静境中徘徊一生; 虽然定力会提高, 但巳不是此法门了;我们知道, 摄心于一, 可入定境, 心光内照可去动尘, 静尘怎么去? 仍然是加深定境, 仍然是反闻闻自性, 仍然是心光内照; 此一功夫需要时间在定中仔细体味, 探索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境相; 认识上必须明白, 动和静都是尘相, 只有闻性是不动不静的, 若守住静相, 下一步便无法进入, 静结便不能解, 事关生死岂能停滞不前; 若对静相心生厌离, 定功深入, 动静二相便会寂灭, 如此才会出現”了然不生”的妙境; 如此便解了静结, 这是第二结; 如此也就破了色阴;

   “ 如此渐增, 闻所闻尽” 如此指的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渍界, “渐增” 是在此境界中不断增加定力, 为什么提出渐增呢? 因为那个静相还要不时出来扰乱, 只有逐步提高定力, 做到定心坚定静相才不会再現, 继续修下去能闻之根, 随所闻之尘的消失而一同消失; 這就是”闻所闻尽”的境界; 这一步是把根结解脱; 是破掉前五识的受阴;

   能修到这一步, 是很不简单了, 五阴已破了二阴, 已沒有能受和所受; 但要明白, 這不是短期内能达到的; 它无可量化, 也难以用语言来描绘,达到这一步目标的过程; 覌世音菩萨也只说了结果, 沒有讲过程; 修持者想了解如何达到的过程, 以便仿效; 但菩萨未讲, 大约是众生情况千差万别, 要自己去探索, 寻覓体悟; 如果说有诀窍, 那就是在定中求; 求是一个方便之说, 心经上说:”覌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見五蕴皆空, “這句话为我们透露出宝贵信息, 菩萨照見五蕴皆空(换句话说就是破五阴)是在深定中实現的; 修此法门, 定境一步比一步深, 就是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修行者同样为了”照見五蕴皆空”这个定不是一般的定, 是大定, 是楞严大定;

   还要谈一下理上的问题; 修此法门, 如不解决好理论问题, 做不到事理双融, 修持想获得顺利进展是很困难的; 覌世音菩萨在心经中说:”色既是空, 空既是色,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也复如是” 菩萨告诉我们色空不二, 受空不二, 想空不二, 行空不二, 识空不二的道理; 明白這个道理才可能把五藴照空, 在闻所闻尽这一步上, 因为涉及受阴, 理论上要明白”受即是空, 空既是受, 受不异空, 空不异受”的道理, 用这个理论武噐作指导才能解根结, 破受因;

   “尽闻不住,覚所覚空” 這一步是解覚结, 破第六识的想因; 上一步是把能闻和所闻都消尽了, 但还有覚知的覚, 所以, 还不能住在上一步所达到的境界里, 还要继续修行; 在深定中去掉能覚和所覚, 这个难度是很大的, 理论要明白: 想既是空, 空既是想, 想不异空, 空不异想; 想和空是不二的, 即金钢经所说的 “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六祖闻之而悟道的境界, 修出无所住心来, 便是 “覚所覚空” ;大约要数年或数十年才能达到這一步; (这是因人而易, 因为各人的根噐不同, 修持积累不同) 达到这一步便执着全无了;

 

   “空覚极圆, 空所空灭” 上一步把能覚和所覚都空了, 还修不修? 这个问题很重要, 有的人认为, 五阴巳破了三阴巳经能 “无所住而生其心”了, 执着全无达到当年六祖悟道时的水平了, 还修什么? 這不对, 当年六祖写出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的偈语时巳经证到 “覚所覚空” 的境界, 但六祖的修练并沒停止, 因为他知道那个 “空”字还沒去掉还要继续修行, 他到深山中与猎户为伍的十多年中, 他不是悠哉游哉去了, 而是苦修去了; 只有把 “能空和所空” 都除尽才能解空结, 才能破行因;

   修行人有一种习气, 一是喜静, 二是爱空, 在初修阶段静和空都是孜孜以求的神圣目标;常作如是想則习气形成; 此种习气会障碍修行, 人们但知进入空境之不易, 但须明白这还是向上攀登的一个阶次, 不是目的地;

   “空觉极圆” 是承上一步覚所覚空来的, 覚所覚空是把能覚空掉, 还要把所覚知的一切都空掉, 眼前全是空了, 该怎么办? 该去探索空何所依, 在深定中去探究, 用自性之光去探究, 在这关键时刻, 菩萨告诉我们他的宝贵经验, 那就是 “空覚极圓” 空覚是十分圆融的,在深定中去証得这种圆融, 这个 “极” 字很重要, 极是极点, 是最边上的边沿,  但空是沒有极点的, 你要是在深定中探究下去, 会出現一个奇妙的结果, 那就是 “空所空灭” 能空和所空都灭尽了, 消失了, 这就是解脱笫五个空结, 破了第七识的行因;

   不要忘记, 行即是空, 空即是行, 行不异空, 空不异行

   “生灭既灭, 寂灭現前” 這是解最后一结也是破最难破的第八识的识阴, 上一步把能空和所空都灭尽了, 似乎是巳到尽头了, 其实并非如此, 还有一个灭字未除, 灭和生是对待的, 有灭就有生, 而佛法是不二法门, 有对待就不是究竟, 就还要继续修; 直到把生灭二相都消尽, 才能解第六个灭结, 灭相是最难消的, 可以说是耳根圆通法门最难的一关, 如何使灭相全消, 只能是在深定中去进行, 用自性之光去覌照生灭相, 生灭相自会消除, 因为诸法体相是不生不灭的;

   寂灭現前中的 “寂灭”二字要解释一下, 寂灭是梵文涅盤的意译, 其体寂静, 离一切之相, , 故名寂灭; 到这一步寂灭現前了, 就是不生不灭的境界現前了, 亲証佛果得証圓通了, 这时会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十方圆明; 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覚心, 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一切六道众生, 5诸众生同一悲仰;

   這个法门修到这里, 六结尽解, 五阴倶破, 妄尽真显, 寂灭現前, 得証圓通了;

   這就是在楞严法会上, 佛让文殊菩萨为阿难选的最当其根的方便法门; 也是文殊菩萨为后世众生选的; 佛灭度后, 此界众生修菩萨乘. 求无上道, 最易成就的方便法门; 最后我们再敬录文殊菩萨的几句偈语与修行人共同体会悟解:

覚海性澄圆,   圆澄覚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   知覚乃众生,  

空生大覚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沉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初心初三昩,   迟速不同伦,

此方真教体,   清静在音闻,   欲取三摩地,   实以闻中入,  

大众及阿难,   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盤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巳成就,   現在诸菩萨,   今各入圓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証,非唯覌世音;  

誠如诸佛尊,   询我诸方便,   以救諸末劫,   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盤心,   覌世音为最;

要使發菩堤心永不退轉︰

華嚴經離世間品︰有十種發菩提心因緣:

一、為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故發菩提心。                  

二、為除滅一切眾生苦聚故發菩提心。

三、為與一切眾生具足安樂故發菩提心。               

四、為斷一切眾生愚癡故發菩提心。

五、為與一切眾生佛智故發菩提心。                      

六、為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故發菩提心。

七、為隨如來教令佛歡喜故發菩提心。                  

八、為見一切佛色身相好故發菩提心。

九、為入一切佛廣大智慧故發菩提心。                  

十、為顯現諸佛力無所畏故發菩提心。

 

   如果發菩提心的相就容易退轉,因為此心屬於世間法.世間法很難進入實相,所以容易退轉。

   如果發菩提心因緣是正行.正行是都行在眾生身上,而不執著就容易實相,進而再從實相走回來,在一切法中能夠自在.這就是事事無礙法界。如果只停留在實相中,稱為理法界。進入事事無礙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稱之為自性法界.那要退轉都不可能。

    如果只是發發吃素、誦經、持咒、禪修的心,那和發菩提心未必有絕對的關係。因為這些還不構成慈悲的條件.也與教化調伏眾生無關。有人會說:吃素是不與眾生結惡緣,是尊重生命、乃至培養自已的慈悲心。這些是善事。這和教化眾生沒有直接關係,所以我們的一切心念,應以調伏一切眾生為因緣發菩提心。如果不以調伏眾生為因緣,就不能稱發菩提心。所以發心的因緣,必須是和眾生有關的。而且不為一眾生發菩提心、乃至不以無量無邊眾生而發菩提心,是以教化一切眾生故發落提心。這一切就是表示窮盡,窮盡才是為調伏一切眾生發菩提心。

   苦集滅道是滅除苦的因︰業力的產生就是苦的因。產生業力的是我們身口意三業對外攀緣所產生。當業力一再產生時,苦的因就會積集起來,果報的苦就會現前。一般人只能感受到苦果,不知道苦的因是如何產生的.苦的相是如何也不知道。因此就要知道苦果的產生的原因,及苦聚的因緣,就能正確的發菩提心。因此要拔眾生苦,就要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受眾生,才能夠讓眾生安樂。

   凡夫都屬愚癡︰愚癡不是笨,而是他對生命存在的體悟的能力不足。那就是要讓眾生能夠感受生命存在。一般人的聰明是世間的識字變聰,不是對生命存在的體悟能力。識字變聰是識性與記性。生命的存在是要用感受.兩者是不同的.因此要使眾生能夠體悟生命的奧密,這就是佛智。因此佛智是內在的,就是覺悟的智慧。

   上求佛道與下化眾生,是學佛的總剛領。親近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是上求佛道的總剛領。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是下化眾生的總剛領。

   若有覺悟的智慧,隨著自性的顯現,覺悟的層次會一再成長。自性是人人本自具足,只是被無明複蓋住,使我們無法覺悟。因此必需把無明拆開,自性才能彰顯出來,覺悟花果才會展開,這就是發菩提心。

   如果能夠了知因緣法,就能証到空性.因果輪回就能了然於胸.就是具足智慧,就是發菩提心。

   而要以廣大智慧,令起心動念都在當下,三輪體空的境界就能顯現,生命品質就能夠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