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与公主结婚动画片:当下人们的“求稳”心态辨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54:23

当下人们的“求稳”心态辨析

夏学銮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17期)

    “求稳”心态不是当前唯一的社会心态,与它同时并存的还有“求变”心态。打破“求稳”心态,领导心态转变是关键。在当前的时局下,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深层改革,赋予人民更多的权力,“求变”心态才能汇入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主流社会思潮,成为体制内的建设性的力量。

    按照话语分析的“地方原理”,“当下”,指的是“这里和现在”。“当下”属于社会转型期,但是“当下”一部分人的“求稳”心态,并不能代表整个转型期的各种心态。如果用社会心态来界定发展阶段,并认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心态是“求稳”的话,那就意味着转型期已到了它的“规范与定型”阶段,而目前转型期的社会结构是结构、解构和重构三种形态并存。所以,无论从转型期的结构形态来说,还是从转型期的发展阶段来看,转型期似乎仍然处于它的解构和重构过程之中,还没有达到它的收官阶段。

    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社会心态。当前,打破“求稳”心态,激活心理期待,是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全中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奔向现代化,共建美好家园的心理思想基础。

    “求稳”心态与“求变”心态并存

    从历史上说,“求稳”心态源于中国农业田园社会,这种安土重迁的小农心态,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延续的思想基础。孔子更是把安土和乐天看成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他在《礼记·哀公问》中称:“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从现实上说,“求稳”心态折射出人们对社会发展现实的印象,反映了人们“小富即安”、“小富既足”的思想状态。社会发展到今天,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许多人还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这种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社会思想,于是社会上开始弥漫着一种求稳怕乱的心理。既得利益阶层更是害怕社会变迁,力图固化当前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致使结构板结、成长受阻,整个社会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从心理动力学上说,稳久求变,动久盼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快速的社会变迁之中,人们处于不断追赶社会变迁的过程之中,身心疲惫不堪。特别是当人们看清了自己所追随的社会变迁所导致的严酷现实时,这种疲惫感成倍增长,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倦怠感,夹杂着对社会的某种愤懑情绪。倦怠加愤懑是一种危险的社会心态,在一定的环境暗示下,它会成为突发性事件与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基础。

    失去对体制内社会变迁的热情,人们的社会变迁能量就会在体制外自由释放。因此,“求稳”心态不是当前唯一的社会心态,与它同时并存的还有“求变”心态,这是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心理原因。只看到“求稳”心态而看不到“求变”心态,这在学术上有失公允,在实践上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造成无可挽回的社会后果。对当前形势的观察和判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为武器,把握总体趋势,鉴别细节变异,科学判断情势,正确做出决策。

    处理好“求稳”与“求变”的纠结

    “求稳”心态是一种优势心态,是一种“保”的心态。在当前,“求稳”是一种当权者的心态。乒乓球运动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处于领先优势的乒乓球运动员,往往有一种“保”的或者说“求稳”的心态。而这种“求稳”心态,往往是导致落后、失败的原因。社会发展与打乒乓球运动一样,什么时候社会的管理者想“保”了,不再继续“敢打敢拼”了,什么时候这个社会就开始落后了。

    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社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就是说,“求稳”是没有出路的。那么,“求变”如何?改革开放政策就是求变、图强的产物。如果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变革、创新,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这样的“求变”是根治“求稳”心态的对症药方。但是,当下的“求变”心态却是心理倦怠的产物,有点“求乱”的味道,不是理性的社会变迁之道。盲目的“求变”只会干扰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

    正确处理“求稳”与“求变”的纠结,最后归结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掌握改革的力度,把握发展的速度,保持社会的稳定。诚然,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还有许多问题,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政府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努力把人民往幸福的路上带、把国家往光明的道上领、把社会往和谐的方向建,人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日益提高,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因此,那种企图置发展与进步于不顾、造谣生事、妄图制造社会动乱的机会主义行为是极端不得人心的,也是绝对不能得逞的。

    解开“求稳”与“求变”的纠结的切入点就是要打破“求稳”心态。在当前的时局下,“求稳”是可以理解但不明智的。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深层改革,赋予人民以更多的权力,“求变”心态才能汇入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主流社会思潮,成为体制内的建设性的力量。那么,怎样才能打破“求稳”心态呢?

    第一,树立发展变化是生活常规的观点。运动、发展、变化是事物的本质。一切皆动,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在一个变动的世界中求稳,所求的只能是相对的稳定,即稍纵即逝的稳定。第二,树立动态平衡的稳定观点。事物的平衡和稳定也是需要的,不然事物就无法彰显其内在结构和固有本质。但是这种平衡和稳定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第三,树立“行百里半九十”的过程观点。一个过程没有结束就不可轻言成功或胜利,不要认为一百里地走了九十里,就大局已定,胜利在望,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只有聚精会神、小心谨慎地把剩下的十里走完,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第四,树立在朝如在野的执政观点。执政党有一个通病,在执政之前披肝沥胆、兢兢业业,执政以后就会出现懈怠现象,出现“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的“历史周期率”现象。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与黄炎培等人的谈话,提出打破“历史周期率”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民主”。“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制胜法宝之一。第五,树立富日子当穷日子过的生话观点。成由节俭败由奢。必须下大力气治理铺张浪费现象,从领导干部自身抓起,务必抓出实效,以此作为检验党风、政风、民风转变的标准之一。第六,树立重头再来的事业观点。要有应付突发事变的心理准备和实际准备,时时刻刻与人民群众在一起。

    领导心态转变是其中关键

    打破“求稳”心态,领导心态转变是关键。作为普通人,各级领导也有七情六欲和面对各种问题的心理状态。但作为领导,他必须有不同于平常人的心态,如坚强意志、决断能力、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但是,有些干部还难以脱俗,缺少这种理想的干部心态。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说,他们甚至还不如普通人的心态健康。对广大干部而言,他们最需要转变的心态有以下六种:

    “官老爷”心态。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其责任是为人民服务。但是,当前相当多的领导干部,不是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而是当官做老爷。“官老爷”心态是干部心态不正的第一种表现。治理之策就是建立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规定干部每月定期到群众中走一走,住几天。树立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新“三同”观点,趁机搞点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

    “天花板现象”心态。当前,相当多的干部存在着升迁无望的“天花板现象心态”。望着头顶上无法打破的“天花板”,这些干部失望无奈的心态油然而生。虽然这种心态的产生可以理解,它与我国的干部制度选拔、升降和管理有关,但是归根结底,这种心态是由干部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决定的,是干部心态不正的第二种表现。要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晋升—淘汰”制度,废除干部特权。

    市场交易的心态。在市场社会,由于市场交易法则的影响,有相当多的干部产生了市场交易心态,即把人民交给自己手中的权力,当作攫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发展了“权—钱”交换的寻租行为,这是干部心态不正的第三种表现。为群众办事,为人民服务本来是干部的本职工作,现在却成为一些干部的资本,有些干部就利用它大肆寻租、出租。“拿钱办事,不拿钱不办事”己经成为一些干部的信条。

    不求进取的心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不求进取心态,是广大干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健康心态。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保”心态,置党的事业、人民的福祉于不顾。这种心态是社会上“求稳”心态的重要来源,是整顿党风、政风的主要目标之一。

    弱势群体的心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干部产生了所谓“弱势群体”心态,这是干部心态不正的第五种表现。如果干部是“弱势群体”,那么与它相对应的“强势群体”又是谁?弱势群体心态是市场交易心态的衍生物,在权力与财富的交换中,原来认为自己是宇宙中心的不可一世的干部们,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对手,这就是金钱,在它面前自己也不得人俯首称臣。在“富豪”面前,一些干部自惭形秽,自然产生了“弱势群体心态”。干部“弱势群体心态”的产生,反映了在一些干部中间思想、价值的混乱程度。

    怨天尤人的心态。怨天尤人心态是相当多干部的归因方式,是把责任往外推的外部归因。把工作干不好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归因于与其共事的上级、同事与下级,而不是从自己的行为处事检查入手。这种外推式归因堵塞了认识真理的道路,使他们不断重复已经犯过的错误,让改革开放的事业不断蒙受不应有的损失。

    (作者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