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装系统后硬盘丢失:中国网事:北京地震避难公园为何变身高尔夫球练习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2:42:39
2011年07月02日 09:15:44 来源: 新华网
(中国网事·核实)北京地震避难公园为何变身高尔夫球练习场?

图为曙光防灾教育公园大门(6月29日摄)。
新华网北京7月2日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涂铭、张淼淼、王思海)近日,一则《震惊!地震避难公园竟是高尔夫球场》的帖子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眼球,帖子直指北京市海淀区曙光防灾教育公园竟被高尔夫球练习场占据,网友认为原本用于地震避难的防灾公园违背了公园建设的初衷,并质疑公园是否还能够发挥应急避难的功能?根据网帖提供的线索,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核心网事】地震避难公园=高尔夫球练习场
6月23日,网名为“wzmxx”的网友在天涯论坛上发帖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曙光防灾教育公园内有高尔夫球场、会所等多家高档消费场所,帖子中还有照片为证,一时间吸引了大量网友“围观”。
网友“八一真诚”说,未建之前,就说这是一座面向大众的免费公园,后来又说是搞成避难绿地,不管怎么说,是面向群众的,免费让大家健身和避难的,所以一直很期待。可是,真正建起来后,却发现里边不仅有高尔夫球场,而且有高级饭店,进去吃过一顿饭,价钱特别贵,自此再也不敢去了。这位网友最后说:“以群众的名义,行贵族之实。无语了!”
网友“大河在我”质疑,这本是民众公共场地,怎么就沦落成某人或者某单位部门发财的地盘了?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世纪城附近的网友“cpy0630”说:“当时买房的时候看到这边的绿化带,我还说这下可好了,平时有个公园可以遛遛弯啥的,等到搬过来一看,好么,一东一西两个高尔夫球场圈走了公园大部分的地盘,别说遛弯,平常连过街都得绕着这个高尔夫球场走。”
网友“cpy0630”还表示,要真正得到政府审批建高尔夫球场,我们平民百姓也没啥好说的,但你别挂羊头卖狗肉啊,把球场建在公园里面,或者说名义上建个公园以掩盖球场之实,忽悠谁呢?

【记者调查】球场、餐厅、会所聚集 防灾教育公园基本已成高档消费场所
28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西四环四季青桥附近的曙光防灾教育公园,公园处于西四环路、紫竹院路和板井路围成的三角地带之中。公园可以免费进入,游人可以散步休闲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公园南侧临紫竹院路的狭长绿化带,绿化带中有多处以地震避难作为主题的雕塑,偶尔有行人驻足观看。
在公园南门的一个入口处,记者看到了公园的平面图,在图上标示了“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指挥、应急医疗救护、应急物资供应、应急棚宿区、应急厕所”等场所的相应位置,从这张图上看,并没有标示经营场所,而密密麻麻的应急功能区,也说明了公园设计的初衷应该是为周围居民提供应急避难的场所。
从南门进入公园,一个高尔夫球手挥杆的雕塑矗立在记者眼前,道路两侧各有一处圈起来的绿地,周围是高大的围网,这就是网民所反映的高尔夫球训练场。在路西一侧的训练场上,记者看到十几个人正在练习高尔夫球。
高尔夫球场往东,记者还发现多处经营场所,有两家高档的餐厅和一家会所,会所北面还有一家网球俱乐部,打球的人还是不少。记者粗略估计,这些经营场所大约占据了公园三分之一的面积。
一位在公园里遛弯的老人告诉记者,她家就在附近,原本这里规划的是绿地,但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建了高尔夫球场和会所。“这些都是有钱人消费的地方,高尔夫球我不知道,就说这网球场,一个小时也得七八十块,哪里是我们普通老百姓能进得去的地方。”老人指着网球场抱怨道。

【官方回应】公园变球场是“以绿养绿”的新尝试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北京市地震局应急救援处的相关负责人。这位负责人表示,对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他们只负责业务指导,即如何规范建设和监督检查,具体管理归产权单位,也就是说谁建的就归谁管。
记者随后联系了公园的管理方北京市新兴曙光科贸有限公司,该公司党总支书记韩建国向记者介绍,曙光防灾教育公园占地27公顷,用地原属海淀区四季青镇曙光村(后划归海淀区曙光街道办管辖),而曙光公司就是曙光村的集体经济组织。
韩建国介绍,公园是曙光村根据“京政发1994年7号”文件,在村集体土地上建了一片绿地,该文件规定出于为绿地的日常管理提供必要资金的需要,允许在绿地上适当安排公园和体育、娱乐设施。2005年10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18号文件批复同意在绿地上建防灾教育公园,公园于2008年5月建成。
据了解,从2007年前后开始,曙光公司就分别与多家公司达成协议,在绿地、公园里陆续建起了网球场、高尔夫球练习场、高档餐厅(会所),获取不菲的租金。
韩建国承认,将公园内的地面建筑、草地租赁给其他公司经营是公园管理方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笔收入每年大约有1200万元。
据韩建国介绍,曙光公司和公园内商家都签订了协议,约定商家必须无条件服从政府应急需要。“如果发生地震,只要政府一声令下,高尔夫球场马上就能搭上帐篷住人。”韩建国说。他同时表示,公园管理方将不再引进新的经营项目。
公园所在的海淀区曙光街道办副主任曹建华证实了韩建国的说法,他告诉记者,曙光防灾教育公园是政府探索“以绿养绿”模式的一次尝试。对于网民质疑的声音,曹建华坦承,的确与当地的居民沟通不够,以后会采取适当形式与居民进行澄清和沟通。

【深度阅读】公共资源“私有化”、“专属化”何时休?
虽然有关方面搬出了种种“合理合法”的理由,甚至可以说巧舌如簧,但依然掩盖不了公众对“富人阶层”或“特权阶层”的奢侈消费挤占公共资源产生的深刻忧虑。
2010年6月,杭州30多家“富豪私人会所”占据一线湖景被媒体曝光;今年5月,故宫“建福宫”和颐和园又相继被曝开设私人会所。诸如此类的事件不断见诸报端或网络媒体,让公众对这种公共资源“私有化”、“专属化”的做法越发深恶痛绝。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指出,城市绿地、风景名胜、博物馆等都属于公共资源,既然是公共资源,就应该坚持其公共属性,而不应该只是少数人所享有的“特殊领地”。近年来,许多公共资源距离公众愈来愈远,距离“特权阶层”、“富人阶层”却越来越近,时常引发热议,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当高尔夫球场、会所、高档餐厅,当这些与“奢侈”有关的元素都聚集在这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震避难公园里的时候,公众敏感的神经无疑再一次被深深地刺痛。
相关报道
海淀区曙光防灾教育公园建餐馆会所(图)

 
CFP供图

 
除了先期投入,公园维护的费用也很高,目前光维护草坪树木的绿化队就有三个,前一段在这里进行了一个较大规模的防灾演习,演习后10000多平方米的草坪被踩坏都需要更换,“这些费用从哪里出呢?
日前,有读者打来热线电话称,位于海淀区四季青桥附近的曙光防灾教育公园里这两年陆续建起了高尔夫球场、餐馆、书院,最近又开了一家高档的餐饮会所,“这些经营场所目前已经覆盖了公园的大部分,如果有灾难发生市民避险是否会受到影响?”带着读者的疑问,记者深入现场进行了暗访,发现曙光防灾教育公园原本空旷的绿地上现在确实建起了多家商业经营场所,这些商业设施是否合法?是否占用了公共应急避难场所?居民的担忧是否成立?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曙光防灾教育公园(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暗访
整个公园,正在营业的商业设施包括一个高尔夫练习场,一个网球场,两家规模较大的餐馆,一个书院,一个会所。
周末上午,记者来到曙光防灾教育公园。这个公园没有围墙,其实是一片面积达27公顷的绿地,它位于西四环主路以东,车道沟桥以西,紫竹院路以北,板井路以南,如同四条主干道包拢着一块绿色“翡翠”。曙光防灾教育公园在北京市32个应急避难场所中面积位列第二,但其可容纳人数则以13.5万人高居榜首,而且是本市唯一一个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公园。
但是,记者进入公园不久就发现,一道高高的铁网把绿地围起来了,隔网望去,里面是一个高尔夫球练习场,高高的白色凉棚下,有人正在练球,公园西面的大部分绿地都被这个球场占据了。沿着铁网往东走,绿地不见了,出现了一个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大门紧闭,据说是一座书院。再往东走忽然出现一片小桥流水的园林景色,旁边是一座漂亮的中国古典楼台,显得非常气派,门匾上写的是某某豪廷,是一个高档的餐饮会所。
记者转遍了整个公园,发现这里正在营业的商业设施包括一个高尔夫练习场,一个网球场,两家规模较大的餐馆,一个书院,一个会所,目前,游人可以散步休闲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公园南侧临紫竹院路的狭长绿化带,这片草地上分布着“现场急救”、“废墟抢险”等一些防灾宣传的雕塑,还有一间体验地震感觉的“倾斜小屋”。公园南大门是一个最大的疏散口,进门不远处就立着一个指示牌,标示出“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指挥、应急医疗救护、应急物资供应、应急棚宿区、应急厕所”等地点的方向。
记者在公园里的一张平面图上看到,公园里多处地点都被标出有应急设施,但是由于公园大部分面积被这些商业设施占据,记者没能找到这些设施的具体地点,不知道灾难如果真的发生,附近居民能否找到。
归属
在防灾公园里建立商业经营设施是否允许?类似的应急避难场所平时到底归什么部门管理呢?记者咨询了北京市地震局,地震局工作人员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只负责业务方面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具体管理归产权单位,也就是说谁建的就归谁管。”
记者了解到,曙光防灾公园的归属问题比较特殊,本市大部分应急避难场所都归当地政府或者园林局所属的公园管理,而曙光防灾公园的归属权是曙光公司,它也是本市唯一一家由公司投资建设并管理维护的应急避难场所。
记者以附近居民的身份就此事询问曙光公司,开发办的一位冯主任告诉记者,公司确实在公园里进行了一些商业经营,但她表示,这些经营设施不会影响灾难发生时老百姓防灾避险。“灾难发生的时候,所有的设施都会对市民无条件开放,高尔夫球场里10000多平方米的草地都是应急棚宿区。”她告诉记者,公司当初建防灾公园投入了将近1.4亿元,遍布公园的科普宣传雕塑和教育宣传图幅就投资了200多万元,这么巨大的防灾教育投资在国内也很少见。除了先期投入,公园维护的费用也很高,目前光维护草坪树木的绿化队就有三个,前一段在这里进行了一个较大规模的防灾演习,演习后10000多平方米的草坪被踩坏都需要更换,“这些费用从哪里出呢?所以平时公园要进行经营,才能有资金维护这些应急设施。”
记者还了解到,在公园里没有找到的那些应急设施就隐蔽在这些商业建筑中,西侧的指挥中心目前是一家餐馆,南侧的指挥中心是公司的办公室,预留的医疗救护点是一个酒店……灾难发生时他们将发挥原来设定的功能。
就此种说法,记者询问了公园所属的四季青镇政府,安全办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建曙光公园时确实投入的资金比较多,当时是政府和曙光公司合作建成的,目前对于应急避难设施的后期维护没有专门拨款,曙光公司在出资负责这项维护工作,政府部门对他们的经营行为不做干涉。
维护
对于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谁来出钱似乎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曙光公司的做法可算是一种尝试。
通过一番调查,记者发现,防灾公园出现的餐馆、会所等商业经营场所最终是以“以园养园”的作用被界定的,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投上亿巨资建这样一个防灾主题公园,然后每年花上百万的维护费用,不可能完全出于公益,而商业经营是他们把这个项目运作下去的必要手段,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钱”字。
对于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谁来出钱似乎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曙光公司的做法可算是一种尝试。海淀地震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曙光公园因为情况比较特殊,所以他们的做法在全市也算是独一份,这叫“自己经营自己养”,当时建公园时提的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百姓受益”,政府出策划,企业出资金,把这个防灾公园一起建起来,按照“平灾结合”的利用方式,公司平时在公园里的经营活动政府一般不会干涉。而且,据这位工作人员了解,公园里这些商业设施都有合法的审批手续,不属于私搭乱建。
对于曙光防灾公园的情况,北京市地震局应急办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比较了解”,因为当时参与了项目的规划。他表示,建这么大的一个避难场所,光靠政府投资不行,所以最终采取了和企业合作的方式。但是后来,也有一些市民来反映公园里盖了餐馆、球场等问题,有关部门还组织调查组专门就此事进行了调查。
最终,地震局作为防灾的专业指导部门,对曙光公园提出的要求是,要落实规划中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一旦发生灾难,公园里的经营机构都要无偿开放为百姓服务,作为灾后安置的生活设施。“曙光公司落实了这些要求,所以政府没有干预他们的经营活动。”
“实际上,就是一个谁来出钱的问题。因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维护、管理费用很高,前不久在元大都遗址公园搞了一个大型防灾应急演习,过后换草坪的费用就要100多万元,按照属地原则,这些费用如果由当地政府来出,是不现实的。”应急办的这位工作人员还提到,由于不少公园也有应急避难设施,所以园林局也多次反映难以承担维护费用的问题。目前大家都在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曙光公园的做法可算是一种政策空白下的尝试和摸索。
防灾   目前全市几十个应急避难场所情况比较复杂,各不相同,有的归政府管,有的归园林局管,有的归公司管。谁出钱维护,怎么维护,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对于一些读者表示担忧的应急避难场所到底允不允许盖餐馆、会所这个问题,市地震局应急办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没有法律法规明文规定不可以盖,因为现在对应急避难的相关的法规很不健全,对很多东西规定不细,操作起来难度就比较大。他指出,目前全市几十个应急避难场所情况比较复杂,各不相同,有的归政府管,有的归园林局管,有的归公司管,所以,谁出钱维护,怎么维护,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实际上,曙光防灾公园里建餐馆、会所只是一个表象,它折射出的是应急避难设施管理的尴尬,目前,管理的混乱造成的后果已经开始显现。市规划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市有9个区县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32个,总面积501.94万平方米,可容纳人数155.6万人。日本地震发生之后,本市不少媒体派记者暗访这些应急避难场所,发现设施维护不力,场地被占用,指示牌缺损等情况相当常见。海淀公园的应急救援中心变成了一片建筑工地,工作人员称:“应急避难设施的管理工作不归公园负责,而且拨发给公园的经费中也没有这一项费用。”那么这些设施到底该归谁管?这些钱到底该由谁出?
记者查到日本建造防灾公园时一些做法也许可以借鉴。1993年,日本在《城市公园法实施令》中,把公园提到“紧急救灾对策所需要的设施”的高度,首次把震灾时用做避难场所和避难通道的城市公园称做“防灾公园”。地方政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在建设不同类型的防灾公园的时候,能够从中央政府获得资金补助,其中包括土地征用费的1/3,设施建设经费的1/2。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还将新建300个应急避难场所,只建不管恐怕是老百姓最担心的问题。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是,针对北京市部分应急避难场所设施损毁、标识不清等问题,2010年底,市应急办已专门组织专家起草《北京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维护、使用管理办法》,具体内容正在制定中,其中将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维护管理作出明确规定,该办法有望近期出台。(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