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赵志敬全文:作文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54:07

开头和结尾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开头和结尾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知识准备

开    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古人说的文章的“凤头、猪肚、豹尾”就含有这个意思。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比较好掌握的记叙文的开头方法:

    一、开门见山法

    (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叙述法

    《挥手之间》的开头,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从青凉山望下去,见有不少人顺着山上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

    《记一次乒乓球赛》的开头,交代了时间的人物、起因和时间。

    (2)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的点题法

    《背影》一文的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美好生活的剪影》的开头使用的也是这种方法 。

    (3)把事情的开头作为文章开头的自然起笔法

  一篇题目是《记一堂生物课》的作文开头是这样的:“上课铃声响了,大家都走进了生物实验室。”

    二、非开门见山法

    这里所说的“非开门见山法”,并非无“门”,而是使用写作技法(如议论、描写、抒情、引用等)、修辞方法(如设问、比喻等)或其它的方法(如设置悬念等)把“门”装饰的更美一些,使文章更添文采,进而更深刻、更生动地表现主题,更引人入胜。如:

    (1)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

    《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衬托的作用。

    例文《逝去的岁月》、《分房》开头使用的是这种方法。

    (2)深化主题的议论抒情法
    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例文《不寻常的考试》都是用了这种开头方法。

    (3)名言、警句、诗歌的引用法

    《人民的勤务员》的开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日记中一段著名的话,以这段话开头,对后文记述雷锋的事迹,无疑是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冰心的《每逢佳节》一文开头引用了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入题新颖、感情真挚,点明了思念海外亲人的题旨。

    (4)引人入胜的提示法

    《第二次考试》的开头提出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引起读者的注意,自然会使人想到:“这是为什么?”急于从后文中寻找答案,因而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5)吸引读者的设问法

    有一篇作文的题目是《我的家乡》,它的开头是这样的:“朋友,你到过我的家乡吗?你登过我家乡的山、游过我家乡的水、吃过我家乡的肥鲤鱼吗?”

    文章开头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过提示了其中常见的几种。在写作当中,有时并不能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兼而有之。究竟使用什么方法开头,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考虑,要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通篇安排整体设计,选择最恰当的开头方法。

结    尾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自然顺畅的结果交代法

    聂华苓的《人,又少了一个》,写了一个女乞讨者三年前后的不同形象与神态,表现了人格的堕落这一深刻的主题。文中作者未加任何评论与分析,只是用白描的手法,记述了事件的经过。结尾写道:“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这一不加修饰的自然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余地,令人回味无穷。例文《记一次乒乓球赛》使用的也是这种结尾方法。

    (2)照应开头的首尾呼应法

    结尾要呼应开头,这是记叙文的一般写法,很多文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郭沫若先生的《白鹭》一文开头就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白鹭是诗”,这一不寻常的比喻,特别是结尾具体化为“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赞颂了白鹭的美。

    (3)画龙点睛的全文总结法

    这种方法,一般是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概括全文中心或对文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结尾段就属于这种类型,这段文字兼用议论与抒情的方式结束全文,最后一句话点题:“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例文《春天的色彩》、《分房》的结尾也是这样的。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4)含蓄深刻的启发联想法

    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体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例文《逝去的岁月》在结尾就做了这样的尝试。

    (5)激励读者的感叹法

    有些文章结尾既不是总结中心,也不是启发联想,而是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爱与憎。《白杨礼赞》的结尾就大声疾呼道:“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文章结尾与开头一样,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而且没有固定的模式,以上提供的方法仅供参考,写作时要根据内容与中心的需要恰当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JLKJLKJLKJLKJLKJLKJLKJLKJLKJLKJLKJLKJLKJLKJLKJLKJLKJLKJLKJLKJLKJ

  {  例文1  {

我的“倔脾气”

北京一考生

    我就是有这么一个倔脾气,凡事总爱“叫劲”,上中学以后,与同学更是互不相让。本来嘛,都是血气方刚的“小子”,谁服谁?不服,比嘛!

    一次,老师在课上表扬了×××同学坚持每天早起读外语的精神。于是,我和他又“叫上劲”了,你每天五点半起,我就五点钟起,你每天读二十个单词,我就背三十个。还有一次,一名同学闲谈中无意谈起,他每天在家里干不少家务。这下,又把我的“倔脾气”挑起来了。当天晚上,我一回到家便郑重宣布,“今天的饭我包了。”弄得家里人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瞧,我就是这么一个“倔脾气”。

    记得刚上初二时,我还曾挑起过一次“竞赛”呢。那就是开学不久的一天,在与老师谈话时,我获悉:初二将建立团支部,发展团员啦!听了这个喜讯,我真是激动不已。早在初一时,我便向往有朝一日能戴上团徽,因为那是成熟的标志,那是先进的象征。于是,我急忙写一份入团“申请书”,郑重地交给老师。不料,我的行动在班里反映很大,很多同学争先恐后地递交了入团申请书,不少同学写得很深刻,读起来很感人。不行,我的那份比起他们差远了,于是,我用了整整三个晚上,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写成了一篇更生动、深刻的申请书……这场竞赛的结果是,平均每个同学递交了三份半的申请书,你瞧,比着呢!

    最“精彩”的一次莫过于那次“学习竞赛”了。初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据有关人士透露,本班另外一名同学的平均分,仅超过我零点一分。我一听,立刻没话说了。但转念一想,本来这次考试我的确发挥得不理想,考得不好也应该。不过,咱们初三再见!

    自从一上初三,我便憋着一口气,一定要超过他。临近期中考试,我做了周密、系统的复习。就连平时要求我严格的父亲也不住夸我:“真知道读书了。”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成绩单一张贴出来。我急忙跑去看,哈,我荣登榜首。正欢喜时,人丛中有人拍我肩膀,原来正是我的“老对头”。他向我一笑,说:“祝贺你”。说罢,大大方方地伸出了手,“不过,咱们期末再分高低。”我也伸出了手,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会心地一笑……真是,谁松一口气也不行。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回顾我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向上的精神,这种进取的性格,在我的成长道路上,起了多么大的作用啊!它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催我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九十年代的今天,不正需要这种性格吗?它使人振作,它使人奋进,她鼓舞人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我将继续保持这种性格。并在它的鞭策下,努力去学习、工作,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评析]    这是一篇考试作文,考题只给了一个范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请用一件或几件事,写出自己的长处或短处。”题目是作者自拟的。文章开头的写法是“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我就是有这么个倔脾气,凡事总爱‘叫劲’。”文章通过几件小事,写出了这股“倔”劲儿的表现:别人早起背单词,自己起得更早;积极申请入团,申请书要比别人写得好;学习竞赛中,更是“荣登榜首”。描述生动,语言风趣,选材能围绕中心。只是结尾稍显一般,若能新颖些则更好。

  {  例文2  {

我最喜爱画奔马

安徽    王肖生

    课余时间,我最大的爱好是画画,飞禽走兽、山光水色、花卉草木,都成了我笔下的对象,但我最喜爱的还是画奔马。

    你一走进我的小房间,便会发现满墙贴着画,这全是我画的奔马图。画上的奔马有的健躯腾空、有的狂奔长嘶……形态不一,各具特点。靠窗的桌子,放着笔墨和一堆画纸,纸上也全是我画的奔马。

    为了画好奔马,我常常在星期日,带着笔和画纸到校外的村庄去。那里有来往不绝的马车。我便坐在村口,仔细观察拉车飞跑的奔马的动作和神态,手中的笔也飞速地画着,勾勒出一匹匹的骏马。这样一画就是半天,有时忘了吃饭,把妈妈急得到处找。

    另外,我还注意搜集一些名画家的奔马图。在我的小柜里,堆满了名画家的奔马。一到假日或星期天,我就取出这些画放在桌上,反复琢磨,反复临摹,努力揣摩他们画马的技巧。不管在哪里,只要见到奔马图,我就一定要把它买下来。有一次,我听说公路旁的商店里有奔马图,立刻顶着炎炎赤日,一路小跑到商店。当满身是汗的我抢着买下了它,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热和累也顿时烟消云散了!

    由于我认真地画奔马,所以我画的奔马挺有精神。每次学校举行画展,都有我的奔马图。有一次参加全县中小学画展,还得了二等奖呢!难怪同学们都叫我“小悲鸿”。

    我爱画奔马,是因为它能给人以力量和鼓舞,是使人热血沸腾、斗志昂扬;是因为它能唤起暂遭挫折的人去克服困难,使已经取得某些成功的人更加奋进。    其实,我们的祖国不也是一匹奔马吗?解放以来,我国像奔马一样,踏上了新的征途,向前快速飞奔。虽然在十年动乱中被四个妖魔挡了道,但它们最终被“奔马”踩在脚下。现在,祖国这匹骏马,正以新的姿态,在通向共产主义的大道上飞驰。

    我爱奔马,我爱画奔马,我更要当“奔马”!

  [评析]    这是一篇考试作文,要求写记叙文,题目是填充式《我最喜爱______》,此文首段就提出中心:“我最喜爱的是画奔马”。怎样表现这个中心呢?文中写了自己的小房间里贴满了奔马图;假日到村庄里去看马,画马;千方百计搜集名家的作品……选材恰切,语言简洁。更值得称道的是,文章没有止步于对这一爱好的记述,而是更进一步揭示了爱画奔马的原因,用奔马比喻祖国飞速发展的英姿。结尾的“我爱奔马,我爱画奔马,我更要当‘奔马’”,直抒胸臆,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v  写作训练  v  

    1.试以“爱说爱笑的爸爸这两天怎么忽然变得少言寡语了呢?”为文章的首句,口头写一篇记叙文。

    2.试以“最不爱唱歌的爸爸今天下班回来突然哼起了小曲”为文章的首句,口头写一篇记叙文。

    3.试以下面一句话为文章的结尾,在其前边写一片断,或描写情境,或描写人物心理。

     “此刻,响亮的‘嘟嘟嘟’的汽车喇叭声在她听来,真好象一首欢快而悠扬的乐曲。”

    4.以下面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写一篇记叙文。

    “唉,有些东西渴望得到它时,往往憧憬得无比美好,可一旦拥有后,才会发现,它给你带来欢乐,同时也带来烦恼。”

    

扣“读”写感  叙议结合(初三)

 [导学目标]

A、选准感点,观点明确

B、紧扣材料,叙议结合

[导学设想及理论阐述]

1、目标及重点、难点的基本思考

①在第一单元已介绍过读后感写作的一般知识,也已作过一定量的练笔,存在的最大问题还是审题,单通道思维模式迫使在教学中要加强多元思维的训练,因此“选准感点”的前提便是能够多角度地审题立意,“感点”丰富多彩,才可能“选”准。

②对于“选准”的理解,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应从材料自身的内容去考虑,是最能表现材料意图的。二也要从自身的思想积累去考虑,要选择自己感悟最深或最有把握写透的“感点”。只有做到这些,才有可能写出见解独特,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而不是人云亦云,效鹦鹉之学舌。这样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化课堂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③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叙与议的有机结合,但这不是难点,难点应是多角度地感知材料,因此在这方面宜多花点时间训练。

④单元作文训练中的表述原为“读懂原文”,之所以改为“紧扣材料”,是从实际训练的角度考试,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能够读懂材料,并发表一些议论就可以了,因此教材的表述不符合大纲要求,故在概念上作了修改。

2、作文课不仅应是导写课,更应是思维训练课,而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切实有效地训练思维。因此,就不能凭空介绍一些空洞的理论或所谓的作文技巧,而应是通过具体可感的材料有序地训练,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多元化的思维模式才能建立。

3、课时采用两节课连上的形式,既考虑实际的课时安排特点,更是为了保证思维训练的连续性和层递性,从训练学生的审题入手,从单向思维到多向思维,最后到写,而这一过程中,学生知道了怎样多角度思考问题,怎样选择最佳角度,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这样才能下笔如有神。

[导学重点]

叙与议的有机结合

[导学难点]

如何多角度地感知材料,选择感受最深或积累最厚的“感点”立意谋篇

[学时安排]

两课时

[学前准备]

[教师]  打印有关材料(或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预先将有关读写材料制成课件)

[学生]   A、回顾复习第一单元作文《理解原文,写出感受》有关读后感的知识

B、预习《扣“读”写“感”,叙议结合》,明确训练目标

[导学步骤]

复习旧知,引发讨论:什么是读后感?写读后感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引入到关键问题:“感”。从单一思维训练逐步过渡到多元思维,能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讨论如何选准感点,又如何补充论据联系实际→讨论如何合理使用原材料,做到叙议结合→研读两篇同题范文,讲究用原材料的方法和读后感的基本结构→练笔:分组从不同角度讨论材料,围绕自己所选择论点补充论据,指导作文。

[导学内容]

1、导入  议论:①什么是读后感?

②写读后感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明确]

问题一:我们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或一则材料,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也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想法。如果我们把这些联想和感受结合起来,再以所读的有关内容为引子,写成文章,就是读后感。

问题二:展示学习目标:

A、选准感点,观点明确

B、紧扣材料,叙议结合

[导学内容安排解说]

这两个问题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回忆已有的旧知,二是为了引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的表述,很多教师往往是机械的展示,这很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只有通过学生的讨论,这样的学习目标才是切实可行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思考:写读后感首先要做什么工作?

[讨论明确]认真研读材料,读懂、读通所供材料,“读”是“感”的基础,“感”从“读”中来,“读”是话题,是引子,“感”是核心,是文章的主旨。

板书:读懂材料,找准感点

[练习]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准确感知,找准感点

材料一:

有一个游泳的孩子,开始时他把葫芦系在肩膀上,游得很好。接着他把葫芦系在腰间,上半身浮在水面上更加惬意,于是他想,我把葫芦系在脚上,不是可以站到水面上了吗?结果却沉了下去。

材料二:

有一个孩子在撒满彩色贝壳的海滩,捡起一个,又把它丢弃,他想找到心目中最美的贝壳。可是到夕阳西下,伙伴们已经捡了满满一篮子贝壳,而他却仍在寻找,他的篮子仍是空的。

材料三:

有个美国孩子,从幼儿园回来,郑重其事地拿出一只苹果,对父亲说:“您知道苹果里藏着什么?”父亲不以为然:“除了果核还有什么?”这时儿子便把苹果切成两半。通常的切法是从苹果茎部切到底部的凹处,而他却横着把苹果一分为二,然后举着切开的苹果对父亲说:“看哪!里面有颗五角星。”果然,苹果的切面中显示出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图案。

[讨论、明确]

材料一:人应尊重客观规律,顺理而行,不能凭空设想。

材料二:世上没有终极的完美,期望越高失望越多。

材料三:人难免囿于定见,要敢于变通思维,寻求新的发现。

[教学内容安排解说]

这一环节旨在训练学生能够准确地感知材料的能力。对三则材料的使用,可让学生选择一两 则材料进行思考,或进行小组学习,展开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表见解。教师可适当引导,但不必规范学生的思维。

 

3、引入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和一则故事。

材料四:《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故事一则:

一个大雪天,一个秀才,一个官绅,一个地主在屋内围着火炉喝酒,室外一个穷人在屋檐下躲雪。望着大雪,秀才诗兴大发:“大雪纷纷落地。”官绅接道:“皆是皇家瑞气。”地主呷了一口酒,放下酒杯,说道:“下它三年何妨?”屋檐下的穷人正饥寒交迫,听及此,不禁大怒,骂道:“放你娘的狗屁!”

[思考]: 庐山为什么时而是一道绵亘的“岭”,时而又成了一座挺拔的“峰”?

故事中的四人面对的是同一事物——下雪,而看法却大相径庭?

[讨论、明确]

△不是庐山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观察庐山的人所站的位置、观察对象的方向不同,也就是说,是因为视角不同的缘故。

△四人的身份不同,处境各异,对同一事物的看法由于立场不同而当然不同,也是因为“视角”不同的缘故。

[小结]

由于读者的身份、地位、学识修养、地位、思想感情等各异,因此尽管面对的是同一则材料,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想。这就需要我们选好角度。

[思考]:什么样的角度和立意才能算是最佳?

[讨论、明确]

△感受最深的一两点,切忌面面俱到,贪多务全,浮光掠影。

△也要考虑到自身的思想积累,选择自己最有把握写深、写透的“感点”去立意谋篇。

[小结]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写出见解独特,最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练习]阅读下面材料,思考两个人得到不同启示的原因。

材料五:

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滚落下来。这是它第六次失败的记录。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

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禁不住说:“一只小小的蚂蚁,这样执着顽强,真是百折不回啊!我现在遭到一点挫折,能气馁退缩吗?”

他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

第二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也禁不住说:“可怜的蚂蚁,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肯看一看,想一起,——唉,可悲的蚂蚁!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地失败,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该蛮干一气了,——我是人,是个有头脑的人。”

果然,他变得机智了。

[讨论,明确]

第一个人是着眼于蚂蚁爬墙这一形象所体现的“精神”,他看到的是蚂蚁的顽强、执着、百折不回。他之所以着眼于材料的这一点,显然与他正在遭受的挫折不无关系,也就是说,他正是以自己正在遭受的挫折为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的。

第二个人是着眼于蚂蚁爬墙这一形象中所体现的“方法”,他看到的是蚂蚁的蛮干和愚蠢。他之所以着眼于材料的这一点,显然与他“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失利”,没讲究方法不无关系。也就是说,他不是以此作为观察点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小结]

“顽强、执着”也好,“蛮干、愚蠢”也好,都确确实实是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却不是出于主观臆想。无论选取其中的哪一个角度(“着眼点”)进而展开联想,再进而概括出观点,并以这个观点作为文章的立意或中心论点,都可以写出一篇好的议论文来。

[练习]阅读材料六,从不同角度提炼观点。

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气机车,当时有人驾着一辆马车跟它赛跑,新生的火车丑陋笨重,走得很慢,漂亮的马车骄傲地跑在前面,而且火车由于没装弹簧,把路基都震坏了。然而斯蒂芬逊没有因比赛失败而灰心,他不断改进机车,坚信火车具有马车无法媲美的前途。100多年过去了,马车仍按原来的速度转动着轮子,而火车却在飞速前进,高速火车每小时可达200公里,试验火车的速度更加惊人。

[讨论、明确]

要点: ①新生事物有无限生命力,必然战胜旧事物。

②自信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石。

③新生事物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艰难曲折,必须在斗争中不断完善。

④失败是成功之母。

[教学内容安排解说]

这一环节旨在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读后感写作的关键就是选准感点,这个“准”字,应理解为角度最佳,感受最深的,而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即发散思维模式)是选准角度的前提。这是本次作文训练的难点,因此安排了三则训练材料,使用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竞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展开辩论,从而达到训练发散思维的目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思考角度帮助学生讨论,可参与到一个小组讨论

 

4、思考:材料读懂了,感点找准了,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合格的读后感呢?

[讨论、明确]

△补充论据——紧扣中心,不节外生枝

△联系实际——自然生发,应真切适当。

板书: 紧扣中心,补充论据

联系实际,自然生发

[思考]:如何联系实际?如何才能做到“自然”?

[讨论、明确]

△一是联系现实生活中与材料有内在联系的人和事,以此作比较对照,二是结合自身经历中一些有典型意义与所供材料联系紧密的生动事例。

△联系自身实际既不能把自己批一通,写成检讨书或决心书,也不能堆砌大话、套话,变成空洞的说教。

[教学内容安排解说]

这一环节主要解决使文章充实的问题。讲解时忌空洞解说,应结合材料六进行训练。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观点(或将持有相同观点的分成一个小组),让他们讨论补充论据(也可以从身边材料中查找),然后大组交流。

 

5、思考:从文章技法上考虑,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讨论、明确]

△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应以“议”为主,以“叙”为铺,“叙”是“议”的根据,“议”是重点。“叙”是指恰到好处地引用原材料的一些内容和语句,这样不但使读后感的内容自然、充实,而且它本身就是文中有力的论据。但须注意两点:①过多地搬用或重复原文,写成原文的缩写或内容提要,以读代感;②完全撇开原文的内容和语言,另写一篇毫不相关的文章。

板书:巧用材料,叙议结合

[练习]: 快速阅读材料七《读〈有的人〉有感》,材料八《我敬佩这样的人》

思考:同为《有的人》的读后感,写法有何不同?

材料七:读《有的人》有感

初读著名诗人臧克家《有的人》一诗,曾发疑问: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却如同死了一样;有的人死了,却活着呢?

后来,通过老师精讲点拨后才明白过来。像宋朝的奸臣秦桧,这样一个“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家伙,死后受万代的唾骂。他活着,同行尸走肉没有两样。

爱国文豪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仇恨腐朽的统治者,心甘情愿做人民的牛马,为人民鞠躬尽瘁,默默无闻地奉献。后世人民把他评价得很高,这是对“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最好报答;像鲁迅这样的人死了,虽死犹生,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如此比较,相映成趣,使我领悟了生命存在的应有价值。

近年来,社会上涌起了“拜金热”。在一些人心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处世哲学又复活了。他们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我们的战士没有因站一次岗或消灭一个敌人就向人民索取什么;我们的教师没有因待遇低而不把学生教好;更有勤劳而伟大的人民,辛勤地创造着灿烂的明天……这些人都在默默实现自己人生的真正价值!

反复拜读《有的人》,我不禁汗颜起来。原来我的“利己主义”思想已被作者那犀利的笔锋剥得片甲不留;原来我只为自己的前途、荣辱而计较,更可笑的是我竟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名言来掩饰自己的过失。

《有人的》这首优秀的诗篇,像和煦的春风,吹入我那即将干涸的心田。从这里,我找到了人生希望的曙光!

材料八:我敬佩这样的人

——读《有的人》有感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给人民当牛马,等着地下的火烧……”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它不正体现了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吗?

读罢臧克家的《有的人》,一种异样的感情激荡着我的心房,使我不能自已:我敬佩具有鲁迅人格的人!

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生前日理万机,鞠躬尽瘁,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他每天处理完国家大事,顾不得休息,就去向街道的居民问寒问暖,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他的笑容,印在人民大众的心坎上;他的脚印,踏遍了千山万水。海防战士身上,有他亲手披过的大衣;高梁地里,有他洒下的辛勤的汗水;小桂花家,洋溢着他的笑容;清洁工的手上,有他刚握过的温馨;警卫员的身边,有他亲切的叮咛……这一切的一切,同那些骑在人民头上喊“啊,我多伟大”的人,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

这种人平易近人,虽死犹生,因为他们同人民心连心。

读罢《有的人》,我仿佛看到鲁迅先生正握着那枝如匕首、似投枪的笔,刺向敌人的心脏;我仿佛看见他握着望远镜、显微镜似的笔,正在大声地指出革命阵营中的危险倾向;我仿佛看见他握着那有力的、幽默的笔,正在给黑暗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画着丑陋的脸谱;我仿佛看见他握着钢刀一样的笔,正在痛打落水狗;我仿佛看见他握着那锋利的笔,正在揭示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病因,正在揭示闰土贫苦受穷的根源,正在书写三味书屋那枯燥无味的生活,正在纪念给自己带来教益的藤野先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不正是鲁迅人格的写照吗?这与那些“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相比,又是多么地截然不同呀!

[讨论、明确]

《读〈有的人〉有感》一文夹叙夹议,以秦桧和鲁迅比较,贬褒分明;再联系现实,以先进事例与自身的狭隘利己对比,语言老练,文笔优美;以比喻收束,抒情味较浓。

《我敬佩这样的人——读〈有的人〉有感》摘引原作要旨并加以阐发。抒发感情,提出中心论点,接着的周总理和鲁迅为例,排比罗列他们的感人事迹,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最后以对比手法结尾,富有深意。

[教学内容安排解说]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较好的使用材料,二是让学生了解原材料和所补充论据的关系。通过对两篇问题作文的比较,学生可以从感性上认识到使用材料可以有多种形式,而只有将叙与议巧妙结合才能写好读后感。可以从文章的开头方式、中心的提出、材料的列举与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6、指导再次阅读材料七,分析、学习读后感的常见格式

[阅读、讨论、明确]

读后感常见的格式是:引(材料)→议(作分析)→联(联系实际,补充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联系自身的生活、工作、学习)→结(结论,有力收束全文,使文章首尾圆合)

[教学内容安排解说]

文无定法,但文有法可循。初学议论文,当从入格训练着眼,这样才能使学生初窥门径便能 好地写出文章。从范文中学习格式,是从感性上让学生了解读后感的基本步骤,从而避免了空洞的讲解。

 

7、指导练笔:阅读材料九,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并按照引—议—联—结的基本格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后感。

材料九:

据《中国包装报》载,乌鲁木齐市挂面厂在日本花16万元人民币印制的挂面包装袋,由于一个字的一点之差,全部报废。这一点就差在“乌”字错印成“鸟”字,堂堂的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成了鸟鲁木齐。由于负责设计的“马大哈”和负责审批的“马大哈”都没能看出这一点之差,致使花巨资印成的10吨重的包装袋成了废品。

(1)指导学生讨论审题的角度

[讨论、明确]

这则材料可选的角度至少有:

①要过细,粗枝大叶要不得

②对待工作必须认真负责

③要有主人翁精神。

④对工作不负责任、给国家选成损失的人要严肃处理,严重的要绳之以法。

⑤不能忽视小事情,小事情有时也会酿成大祸害。

⑥要认真纠正错别字。

⑦不要认为一切都是外国的好,不要盲目迷信外国。

……  ……

(2)指导围绕所选角度(观点)补充论据

(讨论、略)

(3)指导当堂作文

 

[附]                           《要有主人翁精神》

最近,报上登载了这样一条新闻:乌鲁木齐挂面厂在日本花了16万元人民币印制的挂面包装袋,因将“乌”字印成了“鸟”字、乌鲁木齐成了“鸟鲁木齐”而全部成了废品。

这条消息,令人震惊,发人深思。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就不能不归咎于设计人员和审批者的“马大哈”作风了。所谓“马大哈”,就是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具有“马大哈”作风的人,往往对工作不认真负责,把国家的财富不放在心上,缺乏起码的主人翁的责任感。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不但要对个人、小团体负责;而且要对人民、对国家负责。如果没有主人翁责任感,工作敷衍了事,就有可能给四给建设带来不应有的损失。比如大兴安岭火灾,就使国家损失几亿元,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这固然有自然的因素,但与某些部门领导同志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能说没有关系吗?试问,如果乌鲁木齐市挂面厂包装设计者和审批者处理的是私人的16万元,会那么“马大哈”吗?

因此,要改变“马大哈”作风,除了要采取必要的制裁外,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国家干部、工和人员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工人、农民、解放军以及其它各条战线上的人都要有主公翁的责任感。只有如此,我们的国家才能很快富强起来,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四化大业才能早日完成。

记住这16万元的教训吧!增强我们主人翁责任感,坚决杜绝这类事故再次发生!

 

[教学内容安排解说]

这一环节旨在训练学生“学”的能力,是在前面解决了“悟”之后的强化环节。这一材料并 不很新鲜,但从审题角度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写作前,可先分小组讨论立意点,然后选 择自己认为的最佳角度进行分组讨论,补充论据,之后才能安排学生写作,这样的训练效果 才会好。

 

[板书设计]


 

 

扣“读”写“感”,叙议结合

 

 

读懂材料,找准感点

紧扣中心,补充论据

联系实际,自然生发

巧用材料,叙议结合

引议联结,合理安排


 

详写和略写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详写和略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知识准备

   在考虑“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同时,还要考虑详写和略写,也就是“多写什么、少写什么”的问题。应当多说的,就大笔铺陈,用墨如泼;应当少说的,就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样才能使文章疏密相间,恰到好处。
    文章写得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不仅能使主题突出,中心分明,而且还能使文章虚实相生,浓淡相宜,波澜起伏,错落有致,达到匀称和谐的境界。
    那么,详略安排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
    一、文章的题目:题目确定了写作的重点,重点就正是要详写的地方。比如“课余生活的乐趣”,重点就是写课余生活,课堂上的事情就不能详写,否则就偏离了题目的要求。
    二、文章的中心:围绕文章的中心选择了材料,还要围绕文章的中心区分这些材料的主次。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材料,就是主要的材料,要详写;同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一般关系的材料,就是次要的材料,要略写。比如《枣核》一文的中心是表达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作者同窗住宅中的种种景物,最能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就详写;而作者从动身访美到与同窗见面,同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一般关系,就略写。如果把这个安排颠倒了,就要喧宾夺主,不能很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要注意,主要的不等于惟一的、次要的不等于可有可无的、略写不等于不写。如果把应当略写的材料舍弃不写,就可能使情节不完整,或者使文章显得单调。俗话说:红花还要绿叶扶,详写好比红花,略写好比绿叶。
    三、文章的内容:以写群体为主要内容的作文,比如“我们的班级”、“我的好朋友”,不可能把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写出来,也不能只写群体中的一两个人。常用的方法,就是详写一两个、两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再用“点名法”略写一二(如:“在我们班,象×××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使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如果只有详写没有略写,就缺少了群体的普遍性;如果只有略写没有详写,又缺少了群体的典型性。
    四、文章的体裁:为了把记叙文写得更好,常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但是,必须“叙”详而“议”略,处理得当,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通篇详写捕蛇者的悲惨控诉,篇末用凝练的语言加以议论,就鲜明地表现了控诉“苛政猛于虎”的主题。

 {  例文  {

记一次乒乓球赛

     我和姐姐在一个学校读书,课余常在一起打乒乓球,是一对有名的小球迷。上星期体育老师宣布:国庆节前要举行一次全校乒乓球赛,我和姐姐都报了名。
    日子过得真快,乒乓球赛开始了。在预赛中,我和姐姐都战胜了对方。最后决赛的一场,恰恰是我和姐姐争夺冠军。
    决赛那天,礼堂正中放着一张绿色的球台,周围坐满了人。窗户外边也挤满了小脑袋,大家都在不住的议论。有的说:“姐姐的把握大一些。”有的说:“不一定,妹妹打的才棒呢。”体育老师在场内忙碌着,来参观的老师也帮着维持秩序。我看到这么多双眼睛望着我,不由得紧张起来,心突突地跳得厉害。
    体育老师叫我们进场,全场立即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更加发慌了。试球的时候,我只看见白色的小球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只知道网子那边是姐姐,至于她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紧张,我都没有注意。才试了几个球,我的手心里全是汗水。
    决赛正式开始了。前两局我和姐姐各胜一局。第三局先由我发球。我发一个正手球,发一个反手球,接着连发两个长球,又发一个短球,总之不叫姐姐摸着我的规律。碰上姐姐打了稍高的球,我就用力扣杀。姐姐也毫不示弱,连连攻我的反手,还打出旋转球来使我接不准。两个人不分上下,比分紧紧咬住,5平,6平,7平……还好,是我领先了一分,交换了场地。老师和同学为我们鼓掌,有的还喊:“小球迷,加油啊!”
    最后的战斗更加激烈了。我每一板都打得很小心,也不放弃攻球的机会。有时姐姐打过来的球又快又硬,我都把它挡回去了。当我以20比19领先一个球的时候,姐姐大概是急着要追成20平,猛然抽了一板。我正担心对付不了,球却弹着网子,出界了。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我们的决赛结束了。

 [评析]

    本文记叙了一次乒乓球比赛的过程,时间跨度较大,内容较多,但由于作者善于剪裁、布局,该密时细笔描绘,该疏时粗线勾勒,文章写得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精彩纷呈,扣人心弦。一是略写预赛、详写决赛;二是写决赛也不一一铺陈,局局铺叙,前两局粗做介绍,第三局细密描述;三是,第三局也不每球必写,前20个球是概写,最后一个球是细描。如果本文不是如此处理疏密详略,而是平均使用笔墨,预赛、决赛、每一局、每一球都写道,那就势必长而单调,多而无味,不成其文,更不用说高潮迭起,扣人心弦了。

 v  写作训练  v

    一、阅读《记一次乒乓球赛》。1、本文选择了那些材料?在文中标上材料的序号。
                                                            2、按详略程度写出以上材料的顺序(只写序号)。
    二、从前几讲的“写作训练”里,任选一个题目作文。要求所选的材料有详有略,事先写出提纲来。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运用想象进行写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大胆发挥想象。

2、激发学生习作兴趣,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

学会欣赏、思考、想象、创造。

教学难点:

想象必须合乎情理。

教具准备:

歌带、漫画、投影。

教学设想:

1、采用“听—看—说—写—议”的方式。

2、音乐是流动的,想象的画面是活动的,据此启发学生设计细节,或语言、动作、神态,或环境等描写。

3、作为图画,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还是漫画等等,都可以引发人们的想象与遐思。借此,可以培养学生思考、理解、感悟的能力。

4、本单元,主要是童话、寓言、民间故事体裁的文章,可以通过再造形象练习,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已有“现实”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展开想象,传达出新的思想,给人以新的教益与启迪。

5、作为发表式作文练习,拟以想象这一训练主线,落实语言表达与写作运用,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激发学生创造、创新的潜能发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激发。

各位同学,咱们已学习一篇丹麦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你们认为什么情节最让你捧腹大笑?那么,这些使故事发出不平凡的神奇光彩,使人物性格鲜明,讽刺力量和艺术感染力强烈的作品,是借助什么创造出来的呢?

[教师板书:想象]

我们知道,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是人们在原有感知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联想,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比如,古人看到飞鸟,看到游鱼想到了什么?这些,在今天是不是成了现实?对,这些想象促进了人类的发明,推动着人类的进步。

实际上,科学发明离不开想象,文学创作也离不开想象。诗歌、戏剧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这正如高尔基所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

二、欣赏、思考、表述

其实,现实生活中,能引起我们想象的内容很多:一首歌、一幅画、一段文字、一个情景,都可以引起我们的美妙想象。现在,我们就扬起我们想象的风帆,来大胆地想象。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欣赏、体会一首歌曲,然后发挥你的想象,把你想象的内容描述出来。

[教师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优美吧?假想一下,那时、那地、那人、那事、那环境、那心情乃至那细节,如在眼前。来,说一说。

[学生表述,教师随机评价、鼓励]

[小结、过渡]:

刚才同学们想象得很美,表述得也很好,一首动听的歌,引出了我们这么多美好的遐思,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欢快幸福的感受。那么,一幅画能不能激发起我们的想象,让我们去领会画面的意境,给我们以启发呢?

[教师出示:一幅书上199页《双鸟图》的漫画]

这幅画很有意思吧?给你们两分钟时间思考,编出一个小故事,并告诉我,你得到的启示或者感受。

[学生表述,教师随机评价、鼓励]

三、写作运用。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也很有想象力,这一幅画,使我们领悟到了许多道理,也受到了教益。说了不少,也很成功。我们想,我们说,为的是使我们今后的文章更生动、更有新意。同学们刚学过《皇帝的新装》一文,可有谁想过皇帝游行结束,回到宫里以后的情形将会怎样呢?请我们拿出纸和笔,把你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出示投影]

结合对《皇帝的新装》一文的把握理解,想象皇帝回宫以后的情形,以《皇帝回宫以后》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把握皇帝的性格。

[学生动笔,教师巡视指点,注意发现想象丰富、合理或欠生动、合理的较典型的习作。]

四、交流、评议。

好了,多数同学已经写好了,没写完的也先停笔,咱们就写到这儿吧,下面,我们就请我们的小作者到台前来朗读他的作文吧,谁来?

[三至五名同学上台朗读,教师随机就想象的丰富、情节的生动、是否合理、有无新意诸方面适时评价、鼓励,也可让学生作些评议,并适时板书。]

五、总结

今天这节作文课,同学们用心听、细心看、大胆说、认真写,热烈讨论,思维活跃,也很严密,我真的得向同学们学习。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一个练笔。

[出示投影]

请根据提供的词语,创设情境,写一篇想象作文,字数不限。

暮春    小雨     伞

[结束语]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愿咱们同学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文章越写越好。

[下课]

 

附:板书设计:

  

                  立足感知材料

想象要合情理

                合乎生活逻辑

 

想象要有新意——不必沿袭前人    

 

 

         

教学目标:

学习写随感

教学重点:

一、随感中的叙议关系

二、随感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议论要有说服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媒体选择:

投影仪

教学方法:

点拨、讨论、评价、归纳等

教学过程:(以下师生活动均系模拟)

一、导入(3分钟)

师:同学们,咱们已学过《伊索寓言》两则,是哪两则?

生:《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

师:读了这两则寓言,你有什么体会和感想?

生:做人不能爱慕虚荣。

生:每个人都不能妄自尊大,否则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生:学习要谦虚,不能骄傲,骄兵必败。

生: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

师:说得很有道理。请同学们再看这一幅漫画《有恃无恐》,请说说你的感受。(师投影一幅漫画。内容简述:儿子玩弹弓,打中了爸爸头部,爸爸拿着鸡毛掸子气急败坏地追打儿子,奶奶、爷爷、妈妈充当人墙,挡住爸爸,孩子面无惧色。)

生:当孩子犯错误时,长辈不能袒护。

生:当孩子闯祸时,不能靠打骂教育。

生:家教是非常重要的,教不好,走上社会不堪设想。

……

师:同学们真聪明,认识真不少。读一篇文章有感受,看一幅漫画有感想,观一部电影也一定有体会。如果我们随手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感受写下来,那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写的随感。(师板书)

二、引发(3分钟)

师: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同学们在学习生活或社会活动中所见、所闻、所观、所做的事非常多,哪些能触发我们的情思,引发我们的随想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生: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生:中国申奥成功。

生:中国加入WTO。

生:我看了一部电影《祖国在我心中》。

生:美国攻打阿富汗。

生:我读了一本书《外星人的秘密》。

生;今年四月,美国侦察机撞击我飞机。

生:我看过一幅漫画《美丽冻人》。

生:我看了一部动画片《宠物小精灵》。

……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与思考,真有头脑。看来,生活中处处有文章。只要我们多留心,善于发现,都能“触物生感受。”(师板书)

三、讨论(6分钟)

师:最近,中学生上网很普遍,不知同学们是怎么认识的?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生:上网是不好的,影响学习,×××六年级天天上网,结果成绩下降。

生:我不赞成。上网可以博览群书,有时一个书店没有的书,在网上可以查到,可以阅读。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轻而易举得到。

生:许多同学上网,没有心思学习,就像吃鸦片一样上瘾,不仅害了自己,而且拖累了班级。

生:上网交友有好处,也有坏处,如果交的朋友是个好人,可以促进自己不断学习。如果是个坏人,很容易上当。

生:上网对健康不利,一个报上登载了一个消息,一个网迷三天三夜在网吧,结果昏倒在里面。

生:网上可以抓坏蛋,也可以做生意。

生:上网还要看自己心里是否健康。

生:有人经常上黄色网站,聊天谈恋爱,简直不像学生,如果长期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师:看来,同学们真不简单,想不到思维会怎么活跃,感想会怎么多。真是有感而发,因感发联想。(师板书)刚才,同学们发表了那么多感想与议论,口头作文真不错,但是,要形成书面文字,那还得下一番 功夫,写作时要注意四个字:引、议、联、结。

四、提示(3分钟)

师:“引”,即引材料。引所见、所闻、所观、所做中感受最深、体会最深,能触发人们感想的客观材料。引材料一定要做到精确、精当。“议”,即围绕论点,发议论,谈自己的看法。注意有理有据,有说服力。“联”即联实际,使论点的社会现实意义显得更为突出。“结”即得结论,这结论或是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是表明自己的希望。注意精要简明。这四个字中 “议”、“联”是重点。下面结合以上要求就刚才同学们谈论的上网话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随感。

五、习作(10分钟)

学生写作,师巡视、指点,并记录合要求的,走题的,叙议处理不当的等多种典型作文。

六、评议(10分钟)

师:好了。大多数同学已写完了,没有写完的先停笔。咱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请结合这次作文的要求对他们的作文进行评价。(师选两篇,一篇叙议处理不好的,一篇议论不够有力。)

生:……(两学生读文章)

生:第一篇中心比较明确,语言流畅。

生:第一篇举的例子有说服力。

生:第一篇议论得太少了。只是举了不少事例。

生:第二篇联系实际较好。

生:第二篇议论不全面。

师:看来同学们注意到写作要求了,下面四人一组相互修改,找出在习作中存在的毛病。

七、修改(5分钟)

学生修改,师巡视、指点,发现佳作。

八、进一步发表(3分钟)

师指名一学生朗读文章,并作评价。

九、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写随感,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经常观察并思考,那我们的认识才会有提高。记住写随感要引材料、发议论、联实际、得结论。课后完成一篇作文:以“零花钱”为话题,写一篇随感。

板书设计:

                     

       触物生感受               因感发联想

           引      —————     引材料

           议      —————     发议论

           联      —————     联实际

           结      —————     得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