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神雕之萧峰后人:以印第安人为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2:32:07
最近在看一本美国历史,《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时常就会遐想,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美国印第安人的失败命运。这本书按照译者前言,是“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所写,多少有一些西方中心主义,注意力都集中在白种人的扩张上,对于印第安人的失败,没有深入讨论。我们国家的历史教科书和广大的网虫网文倒是愿意站在印第安人一边的,但他们总结的原因又往往过于简单,说来说去,无非就是白种人的凶残,屠杀或者说种族灭绝,以及军事力量的差距而已。
  这三条都是站不住脚的。要说凶残,印第安人的表现一点儿不比白种人差。剖开肚皮,剁下四肢,这是印第安人招待俘虏的常礼,至于剥下头皮装饰居室,就是他们的著名传统了。人类历史要真是凶残者得天下的话,恐怕就应该是印第安人去占领欧洲了。
  屠杀同样属于一面之辞。人类社会对于屠杀和虐待的禁止,仅仅是近一百年来的事情,在此之前,屠杀还一直是国际交流的主要方式。欧洲人最初修建的那些定居点,包括居民、士兵、房屋等等,经常会在几年之内消失得无影无踪。在白人内讧的独立战争期间,印第安人也趁火打劫,搞了好几场大规模的屠杀。在美国独立以前,白人和红人基本上都是相互屠杀的,直到后来力量差距越拉越大,才变成了主要是白种人屠杀印第安人。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白种人和印第安人都是凶手,也都是牺牲。
  种族灭绝的说法更加偏激,就连我们以反帝反修为己任的历史教科书,也从不敢说上一句“白种人对印第安人施行了种族灭绝的政策”。这种说法仅仅存在于某些网虫的口号之中而已。种族灭绝和屠杀一样,也是古代敌对群体之间的常事,但在北美,无论是红人对白人的屠杀,还是白人对红人的屠杀,基本上都是由一系列长期的孤立的零散的事件构成,远远比不上蒙古人屠杀中亚人,以及张献忠屠杀四川人那样集中而且疯狂,更不用说如同清军屠杀葛尔丹部,德国屠杀犹太人那样有组织有纪律了。诚然,只要是武装部队对于无辜平民的杀害,哪怕是只杀了一个人,也一样属于是屠杀行为,但如果没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目的性以及一定的规模,我以为屠杀是不能上升为种族灭绝的,不然1937年的南京人所遭遇的,早就可以称作是种族灭绝而不是大屠杀了。
  军事差距也不是主要原因。我们都知道,在一切技术中,军事技术是传播最快的一种。印第安人很早就发现了欧洲武器的巨大威力,他们利用欧洲市场对于兽皮的需求,用兽皮换取了大量的武器。而印第安人一旦武装起来,结合其土生土长的天然优势,就成为北美大地上一股令人生畏的力量。红人打败白人的战例并不少见,例如1812年迪尔本堡和1813年乔治堡的守军,都在印第安人手下全军覆没,至于他们扫荡的白人民兵,那就更加数不胜数了。况且火力上的差距,还可以通过灵活的战术来弥补。1835年12月爆发的第二次密西诺尔战争,美军历时七年,耗费二千万,阵亡一千余人,仍没有达到迫使印第安人全面迁徙的目的。之所以这么艰苦,就是因为密西诺尔人利用当地的复杂地形,发展出了一种成功的游击战术。在一次圣诞节的袭击中,他们甚至创造了红人对白人1:10的伤亡比例。可以说,作为美国军队的敌人,十九世纪印第安人的军事劣势并不比二十世纪的越南人更大。
  凶残、屠杀、和军事差距这三条原因之所以站不住脚,因为它们都是从外部,也就是从白种人那边寻找答案。它们回答不了这样一个问题:历史上遭受过入侵、屠杀的民族数不胜数,古代的希波战争,五胡乱华不说,就是在近代西方的扩张之路上,也横躺着印度、日本、中国等一系列的民族;亚洲的入侵者并不比美洲的更加仁慈,十九世纪的技术差距比十七世纪还要巨大,那为什么这些民族最终都保全了国家独立,而印第安人却赔了土地又折兵,沦为美国的少数民族呢?——显然,仅仅强调外部原因是不够充分的,真正的原因应该到印第安人内部去找。
  进入到印第安人的内部,最深刻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们的一盘散沙。欧洲人最初登陆的时候,印第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群白皮肤的人,一定是天上下来的人,然后就是,好了,我们可以跟这群人结盟,来对付我们的敌人了。于是,在印第安部落的争相邀请之下,欧洲人轻而易举地各个击破,在美洲东海岸站稳了脚跟。同时,印第安人的一盘散沙还造成另外一个结果,就是部落之间消息闭塞,常常是一个部落打败了,附近的一个部落对于他们邻居的遭遇,以及现在新的白色邻居的德行还一无所知,他们见到白种人照样大喜过望,照样开出条件,邀请白种人去进攻更加遥远的印第安人。欧洲人就如同一种没有免疫力的病毒,肆意吞噬着一个又一个的印第安细胞。只有少数明智的部落,例如易洛魁的五个部落,在印第安内部缔结同盟,没有主动惹火上身,才躲过了这场飞蛾扑火的游戏,有幸成为后来红白大屠杀的主角之一。
  不过,这些比起印第安人的另外一个错误来,还不算特别严重。在北美最初的三场战争,七年战争、独立战争、和英美战争中,印第安人都站到了美国的敌人一面。对于印第安人的站队原因,我没看到详细的分析,可能当时红人与白人的矛盾,主要还是集中在与殖民地或美国的矛盾上面,因此一旦白种人的内讧爆发,报仇心切的印第安人,就选择成为美国的敌人而不是战友了。不幸的是,这三场战争都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印第安人三次站队全部站错,站到了失败者的一边。法国失败的结果是失去了加拿大,英国失败的结果是失去了殖民地,而印第安人失败的结果,就是确立了自己国家敌人的地位。前一阵中文网有一篇流行的帖子,大概是叫《美国四大国父与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政策》,记录了很多华盛顿、杰斐逊等人对于印第安人深恶痛绝的言论,这些言论不是孤立的,而是当时美国人对于印第安人的共同印象。这就为后来对印第安人的排挤和屠杀提供了舆论基础。由于缺乏长远眼光而屡屡与美国为敌,印第安人显然是自己为自己准备了一把屠刀。
  美国独立以后,白种人侵吞印第安人土地又换了一种模式。当时的美国,和边境线上的印第安部落大多签订条约,划分好了界线,这时候西北部和加拿大的英国人,就会经常去鼓动印第安人,废除签好的条约,夺回东边的土地。另外也有很多美国流氓,垂涎于印第安人的肥沃土地,也经常制造各种事端,挑起他们的敌意。随着英国的空头支票,和美国的无理挑衅,印第安人往往轻率出动,进攻境内的村庄城镇。接下来,当然就是美国军队的大举报复,赶走这群不受欢迎的邻居,把边境线进一步向西推移。结果,英国人达到了骚扰美国的目的,美国流氓也达到了夺取土地的目的,而印第安人,除了背井离乡和白白流血,什么也没得到。不肯遵守现代规则,而是一味付诸轻率武力,硬往挖好的陷阱里跳,是印第安人后期领土丧失的主要内因。
  学费交足,错误犯尽,印第安人终于开始反思他们节节败退的原因。十九世纪初,一位名叫特克姆塞的酋长,开始着手团结印第安人的工作。他在西北部的部落之间往来奔波,到处演说:“为什么印第安人连最后的地方也快要保不住呢?就是印第安人缺乏团结,没有武器。只有从加拿大森林,到墨西哥海湾的全体印第安部落团结一致,拿起武器,才能挡住白人移民进攻的浪潮,并且打败他们。”在特克姆塞的提倡下,印第安部落开始抵制白种人的纺织品,而骄傲地穿着自己的水牛皮,仅仅拿兽皮换取弹药和武器。同时参照白人军事组织的经验,特克姆塞把各部落的年轻战士集中起来,统一进行军事训练。
  特克姆塞虽然对内宣扬民族主义,对外却坚持按照文明规则办事,他不希望通过战争来复仇,他自己也深知复仇的想法不切实际。他计划以“红色民族同盟”的名义,以平等地位和白人谈判,保障本民族的长远利益。1809年,美国印第安纳特区总督哈里森(后来1841年的总统)同一些重要部落达成协议,以比较便宜的价格,买下了大约300万英亩的土地。特克姆塞坚决反对,他说任何一个部落割让土地,都必须经过全体部落同意才算有效。由于特克姆塞的坚持,哈里森最终放弃了这桩买卖。
  就在特克姆塞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刻,狡猾的英国人盯上了这颗希望之星。当时正是英美战争爆发前夕,美国磨刀霍霍要夺取加拿大,而英国正被拿破仑拖得分不开身,在加拿大的驻军只有三千余人。英国人自然打上了印第安人的主意,在他们的极力蛊惑之下,缺乏政治经验的特克姆塞利令智昏,集合了那支还没成型的军队,主动向哈里森开战。虽然有英国军队的支援,他们还是很快就被老练的哈里森打败了,特克姆塞也在一次战斗中阵亡,300万英亩的土地吞并进了印第安纳的版图。印第安人最有希望的一次抵抗,就这样断送在英国阴谋家的手上。
  看历史看到这里,我有一种特别熟悉的感觉,是的,特克姆塞就是印第安的李鸿章,特克姆塞之战就是印第安的甲午战争。现在我们终于摸到了印第安人的失败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他们的洋务运动搞得太晚了。特克姆塞开启了印第安人的改革之门,坚持传统的同时又操练新军,抵制洋货的同时又遵守规则。我们知道,这种半土半洋的改革是注定要失败的,但又是古老民族注定绕不过去的,这是现代化的道路上注定要交的一次学费。但如果印第安的洋务运动能够提前进行,哪怕是在特克姆塞之前五十年开展,那么即使他们失败了,也可以擦亮特克姆塞的眼睛,让他踏着前辈的肩膀,开展下一轮的“戊戌变法”或者“明治维新”。如果印第安民族能够全面改革三五十年,哈里森还能这样轻易得手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白种人纷沓而来的三百年里,印第安人蹉跎了太多的岁月,一直到美国人都看见太平洋了,才有人醒悟过来,要讲政治,要讲团结,要讲学习。于是,特克姆塞的悲剧就成了整个印第安民族的悲剧,因为他是印第安人最后一座大堤,特克姆塞一旦倒下,印第安的本钱就全部耗光了,——历史没有那么多的错误可犯,他们再也没有学费,来进行下一轮的试验了。
  曾经有一篇流传很广的印第安酋长的演讲,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大意是说这里是我们的土地,我们印第安人和你们白种人各活各的,谁也不需要谁,你们凭什么来侵犯我们的土地?从印第安人的角度来讲,这篇演讲控诉白种人是很有力量的,但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也恰恰说明,印第安人那么多的败仗实在都是白吃了。如果说谁也不需要谁的说法,出自不了解西方文明的乾隆之口,那还属于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已经跟欧洲人打了几百年交道的印第安人,居然还没有看出敌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技术等各方面的全面优势,从而虚心学习,大力改革,那在我们后人眼里看来,也就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认为,挑战和应战是文明成长的主要动力。他把挑战分为微弱、适度、和强烈三个等级。过于微弱的挑战刺激不了一个文明,例如蒙古入侵对于日本,几乎没有造成任何影响;而过于强烈的挑战又会摧残一个文明,例如蒙古入侵对于中国,宽容活跃的唐宋社会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严酷压抑的明清社会;只有适度的挑战,例如蒙古入侵对于莫斯科大公国,才真正起到了推动俄罗斯文明的作用。印第安人的悲剧,显然是由于他们对于白人入侵这一挑战,没有做出成功应战而造成的。但没有成功应战的原因,到底是因为这个挑战过于微弱了,还是因为过于强烈了,似乎又很难找到合理的解释:一方面,面对挑战,印第安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都没有太大变化,根本没有应战,看来是挑战太微弱了;另一方面,卷入挑战之中的印第安部落,根本还没来得及应战,就一个接一个地消亡了,好像又是强烈了。
  这种无法定位的矛盾,归根结底,是由于印第安人的麻木不仁造成的。前面已经提到了,印第安部落之间都是各自为战的,对于处在抗战第一线的部落来说,他们还没来得及把对手研究透呢,更没来得及向对手学习,就被打得七零八散了。而其他的部落,对于邻居的命运又大多是漠然视之,同样不会总结任何经验教训,只要屠刀没落到自己头上就算了。这样,刚刚登陆的白人力量,相对于整个印第安部落虽然非常弱小,具体到某一个部落的头上,却又变成压倒性的优势了。在这种情况下,印第安人所遇到的奇怪挑战,就是一种微观上过于强烈,而宏观上又过于微弱的挑战,或者说,是一种由一连串强烈挑战所构成的微弱挑战。总之,由于印第安部落的内部矛盾,白种人的入侵始终无法形成一种适度的刺激,印第安人也始终没有、或无法认真应战。在印第安人的不学习不改革背后,其实又隐藏了一条不够团结的原因。
  现在,我们从内部不够团结、政治不够成熟,一路追查到不学习不改革,兜了一个大圈子,又兜到不够团结上去了。看来这三条原因,它们之间也不是相对孤立的,而是互相纠缠、互相加强的。如果你不肯学习,你就永远无法成熟,如果你没有成熟,你就不会讲求团结,而如果你不讲团结,你就必须独自面对敌人的强大压力,自然也就腾不出手来学习了。这是很多后发民族都会碰到的一个怪圈,大概可以称之为“印第安陷阱”吧。
  这个怪圈不去管它了,我们还是就事论事,来讨论印第安人的失败到底可不可以避免吧。我的答案是可以,有日本、中国、印度的镜子为证。作为事后诸葛亮,我认为对于白种人的入侵扩张,印第安人有上中下三策。上策为日本之策,在和白种人打了几仗以后,迅速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优越之处,看到“此诚美洲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也”,一边打仗通商,一边派出优秀青年,到欧洲学习考察,彻底按照西方体制改造自己。当然,免不了会有人指责他们丢了传统,但聪明的印第安人完全可以反驳说:人权首先是生存权,传统也当不了饭吃,还是先保住性命再说吧。日本从佩里叩关到日俄大战,短短五十年的时间,就从列强的入侵对象,变成了列强的一员。印第安人要是走了日本道路,如果各个部落团结,就会出现一个强大的“印第安联合酋长国”,今天称霸世界的,就完全可能是我们黄种人了。如果各个部落不团结,至少也是一个新的欧洲,政治分裂然而高度发达,今天大概也在谈判成立“印第安共同体”了。
  中策是中国之策,虽然中国在学习改革方面落在日本后面,国家搞得一穷二白,但在二战当中站了一个好队,后来又在美苏之间借力打力,如今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反而比日本还大。在独立战争中,如果能有一个深谋远虑的酋长,率领印第安部落站到殖民地的一边,与大陆军一起浴血奋战,那么战争结束以后,他们将拥有多大一笔政治资本!独立成功后,凡是加入大陆军的黑奴都获得了自由,印第安人本来就是自由的,他们获得的肯定会比自由更多。可以想象,凭借他们的赫赫战功与庞大人口,印第安人会成为美国政坛上的一股活跃力量,从此再也不是被到处追逐的敌人,而是拥有发言权的主人,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会产生印第安族的总统呢。
  下策则是印度之策。圣雄甘地的法宝是不合作主义,从英国的人权观念出发,利用英国当局的治理规则,发动一场推翻英国的运动。结果,“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条中国真理在印度失灵了,这位一没枪二没炮的干巴老头,不知怎么弄巴弄巴,居然也把印度弄独立了。——也许印度道路才是最有借鉴意义的,因为没有一个强力中央的印第安人,不可能像日本和中国一样,大举动员全国力量,在政治和外交上做出大动作的。对于印第安和印度这样的民族,入侵者连分而治之都不需要,只要一块一块地占领就行了。印度的道路,其实是一条弱者利用强者的规则,巧妙而又合法地抗争的道路,马丁路德金的维护民权,走的正是这条路。印第安人在美国独立以后,如果正视双方的力量对比,不要被英国人蛊惑,不要被美国人挑拨,也不要被民族虚火烧昏了头脑,那么至少,特克姆塞的路是可以一直走下去的。出现了美国流氓的挑衅行为,也不要一戳就跳,而是坚持按照通行的文明规则处理。美国本来就是为了反抗压迫、实现正义而成立的一个国家,当时也仍然是全世界受压迫者的最后避难所,在所有的政府里面,美国政府应该算是最讲道理的。况且美国立国之初战乱不断,英美战争,美西战争,墨西哥战争,还有南北战争,只要印第安人始终阵脚不乱,美国人也未必敢轻举妄动的吧,今天的西部印第安人,也不失为一个墨西哥吧。
  现在,有了日本、中国、印度这三面镜子,我就可以放心引用一句中国古话了:“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白种人的扩张政策是印第安人悲惨命运的外部原因,但他们自己的封闭、内讧、以及短视才是本质的内部原因。
  随着美国全球地位的确立,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声音为印第安人鸣冤叫屈了。但我以为,印第安人的历史,除了当作一杆投枪之外,其实更应该是当作一面镜子的。尤其是中东的阿拉伯人,过去四百年里印第安人犯过的错误,在过去的六十年里,他们一样不拉全都犯遍了,而且还大有越犯越起劲的势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如果阿拉伯人对于这面镜子,“后人哀之而不复鉴之”,那就让我们耐心等待,看看对于那个“印第安陷阱”,会不会“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摘自中国日报网站。本文仅供参考,文章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