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日的修真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00:46

二,一般掌握内容: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3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P3-5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第一章

第一节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如何理解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24-2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 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P26、48-49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其能动作用: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 实践及其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第二节

1、  如何理解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发展的普遍性: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的暂时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2、发展的实质及其规律;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其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因为其:一,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二,贯穿了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三,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第三节

1、 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到规律的支配。

2、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第二章

第一节

1、实践与认识的主客体关系是什么?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2、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作用: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基本内容;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且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处于运动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其基本内容: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活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2、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3、价值的特性;

   一,价值具有客观性;二,价值具有主动性;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第三章

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一,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二,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3、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的内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第四章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变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和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英法等国先后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进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历史条件:一,社会分工的出现;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第五章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2、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七章

1、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2、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三,重点掌握内容: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与狭义上)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为什么?

   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因为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5、什么是扬弃?阐述两种不同的否定观;

   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6、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辨证统一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一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最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各种哲学派别在认识论上的区别;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唯心主义路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首先,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辨证关系。

   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辨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2、为什么说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因此,如果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并非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则会陷入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思想。

3、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关系如何?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关系:它们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4、为什么说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辨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辨证统一的。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亦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人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的时间水平,主观的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6、为什么说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辨证统一的?   P72-73

 

 

第三章

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内涵及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它又对社会存在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即相对独立性。

   表现: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其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问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力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4、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

统一性和多样性: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但是就某一些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有的国家在发展中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典型过程,也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有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则长期陷于停滞状况甚至由先进转为长期落后;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示出不同特点。所有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必然性和历史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括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和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第四章

1、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2、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基本内容:一,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二,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三,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五章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成因和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收益者。

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扩大;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注意所替代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括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第七章

1、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社会形态交替规律上对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做了一般性的历史观论证,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剖析,作了具体实证的证明。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可以实现的证明。

2、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对不”的关系;

   两个必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两个绝对不: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者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将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四,应用性内容: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为什么?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3、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性?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如何理解辩证法关于矛盾同一性原理、度的原理的社会现实意义?

   矛盾同一性原理的意义: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一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度的原理意义: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5、如何理解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因此,如果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并非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则会陷入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思想。

6、如何理解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辨证统一的?

 

 

7、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关系:它们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它又对社会存在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即相对独立性

   其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问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9、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的历史选择性的内在关系?

   必然性和历史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括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和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10、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联系现实问题或历史事实,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1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基本内容:一,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二,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三,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2、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谈如何正确认识与评价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历史的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13、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对不”的关系;

   两个必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两个绝对不: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者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将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14、教材中部分原著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集中在第二、三、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