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完美时代免费下载:服食 炼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39:07

服食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服食: 道教修炼方式。道教修炼方式(丹药和草木药),以求长生。服食起源于战国方士。道教承袭服食术。魏晋南北朝时,倡服金丹,同时,服食草木药也较普遍。《抱朴子》有专篇论服食,多为草木药服食方。至唐代,外丹术大盛,服食丹药者众多,因草木药大多加入丹药烧炼,单服草木药者相对减少。唐以后外丹术渐衰,但某些服食药方为医家所吸收提炼,丰富了古代的医药学。《正统道藏》收有《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种芝草法》等。

目录

服食术
服食术的发展
  1. 起源
  2. 承袭
服食书
服食药
研究价值
服食术
服食术的发展
  1. 起源
  2. 承袭
服食书
服食药
研究价值
展开

编辑本段服食术

  服食又名服饵,指服食药物以养生。道教认为,世间和非世间有某些药物,人食之  可以祛病延年,乃至长生不死。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  中药养性,下药除病。①道士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一套采集、制  作和服食长生药的方术,即为服食术。

编辑本段服食术的发展

起源

  服食术起源于战国神仙家,为晚周仙道三流派之一。《史记·封禅书》载,神仙家  倡言: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人如求得此药服之,  可长生不死。于是齐威王、宣王、燕昭王派方士入海求之,不得。其后,秦始皇派人率  童男女入海求之,未能至。再后,汉武帝除继续“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外,  又听方士李少君的怂恿,“亲祠灶”、“而事化丹砂诸药齐(剂)为黄金”,即令方士  从事炉火烧炼,企图用人工炼制出不死药,③促成了炼丹术的产生。从此,“不死药”  即包括人迹罕到之处的奇药(实即野生菌类、草木药),又包括金石药和用金石炼成的  丹药(道士称金丹)。《汉书·艺文志》著录《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太乙杂子黄  冶》三十一卷,就是当时服食著作的代表。

承袭

  道教承袭此术,不少道士皆修服食。《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九和三十载,韦  节“卜居华山之阳,……饵黄精、白术、胡麻、茯苓、丹砂、雄黄” 田仕文“常饵服  白术、茯苓,久而有益”;梁谌“广索丹砂,还而为饵”;马俭“断谷服水,饵枣膏、  天门(冬)”;尹通“服黄精、雄黄、天门冬数十年,体渐清爽”;王延“唯松餐涧饮,  以希真理”;于章“啸咏林泉,饵黄精、茯苓、山地黄”。④《南史·隐逸传》载,刘  凝之隐居衡山之阳,“采药服食,妻子皆从其志”;顾欢“晚节服食,不与人通”。⑤  入唐以后,道士除服草木药和金石单味药外,又多服金石烧炼而成的丹药。此风还普及  于上层社会,不少皇帝如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和大臣杜伏威、李抱  真、李虚中,以及许多文士都争相服食丹药。但多数丹药皆有毒,致使很多服食者中毒  而死。因此引起很多人的反对,唐以后,外丹术和服食外丹之风逐渐衰落,而服食草木  药和单味金石药则继续流传。

编辑本段服食书

  与上述服食术发展情况相适应,服食书在历代不断出现。  《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有《木芝图》《菌芝图》《肉芝图》《石芝图》《大魄  杂芝图》各一卷,《服食禁忌经》一卷,《小饵经》一卷,《采神药治作秘法》三卷。  《隋书·经籍志》医方类著录《神仙服食经》《神仙服食方》《论服饵》等二十余种。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除著录多种外丹烧炼书外,又著录服食书《太  清神仙服食经》《神仙服食药方》《太清诸草木方集要》等十余种。《通志·艺文略》  著录《神仙长生药诀》《服饵保真要诀》《古今服食药方》《摄生服食禁忌》等四五十  种。《正统道藏》收载《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种芝草法》《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  《太上肘后玉经方》各一卷,《云笈七签》卷七十四至七十八专列《方药部》。  用作服食的草木药,据《抱朴子·仙药》篇记述,有五芝(其中之一为灵芝草)、  茯苓、地黄、麦门冬、木巨胜、重楼、黄连、石韦、楮实、枸杞、天门冬、黄精、甘菊、  松柏脂、松实、术、菖蒲、桂、胡麻、柠木实、槐子、远志、泽泻、五味子等。其他书  中还有人参、甘草、大枣、杏仁、桃仁、竹实、苁蓉、干姜、覆盆子等。前苏联学者用  电子计算机对中草药成分配方进行研究,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三十种,⑥绝大多数都  包括在《抱朴子·仙药》篇所举草木药中。以上诸药大都可单服,《千金要方》卷十二  “服地黄方”、卷十四“造生干地黄法”、“造熟地黄法”即载地黄的制法、服法。  《千金翼方》卷十二“服天门冬丸方”又载天门冬的制法、服法。诸草木药又可复  方配伍服食,如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服药论》列有“安和脏腑丸方”、“治润气液  膏方”即为草木药复方。唐人卢遵元《太上肘后玉经方》亦为草木药复方配方,它按乾、  坤、艮、巽、离、兑、坎、震等八卦次序,列出八个服食方,绝大多数为草木药之复方  配方,药性大都平和,极少或没有副作用。

编辑本段服食药

  用于服食的金石药,常见的有丹砂、雄黄、雌黄、石硫黄、曾青、礜石、云母、慈  石、戎盐、石英、钟乳石、赤石脂、太乙禹余粮等。以上诸药有单服者。隋人京里(或  作京黑)先生《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即载有丹砂、雄黄、石钟乳、石脂等单方的制法  与服法,其中饵服丹砂二十一方,饵服雄黄十一方。《云笈七签》卷七十五载“炼云母  法”十方,“服云母法”二十六方。孙思邈《枕中记》又载“饵云母法”、“饵雄黄法”。  此外,又有将诸金石药配伍服食者,较早的有魏晋名士普遍服用的“五石散”,又名  “寒食散”,为五种未经烧炼的石药⑦合研而成的散剂,主要成分为砷类化合物,有兴  奋末梢神经、引发性冲动的作用。最多的是若干石药经烧炼而成的丹药(金丹),其配  方、制法散见于众多外丹书中,《云笈七签·方药部》所列诸方,亦多为此类金石药复  方。

编辑本段研究价值

  作为冀图长生不死的道教服食术,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它所积累的众多服食方,尤  其是草木药方,仍具有可供药用的研究价值。据《动物学杂志》1959年第4期载文称:1  959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从《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本草纲目》  等二十余种道书、中医药典中,筛选出抗衰延年药方一百五十余种,按功用分为十二类,  计耳目单方类十一种,耳目复方类八种,齿发单方类六种,齿发复方类十八种,诸风单  方类六种,诸风复方类二种,悦泽方类八种,补虚单方类八种,补虚复方类四十种,延  年不老单方类六种,延年不老复方类三十六种,其他二种。可谓我国古代服食养生药研  究的一种总结。
扩展阅读:
  • 1

    注:

  • 2

    ① 《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96页,中华书局,1985年

  • 3

    ②③ 《史记》第4册1369~1370页,1385页,中华书局,1959年

  • 4

    ④ 《道藏》第5册第266~27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

  • 5

    版,1988年

  • 6

    ⑤ 《南史》第6册1869页、1874页,中华书局,1975年

  • 7

    ⑥ 《中国古代养生之道》117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 8

    ⑦ 《抱朴子内篇·金丹》说:“五石者,丹砂、雄黄、白礜、曾青、慈石也,”

  • 9

    《晋书·裴秀传》注、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对“五石”的解释互有异同。近

  • 10

    人余嘉锡和王奎克对“五石散”的考证,意见又互有分歧。

开放分类:

炼丹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道教主要道术之一。为炼制外丹与内丹的统称。外丹术源于先秦神仙方术,是在丹炉中烧炼矿物以制造“仙丹”。其后将人体拟作炉鼎,用以习炼精气神,称为内丹术。苏轼《送蹇道士归庐山诗》:“绵绵不绝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陈师道注:“道家以烹炼金石为外丹;龙虎胎息,吐故纳新为内丹。”

目录

简介
  1. 内丹术
  2. 外丹术
详细说明
所需物品
所需设备
炼丹名家
  1. 葛洪
  2. 陶弘景
  3. 孙思邈
炼丹与炼金
炼丹与火药
简介
  1. 内丹术
  2. 外丹术
详细说明
所需物品
所需设备
炼丹名家
  1. 葛洪
  2. 陶弘景
  3. 孙思邈
炼丹与炼金
炼丹与火药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炼丹

炼丹  liàndān  [make pills of immortality] 道教徒用朱砂炼制使人长生不死的药  炼丹可指:  

内丹术

  内丹术,乃道家及道教人士对气功之称,以修练成仙而达至长生不老为最终目的。此术以人体为丹炉,故称「内丹」,以别于「外丹」之用鼎为炉。内丹术起於战国之前,盛於唐宋。传统上,气功之主要修练及研究者皆为道门人士以及深受道门医学影响的医师。固华夏传统气功,均属内丹功。内丹功之根,乃是阴阳之变、五行生尅、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等道门理论,以及丹士所掌握的丰富中华医学知识(唐宋之时,道家已受阴阳家及儒家等外门影响,理论仍以老庄之学为根,然而整个体系,已远超老庄之学)。纳外气、养内气、和阴阳、通经络、并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贯彻其中。汉晋唐时代,内丹功渐与道门武学溶为一体,成为内家武学。内家武学暗藏内丹术,并能致用,固不少修道者亦以内家武学为炼丹修心之捷径。修炼内丹或内家拳,一般能使弱者体质于一两年内迅速转强。太极拳名家吴图南、陈微明等,均属此列。今练内家拳图以强身者众,唯多不知内家拳强身之妙,在其隐於心法中之内丹功。若只谙外形,实在无用,缺者正是内丹术。

外丹术

  外  

炼丹者

丹术指道家通过各种秘法烧炼丹药,用来服食,或直接服食某些芝草,以点化自身阴质,使之化为阳气。另外,道家外丹也可指「虚空中清灵之气」。外丹术也可指炼金术或道家法术如符籙、雷法等。  「丹鼎派」是道教中以炼丹求长生成仙为主的各宗派的通称。最早由古代的神仙家、方仙道等发展而来。  近代道教学者、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认为内丹养生是道教的精华。

编辑本段详细说明

  丹,是中药的一种剂型,古今许多药方都名之曰“丹”,以示灵验,如天王补心丹、至宝丹、山海丹等。这些方药,主要由动植物药配制而成,与本来意义上的丹毫不相千,只是借用“丹”名而已古代炼丹术对后世的深刻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炼丹术,又称外丹黄白术,或称金丹术,简称“外丹”,以区别于长寿真人丘处机全真龙门派的“内丹”导引术。炼丹术约起于战国中期,秦汉以后开始盛行,两宋以后,道教提倡修炼内丹(即气功),“丹鼎派”风行一时而排斥外丹术;直到明末,外丹火炼法逐步衰落而让位给“本草学”。  炼丹是古人为追求“长生”而炼制丹药的方术。丹即指丹砂或称硫化汞,是硫与汞(水银)的无机化合物,因呈红色,陶弘景故谓“丹砂即朱砂也。”丹砂与草木不同,不但烧而不烬,而且“烧之愈久,变化愈妙。”丹砂化汞所生成的水银属于金属物质,但却呈液体状态,具有金属的光泽而又不同于五金(金、银、铜、铁、锡)的“形质顽狠,至性沉滞。”。  由于丹砂的药理效用及其理化性能,古代炼丹家将其作为炼丹的主要材料。其形体圆转流动,易于挥发,古人感到十分神奇,进而选择其他金石药物来和液体汞(水银),按照一定配方彼此混合烧炼,并反复进行还原和氧化反应的实验,以炼就“九转还丹”或称“九还金丹”。这是人类最早的化学反应产物。在古代,它被认为是具有神奇效用的长生不死之药。成书于秦汉之际最古本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将五金、三黄、乒石等40多味药物分别列为上、中、下三品,指出其分等级的标准是:“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天、神仙,……”其中丹砂被列为炼丹的上品第一,是古代炼丹术最早选择的重要药物材料。炼丹家将丹砂加热后分解出汞(水银),进而又发现汞(水银)与硫化合生成黑色硫化汞,再经加热使其升华,就又恢复到红色硫化汞的原状。丹砂炼汞和汞、硫化合而还丹砂,实际上是属于化学的还原和氧化反应。晋人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说:“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炼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

编辑本段所需物品

  炼丹术所用的药物和工具同化学的产生有关,关于药物方面,化学史家袁翰青(1905—1994)曾根据炼丹文献作出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在内,总共约有六十多种。当然、这统计还不够完整,因为不仅植物性、动物性药物没有列入,即使单从金石药来看,恐怕也不止这六十多种。不过,我们从这里可以对古代炼丹的常用药物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  元素:汞、、碳、锡、铅、铜、金、银等。  氧化物:三仙丹(HgO)、黄丹(PbO)、铅丹(Pb3O4)、砒霜(As2O3)、石英(SiO2)、紫石英(含Mn)、无名异(MnO2)、赤石脂(Fe2O3)、磁石(Fe3O4)、石灰(CaO)等。   硫化物:丹砂(HgS)、雄黄(As2S2)、雌黄(As2S3)、礜石(FeAsS)等。   氯化物:盐(包括戎盐、冰石等,NaCl)、硇砂(NH4Cl)、轻粉(Hg2CI2)、水银霜(HgCI2)、卤咸(MgCl2)等。  硝酸盐:硝石(KNO3或NaNO3)。  硫酸盐:胆矾(CuSO4?5H2O)、绿矾(FeSO4?7H2O)、寒水石(CaSO4?2H2O)、朴硝(Na2SO4?10H2O)、明矾石(K2SO4Al2(SO4)3-2Al2O3?6H2O)等。   碳酸盐:石碱(Na2CO3)、灰霜(K2CO3)、白垩(包括石钟乳等,CaCO3)、炉甘石(ZnCO3)、石曾(Cu(OH)2?2CuCO3)、空青(Cu(OH)2CuCO3)、铅白(Pb(OH)2-2PbCO3)等。   硼酸盐:蓬砂(Na2B4O7)。  氯化物:盐(包括戎盐、冰石等,NaCl)、硇砂(NH4Cl)、轻粉(Hg2Cl2)、水银霜(HgCl2)、卤咸(MgCl2)等。  硝酸盐:硝石(KNO3或NaNO3)。  硫酸盐:胆矾(CuSO4?5H2O)、绿矾(FeSO4?7H2O)、寒水石(CaSO4?2H2O)、朴硝(Na2SO4?10H2O)、明矾石(K2SO4? Al2(SO4)3?2Al2O3?6H2O)等。   碳酸盐:石碱(Na2CO3)、灰霜(K2CO3)、白垩(包括石钟乳等,CaCO3)、炉甘石(ZnCO3)、石曾(Cu(OH)2?2CuCO3)、空青(Cu(OH)2CuCO3)、铅白(Pb(OH)2?2PbCO3)等。   硼酸盐:蓬砂(Na2B4O7)。  硅酸盐:云母(白色,H2KA13(SiO4)3)、滑石(H2Mgs(SiO3)4)、阳起石(Ca(Mg,Fe)3(SiO3)4)、长石(K2O?A12O3?6SiO2)、不灰木(石棉,H4Mg3Si2O7)、白玉(Na2O?Al2O3?4SiO2)等。  合金:鍮石(铜锌合金)、白金(白铜,铜镍合金)、白镴(铅锡合金)、各种金属的汞齐等。  混合的石质:高岭土(SiO2、Al2O3等)、禹余粮(含褐铁旷和粘土的砂粒)、石中黄子(夹有黄色粘土的砂粒)等。  有机溶剂:醋(CH3COOH)、酒(CH3CH2OH)。

编辑本段所需设备

  炼丹在修炼活动或过程中显得极其神异诡秘。如认为丹处所的选择,应在人迹罕到、有神仙来往的名山胜,否则“邪气得进,药不成也。”开鼎时,术士须斋戒洁顶冠披道,跪捧药炉,面南祷请大道天尊;再如入山炼,  

炼丹炉

须选“开山月(三或九月)”的吉日良辰;筑坛要烧符篆,炉鼎插置宝剑古镜。如此等等,无一不充斥了极其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古代炼丹家亲自从事采集配制药,并通过反反复复的大量化学实验,有意无意地发展了原始化学事业,可以被视为现代化学之祖。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中国炼丹家乃世界“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  关于工具和设备,见于炼丹文献的大约有十多种,就是丹炉、丹鼎、水海、石榴罐、甘蜗子、抽汞器、华池、研磨器、绢筛、马尾罗等。  丹炉也叫丹灶。南宋吴悞《丹房须知》(公元1163年成书)有“既济炉”和“未济炉”。安置在丹炉内部的反应室,就是丹鼎,又名“神室”、“匮”、“丹合”,有的像葫芦,有的像坩埚,有的用金属(金、银、铜)制作,有的用瓷制。《金丹大要》有“悬胎鼎”,内分三层,“悬于灶中,不着地”。《金华冲碧丹经要旨》说,神室上面安置有一种银制的“水海”,用以降温。《修炼大丹要旨》中另有一种“水火鼎”,可能是鼎本身具有盛水的部分。总之,这些东西是炼丹的主要工具,可以放在炉中加热,使药物在里面熔化并起反应,或使它升华。  除丹鼎外,拣丹家还有专用于从丹砂中抽汞的蒸馏器,可以叫它“抽汞器”。《金华冲碧丹经要旨》所载的是简单的一种,分两部分,上部形似圆底烧瓶,叫做“石榴罐”,下部作桶形,叫做“甘埚子”。用的时候加热,使罐中生成的水银蒸气在甘祸子的冷水中成为液体水银。南宋吴悞《丹房须知》有另一种比较复杂的蒸馏器的图,虽然没有说明用什么材料制成以及大小、用法等,但是从图上可以清楚出地看,下部是加热的炉,上部是盛丹砂等药物的密闭容器,旁边通一根管子,使容器里所生的水银蒸气可以流入放在旁边的冷凝罐里。这样的蒸馏设备,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完善的,当然是在长期炼丹实践中逐步改进的产物,它的成型当在吴悞之前。西方科学史家一向认为蒸馏器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其实我国古代炼丹家早已有制造这种设备的传统。

编辑本段炼丹名家

葛洪

  葛洪,别  

葛洪

号抱朴子,晋代人,丹阳句容人,著有《肘后救卒方》、《抱朴子》等传世之作。其中《抱朴子》一书,分内、外两篇,内篇20卷,涉及炼丹的有金丹第四、仙药第十一、黄白第十六等三卷。葛洪认为一切物质都可变化,只要具备适当的条件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一些物质通过烧炼就有可能变成珍贵的仙丹和黄金。因此,他对炼丹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矢志不渝地从事着炼丹的实践。在具体的炼丹过程中,他有不少新发现。如葛洪当时就已发现:将红色的硫化汞(即俗呼的丹砂)进行加热。便可分离出汞;而汞加硫磺又能化合生成硫化汞。这说明葛洪在炼丹实践中发现了从硫化汞中析出水银,和水银加硫磺合成硫化汞的可逆反应现象。

陶弘景

  陶弘景少年时代,喜读葛洪的《神仙传》,颇受其“学仙养生,的影响,一直留意其间。公元492年,其三十七岁时,辞去定职,隐居句容茅山,寻访仙药,修道炼丹,足迹踏遍名山大川,在其多年的炉火丹鼎生涯中发展了炼丹术,著成《合丹法式》炼丹专书,对药物的鉴别和炼丹方法较葛洪时代,又有了较为显著的进步。通过长期的具体实践,陶弘景积累了不少无机化学知识,他认识到“水银有生熟”,其生者,系指天然产的水银;熟者,乃冶炼朱砂而得。还总结认识到,水银可以和其他金属,比如金、银形成合金,可在物品上镀金镀银。对于炼丹的重要原料黄丹和胡粉,可以人工制成,“熬铅所作”而得黄丹,“化铅所作”可得胡粉,从而开辟药源,促进炼丹术的进一步发展。

孙思邈

  孙思邈是唐代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生于公元581年,卒于公元682年,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颇负盛名的民间医生,有十分丰富的各科临床实践经验、他毕生  

葛洪

不谋仕途,。信奉道家、佛家礼教,反对服石,崇尚炼丹;,经常上山采药,亲自进行药物的修合炼制。在炼丹过程中,总结了前人的炼丹方剂和常规方法。  孙思邈为了减轻金石药物的毒性、曾总结出“伏火”方法。他在使用硫磺、砒霜等金石药物时,为了减轻这些药物的毒性,有意使药物容易自已起火燃烧,借以去其毒性、据一《千金方》孙思邈的“伏硫磺法,是用硫磺、硝石各二两,研成粉末放入锅内一;蒋用皂角三个引火,硝石、硫磺那起火燃烧节火熄灭以后,用生熟木炭兰斤拌炒,到炭消去兰分之一时为止。当时炼丹家对金石药物的“伏火法”其法大体雷同。在众多的“伏火法”中,通过若干组合配伍,反复实验,从无数血的教训中,总结出硝石、硫磺、木炭混在一起,极易起火爆炸,炸塌丹房,伤及人群,几经改进和完善,黑色火药便脱颖而出。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磺法》文中,记录了这个配方。

编辑本段炼丹与炼金

  炼丹家不但通过火法炼成能使人“长生”的神丹,还能利用神丹“点铁成金”。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说:“神丹既成,不但长生,又可作黄金。”为什么要点化黄金?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称:“金性不败朽,故为万宝物。”自然界中的金、银、玉石等矿物,其性质稳定,不易发生朽坏变化,故炼丹家认为人类服用金、银、玉等“不败朽”的物质,就能将其性质转移到人体,可以使血肉之躯也同样“不败朽”,进而引发出通过炼丹方法以升炼金银,即将汞(水银)与铅、铜、铁等贱金属按不同比例配方烧炼成黄色或白色的金或银。  所以外丹术又称金丹术或黄白术。外丹术点化金银在思想认识上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这充分反映在葛洪的《抱朴子?黄白篇》中:“变化者,乃夭地之自然,何嫌金银之不可以异物作乎?”他列举了驴马相交偶而生骡及驱驻(驴)、熔铅化作黄丹及胡粉等事例,提出自然界各种物质不但可以变化,而且其变化无极的观点;但却根本忽视了事物转化的条件,将变化绝对化了。其实炼丹家通过飞砂炼汞法所点化而成的金银,虽然其色泽与金银相似,但它们并非真正的金银,而是作为药用的合金,称药金、药银。  这种药金、药银在古代还是比较贵重的。所谓“金成者,药成也。”在古代炼丹家看来,所炼神丹能否点化金银被视为修炼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点金不成,需要按照卦交变化调整火候,反复烧炼,经九转而成丹。因其有点化功效,又称之为“丹母”。

编辑本段炼丹与火药

  火药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在西汉时期的道家典籍《淮南子》中就有关于火药成分之一——硫磺的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硫磺和硝石被作为可治病的上品药物列了出来。硝石也是一种矿物,出产于四川、甘肃一带。它是一种强氧化剂,在加热时能放出氧,容易发烟发火,所以也被人称为烟硝或火硝。由于硝石的化学性质活泼,能和许多物质发生作用,所以方士在炼丹中,常用硝石来改变其他药品的性质。  西汉时淳于意曾用硝石治疗王美人的疾病。炼丹家们又在他们长期的炼丹实践中将硝石、硫磺、雄黄和松脂、油脂、木炭等材料不断地混合、煅烧,这就使火药的发明成为必然。  炼丹家们还对硫磺的各种特性进行了“实验”观察和研究,他们发现,硫不仅能和铜铁起化合反应,而且能制伏神奇的水银(汞)。硫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很容易着火,跟空气中的氧起化合反应,这使人们很难制伏它。古人为了驯服它这种暴烈的性格,就尝试着对硫磺进行“伏火”处理。  所谓“伏火”原本也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炼丹家们根据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和脏象经络之说,认为硝石和硫磺都是阳物(因为它们都能着火),会有阳火之毒,能败人五脏。为了使人服食之后不仅没有任何毒性,而且能滋润五脏,使人体内五脏之气和合混融,助益长寿,就必须设法制伏火毒,这就是“伏火”。“伏火”的具体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以毒攻毒”,用火烧一下,火毒也就自然被消除。  方士们在炼丹的实践中,渐渐发现硫磺、硝石、木炭三种东西混在一起,弄得不好,就要引起燃烧甚至爆炸。这种情况发生得多了,自然会引起方士的注意。于是就有人专门进行这类试验,不断积累经验,改进配方。由于硫磺和硝石都是能治病的药,又因为它们和木炭合在一起会发火,因此人们就把这三样东西的混合物叫做火药,意思就是“发火的药”。由于这种混合物颜色接近黑色,所以通常又被人称为黑火药。  关于黑火药配方和燃烧的最早记载,出自唐代初年著名中医、“药王”、养生家兼炼丹家孙思邈所著的《丹经内伏硫磺法》一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轻工业火药原始配方的记载。它描述了对硫磺的伏火方法:把沙罐或销银锅埋进土里,罐口或锅口与地面齐平,周围要用土夯实,把硝、硫各二两放进去。然后用火烧皂角子三杖,不要烧成灰,而烧成炭就行,再一个个放入罐或锅中。这时,刚刚烧过的皂角子带着余火与硝石和硫磺接触,硝和硫就会自动燃烧起来。等待焰烟冒完之后,用木炭堆到罐口上加热,就得到了一服黑火药的配方。这里,黑火药的三种主要成分都已齐备:硝、硫和炭。只因为炭没有研碎,未与硝、硫充分均匀混合,因此反应不够剧烈。加之“伏火”的目的在于防止和避免发生剧烈的燃烧和爆炸,一些措施也只使反应出现燃后冒出紫青焰火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