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风流天下女主角:关于节节换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17:49

关于节节换笔

(2009-02-14 15:10:56) 


节和换笔的看法:须先从甲骨文说起,书写甲骨文,有点类似用木版搭房子,一笔一笔更多直线的搭接,那摸在这个搭界的时刻可以叫节,笔重新起,就算换笔了。位置和方向是在悬空离纸的情况下完成。这个时候的“换笔”还很难说包括多少非断点的“调锋”在内。
    到了篆书,硬性的断开搭接变少。婉转的曲线增多,在方向转变时并不离开纸面,只稍微有离开的意思和趋势,那通常所说的调锋就逐渐出现了,同时仍然存在一定的断开搭接,此时的换笔包含了以上两种。当然有人说这是强行定义包揽。是的,其实语言在表达意思上总让人感到不能完美。
   隶变过程,篆书曲线的婉转又被打破,直线增多了,搭接增多,而且在摆动笔法(所谓的有人说绞转的前身,绞转的说法有歧义,不妥帖)的发扬后,线条内部随着汉字演变本身的推动而出现了多种“节”的变奏。搭接明显,重新换起,保留了甲骨文以来的“换笔”;搭接不明显成为提笔暗揭也是节的换笔;非搭处的正常笔画的行进中由于方向要改变时(也是节)而出现的调整锋尖和蜂面(曾经暗含在大篆里的)也是换笔。通过观察礼器和乙瑛、华山等隶书经典,尤其流沙坠简,武威汉简,可以清晰的看见这些后来元代以后逐渐消弱的那种节节换笔的现象。
     魏晋时期楷书在继承隶书而显扬的时候,仍然体现了隶书的这一特点。(这一特点在朝着方的方向发展趋向上,逐渐因为摆动动作的消减而弱化。)今草在继承章草和稿草的时候也一致的保留了这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在朝着圆的趋势发展方向上,一点一点的退缩到小篆书的用笔光景。)而行书在继承隶草稿书的时候也一样获得了这一特点。(这一特点在朝着方圆结合的发展趋向上进行着双重的弱化。)这就是我们在看王羲之的初月帖和丧乱帖、兰亭时候所感到的复杂性的威慑力和自卑感的形式来源之一。
     元代一来,流利直挺温顺的用笔特点贯穿了楷行草三体书法的发展。节节换笔的深刻历史特性在人们头脑里不断弱化。虽然他们天天讲中锋,但是对中锋只所以是中锋渐渐模糊。这是笔法史和文字发展自身的结果,也是人自身对书法“刹那古典”之梦的碎片失忆。这就是为什么魏晋书法用笔有立体感有充分弹性的活力有不断耸动的节律感,而后代线条逐渐浮薄而僵化的一个因素。
    关于调蜂换笔的意义::尽量使笔锋随时保持在一个能够立起来的中锋可能性上(包括实现了的结果),这个可能性是一个瞬间的点,这个点似乎呈现波状态潜行。只有中锋的立足,才能随机变化为侧锋等其他锋面效果。比之于太极图,中锋的可能性就是那个黑白二鱼将动未动的时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