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超级衙内小说:小学生如何向中学生过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45:48

小学生如何向中学生过渡

 

       不少小学生在进入中学一两个月,就开始陷入“三难”局面,即心理上难以承受、知识上难以掌握、环境上难以适应。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同学下的决心大而空,只知道说“到中学要好好”,可是没有想过小学和中学究竟有何不同?怎么好好学?并不太清楚,稀里糊涂地过日子,其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我们怎么做呢?首先要了解小学与初中的不同之处。

一、认识小学与初中的不同

1、 环境的变化。

中学教师不再像小学那样盯得紧、管得严、扶得多,而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自主学习的习惯。

2、 课程的变化。

中学的课程逐渐增加,课程内容表现为“多、新、深、广”。

3、 教学方法的变化。

教师一改小学时的“直观形象”为主的教学方法,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因此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做出相应调整。中学教学以“点拨启发”、“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4、学习方法的变化。

小学一般只要多记、多背、多写就能取得好成绩,但中学还需要了解掌握知识的客观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知识的传授性转变到你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性、规律性的把握。这就要求学生养成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的好习惯。

5、学习要求的变化。

对知识的掌握从小学的指令性变化为有计划性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做到学会预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自己要逐步确立自己的目标。(考试超过老爸,浙江省高考第97名)“一般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觉得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优秀的学生基本上都有预习课本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的学习态度实现从“要我学”逐步转变到“我要学”。

6、知识容量的变化。

   小学的教学容量小,作业量小,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学科的学习。初中逐渐增加了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几大学科,而且知识系统性较强,需要孩子课后花时间去消化,不然很容易导致成绩下降。特别是不能偏科,如果偏科现象过于严重,现在就应开始纠正孩子的偏科习惯,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多看看与基础科学相关的书籍,涉猎这方面的知识。

7、身理、心理的变化。

生理上,学生进入了身体发育的第二加速期,身高、体重开始猛增,各个器官也开始发育并走向成熟,关心自身变化的同时开始关心异性。

而在心理上,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关注内心世界,希望别人把他们当作成人一样对待,并渴望交往,(郭明慧感觉母亲不爱她而爱弟弟了)重视提高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学生经常会因为被别人的轻视而产生情绪问题。

  面对这些不同,面对家长的期望,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进入永昌学校之初就应逐步树立自己的目标、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此学校将在六年级进行持久的养成教育。

二、如何开展养成教育

1、抓住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期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学生的道德意识、规则意识、公民意识、责任意识,诚实守信、自尊自爱、不惧困难、纪律法制观念、积极进取……这些优良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形成要素,都是在初中阶段开始确立的。从这一点来说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对于一个人而言,知识、能力差了一点,是“次品”;身体垮了,是“废品”;而思想道德品质坏了,则是家庭和社会的“危险品”。

  在人的早期发育过程中,人对某一反应或某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如果错过这一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这个关键的“时机”就叫“关键期”。成长的关键期,会对人一生的发展产生影响。譬如:

  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

  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

  2岁至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期,又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

  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指数数儿和点数儿、按要求取物品及说出个数等),又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又是培养独立性的关键期;

  4岁至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5岁至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

  9岁至10岁是孩子行为由注重后果过渡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

  初中阶段是意义记忆的关键期。

  抓住了这一黄金时期,孩子的发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成教育的研究成果表明,优等生成功的两个关键内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习个性形成的前提。

2、好习惯终身受用

人一旦建立起良好的习惯将,将会终身受用。(德国醉酒行人扔酒瓶都注意分类摆放/乱放物品每天找手机或钥匙)心理学上发现了这样一条轨迹,“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了人的习惯,习惯则决定了人的性格,性格则决定了人的命运。”不良的行为习惯都是在不经意间从小时候就开始养成的。如有的孩子养成了卫生的习惯,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洗手,根本不要家长督促,这洗手的动作已经成为他的需要,是条件反射的自动化的结果,也就是好习惯已经建立。有的孩子则不行,周一来校作业总是交不出,总说是忘了,或者找出许多理由来搪塞老师。(杨易安例)他会进步很快吗?六年级学生不穿校服、学校要求改变发型而学生也会找出种种理由来拒绝执行,六年级的回家作业就可以做五六个小时。(坐那儿不动、分心、没有时间意识、没有目标意识)今天你是学生你可以不愿意进入“社会化”,但你终有一天必须进入社会,而你却没有经过“社会化”的学习和养成,你就会与社会格格不入。(数次婚姻都不理想)

3、目前孩子的现状

    “小霸王”—— 在家里特别霸道,说一不二,听不进去父母和长辈的话。比如一家人看电视,看什么频道不是由家长定而是由孩子定,否则孩子就不让父母看,甚至发脾气。

    “小懒虫”——在家里不干活,根本没有做家务劳动的意识。小学生让父母给穿衣服、中学生起床不叠被子、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的例子俯拾即是。父母要想让孩子做点家务,简直比登天还难。

    “小馋猫”——孩子特别馋,喜欢吃零食,听不得更见不得“好”东西,不给吃就乱发脾气,直到父母让他吃才罢休。其实他们要吃的东西很多都是“垃圾”食品,吃进去对身体健康发育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造成挑食、偏食甚至厌食的毛病。孩子的饮食应该营养搭配适宜,最好是“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五谷杂粮要吃够。”

    “小犟牛”——特别任性,执拗,一意孤行,想怎样就怎样,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告。还表现为孩子说话爱跟父母强嘴。(周延想把父亲从窗口扔出去/吴亦骊用到自残)

    “小磨蹭”——特别拖拉,做事情没有计划,绝不珍惜时间。往往十分钟能做完的功课要半小时甚至更久,去什么地方办事情也是慢慢吞吞,一点儿也不着急。

    “小马虎”——做事马虎,不认真,爱凑合。比如做作业常常抄错题目,(沈雨婷填充F) 考试时常常忘记检查,等等。

    除了这“六小”以外,孩子们还存在很多其他的问题,如花钱大手大脚、爱攀比、虚荣心强,等等。归根结底,这都是一个习惯的问题。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性格,而性格是由天赋的倾向性及从生活中获得的信念与习惯形成。”孩子们之所以在人格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实际还是因为没有养成好习惯。

三、养成教育的目标

最低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思维习惯,考入理想的高中。

终极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做人、(进入社会化)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做一个合格公民。

我们认为11~16的孩子应注意培养独立生活的习惯、生活俭朴的习惯、做事有计划的习惯、自信的习惯、独立性与坚持性的习惯、勇敢的习惯、自制的习惯、适应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四、养成教育的内容

根据永昌学校的特点,我们初步拟定了十二个要养成的好习惯,每个家长和学生共同商量,根据孩子的状况来选定首先养成什么好习惯。其内容如下:

把一件事情做到底——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忘记自己的目标,直到做完为止。把

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时间长了会内化成人的一种韧性,并且能使人安静下来。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学会体谅父母长辈的心情。

做事情有计划——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把每天的事情做好。(作业、背诵、预习)

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强健的体魄会使学生更有力量应对学习困难。

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学会自我管理、思维的有序性,养成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公德心和责任心。

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养成个人讲卫生的习惯。

耐心听别人说话——学会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学会提问,养成对他人的尊重。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独立的人格,凡事依靠自己为主,克服惰性,学会自我管理,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不学会自我管理,必定缺乏责任意识。

微笑待人——不用情绪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得说不要例)养成有礼貌、和蔼、宽容的品性。

说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到——学会言而有信,承诺前要三思,养成不信口开河的真诚的处事态度。

认真写字——写得好,写得快,写得美。养成凝神静气的品质。

在错误中反思自己——学会一日“三省吾身”,不重复再犯相同的错误。

五、养成教育在家庭该如何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欲教子先正其身。”孩子善于模仿,模仿产生的效果好坏,取决于他所模仿的对象是怎样的。父母的习惯不好,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是很难的。以身作则,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1、孩子是主人不是奴隶

    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常常要求甚至命令孩子做这做那,或者不准甚至禁止孩子做这做那,孩子俨然是一个“小奴隶”。这样,孩子表面上看很听父母的话,实际上隐患多多。因为仅仅是因为惧怕父母的权威甚至是为了讨好父母而不得已去做的。在养成教育中,孩子就应该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父母要从内心深处明确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如此,父母可以帮助孩子,但不能取而代之。

2、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

    孩子的能力是巨大的,如果觉得孩子太小、学习任务太多就事事替孩子包办,这样做实际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父母要尝试多看孩子的优点,少看孩子的缺点,相信他能够做得很好,要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等一等,不要急于出手帮忙,给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空间;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也要等一等,不要急于做出评价,给孩子反思和改正错误的空间。总之,就是要让孩子多参与,多体验,多作决定。

3、深入了解孩子,按照孩子的天性来培养习惯

父母首先要多观察、发现、熟悉并深入了解孩子的特点,才能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确定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和目标,用适合孩子的方法去培养孩子,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

4、父母本身常见的言传错误

    父母常常以言教为首选,但似乎又有着“言教不当”的通病,即他们说话孩子不愿意听甚至根本就不听,有的孩子抵触情绪还很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看上海市教育专家缪仁贤对父母与孩子谈话中存在的弊病所进行的分类。

    漫话——父母谈话内容不明确,往往信口开河,东拉西扯,漫无边际,泛泛而谈,语不中的,话不切题。结果,杂七杂八漫话三千,子女听了不得要领,感到迷茫。

    老话——父母谈话习惯于老一套,老生常谈,老强调重复。结果,子女听得耳朵生茧子,只当“耳旁风”。

    大话——父母谈话喜欢高谈阔论,用大话说教,即使细小琐事,也是小题大做,上升到“理论”。子女往往充耳不闻,口服心不服,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空话——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缺乏针对性,表扬言不由衷,批评没有依据,说理空洞无物。子女听了生厌,效果自然是隔靴搔痒。

    训话——父母脾气暴躁,以权威的长辈姿势,居高临下,不顾孩子的自尊,主观武断,盛气凌人,声色俱厉,我讲你听,不准还嘴,生硬训诫子女,甚至专揭子女短处,常算子女旧账。子女心理紧张,如同“受审”害怕父母,或是如履薄冰,小心谨慎,或是压抑心扉,自卑孤僻。

气话——父母自制力差,有的出于“恨铁不成钢”,急躁冲动,生气动怒;有的将自身烦恼苦楚,迁怒于子女,借此发泄怒气,轻率发“吼”,大动肝火,甚至辱骂子女;有的父母用言语刺激子女,讲出绝情的话,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脏话——父母修养欠缺,言语粗俗低级,满嘴脏话,不讲文明,这样的言教不仅收效甚微,而且还会给子女留下坏影响。

    长话——父母往往口若悬河,贪多求全,没完没了。有的父母更是整天唠叨,喋喋不休,饭桌上数落不停,床头边话语不断,子女听着头疼,产生逆反心理。

    漫话、老话、大话、空话、训话、气话、脏话、长话,很多父母每天都在重复说,但可能自己却毫无意识。这样的言教,能不失败吗?父母“钟情”于言教,究其原因还是希望能多和孩子沟通交流。但是,言教不当只会阻碍亲子沟通,因此,父母进行言教时要注意。

5、父母克服“言传身教”中错误的方法

说话前,等一等——不要急于开口,先好好想一想,问问自己:我有没有说的必要?我要说些什么?我的态度应该如何?

    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父母对孩子进行言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要一上来就是干巴巴的大道理,枯燥无味的说教孩子怎么受得了?不妨换种方式,结合日常生活,让孩子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

    说话算话,言出必行——父母说话要算话,言出必行。这样孩子才会信服你。做不到的就不要说。

6、明确要求贵在坚持

孩子不能坚持按要求去做,是令很多父母头痛的事。通常孩子不按照要求去做,不是他真的做不到,更多的是不愿意去做,内心不服。他不去做则是其抗议的一种方式。其中的原因需要父母思考,什么样的要求才能让孩子坚持到底?

    要求要合理。不合理的要求没有意义,很多父母恰恰忽略了这一点。那么,什么样的要求才是合理的?必须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就是说,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

要求要具体。过于抽象、空洞的要求会让孩子觉得迷茫,无所适从。

要求必须分层次。养成教育中,给孩子提有层次的要求,等于是给孩子铺了一级级进步的台阶。分层次、序列化,仍然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生理、心理以及能力、兴趣等各方面的因素来综合考虑。

    合理要求要坚持。否则,孩子不能坚持到底,不但没养成好习惯,反而可能养成做事半途而废的坏习惯。所以,父母的要求一旦提出,就不要收回,要坚持,而且要很明确地坚持。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吃点苦就受不了,就想放弃,这也是很不好的。父母要学会对孩子的不当请求说“不”,让孩子努力坚持到底。

    重视苗头,把握第一次。“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错第二次,第三次就算是补救,但它们的影响是终身都难以洗刷的。”养成教育中的第一次,同样为教育家所关注。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就曾写下这样的文字。“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了,第二次也容易做错。儿童种种坏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学生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得好。”

    当然,父母也不要像“特务”一样时刻不停地盯着孩子不放,这样孩子会有一种被监视的感觉,可能当着父母是一套,背着父母是另一套,父母反倒不容易掌握孩子的真实情况了。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孩子搞好关系,打成一片,在自然的状态下发现和了解孩子。

 7、家庭内部保持一致性

父亲和母亲要一致。不然,一个这样说,一个那样说,孩子到底听谁的呢?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寻找在“夹缝”中生存的办法,做个“两面人”。

父辈和祖辈要一致。祖辈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常常会对孩子有求必应,甚至一些过分的要求也不例外。这样的溺爱有时会让孩子有恃无恐,因为父母不敢对祖辈说什么。这时候,父辈和祖辈要一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里主要是要统一教育思想,对孩子严格要求。

    整个家族的家风要一致。整个家族的风气也会影响到孩子。家族中有的长辈对孩子过于纵容和溺爱,会削弱小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成果。所以,整个家族的家风要保持一致。

    教育过程中前后要一致。有的父母会犯心血来潮的毛病,高兴的时候对孩子特别宽容,不高兴的时候对孩子极其严厉。这样做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因此父母在教育过程前后要保持一贯的态度,别让孩子摸不着头脑。

    讲究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父母要具体分析孩子的特点和情况,找出最适合孩子和自己家庭的办法,而不是千篇一律,指望一个药方包治百病。那样只会把孩子“治”坏了。一个同样的习惯,对这个孩子可能用严格训练的方法比较合适,对别的孩子则可能需要慢慢引导。

    父母要注意分析孩子的个性特点,结合这些因素来考虑培养孩子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合适。比如有的孩子是左撇子,就不要强求他用右手吃饭,反而可以针对孩子右脑发达的特点为他安排一些活动。

    重视练习,不吝鼓励。养成良好的习惯,练习必不可少,其意义重大。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其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挥作用。”

    练习使习惯的养成从口头的要求变成实际的操作,孩子经过一次比一次更熟悉的过程,慢慢就会养成习惯了。在练习的过程中,父母要不吝惜表达自己的鼓励和赞扬之情,孩子需要这些。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儿童需要激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认为:“明智的表扬对孩子们的作用,如同阳光对于花朵。

    必要时可实施惩罚,避免孩子随心所欲。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的负面作用向来倍受争议。但教育家们仍然坚持“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见惩罚还是必要的,关键是怎样实施惩罚。当别的教育手段可以解决问题的时候,最好不使用惩罚。不得不实施惩罚时,也不要选择体罚的形式,因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皮鞭不只会降低孩子的尊严,也会损毁孩子的心灵,会在他心灵中投入最阴郁、最卑鄙的阴影——畏缩、怯懦、仇视人类和虚伪。

有始有终,避免虎头蛇尾。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改掉坏习惯也不是一两天就能看到成果的,必须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通常是21天,但因人而异)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才坚持一段时间,觉得没有什么成效就放弃了,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后再实施养成教育只会更加困难。父母有始有终,孩子才不会虎头蛇尾。

结束语: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全部解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可以联合起来,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衷心希望在座的各位“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与学校配合联动,让我们这一届学生成为优秀的杰出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