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我爱罗:后模式化时代:教育的诗性和理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8:22:35

 

刘铁芳 

听了前面的报告,我感触良多,也让我更多地理解了中原教育:其一,河南教育人能在常规化教学、常规化教学研究工作中用心地做出品质、做出效果、做出一种创造性来,这体现出了中原人教育的智慧。其二,在有升学压力的情况下,如此多的高中校长、教研员和局长能对教研和课堂教学如此重视并亲力亲为,这也体现出河南教育人的眼光。目前当下中国的教育正在经历一种深度的异化,需要有眼光有情怀的各级各类的教育人都来一起用心做教育。所以我们今天的教育不仅仅要有智慧还要有巧干,更重要的是要有眼光、有更高的目标,心系学生的长远发展,心系教育的长远的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河南教育人跟上了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甚至已走在了前列。

各种各样的研究包括鹤壁市、林州市提出的教学模式表明,教学是有章可循的,教学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教学必须在知识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联系。但教学不仅是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教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在遵循必要技术的同时超越技术。真正的艺术拒绝模仿,真正的艺术呼唤教师的个性。我们提出保持教师活跃的心灵生活正是在于保持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对教育的技术化、对教育的模式化有适当的警惕。我们面对的活生生的孩子都是活生生的情境,所以我们要把自身放在情境之中,一旦进入课堂就要超越模式。这就要保持技术和艺术的平衡。

一种教学理念或者培训理念一旦成为模式,就意味着我们目前的教学理念或培训理念达到了一个顶峰。这个时候的模式是教育智慧集中的概括。但问题在于,一个事物、一个行动的方略一旦成为了模式,就可能意味着我们思维的停滞。所以,我们在努力追求教育的一种模式或者提炼出成功的经验并把它上升到一种模式化的理念的高度时候,怎么样保持模式的开放性这就成了后模式化时代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第一,我们对待教学模式要有两种态度:作为研究者在探究的过程中怎样保持模式的开放性并不断丰富。在应用模式的时候应避免对模式的过度依赖,同时在应用模式的时候进行适度的变通。第二,教学模式也好培训模式也好应该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对待。对于年轻教师应该突出模式的引领作用。对于那些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要鼓励他们超越模式,不要依赖模式,他们应该有更高的教育教学追求。第三,对不同学段的教师也要分层对待。小学阶段教师在强调艺术性的同时要增强必要的技术性。中学阶段教师需要更富理性的教学艺术,但要多一些生命的关怀,多一些人文的想象。

我们今天关注教学,不仅仅是关注教学过程本身,还应该更多地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思考教育的过程。要让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而不是直接受既定的结论。要从教学意识转向教育意识,从课堂意识转向成长意识,使教学和课堂变成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一种积极活动。站在教育意识和成长意识的角度来重新思考,课堂教学有两种艺术,一是修饰的艺术,二是本真的艺术。前者是指把一种小的环节变得很华丽,比如教学过程中板书很漂亮,这是很重要的却不是根本性的。后者是实实在实促进学生内在的思考,促进他们心灵生活的活跃。课堂教学的艺术不是课堂教学的华丽,而是学生生命的永动、学生精神生活的丰富,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本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课堂教学还是有必要回到鲁迅说的这三个词:理解、指导、解放。

从以上两个成果的汇报来看,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理解、指导和解放。我们的教育活动都应该从理解孩子出发提供必要的指导,没有指导就变成了放纵,没有理解就变成了瞎指导。指导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解放,为了学生独立、自主和理性,让学生学会积极的生活、学会健全的人生。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教育,成为学生心灵健全的教育。我想这些词也许有点浪漫,但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增加这些内容,然后把这些内容转化成一种实践一种模式,彼此之间保持沟通,始终保持教育过程中必要的相对的独生性,不致于教学过程走向模式化。所以,在人文的想象之中保持必要的平衡,这也是我们在教学研究、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基本的追求。

那么我们怎么样立足于教师内心的修炼来扩展我们对教育的想象呢?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我想最主要的问题不在于教育具体的结果是什么,而是在于我们失去了对教育的想象。

教育是充满想象力的事业,是诗性与理性的结合。从整体而言,小学阶段应该更多的是生命的教育。中学阶段则更多的是理性的教育,引导学生慢慢走向社会。但今天中小学教育出现一种现象——理性和诗性倒置:小学阶段过度的给孩子增加规律。而到中学和大学阶段学生生活中就呈现了一种半审美化半娱乐化的模式。这种半审美化半娱乐化的出现导致了诗性和理性的倒置,这是我们今天中国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在小学阶段谈论诗性的时候也要以必要的理性来支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保持活跃的心灵生活,也能够保持心灵的开阔。

教育的想象力不仅需要你有一颗敏感的细腻的心,还需要教育人的职业尊严。每一个教育人对职业的敏感性,是对于每一个教育者的理想和价值的敏感性,所以它提升了学校教育的高度。孩子们在学校不仅要学知识还要有心灵的发展、人格的健全,从而获得一种精神的生命的升华,这是我们今天教育的重要问题。教育不仅仅是浪漫的也是踏实的,这就是我要讲的诗性和理性的有效的结合。诗性是充分扩展我们每一个的想象力,理性是在我们踏上社会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健全的人。

对于教育中的想象,我想围绕以下几个主题来谈谈:

第一,是我们对于孩子们的生命成长的想象。首先孩子们的成长是否需要想象,为什么?因为教育本身不仅具有现实性,更具有可能性。好的教育是有深度的教育。如果一个人过早地格式化,过早地理性,他发展的空间就会大大缩小;如果一个人过早地成熟,那么他长大后很难成为一个内心感情很丰富的人。其次,早期的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敞开对孩子们生命成长的想象力。再次,过早的教化会导致孩子们过早的功利。所以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想想孩子们的成长空间,想想我们的教育怎么进入到孩子们的成长之中。

第二,是想象特长。特长还需要想象吗?我们怎么想象特长?我要说的是,特长真的需要想象。我有一个感觉,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最大的好处是解放了每一个人的创造力,其实我们的课堂教育也是这样。教师就要有创意,要点燃心智的火花,找到最合适的来点燃。

第三,是想象班级。怎么想象班级呢?教育一定是一种情怀,教师教学生也需要一种情怀,对于老师、对于读书、对于知识怀着一种敬意。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怎么想象班级,怎么想象寝室,怎么给孩子们一种温暖的呵护。在这方面我们确实做得少了点。这样可以充分激活孩子们在学校、在班级里面生存的精神。

第四,是想象学校。不仅要想象班级还要想象学校,还要激发孩子们对于学校的依恋、对学校美好的想象。我们怎样让学校有温暖的气息、有鲜活的生命呢?我发现有的学校的做法就很好,比如在墙壁上贴一张地图,我们的城市在哪个地方,我们学校在哪个地方,让学生们心中有世界,让学生学会从看世界的角度来看待学校,学会站在学校看世界。学校就是让我们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地方,学校也是让我们站在世界看自我的地方,这样就拓展了学校的精神的空间。

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想象儿童的生命成长,想象教师,想象班级,想象师生交往,想象课堂,想象学校,一点一点地把学校拓展为温暖的、理性的、丰富的精神的家园,让孩子们在里面自由地翱翔。孩子的心有多大舞台,就应该有多大。这个舞台直接来源于学校给他提供的精神空间。学生是我们生活的镜子,就好像大地就是天空的镜子一样。当他们的心灵很贫乏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教师的心灵赤贫。我们要有意识地在教学活动中区扩展孩子们的心灵,孩子们的心灵也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想象的重要性。

 作为教育人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品质?教育的品质就是生命的品质,切实提升历练我们思想的境界,站得高就能看得远,这是我们作为好教师好教育的标志,好的教育从好教师开始,好的教师从好的心灵开始。

(刘铁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两课”重点学科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985”团队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本文是刘铁芳针对第二届河南教育名片成果组的点评,由本报记者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