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弟弟别过来:我们可不可以不成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25:15
 作者: 任文林 发布时间: 2011/04/22 责任编辑: 林红茵 来源: 金华晚报

    普华永道25岁女白领潘洁生命的凋零,引发了网民关于白领健康的激烈讨论。

    在“高薪”、“豪宅”、“宝马”的激励下,多少人为了成功而不惜耗费身心。但是,人生真的非如此不可吗?是谁断定了不成功的人生就是没有价值的人生?我们可不可以不成功?

    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其中以成功学危害最深。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会气氛、“毒”化人心、破坏多元价值观之实。

    在成功学的逻辑里,如果你没有成为别人羡慕的成功人士,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这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于是,在职场当中,成功学大师满天飞,成功学培训蔚为壮观,甚至在面向中小学生的讲座中,也时常被灌输成功学的教义。

    白领的生活被工作吞噬

    10多天前,年仅25岁的普华永道(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女员工潘洁去世了,死因是由病毒性感冒引发的急性脑膜炎。虽然普华永道声明,潘洁的死因不能直接断定为“过劳死”,但有专家认为,该病的发作与过度疲劳引起的免疫力下降有关。“忙到天昏地暗”、“我要睡觉”、“世界睡眠日,太讽刺了”……这是潘洁今年以来不时在微博上发出的感慨。

    “是什么样的工作,值得让人献出每天18个小时,卑微地趴在案头,盯着excel上冰冷的数字,然后不明不白地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家人的希望?”一名网友在转发潘洁之死的微博时说。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普华永道,病假并不难请,但是在赶项目或者比较忙的时候,如果你生病了,小组或项目的负责人就会问你:你不舒服,但可不可以坚持一下?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员工通常选择的都是坚持。

    当加班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上进的标志,有人把自己形容为“有工作,没生活”的人。一项关于都市白领生活状态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人表示工作压力已经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另外一项关于中国都市青年健康状况的调查则显示,主流城市白领的亚健康比例达到76%。

    孩子也被灌输成功学

    “以前我是一个没有勇气的人,总是逃避,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突破了自己,我要做好自己的领袖。”一名中学生拿起话筒说完此话后,给大家鞠躬,现场随之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是记者亲历的一场成功学培训。近年来,在学生假期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成功学导师的身影。他们用沙哑的喉咙,竭力呼喊,感召大家做一个真诚、自信、冒险、负责任的人。在这场培训中,母亲感谢儿子,儿子感谢母亲,大家相拥而泣。一名家长说,自己之所以跟孩子一起来参加活动,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沟通问题。这次培训后,双方都放下了心里不愉快的事情,一起向新的目标迈进。可是,也有家长发现,这样的成功学培训结束时,培训讲师没有马上离场,而是当即在台下签售自己的书本和光碟,并宣称花几百元钱买下教材,回家好好学习,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激励他们成为成功人士。

    我们可不可以不成功

    我们什么时候变得如此渴望成功?又是什么时候,成功简化为金钱的数字游戏?有人说,当全民成功变成狂热风潮,成功上升为绝对真理以及人人趋之若鹜的主流价值观时,成功学便成了一粒毒药。

    在一个社会结构中,成功人士不过1%,且离不开长期实干和机遇。如果成功人士光荣,非成功人士可耻,那么,社会中99%的大多数人,该怎么活下去?其实,“过劳死”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也不是因为潘洁而变得如此轰动。

    浙师大教授龚剑锋认为,成功没有统一的标准,一个人大可不必同世俗观念的成功概念看齐。但是,我们的一生必须是努力的。这种努力,要在自己身心承受范围之内。其次,成功是相对的,你在别人眼中可能是成功的,但是,假如你跟更好的人相比,又觉得自己不成功,这样的心态下,你就不会幸福。

    龚剑锋同时认为,企业在工作制度上应该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我最反对末位淘汰制,在一个团队里,总有末位的员工。如果能够制定一个标准,达到标准就算合格,这样的制度能够缓解员工的精神压力。”

    假如我们有自己喜欢的工作,有幸福的家庭,有自得其乐的追求,能否达到世俗所谓的成功,还有这么重要吗?

    我们可不可以不成功?假如不成功,那么便成“人”吧,做一个踏踏实实的自己。 本报记者 任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