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时代txt:08宏观经济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54:54
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3、流动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尔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4、储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
5、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
6、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7、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8、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9、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10、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
点。
1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12、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
简答:
1挤出效应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1)“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2)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
①支出乘数的大小;
②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
③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④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利率系数的大小。
2自动稳定器的含义与三项制度
1)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  通过三项制度得以发挥:
①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②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③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3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动机
1)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2)货币需求动机:
①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②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③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4通货膨胀(概念、原因、经济效应等)
1)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
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2)原因:①货币供给过度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②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③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④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⑤通货膨胀的持续。
3)经济效应:
一、再分配效应:①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
③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
二、产出效益:  ①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收入增加;
②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会使收入或产量减少,引起失业;
③超级通货膨胀会导致经济崩溃。
5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绝对收入假说)
1)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消费倾向。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递减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种理论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2)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第二,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
第三,边际消费倾向是正值,但小于1;
第四,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递减;
第五,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3)   C = α + βYt
(式中C为现期消费,α为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β为边际消费倾向,Yt为即期收入,βYt表示引致消费),它的基本含义是消费是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的和。
论述:失业的原因和影响
失业
含义: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
失业的原因
①摩擦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②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往往是“失业与空位”并存。
③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非自愿失业。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④自愿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⑤非自愿失业: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失业的影响:社会影响、经济影响
1收入、生活水平下降;
2影响社会稳定;
3增加政府福利支出;
4国民收入减少。
计算(类似水平)
1.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开采了50千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解(1)最终产品法
最终产品为项链售价40万美元。故GDP为40万美元。
(2)增值法
第一阶段增值:10万美元-0万美元=10万美元
(增值不等于利润=售价-成本,增值包括人工成本)
第二阶段增值:40万美元-10万美元=30万美元
合计增值            40万美元
(3)收入法
公司
工人工资
利润
银矿公司
7.5
10-7.5=2.5
银器制造商
5
40-5-10=25
合计
12.5
27.5
所以GDP=12.5+27.5=40(万美元)
2.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商品:书本、面包和菜豆。它们在1998年和1999年的产量和价格如下表所示,试求:
1998年
1999年
数量    价格
数量    价格
书本
面包(条)
菜豆(千克)
100           10美元
200            1美元
500             0.5美元
110           10美元
200          1.5美元
450           1美元
(1)1998年名义GDP;(2)1999年名义GDP;(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1999年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5)“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话对否?
解(1)98年名义GDP=100*10+200*1+500*0.5=1450(美元)
(2)99年名义GDP=110*10+200*1.5+450*1=1850(美元)
(3)1998年实际GDP=1450美元;
1999年实际GDP=110*10+200*1+450*0.5=1525(美元),
(1525-1450)/1450=5.17%;
(4)1998年实际GDP=100*10+200*1.5+500*1=1800(美元);
1999年实际GDP=1850;(1850-1800)/1800=2.78%;
(5)不对, 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引起:一是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二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的变动。这句话只说明了后一个因素
3.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单位均为10亿美元),税收t=250。
(1)求均衡收入。
(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1)增加政府购买;2)减少税收;3)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同一数额(以便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1) 可支配收入yd=y-t+ tr =y-50+62.5
=y-187.5
根据均衡条件:
y=c+i+g=100+0.8(y-187.5)+50+200
= 200+0.8y
y=1000(10亿美元)
(2)kI=1/(1-β)=1/(1-0.8)=5
kg=1/(1-β)=5,
kt=-β/(1-β)=-0.8/0.2=-4
ktr=β/(1-β)=0.8/0.2=4,
kb=1
(kb=  kg+ kt =1此计算方法不严谨)
(3)增加200单位国民收入,
需增加政府购买△g=200/5=40(10亿美元)
需减少税收△t=200/-4=-50 (10亿美元)
需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g= △t= 200*1=200 (10亿美元)
4.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二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都是亿美元)。
(1)求IS和LM曲线;
(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解(1)由y=c+i可知
IS曲线为: y=100+0.8y+150-6r=0.8y+250-6r
y=1250-30r
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相等可得
LM曲线为:0.2y-4r=150
y=750+20r
(2)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可得:
得y=950,r=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