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鸡公煲加盟:父亲是一本教科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5:30:47

父亲是一本教科书

2010-07-13 09:14:11


 

朱方清

2010年7月5日(农历五月廿四)晚22时37分,父亲突发脑溢血宣告不治,撒手西去。五子女天南地北奔丧还家,于故乡连日的滂沱大雨中,送父安然入土。

门楣高悬黄绿相间的挽幛:

诵经对南山,哭望天颜伸子孝

披麻朝北阙,泣报地府度父魂

锣鼓低徊,唢呐嘶咽。按照家乡习俗,请来5位道师、10位乐师做道场。儿女媳婿,内孙外甥,姑舅叔伯,远亲近邻,新朋故交,齐聚吊唁。诞于1936年6月13日的父亲,至此将74年的人生定格在这个世界,永远印刻在后人的心里。

音容宛在,哀恸难断,思念长存。而我更愿忆及的是曾经鲜活的父亲,曾经将艰难与从容、倔强与豁达、刚毅与温情、辛酸与乐观写满自己一生的父亲——

 

从打记事起,我就知道一个事实:父辈往上,数代单传。而父亲的父亲也即我的爷爷,于1938年在汉口拉人力车时被日本飞机投下的炸弹炸死,时年30岁,父亲则年仅两岁。父亲,可以说是在命悬一线、薪火遗脉中苦苦挣扎熬过来的。幼年的父亲吃过百家饭,给地主放过牛、当过长工,讨饭途中被恶狗在小腿上撕咬的痕迹数十年后仍清晰可见……

我有一个苦命的父亲,我生在一个苦难的家庭,这就是我自懂事起对于自己身世的最清醒的认定。然而在我成长的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有丝毫的怨艾自怜,却始终是那么挺拔伟岸,如同一棵苍松,又如一本旷世独有的厚重的教科书。

年少的砥砺没有将父亲摧垮,反倒给了他一副钢筋铁骨。在老家一带,父亲的力气大是出了名的。经常挑二百多斤担子走十里八里山路不用歇息,令许多壮汉望尘莫及。父亲也是地道的庄稼把式,耕田犁地,慎似织网。秋收春种,细如布棋。在农村大集体的岁月里,正值盛年的父亲堪称生产队里的排头兵。

然而那终究是一段辛酸的往事。能干并不能使生活得到改善,而相继出生的子女,又使得他和母亲廉价的工分根本换不来全家的温饱。无奈,父亲不知通过何种途径,联系了到外县茶厂锯木头的营生。自此他又成了远近闻名的“锯匠”,还先后带出几个徒弟。提起这“锯匠”,父亲当年的徒弟都直苦笑摇头,是将脸盆粗的圆木两头用支架固定,打上一道道绳墨,两人共执一把长锯顺着墨线来回推拉,如此将圆木一层层锯成薄薄的板片,其枯燥与耗力可知,而父亲一干竟至近20年。所得的回馈,是除了每月向生产队上交40元“任务”款换得全勤工分外,尚有10元左右的余钱寄回贴补家用。我们兄妹的衣食学费,因之才有了较为宽绰的保障。

除此之外,父亲还利用冬季农闲当过小贩。早起进深山里批发两筐梨子或大枣,天黑才敢挑回家,次日一大早再挑到集镇上去卖,赚得三元五元便乐不可支。但父亲为此被什么革委会以“投机倒把”的罪名抓去住过“学习班”。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包产到户,父亲才和一些叔伯一样一边种好责任田,一边瞅空大大方方做起小买卖。然而这时候长大了的我也忽然发现,父亲做生意其实并非强项,例证便是同样的一筐货“大秤来,小秤走”,那些叔伯们总能做到不丢秤,而父亲常常要差好几斤。我就亲见父亲在给别人称东西时秤杆高高,还要用手抓两个扔进去,只把买家打发得乐呵呵。一个宅心仁厚、见好就收的人,对利益的算计当然欠缺得很,父亲对此除了自嘲,并不否认,当然也从无改进。

 

农民、工匠、偶尔从商,这就是父亲一生的主要角色。属于他的舞台平淡无奇,更谈不上成功精彩,然而父亲正是用这平凡的劳作,默默的付出,和母亲共同养育了我们五个子女,令我们齐刷刷平安而健康地长大,直至婚嫁自立,儿孙满堂。当然我并不能以功业为评价父亲的砝码。在我内心深处,自有一道永恒的珍藏,对应的正是父亲看似寻常却也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父亲没有念过一天书,但据说仅仅靠着小时候与地主家公子厮混,他不仅“偷”得几千个汉字,读书看报写信从无阻碍,而且算术娴熟,农家常用的各种演算张口就来,异常精准。直至晚年,父亲的记忆力仍然惊人,一部《增广贤文》倒背如流,十二属生肖、二十四节令、数百条民间传说典故、上百位亲友生辰八字等等,如此这般充盈大脑随时随地脱口而出,令乡邻与我们无不叹为观止。

父亲生就一副古道热肠,脾气耿介,仗义直言,克己敬人,扶弱济困。村子里的大事小情,邻里间的磕磕绊绊,时常少不了父亲出面排解。年迈的孤老,父亲送钱送物悉心照应。怨氛的婆媳,父亲晓之以理劝和如初。这类美谈佳话,几十年来从未间断。父亲常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做人,要让人家多说你好才行,不要让人戳脊梁骨。

父亲一生节俭,却把无尽的关爱给了儿女们。在那个寒酸的年代,家里虽然拮据,但五个孩子年年都换新鞋新衣裳,过年都能喜滋滋地领到压岁钱,虽然少得可怜,却也个个知足暖心。邻村放露天电影,父亲总是前抱后背手里牵,一场也不会让孩子们落下。父亲上工回来,手里时常会攥着几个花生,或几个菱角,这时你一个,他一个,分得很均匀。父亲“锯匠”每从外地回来一次,一定会带给我们新奇的礼物,有一次给哥哥带回一只木手枪,给我带了一个木犁杖,让我们哥俩在伙伴中很是风光了一阵。父亲尤其支持我们上学,虽然困难重重,但仍不惜代价供我们读书,五子女全部读至中学,多人升入县、镇重点并进一步深造,这在当时同类家庭是并不多见的。

印象最为深切的是,我们五兄妹小时候都不同程度经历过大的疾患考验,姐姐得脑膜炎,哥哥肝炎,我舌头下面长息肉,妹妹被火烫伤,等等。有的长期服药,有的住院做手术。父亲曾领我在武汉陆军医院住院数月,开刀,换药,感染,重返手术台。那些记忆仍然清晰,但让我模糊的是父亲是怎么挺过这一切的。他却从未过多解释,更无渲染,仿佛这些都未曾发生过。

 

是的,包围我们子女的贫穷、疾病与苦痛仿佛都没有发生过,有的只是风雨岁月酿出的甘甜。而父亲,无疑是神奇的酿造师,正是他将那么多苦涩的滋味悉心过滤或独自吞咽,才使得我们茁壮成长,且不失欢笑与温馨。当然这一切,也饱蘸了我的含辛茹苦的母亲的心血。可叹母亲常年操劳,数病缠身,比父亲更早地离世,永远成为儿女心头的痛。

改革开放以后,带着梦想希冀,儿女们陆续远走他乡。其中有的前往省城开店,有的南下深圳经商,有的北上关外职场打拼。渐渐都在外面立足生根。虽然这一过程显得劳碌而仓悴,但于父亲却是分外漫长难捱,那些通往各地的关切的书信与电话,分明记录了父亲太多的担忧与牵挂。雏雁离巢,此情无寄。每一次短暂的相聚,从父亲白发频增、容颜渐老的转变中,愈发读出令人不安的消息。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个在我心里默念了无数遍的孝训,终于未及去践行阻止,便化作了一声长长的叹息!父亲,七年前中风,半身不遂。身畔固有长嫂小侄伺奉,但亲生儿女游离在外,于心何安。弃职返乡,于情有违。接父小住,又遭艰辞。理由是不能拖累儿女。病中的父亲总是谈笑风生,显得无限知足,以致我还有在外谋生的姐弟们一时松了戒备,或将尽孝的妥贴之法期许将来;当父亲噩耗突然而至,我等无不惊痛愧悔,然父亲永抉,长恨铸成。

或许略微能够聊以自慰的是,父亲的确是含笑而去的。无论生前病中,还是弥留之际,他都在念叨自己如何的知足,儿女如何争气,自己如何不再有牵挂。今年春节,五子女都携各自小家返乡过年,在儿孙簇拥下,老父满面红光,笑得合不拢嘴。父亲挨个询问工作学习情况,说得最多的是现在时代不同了,竞争压力大,儿女在外面吃口饭不容易,你们各自安心搞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孝顺。父亲还说,没有想到咱们家出息这么一大帮好后人,“不求荣华重重贵,但求子孙个个贤”,自己心满意足了。

虽然父亲生前的话,并不能减轻郁积我心头的悲怆与愧疚,但是在我心胸里分明有另外一种力量在升腾。在宇宙洪荒中,他和我父子一回,是他给我生命,也是他授予我做人立世之本。父亲永远不在了,但他的魂魄将激励我一生,我将沿袭他的血性基因,走好人间路,使这段父子接力既无愧我心,亦可面对他的在天之灵。

安息,父亲!

      

向父亲张开深情的双臂

2011-06-17 16:00:27

浏览 2715 次 | 评论 0 条

 

向父亲张开深情的双臂


  “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曾引起很多人对父亲的关爱,但是当我们从西方引进这个“洋节”后,冷淡、不重视、无所谓等一些词汇频频出现。有人说,过节是在作秀,也有人认为无所谓,其实,过节最重要的意义是卸下忙碌去关爱父亲、拥抱父亲。

  父亲,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每个人从出生就被父亲的大手包围着,呵护着,温暖着;当我们从青涩少年成长为健壮青年再到成熟的中年,我们的父亲却匆匆地老了;当我们关注着爱人的笑颜,母亲的皱纹,却忘了身后父亲的沧桑。

  在太多的日子里,我们歌颂爱情的美丽,称赞母爱的伟大,往往疏忽了深沉的父爱。父亲的爱不华丽,不张扬甚至让人身在其中而不自知。

  本来母亲节和父亲节是西方的法定节日。可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青年人开始自发地“过”着。“过”着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对父母的爱,因为中国人一般不习惯当面表达爱意,所以,一些青年人就以此为契机,对自己的父母表达感恩之情。


  但是与母亲节、情人节不同的是,父亲节永远不会那么轰轰烈烈,连商家的促销活动也搞得不那么煽情,不过是角落里的一个特卖场,跟母亲节的热闹、情人节的疯狂简直是天壤之别。

  有人说,也许是父亲太严厉,也许是父亲太忙碌,也许是父亲太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关怀与爱,我们和父亲之间渐渐地疏离了。但是,这可不是我们忽略父爱的理由。


  试问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的孩子,长大后谁会经常主动拥抱父亲?谁会在忙碌中抽出时间同父亲共进晚餐?谁还会与父亲促膝长谈?谁还会记得要为父亲捶捶背、洗洗脚?当“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时,儿行千里的我们谁还在惦念着父亲,操心着父亲?


  其实过父亲节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记住辛劳了一生的父亲,关爱辛劳了一生的父亲,拥抱辛劳了一生的父亲。父亲节不需要太多的豪言壮语,不需要奢侈和排场,更不需要等待和徘徊,只需一个轻微的举动,一句贴心的问候,就足以传达无限的情深义重。


  光阴似箭,时不我待,终有一天,父母会老去。如果把握不住今天,以后我们纵有再多的深情和孝心,也难以弥补父母健在时失落的心情。

  父亲节,让我们关爱父亲、拥抱父亲吧!商报记者张志峰                                                                                                                                 2010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