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中艺术学院:大别山中,军民洒血写义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6:25:07
湘鄂赣青年记者“红色三山行”采访团来到大悟县,这是本次大型采访活动的第九站,也是最后一站。
    清晨,大别山怀抱中的大悟县城,渐渐从熟睡中醒来。县城南山是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不少居民循着阶梯爬山、舞太极剑,生活舒缓而惬意。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22年里,大悟县却一直处在战火硝烟中。在这里,大悟军民为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大别山精神作出了血染的诠释。

    大勇
    一座坟冢掩埋66名徐氏忠烈

    在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馆,曾任大悟县县长的黄世鹏,拿起笔在纸上写上了一个大大的“窮”字。“穷人,缩在土穴之下,弓着身子,遭受苦难。要想不再受穷,得到解放,就要推翻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出生在大悟县新城镇的徐海东,是六代窑工之子,当年,为改变穷人世受奴役的悲惨现状,他投入到了革命队伍中。
    1927年,徐海东带着7条缴获来的步枪,组织十几个人开始在大别山区开展革命。队伍数次被打散,又数次再拉起来。1934年秋,徐海东奉中央命令率红二十五军离开根据地长征,翌年夏天到达陕北,为随后到达的中央红军打开了局面。毛泽东称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美国记者斯诺于到陕甘苏区采访徐海东时,异常吃惊地听到“国民党军一共杀了徐家66人”,他的“27个近亲,39个远亲”“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甚至婴孩都被杀了”,斯诺从此懂得了什么是中国的阶级斗争。
    昨日,记者来到大悟县新城镇徐海东亲属烈士纪念园,这里安葬着大将66名亲属。徐向前元帅为这66名忠烈题写“光荣流血”四个大字。
    当时,蒋介石亲兼武汉“剿总”司令,在鄂豫皖边区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大别山区成为坚持革命武装斗争最久的地区之一。杀掉一茬又生长出一茬———红四方面军撤走后建立了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又建立红二十八军,抗日战争中这里又建立起新四军第五师。
    徐海东曾经在回忆文章中说:“反动派大军来剿,党的许多同志转入隐蔽斗争。他们有的教书,有的务农,我没有可以隐蔽的职业,就跑交通做联络工作。这时,反革命血腥恐怖,到处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积极分子,我因做农民自卫军队长出了名,家不能回,职业也没有,处境困难极了,今天这里躲,明天那里藏,多次遇险。那时我虽然看不清革命的前程,但革命的信念没有动摇。”而许多革命群众,也都抱着坚定的信仰,支持革命斗争。
    为埋葬在革命期间牺牲的66名家属,徐海东1949年才凑齐钱把地买下,建起陵墓。1958年10月,时任第二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的徐海东大将,在疗养期间携夫人秘密回大悟县拜谒为国捐躯的亲人,没有惊动当地政府和乡邻。整个拜谒过程中,徐海东一言未发。
    大悟档案局公开徐海东当年给大悟县的回函,解开其中秘密。回函称:“因为当时来到那里时,我无法用言语去表达一个失去亲人的人的痛苦,但我同时想到祖国的革命事业,是由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们换回来,所以此刻我只有无尚的崇敬和缅怀之情,除此之外,我想不到任何的词语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

    大义
    大将让女儿留在乡下当农民

    63岁的高翠珍,是新城镇江冲村的村民。她在家开起了农家乐餐厅,全家收入一年约有八九万元。她还有个特殊的身份——徐海东大将的外孙女。
    昨日面对记者,高翠珍深情回忆外公徐海东:“高高壮壮的身材,一口大悟的乡音。”在她的印象中,外公从不用自己的权力为子女谋取私利。
    高翠珍的母亲徐文金,是徐海东的大女儿。1951年,她第一次走出大山沟,到大连一家疗养院见到阔别23年的父亲。陪父亲住了两个月后,徐文金向父亲提出想在城里找个工作。徐海东沉默了许久后才说:“现在刚刚解放,政府负担还很重。你又没有文化,职位安排高了,你做不来;职位安排低了,你也看不上,还是回家务农最好。”徐文金最终一辈子扎根农村。即使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丈夫因饥饿和疾病离开了人世,徐文金都没开口向父亲求救济。
    64岁的吴泽权是徐海东的外甥女婿,目前仍是村办窑厂的一名制陶工,从14岁那年算起,他从事该行业至今已经整整50个年头了。他说,自己和家里人都不愿意给组织添麻烦,在村里做一个制陶工人过得很实在。

    大爱
    人民军队在大别山怀抱中壮大

    从大悟县城出发,车沿大悟山,在葱郁的绿色中前行,40多分钟后,一棵古老的银杏树向我们张开臂膀:白果树湾到了。
    65年前,就是从我们面前这个宁静的小村湾出发,李先念率中原解放区部队进行“中原突围”,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半山腰上,一溜五间联排的旧式平房,就是当年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从挂着“情报处”牌子的老房子进去,我们发现屋后还住着一户人家,白果树湾村民严家华在这里已经住了74年。在他5岁的时候,也就是1942年,“家里来了几位新四军军官,搬来一个像柜子一样大的收音机,爹娘腾出来最大的一间房给他们住,一住就是好几年。”
    大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陈义万介绍说,当时,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等五师领导们就借住在村民家里,同吃住,同劳动。
    严家华至今记得,“我们吃喝不分家,娘抢着帮他们洗衣服,他们抢着帮我爹下地干活。”严家华常和五师官兵的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他们可以自由出入李先念的司令部办公室。
    敌伪军时常来扫荡。有一次,敌人的炮弹打到严家华家门口,“将一个五师战士的腿肚子都炸没了”。严家华的记忆里,“二鬼子”来抄过好几次家,爹不止一次被拷打过。在那艰苦岁月,白果树湾和邻村,家家有兵,人人皆兵,全力支援抗日斗争。妇救会开展“一把米”活动,要求每村种植拥军棉,组织妇女做军鞋军袜。
    新四军第五师、鄂豫边区党委、行政公署驻扎大悟山后,先后完善和建立3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在大悟山一带,建起了兵工厂、卷烟厂、被服厂、印刷厂、造纸厂、毛巾厂、榨油厂,办起了报社,还有学校、医院、银行、集贸市场……当时,这里俨然成了“小延安”。
    正是在这里,鄂豫边区的领导人运筹帷幄,率领全体将士,依靠人民群众,先后抗击了15万日军和8万多伪军。3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对日伪军的主要战斗达1260余次,共歼灭日伪军4.3万余人。新四军第五师在华中大地纵横驰骋,越战越强,从186人发展成为5万雄师,白果树湾成为华中抗日指挥中心,威名远扬,令敌人畏惧,人民向往。“正是有了白果树人民的大爱,有了大别山人民的大爱,民拥军,军爱民,这里才能保持大别山地区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的传奇。”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副处长董文生说。

    大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付晓波:“红色三山行”是沟通红色三地的桥梁

    “‘红色三山行’采访活动很有创意,是沟通湘、鄂、赣红色三地的一座很好的桥梁。”昨日,大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付晓波引领采访团走完“红色三山行”的最后一站,颇有感触地说。
    在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在徐海东大将故居,付晓波向采访团介绍起大悟的红色历史,如数家珍。他说,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大悟创造了多个第一: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在这里诞生,中原突围——解放战争第一枪在大悟县宣化店打响……
    付晓波介绍,依托这些红色品牌和资源,大悟提出“建红色旅游大县,创全省旅游强县”目标,建设“三区两潭一湖”六大景区,即: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景区、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景区、宣化店谈判旧址景区;宣化店九女潭峡谷生态旅游、三里响水潭生态旅游;芳畈龙潭湖度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