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轻轨5号线:“对称”与“均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37:50
“对称”与“均衡”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时间:2011年6月28日 15:10   分享:

  “对称”与“均衡”作为形式依附于内容而存在,是照片内容的外在表现,但仍然具有相对独立性。现代汉语辞典对“对称”的解释是:“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一个点、平面或线而言,在大小形状或排列上一一具有对应关系。”现代汉语辞典对“均衡”的解释是“平衡”。

  “对称”与“均衡”在构成事物外形及组合规律上具有自己的审美特性,实际上自然界中无数事物天生具有对称特性,对称还蕴含着人们对事物的感受,即“平衡”。严格而言,平衡的范畴要大于对称,对称体现出对等,必然体现着平衡,而“平衡”有时却不一定对称,事物在占据着不同空间大小以及位置,色彩浓淡对比等等,也能使得不对称的事物间体现出平衡。

  与它们相关的形式美还包括“整齐、比例、反复、节奏、多样的统一”等等。了解“对称”和“均衡”的相关内涵及其形成规律,对作者自觉利用形式美为摄影创作服务,无疑会有很大帮助。

  对称和均衡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对称是均衡的一类,而均衡并非对称的翻版。对称如倒影等往往呈现等量的形状和面积等对应,而“均衡”更在于观感意念上的“相称”和对应,被摄对象往往以“不对称”的形式来体现美学意义上的“对称”。

  如以人脸为例,“对称”是人脸的正面,眼耳鼻口相互映衬,左右相映,看到这半能想到另一半;而“均衡”犹如人脸的侧面,眼耳鼻口各偏一侧,当然另一侧并非空白,而以色彩形态完全不相一致的头发脸颊等予以对应“镇压”,予以均衡,最后形成完整的脸庞。

  均衡是对不对称事物施以的平衡,更需注意对“度”的把握。更需受众的参与体验和感悟,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用以概括均衡的度就比较合适。

  一、对称的表现形式

  从摄影构图角度而言,对称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为左右对称。如正面拍摄的标准人像或各种其他动物的正面像,还有工业设计如汽车、飞机、火车、舰船等都呈现了对称之美。比较典型的还有像我国著名的建筑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以及古典园林中著名的亭台楼阁从正面拍摄时,都具有对称之美。二为上下对称。比较典型的是风光摄影或广告摄影中经常采用的倒影,它们大都体现为上下对称或基本对称。倒影的对称以色块、影调等相似或完全一致实现作者的表现意图。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两名心理学家曾利用计算机合成出漂亮的男女面部,并认为左右对称的脸最美,可见“对称”在美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称更多表现的是视觉上直接的对应,它具有明显可见的构图特征;对称的形象特征简单重复,具有庄重、稳定、标准的外形,但也容易给人呆板欠生动的印象。

  二、均衡的表现形式

  “均衡”或者说平衡,其实是另一种对称,它不是通过简单图案的量化对称实现平衡,而是通过画面不同的疏密留白等达到意象的和谐与平稳。大与小,多与少,疏与密,浅与深,黑与白等原本矛盾的要素,通过在两度空间的经营布局达到平衡。均衡更像富有诗意的安排:“大漠孤烟直”,横线与直线的适度取舍能形成均衡;“长河落日圆”,点与线的有机结合也能形成均衡。打个笨拙的比喻,均衡就像杆中国传统的秤,小小秤砣就能“四两压千斤”。均衡与对称相比,更富变化,更灵活,更有拓展性,同样能稳定画面重心。

  如果说“对称”是画面中能以物理尺度精细衡量的形式,“均衡”则不是表象的对称,它更多地体现在视觉心理的分析和理解,是种富于变化的平衡与和谐。

眉开眼笑 姜明灯(江苏南京) 摄

  点评:仿人物脸谱构想的画面比较对称。作者利用PS将画面处理为“速写”效果,寥寥数笔将江南民居模拟为简洁的笑脸。如对画面中黑白过渡的细部,包括对“眼睛”等修饰更严谨些,效果无疑将更出色。

跃 崔新国(安徽芜湖) 摄

  点评:作者拍摄运动对象时以对称构图展现,给人格外生动的感觉。要恰到好处地抓住这个瞬间具有较高难度,作者除了借助相机的连拍功能外,还要有相当敏锐的反应。

同心协力 扈冬生(山东济南) 摄

  点评:暖色调几乎占90%以上的劳作场景,成队列的工人如音符般整齐划一,富有诗意美。右侧大量空间的纳入,使画面具有“疏处可走马,密处不容针”之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