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梁平网:汉语老师不要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2:04:55
齐藤德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6月27日   第 05 版)

 
“老师”一词中“老”字有尊敬的含义。尊敬老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可是对从四面八方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们来说,这并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在他们的文化背景中,老师的社会地位不一定像在中国这么高。只考虑这一点,就能想到对外汉语教师很辛苦。他们在教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是跟其他中国老师差别很大的。但是,依我看,只有直接面对这种困难,才能做好这份工作。
教汉语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汉语很难。对外国人来说,语法缺少规则性,汉字像画儿一样,发音声调更伤脑筋,还有奇怪的古代汉语。同时汉语本身也在不停地变化,因为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词层出不穷。今天的方言,明天可能会成为普通话的流行词。对外汉语教师的目光不容短浅。
另一个产生困难的因素,当然是留学生们各种各样的背景。清华C楼有从66个国家来的学生,听说在北京语言大学,这个数字还要翻一番。不仅是国籍的差别,留学生们来中国以前接受的关于汉语的教育差别也很大。口语很流利、但认读汉字有困难的华裔和能看懂汉字却说得糊里糊涂的日本人分配在同一个班里,这是最常见的情况。想要满足这两种极端学生的需要,其难度可想而知。
语言以外的差别也不能小看。经常迟到、无视作业、上课时随便接电话的学生大有人在。要按照中国规矩惩罚的话,这些人恐怕就不用来上课了。但确实也有一些认真的学生暗暗期待老师惩罚一下。班里既有刚从高中毕业的年轻人,也有比老师大几十岁的成人,对教课的想法和要求也完全不一样,这也会增添老师的烦恼。
这些都是教其他课程的大学老师想不到、遇不到的问题。也可以说,即使你的知识和教学技巧都不错,也不一定能当好对外汉语教师。
当对外汉语教师真不容易。但仔细想想,这些困难都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普通话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其变化展示了今天快速的社会发展。想要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越来越多,意味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一些国家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有不同的优势,也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和中国人对外活动多彩的轨迹。
面对各色各国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师们,正是站在中国和国际社会交汇的第一线。把他们的位置比喻为正在跟跨国公司激烈竞争的中国企业,一点儿也不夸张。如果问这些公司的领导人成功的条件,答案肯定是一样的:总是把握消费者的需要,不断地提高商品质量。对外汉语教师成功的条件也是这样。对他们来说,消费者是学生。其实,大部分留学生认为,自己就是教育的消费者,而课程就是商品。
因为这些“消费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再加上他们还不能用汉语表达自己的要求,所以要把握他们的需要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关键得依靠对外汉语教师的想象力和对其他文化的好奇心和了解,更不用说要随时改变自己的教法了。
想象力、好奇心、弹性……这些都是年轻人的特征。所以说,对外汉语教师的精神一定要保持“年轻”。有些老师对学生的不满只是回答“加油”,没想到自己需要改变。这时,学生就会有些失望地想:这老师真老!这里的“老”字,当然没有尊敬的含义。
有时候跟年纪大的同学聊天儿,我发现已经大学毕业许多年的我们,不知不觉间花了一个小时谈论有关对外汉语教师的话题,好像真的回到了学生时代。学校里的气氛总是让我们带着一种年轻的心态,而老师又何尝不是呢?
(本文作者曾系清华大学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心日本留学生,现就职于日本《朝日新闻》。本文系其留学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