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川港燃气总公司:青少年吸毒调查:多是朋友“拉下水”2(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0:32:32

青少年吸毒调查:多是朋友“拉下水”(组图)

2011年06月26日08:32广州日报石善伟我要评论(11)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海洛因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广州市禁毒办

“女孩吸毒就是整个人堕落的开始”

本报讯 (记者石善伟 实习生李天研)随着吸食合成毒品的低龄化,青少年该如何防范毒品侵蚀?青少年若身在“毒虫”之家,他们的成长又会遭遇什么障碍?日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广州团市委和白云心理医院合建的广州白云自愿戒毒中心。

炫耀吸毒的心理更可怕

记者面前的小蓓(化名)黑瘦,胳膊上有文身,看上去的年龄比实际的22岁至少要衰老十岁。女孩很健谈,对自己的吸毒史几乎毫不隐晦,甚至对记者的追问和好奇颇有不屑。医生背后告诉记者,像这种认为吸毒很炫、很酷、时髦,是不少吸毒青少年都有的,这种心理更可怕。

小蓓是地道的广州独生女,父母都做生意,顾不上管她。因为不喜欢上课,小蓓初二开始逃学、打架、记过,后来逐渐认识了一群社会上的混混。她的第一次吸毒就在小旅馆的房间里,几个朋友凑到一起,有人递给她一包白色粉末,“吸吸看,有幻觉,会飘的,放心不会上瘾的。”几次之后,朋友先后主动奉上不同花样,除了海洛因,还有冰毒、麻古、“摇摇”……小蓓开始喜欢上了,“不吸就不舒服,忽冷忽热打哈欠,浑身没力,吃不下饭,吸了就很舒服,每周至少要两次,每次要一个或半个。”

小蓓开始自己掏钱来买,没钱就偷家里的,偷不到就向朋友借。父母这才惊醒,女儿却再难回头了。

17岁第一次堕胎

“女孩吸毒就是整个人堕落的开始。”小蓓再次证明了这句话。辍学之前她就有过几任男友,沾上毒品后变换更甚,“一个月换一个,甚至一周换一个,两个人一起吸。”时至今日,她一共有过三次堕胎,最早一次是在十七岁时。

这两年,在父母支持下,小蓓一直在努力戒毒。这是她第三次来戒毒中心,可这次回家会不会复吸,她也没把握。

除了自己吸食毒品,如果家庭中有“毒虫”,青少年的成长也极容易发生问题。中心找来了35岁的冯强(化名),他身体壮实,性格憨厚,很难想象他有超过十年的吸毒史,还因此被送去劳教过两年。

冯强婚后,因生意伙伴的原因染上毒瘾,上瘾后,生意渐渐荒废,还经常砸电器打妻子,这一切都影响到他的儿子。

“在家里,儿子见到我就像见到鬼一样,可以一个月不和我说一句话,或者只是嗯、啊一声,没有喊过我一声爸。”平静时,他也会教育儿子:“别人给你止咳水,千万不要喝。”可儿子性格抑郁,极少讲话,在学校也没什么朋友。医生建议,孩子出现了人格障碍,需要定期心理辅导和矫正治疗。冯强痛心疾首,“这都是我给害的!”

低龄戒毒者

多止咳水上瘾

本报讯 (记者王鹤 实习生杨励潮)日前,记者走访广州海军医院戒毒中心了解到,近几年,前来戒毒的患者中大多吸食了合成毒品,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80%,最小的只有16岁,目前合成毒品滥用低龄化越来越明显。

职校、海陆丰地区较流行

“吸食合成毒品虽然身体的依赖性不如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明显,但会表现出很强的精神依赖性,极易上瘾。”广州海军医院戒毒中心主任周晓群介绍,吸食新型毒品将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直接的损害,吸毒者还常出现肾功能严重损害、急性心肌缺血,有的会因高度兴奋而痉挛性收缩造成心肌断裂,尤其是对青少年危害性极大。

对毒品的好奇和无知,使不少“80后”“90后”将合成毒品视为“时髦”。据周晓群介绍,因吸食合成毒品前来戒毒的青少年中,25岁以下的人几乎都是喝止咳水上瘾,他们还是学生,很多都是读职业技术学院时染上的,近几年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其中来自广东海陆丰地区的居多;而25~35岁之间已经步入社会的吸毒者,则多吸食K粉、摇头丸等。据悉,止咳水本属于国家违禁药品,须持处方购买,而一些小药店仍在偷卖。

警惕娱乐场所的

新型毒品

新型毒品滥用主要发生在娱乐场所。年轻人往往认为这些毒品成瘾性较低,但这是错误的,新型毒品会导致很强的精神依赖,会对人的机体产生巨大危害,用药以后可能发生伤人、自残等暴力行为,还容易引发性犯罪。(新华)

戒毒塑新生

专家

强制戒毒后九成复吸

□ 记者练情情 通讯员刘洪群、冯党生、丘安升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所长陆林说,目前中国在册的吸毒人员有135万,不在册的则更多。根据国内的抽样调查,实际吸毒人员至少500万以上。

陆林说,根据国内的数据统计,由强制戒毒所出来的人员在3个月内复吸毒品的比例达到90%以上,而国外的比例更高。因而,经过戒毒康复这一流程对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减少复吸毒品十分重要。

好几起灭门案凶手都吸毒

吸毒对社会的危害极大,并很容易引发犯罪。据陆林了解,城市犯罪人员至少30%都是吸毒人员或者曾经吸毒,有些城市甚至高达70%。“北京的几起灭门案的作案者都是曾经吸毒者。”

“挽救一个吸毒人员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影响三代人,促进社会一份和谐。”广东省劳教(戒毒)局局长施红辉介绍,省三水戒毒康复管理所是司法部确定的全国首批8个试点单位之一,也是广东省禁毒委的戒毒康复工作试点单位,是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最早开办、最先收治、最大规模的综合性戒毒康复场所之一。

禁毒社工

先敲心门

本报讯 (记者郑伟庭、陆建銮)池清(笔名)是广州首名进驻社区的禁毒女社工,她的工作就是帮助吸毒人员戒毒,让他们回归社会。

6次敲开一扇门

2009年11月,池清受聘于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当上了禁毒社工。她在大学读的是社会工作专业。一个女孩子深入社区接触吸毒者,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刚开始上门去找人了解情况,她都是跟一个男同事一起去。两个社工负责做41个戒毒者的工作。戒毒者开始对他们并不信任,吃了不少次闭门羹。池清记得,有一次到一个戒毒者家中家访,第一次被拒绝进门,她第二天鼓起勇气再次上门,一直到第6次,这名戒毒者才被感动,让她进屋,大家还成为好朋友。

常找戒毒者谈心

每逢周三,池清都会到广州市荔湾区某美沙酮药物治疗点与戒毒者谈心。记者见到了40多岁的阿强(化名),他每天都到治疗点喝美沙酮。

“我很感谢禁毒社工!”阿强说,池清经常找他谈心,自己家中有什么困难也会找池清,她会尽量向有关部门反映,帮忙解决。有社工的帮助,政府的支持,家人的支持,阿强说他一定会坚持喝美沙酮,不会重蹈覆辙。

池清说,戒毒者要获得社会的认同不容易。她认为,与戒毒人员交流“最重要的是平等对待”,自己的工作就是劝说他们喝美沙酮戒毒,提供就业的信息。池清经常去家访,获得戒毒者和他们家人的信任。“我跟很多戒毒者都成了朋友。”

五星级戒毒康复人员

本报讯 (记者练情情 通讯员刘洪群、冯党生、丘安升)广东省劳教(戒毒)局新近在广东省三水戒毒康复管理所隆重举行以“塑康福人生、向幸福飞翔”为主题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曾经是戒毒康复人员、现已成功回归社会并在某乐器厂当工人的李婷,在活动上讲述了她曾因吸毒而有家变成没家;又因戒毒康复管理所大家庭的拒毒锻炼使她重返家庭的经历。

母亲洒泪跪求女儿戒毒

“母亲曾哭着跪在我面前求我不要吸毒。” 李婷说,她二十岁就到广东深圳打工。时间不长她就开始吸毒,当时海洛因是100多元1克,开始一次几十元,吸毒上瘾后更是一发不可救药。2003年她因吸毒被公安抓获送强制戒毒1个月,一年后因吸毒被送劳教,2007年解教后回老家四川达州。2007年5月,她打算返回广东找工作,但又怕自己抵制不了毒品的诱惑,决定到三水康复所寻求回归社会前的戒毒康复过渡。

李婷说,家里人分不清强制戒毒、劳教戒毒和康复戒毒,她的想法遭到父母的强力反对,但她还是坚持由四川来到了广东省三水康复管理所,由普通工做起,学过做丝绸花、圣诞树、鞋面饰物缝锈等等,再到后来的弹簧压子器。由于李婷的好学用功,她由普通工升至生产主管,最后升为帮助管教警察协助管理戒毒康复人员的协管员,曾被所里评定为五星级戒毒康复人员。

昔日瘾君子今帮人戒毒

本报讯 (记者郑伟庭、陆建銮)他曾因吸毒而沉沦,有不堪回首的过去,后来立志要戒毒,参加美沙酮治疗,成为广州市“戒毒宣讲团”成员。

14岁染上毒瘾

李哲出生于1980年,是家中的独生子,爸爸妈妈因工作原因长期不在身边。他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深受宠爱,与爷爷奶奶感情很深。14岁那年,他因误交损友染上毒瘾。“毒品扭曲了我的价值观,心中没有亲情。家人最后也对我避而远之。”李哲说,原来疼爱自己的爷爷奶奶为了躲避他,搬离了住处。

2006年,在荔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医生的帮助下,李哲开始接受美沙酮门诊治疗。李哲感谢张医生,后者是他的引路人。

2007年,疼爱他的爷爷带着遗憾去世。李哲深受刺激,决定走出毒海,重新做人。

李哲说,经过一段时间美沙酮治疗后,他发现身体慢慢好起来。原来每晚都难以入睡,现在每天晚上准时11点上床睡觉,整个人都变了。

李哲参与了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艾滋病患者关怀工作。荔湾区疾控中心还推荐他参加了第六轮中国全球基金项目“地区社区工作能力培训班”。一有时间我就会投入到义工的工作中。

他现在是广州市“禁毒宣讲团”成员,讲述自己的经历希望给大家一个警醒。

2009年3月27日,李哲结了婚,如今,女儿已经3个月大了。李哲说,“迷途知返,不断付出努力,一样可以拥有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