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电汽车:什么是般若?如何理解空?什么是人无我与法无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08:35
          什么是般若?如何理解空?什么是人无我与法无我?
什么是般若? 
般若是梵语,意为智慧,是三无漏学中的慧学所摄。般若虽为智慧,但不同于世间俗智,而是出世的清净智慧,是澈明世间诸法体性、无染无邪、无有障碍的真知妙慧。般若的体性可分为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方便)般若等;般若的成就有三种:生得慧(得根性与生俱来)、加行慧(由闻、思、修而成就)、无漏慧(又名现证慧,断烦恼证真如后的智慧)。 


如何理解空? 
佛法中的空,不等于“空无”,空无所有只是相空,佛法的空理,阐明的是“性空”,即指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都无自性;而事物的存在都是暂时的、假有的。因此,正确的空观,应与缘起论联系起来,所谓“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观察事物“自性空”的同时,亦要了解“如幻有”,防止落入恶取空与断灭见。正如经中所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以中道妙解空观方是佛法正理。 

佛教所言“唯心”与哲学上的“唯心”有何区别? 
二者有根本的区别:首先,哲学所谓唯心论是以“心”作为世界的起因与本源,而佛法是不立第一因的;其次,唯心哲学的“心”是常恒不灭的,而佛法所讲的“心”是因缘和合的,虚妄不实的;其三,佛教虽云“三界唯心”、“诸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只为阐明心与境的关系,以破众生著境为实的妄执,而并不认为心与世界万物有先后派生的作用。 
什么是人无我与法无我? 
无我思想是佛法的根本要义之一。无我,就是说世间成物都是因缘和合,没有一个常住、独立、自在、主宰的实体或自性(我)。佛法中的无我思想,可从两个方面阐解,这就是“人无我”与“法无我”。人(梵音补特伽罗)无我,是从有情众性自体来说,“我”依五蕴而假立,因缘离散则五蕴灭,无实体可得;法无我是从世间万法来说的,一切法由因缘生、从因缘灭,亦无实体可得。人无我谓我空,法无我谓法空;解证人无我谓破我执,解证法无我谓破法执。解二空、破二执即可伏灭二障(烦恼障与所知障),证涅磐果,由此可见二无我观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慈与悲? 
慈,是给予一切众生福乐;悲是帮助众生拔脱一切苦恼。佛教的慈悲不是简单的世间悲悯慈爱,慈为“无缘大悲”,无缘即无条件、无分别;悲为“同体大悲”,同体即人我一体、平等无碍。慈悲思想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是菩萨道的心髓,观世间菩萨的寻声求苦、地藏菩萨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精神,乃至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等,无不是大慈大悲思想的体现。 

大乘佛法中智慧与慈悲的关系如何? 
大乘般若慧,是在悲愿中孕育并成就的;反之,惟有具备了空性般若智慧,才能成就慈悲行。慈悲越广大,智慧越深入;智慧越深入,慈悲越广大,真正的智慧就是悲智交融,是在悲智理性的统一中引发出来的如实智、无漏智。 

什么是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称为四无量心。慈是予乐;悲是拔苦;喜是喜人行善、离苦;舍是不执着、平等无碍。四无量心是大悲心的扩延,具备了四无量心的福德智慧,才能行菩萨道。 

什么是三法印与四法印? 
用来判明各种见解是否合于佛理、能否导向清净解脱的准则,称为“法印”。原始佛教据佛陀之说,提出三种,称“三法印”:一是诸行无常,即指一切事物、现象生灭变化不定:二是诸法无我,即指一切心法(精神的)、色法(事物)都没有一个常住不变的主宰或自性;三是诸受是苦,即指世间一切感受终皆是苦。后来又加上涅磐寂静印(指向清净永恒的涅磐境界),合为“四法印”。后世也有学人认为诸受是苦可含于无我、无常印中,故将四法印中诸受是苦印去掉,仍为三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