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出江湖mud:道教名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56:57

道教名山---松峰山

(2010-10-06 11:41:42)转载 标签:

金源

石墓

翠柏苍松

松峰山镇政府

砖墓

方方球

方球厨房

分类: 外食及聚会
 

松峰山位于哈尔滨市南45公里处的阿城市山河镇,史称"松峰山"、"双乳峰"、"金源乳峰",又因其山上多古松而称之为松峰山。它创始于金代,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是东北最早的也是久负圣名的道教胜地。松峰山是金代皇室避暑、狩猎的园林,至今仍有曹道士碑刻、拜斗台、石刻围棋盘、金源太虚古洞等遗存。清代以来被称为东北八大名山第一奇观。宣统元年有诗赞曰:“翠柏苍松荫作蓬,四周云雾锁其峰,浓云四处微云露,鳞甲森严欲化龙。”这些图片还是五一我们去松峰山游玩时拍的,现在都秋天了才拿出来给大家看,太懒惰了,简直没脸见人了,哈哈。

      

     我们是跟团去的,60一位,可惜导游也是第一次去松峰山,对松峰山地形路线的熟悉程度跟我们一样,全都是个零。我们几乎是照着地图走的,有一些景点没有看,因为怕走丢了,也害怕时间晚了赶不上车,加上儿子根本不愿意看,一个劲儿地催着快走,所以这次旅游基本上没有什么收获。有时候想不明白人为什么要跑来跑去的,算了,想不明白就不想了,活着就是折腾^_^。

 

 
位于松峰山西部山坳林木间,是清代在此修行并羽化的道士之墓。道士墓原有200多座,均为石墓,一部分在日伪时期毁于日军炮火,剩下的在“文革”时期被拆除殆尽,拆下的石料被用来修建校舍。1986年松峰山镇政府收回部分石料,在道士墓原址重建了8座石墓、6座砖墓。原来以为像少林寺的佛塔一样高大,到了山上一看原来就是几块砖头,很是失望。

砖墓均为四边形建筑,而石墓则有四边四层、四边六层、四边八层、六边七层以及圆柱体几种。一号墓比较完整,墓前有碑,字迹清晰,是海云观第五代弟子祖至刚之墓。其他墓有的无碑,有的有碑但字迹模糊,无法辨识。
 
易经亭。里面有个算命的先生,一脸的烟灰,戴个墨镜,很冷峻地对着游客,真不知他能算出什么天地玄黄? 


苍松翠柏



林木青翠




开始爬山了

肖胖我爱你


看这上面的意字描述的是道教太极。


卦,谁能算出我的前生今世?


山上怪石嶙峋









天井 位于太虚洞与拜斗台之间的天井峰顶端巨石角上,为金代道士饮水养生之所。天井峰因上有天井而得名。天井为一个比鹅蛋略大的椭圆形洞,深约20厘米。传说天井中的水四季不绝,每年端午节时有明目神效。因此,每逢端午节,周围百姓蜂拥而至,争相饮用。 













太虚洞 位于松峰山主峰山腰处,俗称“穿心洞”。是金代最初的道观和道教活动场所,金代道士萧抱珍就曾在洞中修炼。该洞原为一个较大的自然岩洞,后经人工修凿,成为穿山石洞。洞长17.5米,洞高2.64米,宽3.27米,前口略大,洞内稍弯曲,呈“S” 形。洞口上方岩壁上刻有“松峰山太虚洞”6个大字,其下刻有两行小字,已残缺难辨。洞内原有4通石碑,其中1通为曹道士碑,现藏于金代道教博物馆;另1通为清代刊立的记述海云观历史的石碑,于“文革”中遗失;其余两通为民国时期刊立的“永垂不朽” 碑和日伪时期刊立的“传流万古”碑,尚存洞中。“永垂不朽”碑已残断,碑阳为伪康德二年(1935年刻的捐款碑记,碑阴为清宣统三年(1911年)海云观监院报捐学田文并批。此碑碑阳文字为利用宣统碑改刻。“传流万古”碑刻于伪康德二年(1935年,已残断,碑阳记载王教参建观修行,碑阴刻始祖王教参及六代弟子101人。前后洞口原有石砌台阶,洞后台阶于“文革”中拆除。为保护游人安全,1986年在后洞口安置了铁扶手。














烟囱峰海拔高度627米,因其峰高,顶端状若石孔,因而得名。其峰险峻挺拔,气势巍峨,登临下望,有一览群山收足下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