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男子摔跤图片:“亚偷情”来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14:38

爱与分享

亚偷情 - 概述

亚偷情

偷情是一个古老的词,大意指已婚人士在婚姻之外又结新欢,并发生了婚外性关系。其历史,大概和婚姻的产生一样长。偷情绝非一个好词,加了一个“亚”字也没能纠正它的贬义,有史可考的记录,从来没有“亚偷情”这样一种关系。这种“发乎情,止乎性”的关系,更多时候被掩盖在其他好词汇之中,如“红颜知己”。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范畴里,男性所拥有的社交空间远远大于女性,而对女性,则即使是深闭燕子楼,仍然有被讽刺为“失德”的可能。因此,男性可以有“红颜知己”,而女性却没有相应的“蓝颜知己”一词,以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而言,今天的所谓“亚偷情”在古代已经完全可以坐实罪名沉塘,因为在中国,对“情” 的限制远远比对“性”的声讨更严重。

发明“亚偷情”这个词的是一位女性,她因为自己这种可能出轨的感情而苦恼不已,因为她认为自己是一个对感情和婚姻负责的人,不应该拥有这样的感情,她深为自己是否已经惊动了“道德”二字而烦恼,因而向众人求教。而一位评论者认为,如果这位女士不那么自立和清醒,则那个“亚”字可能早已经不见了。女性如果没有自主权利和自由选择的环境,则这一状态很难实现。
“亚偷情”一词的出现,被人们认为与今天人们的感情需求提高有很大的关系。

亚偷情 - 行为特征

频繁的出双入对(运动、逛街、进餐、旅游等),聊天倾诉(话题无禁忌、暧昧),送礼(包括玫瑰花在内以及贵重物品),超友谊的帮助(插手对方的家庭事务、工作事务以及隐私)等。

“亚偷情”区别于偷情的地方,在于其没有身体接触:上床、接吻等,其他方面则几乎雷同——行动不公开,聊天内容(电话、短信息等)拒绝探寻,回避其他人员而单独在一起等。他们的身份可能是同事、同学、有利益关系的人员(客户、商户),也可能是偶然所认识的朋友(网友、酒友、车友)……这些完全具备成为恋人的特征——“亚偷情”的状态,其实就是恋人间上床前的状态。“亚偷情”双方与恋人没有很明显的区别,因此他们的行为极有可能转化为偷情。“亚偷情” 双方,往往是恋人或爱人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对象,不属于共同的朋友,所以这种关系的存在,这种行为的存在,实实在在损害了正常夫妻或恋人一方的感情、安全感。

“亚偷情”关系的浮现,替代了许许多多正常情侣间、夫妻间的功能——它不但分流了时间、更分流了注意力,分流了情感交换的许多机会。“亚偷情”对象,就是一个候补情人的角色——只要正牌情人一退出,“亚偷情”的对象可以立刻补上。所以,对于原配来说,这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角色,甚至是一个诱导者。假设一对夫妻有一方进行“亚偷情”,当夫妻双方感情出现裂痕时(姑且不论这种裂痕是否由“亚偷情”对象所致),那么“亚偷情”对象就会起到临门一脚的作用。因为在“亚偷情”当事人思考离开还是不离的时候,身边的亲密异性便是重要的参照物,从利益考量会觉得自己没有丝毫损失,甚至有了以旧换新的机会,因此往往偏向“离”的可能。尤其在性观念开放、婚姻观念开放、教育程度高的人身上更容易体现——因为这群人有着深厚的知识基础及经济、事业基础,不易受亲友、孩子、金钱等动摇。

“亚偷情”现象无疑颠覆着传统的婚恋伦理,它就像慢性毒药,将人慢慢拖进欲望的泥沼中不可自拔。有人将“亚偷情”称之为“发乎情、止乎性、外乎婚”,精辟地描述出“亚偷情”的形成及尴尬。毫无疑问,人性的欲望是无穷大的,对感情的渴望、对性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这些为“亚偷情”的大行其道提供了极其充分的肉体基础。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很多“亚偷情”关系的萌芽,仅仅是普通朋友关系。只是在双方自愿交往过程中,不知不觉而升华,最后由被动过渡到主动而已。很多时候,直到他们的关系已经令自己的恋人、配偶受到了伤害,而他们仍旧快乐着而不自觉。

虚拟社会的交流

在亚偷情的方程式中,等号右边写着“亚偷情”,这是结果,而在等号的左边,却是N个项的N个排列方式。MSN、QQ、E-MAIL、论坛或者博客,这些项或单独作用,或组合发威,让亚偷情的男女如鱼得水。

亚偷情 - 产生因素

1、弥补婚姻

婚后生活平淡,想在寻找恋爱时的感受。

2、逆反报复

婚后一方对另一方的爱理不理,感觉受到对方的忽视,而产生的报复心理。

3、填补空虚

平淡的婚姻和工作上的无所成就,让当事人感到无力,每天的上班状态和回家状态都一样,累。在“交友团”里能有很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他需要这个社团的交友环境的滋养。于是空虚的他开始了自己填补的经历。

亚偷情 - 道德焦虑

当一个婚姻中人,突然在婚外发现令自己心动的人,就有两种情况可能发生:与她/他擦肩而过,忍住内心的不甘;要么,和这个人发展出一段恋情。

在中国人对于婚姻关系的评价和对婚外男女关系的评价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似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后一种方式,他们保持着适当的理性去与婚外密友惺惺相惜。

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婚姻对于爱和性的作用根深蒂固,仍占据着社会的主流位置,性对于婚姻、爱的正面意义依然不为社会所倡导。

在这样一种话语之中,性只是作为婚姻所许可的实践而被动地存在着,本身并不具有促发爱、激活婚姻的作用。而缺少性的浪漫之爱也会随着时间以及柴米油盐的生活而淡化,因此,性感的性也只能到婚姻之外去追寻。但可想而之,这种追寻要背负着沉重的道德重担。于是,亚偷情者的道德焦虑便可以在中国“性”革命的背景下,得到很好的解释了。

亚偷情 - 界限

虚拟世界的性接触,要考虑到其转化为现实中性接触的可能性,才能判断此人是否具有偷情意图或亚偷情意图。至于界限,也最终要以现实中的性接触程度来判断。

当然,以性接触程度来界定的这个亚偷情地带,只是依据现有研究的一种推论,不可能得到每个人的认同。如果一个妻子/丈夫,根本不能容忍对方精神上的出轨,那么,何谈性接触?即便可以容忍对方精神上的出轨、适当的性接触,那么,对于性接触又可以忍受到什么程度,也是因人而异的。

因此,亚偷情的界限在哪里,直接取决于亚偷情者的妻子/丈夫的容忍度,以及夫妻间的协商。比如有一派女性主义者,他们主张在夫妻间签订家庭协议,大意是你不要干涉我去婚姻之外寻找伴侣,我也不干涉你。如此一来,婚姻的传统涵义就不复存在了,偷情的概念从根本上被颠覆,更何况亚偷情。

亚偷情 - 心理宣泄

与真正的偷情相比,亚偷情分子没有特别强烈的道德焦虑感,但是因为既有的婚姻,来自内心深处的微妙的矛盾感和挣扎感还是有的。所以他们需要宣泄,需要得到来自别人的解释,他们期望,这种解释缓解自己的矛盾和挣扎感。众多的午夜情感节目,实际上成为亚偷情者宣泄的一种路径。

其他的宣泄路径还有网络,论坛发贴,或者博客写作,以及和杂志编辑倾诉,此外,现实中的心理医生也是他们寻求的路径之一。

而更为关键的是,这些路径的宣泄,事实上又造成了亚偷情文化的潜伏式蔓延,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亚文化,渲染和影响着一批人。[2]

亚偷情 - 男女双方认知

《新世纪周刊》专项调查显示,64.42%的女性和74.67%的男性承认,在周围朋友、同事的身上看到过亚偷情的“婚外密友”, 83.19%的女性和84.44%的男性承认自己在婚姻之外有亲密异性朋友。而68.83%的女性和60.44%的男性表示,自己与婚外密友之间的状态是 “无话不谈,包括隐私话题,但没有发生过性关系”。

女方

49.22%的女性亚偷情分子会感到有点道德焦虑感;

62.03%的女性永远不想让婚姻伴侣知道有一个亚偷情的亲密异性朋友;   

24.42%的人觉得亚偷情“好像没有什么太不道德的”;

16.6%的女性打算“可能在适当的时候会让对方知道自己亚偷情”;

12.99%的女性觉得“这样做太正常了”;

10.81%的人“很想婚姻伴侣知道,并发展为共同朋友”。

男方

34.11%认为有点道德焦虑感;

30.37%认为不会太不道德;

21.03%认为这样做太正常了;

11.68%的男人感到无所谓;

2.8%认为非常不道德的;

71.76%的男性永远不想让爱人知道自己有亲密异性朋友存在;

10.19%的男人表示可能在适当的时候会让对方知道;

8.8%的男人表示“很想让对方知道,并发展为共同朋友”。

亚偷情 - 预防

1、双方情感重在沟通

出现了亚偷情,更应该加强沟通。许多矛盾都是从沟通不畅开始的。如果倾诉交心不能实现,人就容易从外面寻找异性朋友来倾诉,亚偷情就这样产生了。

2、在配偶身边找强援

女人应该善待丈夫的朋友,特别是其中那些诚实可靠,能够在自己家庭遇到危机时帮忙排解的朋友。至少在丈夫编造借口去见前女友或者暧昧女同事却编了个和某某一起喝酒的谎言时,你可以核实而他们不会帮着圆谎。

3、提高婚姻生活质量 

 亚偷情如亚健康一样,是家庭生活不如意的警报,当家庭和谐了。男人是顾不上亚偷情的。要主动地把亚偷情情人所担负的任务负担过来,生活中故意搞出一点小小的浪漫,维持热恋的关系,保持爱情。家庭绝对不是只能靠责任感来维持的,责任感能拴住男人的肉体,却阻挡不了亚偷情的发生。唯一能够从根上预防亚偷情的,是让婚姻质量提上去,让自己有一个更稳定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