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特米勒钢琴价格:大城市重工业化是GDP崇拜的牺牲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14:31
——中国大城市通病:重化工业立市、档次低
(将重化工业从大城市整体剥离出去,可再造或激活更多中小城市!)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笔者按:中国大城市的“通病”——交通严重拥堵、大气严重污染,屡遭国人诟病。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今天,中国的大城市已沦为“被革命”的对象。
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按城区人口(不同于“行政区划人口”)统计,中国大陆100万人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共有122座,其中,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共有41座,城区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大城市共有13座。在这些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它们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产业结构同质化、重型化,重化工业成为立城之本。比方,上海的钢铁冶炼和汽车制造;武汉的钢铁冶炼和汽车制造;重庆的钢铁冶炼和汽车制造;曾经的北京,也是钢铁冶炼加汽车制造。这就是中国特大城市的品味和档次!
事实上,如今的许多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在基因上原本就存在“先天不足”,它们大多在计划经济年代就被打上了重重的历史烙印。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倡导优先发展重工业,于是,一个个大城市率先变成了重化工业基地。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工业化快速推进,于是,大城市自然而然地、顺理成章地又成为了“重工业化”的前沿阵地和急先锋。尤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是,地方政府的“GDP崇拜”倾向或导向,这更是进一步加剧了大城市“重工业化”的严重程度,因为重化工业是最容易快速做大GDP与税收的,于是乎,为了比拚城市实力,重化工业重点发展,城市扩张速度加剧,交通越来越拥堵,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这正是中国大城市“重化工业立市”的必然结果!
尤其是刚刚过去的最近十年(2000——2010年),这十年既是中国大型垄断国有企业重新复活与东山再起的十年,同时也是中国“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行业产能扩张最疯狂的十年。同样,这十年也是中国城市改造、城市扩张及房地产市场发展最快的十年,当然,这十年也是中国GDP和国人财富增长最快的十年!然而,这十年也让中国的总量扩张型、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为此,我们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廉价劳动力。因此,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纵观世界国际大都市,甚至是一些普通的大城市,它们都是各有特色,绝不会像中国大城市一样整齐划一、同质同构。比方,曾是美国“工业之母”的芝加哥,如今已是成片的高科技走廊,取代了正在消亡的夕阳工业,并有“美国硅草原”之称;纽约、伦敦之类的特大城市,更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世界各类金融服务人才精英在此汇聚,如此等等。总而言之,产业结构轻型化是当今世界大城市的总体发展趋势,换句话说,越发达的大城市,工业的重要性越小,尤其是重化工业在大城市渐趋消失。
反观中国的特大城市,情形似乎完全相反。以上海和武汉为例,2009年末,上海市户籍人口已增加到1400.7万人,常住人口1921.32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541.93万人。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30人。这就是我们的大上海。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当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十年之内将上海建成两大“国际中心”,这是使命,也是压力。事实上,目前,上海还只是一个重化工业城市,离国际大都市仍有较大差距。其中,钢铁、汽车、轮船、石油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在上海GDP中占有较大份量。
(1)上海钢铁冶炼业将形成三大基地:以宝钢股份区域为基础的普碳钢板管精品制造中心(含梅山公司、益昌公司);以一钢及周边地域为基础的不锈钢精品制造中心;以五钢现有区域为基础的特钢精品制造中心,宝山罗泾建成钢铁延伸加工基地。2008年,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钢集团)有职工12.84万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717亿元,粗钢产量3544.30万吨。
(2)上海是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基地: 2008年,上海汽车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51.27亿元。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集团)有员工8.2万人,主要以“贴牌生产”国外品牌汽车为主。
(3)上海造船业:目前上海拥有造修船企业19家,相关配套企业23家。到2015年,上海造船能力将达到1200万吨,产值600亿元。
(4)上海石油化学工业:到2020年,上海将具备年产4000万吨炼油、400万吨乙烯的生产能力,成为工艺技术国际先进、经济规模亚洲最大的化工产业基地。
如此气势磅礴的“重化工业城”,如何改造成两个“国际中心”?其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从下表数据可以发现:上海GDP的将近一半来自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或许这将会构成大上海“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及两个“国际中心”建设的重大难题。
2008年底上海与武汉两市的GDP产业结构(%)
城市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上海市
0.8
45.5
53.7
武汉市
3.6
46.2
50.2
再看武汉市,武汉市虽比上海市小许多,经济发达程度也落后许多,但在城市产业结构上却与上海有惊人的相似。武汉同样是一个工业城,现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其中,钢铁、汽车、船舶、石油化工是重中之重。
(1)武汉钢铁冶炼业:武汉市钢铁产业振兴目标明确提出:到2011年,钢铁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为武钢形成50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基础。
(2)武汉汽车制造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着105家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是名副其实的汽车城。武汉市政府规划到2011年,形成整车生产能力100万辆,产销汽车80万辆,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2015年形成整车150万辆能力。
(3)武汉船舶产业:根据武汉市政府规划,到2011年,造船能力200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120万载重吨,年均增长60%;工业总产值超300亿元,年均增长23%以上。
(4)武汉石化产业:按照武汉市政府规划,到2011年,石化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加快实施80万吨乙烯工程,乙烯全面投产后,石化产业产值将在2011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到2013年达到800亿元。
我不敢说,上海的交通一定比武汉通畅,也不敢说,上海的大气质量一定比武汉好。但是,我敢说,武汉基本上是一个标准的“大工地”,地铁、隧道、大桥、房地产开发,四处都在大搞基建,有人说城市越大越拥堵,这果真不错。不过,更要命的是,大气质量不断恶化,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建筑扬尘正在吞蚀并剥夺着我们的健康呼吸权,大气的浑浊已让我们无法看到蓝天白云,甚至看不见长江两岸的景色。
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也需要转型升级,传统意义上的重化工业城市太大、太挤、太脏,城市档次和品味太低,我们必须彻底扭转这一局势,有必要强行实施大城市转型升级。
比方,一个13万员工的宝钢,如果整体迁出上海,就可以再造一个三、五十万人口的中小城市;同样,将10万职工的武钢整体迁出武汉城区,既可近距离迁往武汉郊区的阳逻开发区,也可远距离迁往武汉以外的近邻鄂州市;此外,青山区的诸多化工企业也可一次性集中远迁武汉周边1+8城市圈,当然,东风汽车不必重回十堰山区,但可以整体搬迁至武汉周边1+8城市圈地区。
但我们必须看到,从一个大城市迁出几类大型重化工厂,不仅仅是为这座城市减压几十万人口,腾出几块大的工业用地,或是减少城市污染,更为重要的目的是扭转大城市工业化占地继续膨胀,遏制大城市产业结构“重型化”倾向,并让大城市的宝贵空间得以“集约化”开发与利用。然而,这一做法的致命弱点则在于:重化企业的整体迁出,必将意味着GDP与税收的巨额流失,这是任何地方政府所不能原谅的,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出于地方保护和地方利益考虑,这一主张付诸实施几乎没有可能性。
不过,笔者依然坚定地主张大城市转型升级,我们必须遵从城市均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抑制大城市在空间上的无限扩张,大力发展中小卫星城市,全面提升中小城市经济实力,这是中国城市化走向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笔者特地提出如下政策主张与建议:废除地方政府的GDP崇拜,率先将特大城市区域的重化工业整体剥离,并集中外迁至周边中小城市,这样,既有利于大、中、小城市群的均衡发展,又有利于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化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提升大城市的产业档次与品味,缓解“大城市病”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