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盐缓冲液 ph3.5:看完这本书,我感到愧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48:21
博客网 博客中国 观点

2190

献花

看完这本书,我感到愧疚

作者:于建嵘 2010-09-14 09:54:17 发表于:博客中国

这些年,有许多关于农村题材的著作面世。有关于农村现状描写的,有关于农村社会、政治和经济理论研究的。也许由于我长期研究农村,跑过许多地方,也结识过许多农民,所以读这些著作时也就少了些激动。但读完蔚然的《粮民:中国农村会消失吗?》,我却深感愧疚。

  这首先在于,这本书所记录的真实的中国农村的贫困,远远超出了我们从一般媒体上所接受的资讯,甚至超出了普通城市居民或富裕地区民众的想象。这本书中的故事,用“个人史”的方式描述出社会的一个断面,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对中国问题增加几分必要的焦虑感和紧迫感。这本书也记录了社会中不为人知的真实,为历史留下了有价值的影像。

  这么多年来,我们都知道有城乡二元结构,也了解了一些农村和农民的贫困,但并不能真切地感知边远地区的贫困之深,不能感受这些贫困对于具体的个人的意义。这本书给了我们具体的感性认识。如果人生只能为生存挣扎,并且放低到最低层面,活着的全部目标和意义就是吃一口饭,穿一件衣,人又有什么尊严可言?又有什么自由发展的可能呢?而更严重的问题是脱贫无望。根据世界银行的说法,贫困不仅意味着收入低微和人力发展不足,它还意味着人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感,包括缺少发言权、权利和被社会排除在外。因此,贫困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困顿,更是因缺少出路而产生的束缚感和无力感。这种赤贫下,人要么麻木地绝望苟活,要么寻求宗教的慰藉,要么滋生严重的刑事犯罪。

  贫富差距很大,贫困问题很严重,但我们常常会将其归咎于社会,将消除贫困完全看成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当然这的确首先是政府的责任),很少有人会将其与自身联系起来。即使是热心人士,通常也只是选择捐款捐物来表达爱心,我这样的研究者也为“建言献策”而得到满足。但作者却不是这样,他走得更远、更坚决,更加的无私。

  我为作者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与执着而高兴。我们都已经认识到,政府不是万能的,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公民的主动参与。“公民意识”与“公民参与”的自觉,正是蔚然在爱心之外的关键词。在中国当下的现实语境下,公民意识、公民权利和公民社会都处于刚刚起步的不完备阶段,它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蔚然这样的先行者。

  更为可喜的是,作者的帮扶行动背后更汇聚了许多志愿者、热心人的力量。像作者这样“专职”做无偿的公益,毕竟只能是少数。普通公民只要量力而行,集中起来就相当可观。但可惜的是,他们对作者事业的帮助只能是非制度化非组织化的,虽然灵活,却难免缺少可预期性。如果蔚然的帮扶基金会能顺利成立,就能够把社会上对贫困民众的关爱有效地集中起来,将资金、农业科技知识、创业经验等整合起来,在法律框架下将这项有益于社会的事业做大做强。而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创造机会,为发展民间公益组织创造条件,这是政府的责任。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本文系为《粮民:中国农村会消失吗》所作的序)

2190

献花

304

扔蛋

30

30358

  • 上一篇:寻找重构中国政治的力量:信息技术与民众抗议行为___于建嵘2010年4月9日在香港大学的演讲

  • 下一篇:全国人大为何害怕人大代表专职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