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红颜三部曲土豆播放: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6:10:10
-


1954年,距新中国成立刚刚5年,而离朝鲜战争结束仅仅1年。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就在这时,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在南昌秘密诞生。毛主席得到消息后盛赞:“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从此,新中国的航天工业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1954年7月3日,一个震惊中外的消息从江西迅速传遍海内外——由现在的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前身、当时的国营三二零厂生产的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经过首次升空试飞获得成功!由此,翻开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崭新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时,已经组建了空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我国飞行员被派往朝鲜战场,当时在朝鲜还成立了几个航校,进行战时飞行员培训,新中国最初的几名飞行员也是在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尽管当时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几乎没有任何基础,但面对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和国内外一些反动势力企图破坏新中国的阴谋,党中央还是毅然作出决策: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制造自己的飞机! 新中国要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制造自己的飞机,在当时的条件下可谓困难重重。但共和国的航空元勋们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分别创建起南昌三二零厂、哈尔滨一二二厂、大连一一二厂等3个主要的航空工业基地,其中三二零厂以教练机的修理和研制为主。当时最缺的是与航空有关的各方面人才,于是八方精英热烈响应党的号召,纷纷来到南昌城下。从1951年7月建厂到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陆陆续续有近3000名各类技术人员从全国各地调到三二零厂。这支庞大的队伍中有经过战火考验的干部,有来自各地的技术骨干,有大专院校毕业分配的学生,还有部队转业的战士。文培清、余传祎、叶绪仑都是在这一时期来到三二零厂的。其中文培清是从四川大学工学院航空系毕业的学生,一同分配来的还有十多个同班同学。 洪都航空工业集团高级工程师文培清回忆:我们这一批同学分配到中南地区,到了江西先住在南昌市,然后320工厂和南昌市的人事部门联系好了之后,要你来报到,你就到厂了,就是这样的。事先到哪个单位什么都不知道,因为当时航空工业比较保密,对社会都不公开的,来了以后干什么,首先进行保密教育,互相之间不能串通,什么情况都不能讲的,你需要从事什么工作你就做就是啦。 叶绪仑曾经在大连学过俄语,抗美援朝期间,他被调到东北空军司令部为苏联强击机专家做翻译工作,1952年1月1日奉调三二零厂之前,叶绪仑已是航空工业部的高级技术人员,当时汇集到三二零厂的数千人中,像他这样的航空专业技术人员是少之又少。说起三二零厂当时的景象,他还记忆犹新:破破烂烂的,很荒芜,到处都是草,还有池塘,没有什么建筑,就几个厂房,家属宿舍都是半个墙是砖头,上面是泥巴糊的,——这里讲话,隔壁都听得见的,上厕所,用水都是在外面,条件很艰苦,地就是泥巴地,南昌天气又很潮湿,一下雨就发霉。生活很艰苦,但是大家也没有叫苦, 三二零厂建厂之初,几间厂房是在废弃的工厂厂房基础上改建的,职工们都住在简易的工棚里。南昌夏天蚊子特别多,许多从北方调来的技术人员一开始无法忍受。但是建设者们以“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豪迈气概,挑沙运石,平整坡地,抢盖厂房,安装设备。邵式平省长也经常到现场进行关怀慰问,为工厂的正常运行赢得了时间。 三二零厂制造新中国第一架飞机是从修理苏联飞机开始起步的,从飞机修理着手,积聚飞机制造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当时全体职工以极大的工作热情一边建厂、一边生产、一边修理。三二零厂修理的飞机都是来自朝鲜战场上损坏的苏联飞机,主要是教练机型。1951年9月21日雅克-18飞机第一次进厂修理,这是雅克夫斯基上世纪40年代设计的一种教练机,也是新中国空军最初的教练机。 由于没有图纸和资料,修理全凭经验。有些钣金件和蒙布损伤,无法更换,只能采取挖补的办法。热处理只有一个锻工出身的老师傅带两个学徒;技术员只有几个人;调度员仅有一个。机械加工主要集中在一个叫“八角亭”的厂房里,而飞机的修理、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则都挤在一个2500平方米的机棚内,条件如此艰苦简陋,可大家都心怀崇高的使命感,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从修理飞机入手,一点点学,一点点积累,艰难而又满怀信心地朝着为制造新中国自己的飞机这一目标坚定迈进。 洪都航空工业集团高级工程师文培清:向苏联学习,苏联的飞机,有苏联的专家到厂,帮助指导我们的工作,当时苏联有45位专家在我们厂,他们1951年就来了,所以我到厂里来的时候,已经有苏联专家在厂里面,不过在我们模线样板车间没有,在设计部门,在工艺部门都有苏联专家在指导,苏联专家有工人、技术人员、干部,各方面的人才都配齐啦,我们生产中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苏联专家请教, 当时飞机哪个零件坏了,就拿到设计科,由设计科人员画出图纸来,他们再拿图纸去比照,做出零件装到飞机上去。大的部件坏了,只能把它抬到设计科,由设计科拿去测绘,然后拿到型架车间去做型架,再去制造。到1951年底,三二零厂已成功修好了雅克-18飞机38架,1952年起,另外4种教练机也转到了三二零厂修理。与此同时,三二零厂开始有计划地组织零部件的试制。到1952年底,工厂全年完成148架飞机的修理任务,试制成功了38项主要零部件。扩大飞机修理、试制零配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掌握飞机制造专业技术的过程。1951年通过修理飞机主要是锻炼掌握飞机装配调试技术;1952年扩大飞机修理范围,进入试制零配件阶段,主要掌握飞机零件、组合件的专业加工技术,从而培养出了一批飞机专业技术人才,为制造飞机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3年,三二零厂开始尝试由修理转向制造,并生产了一架过渡机。里面的零部件有很多是三二零厂独立制造的。同年4月29日这架过渡机进行试飞,经过50个起落、18个小时飞行,过渡机获得了成功,制造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条件已经成熟。1954年4月1日,三二零厂获批提前生产初教五飞机。当时新中国正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架飞机的制造也被纳入了五年计划之中。当时三二零厂编制了试制总进度计划,提出了“为制造祖国第一架品质优良的飞机而奋斗”的口号。 1954年5月初,三二零厂完成了第一架飞机的全部部件, 5月12日,首架初教五全机静力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经过总装、调试,第一架飞机在6月30日送交试飞。1954年7月3日,试飞员驾驶着飞机首次升空试飞。7月11日,试飞完成全部科目。试飞结果表明,飞机的性能完全符合设计技术指标。7月20日,国家试飞委员会作出鉴定结论:“该厂制造的02号初教五飞机性能符合苏联资料及技术条件要求,可作为空军航校教练机之用,并认为可以进行成批生产。”1954年7月26日,三二零厂在试飞站隆重举行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制造成功庆祝大会。那天上午,三二零厂几千职工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会场。大会主席台设在试飞站正中,两边悬挂着巨幅标语,四周红旗迎风招展。上级领导和几千名职工代表参加了大会。   当时庆祝大会上的现场资料画面显示,3颗绿色信号弹划破长空,停放在起飞坪上的3架军绿色初教五飞机发出轰鸣,腾空而起。飞行员驾驶着第一批飞机起飞、编队和作各种特技飞行,最后飞机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新华社以“光辉的开端”为题,将这一喜讯迅速传遍了世界。8月1日,毛泽东亲笔签署了给三二零厂全体职工的嘉勉信!1954年8月26日,彭德怀批准同意初教五飞机成批生产。初教五飞机从制造成功到1958年10月奉命停产,总产量379架。 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在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制造成功,这是南昌的又一个中国“第一”。南昌人民为此深感骄傲,更对那些默默无闻、奉献一生的科研专家,在当时如此简陋的条件下能完成这一壮举充满敬意。尽管光阴荏苒,但回眸这段历史,仍会让人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