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辣蛇皮黄瓜的做法:化解“冷暴力”从强化内心开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24:14

化解“冷暴力”从强化内心开始

 2011-06-20 16:56:55 星期一

“冷暴力”可能是员工的一种心理投射,有的员工内心缺少安全感,特别渴望得到温暖和关注,因此,他对周围的人有更多的期待,如果未能如愿,会感到失望和冷意。

职场“冷暴力”普遍存在

智联招聘网站一项逾万名职场人士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以上的职场人曾遭受过职场“冷暴力”。

资深人力资源专家张雅认为,所谓职场“冷暴力”,通常是指上司或同事用非暴力的方式刺激下属或同事,导致对方情绪受挫心灵受伤的行为。“打个比方,从前被皇帝抛在脑后长期不理不睬的妃子,遭遇的便是职场冷暴力,如果该妃子甚至被派去打扫庭院端茶倒水,那就是相当严重的职场冷暴力。”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某跨国公司白领郑媛,怀孕后骤然察觉职场冷暖,在她妊娠反应最严重的怀孕初期,老板拒绝了她在家办公的申请,赶紧招聘新人接替她的工作,并催促她及时交接工作,“不着急,生孩子是大事,哺乳期结束再回来上班也来得及!”郑媛二话不说,收拾东西乐颠颠地回家了,回过味儿来后又忍不住念叨:“他们这是为我好呢?还是想赶我走呢?”

张雅对记者表示,跟阅历丰富的职场前辈相比,有些80后职场人显得天真些,普遍心灵成长比较慢。正是这类“很傻很天真”的年轻人,往往更容易遭遇“职场冷暴力”。

调查显示,职场人遭受的“冷暴力”中,以“不受领导重用”达44.5%的比例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拼命工作而升职、加薪总是轮不到自己”,比例为41.2%;排在第三位的是“领导时常给自己小鞋穿”,如安排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例为29.2%.

刚入职的新人常抱怨主管给自己分配的工作技术含量低,公司里前辈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汇报工作时上司态度不冷不热等,归结为“职场冷暴力”,典型言论如下:“哎,成天干活那么辛苦没人体谅,白眼倒是没少挨,真不想在这种充满冷暴力的环境中继续待下去了!”

年轻职工求助心灵成长书籍

余小姐在一次部门会议中发现上司的方案有缺陷,她当即指出。从此,她发现上司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把她视为空气,对她不闻不问。余小姐终于难以忍受,选择辞职。

和余小姐不同,宋先生的苦恼来自于同事。原先,他一直和同事相处融洽,最近,有消息传出,他将是部门经理的热门人选。此后,他渐渐发现,一些老同事开始孤立他。

有专家分析了冷暴力中的“施暴者”心理:对别人使用冷暴力的人,大部分在其成长过程或职业生涯中,遭遇过类似情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实施职场冷暴力的人,会使用一种相对偏激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这种行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他们以为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但没有想到这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复旦大学博士后、职场心理学专家王金丽老师谈到,从外在原因看,经济环境、企业业绩、公司内部竞争等可能是职场冷暴力产生的原因;从内在因素分析,职场冷暴力和当事人的主观体验有关,“冷暴力”可能是员工的一种心理投射,有的员工内心缺少安全感,特别渴望得到温暖和关注。因此,他对周围的人有更多的期待,如果未能如愿,会感到失望和冷意。

郝芳也是自感遭遇职场“冷暴力”人群中的一员,由于身边没有合适的人可以商量,心情一直抑郁,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在看过一些心灵成长类书籍后,发觉非常适用,很多困惑得到了解决。放下心结的郝芳工作状态越来越好。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流行心灵成长类书籍,主要是因为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很多职场人士心理压力巨大,精神困惑,于是一些慰藉精神、指导人生类的书籍开始热销。

郝芳对记者说:“过去我常有抱怨,看过一些相关书籍后发现,很多时候,让你做小事是为了奠定做大事的基础,不把你放在眼里是因为你什么都不会,汇报工作收效不佳是因为你没领会领导意图,而不是什么人成心跟你过不去。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抱怨遭遇”职场冷暴力“,不如以开放性的状态加强人际沟通和学习,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尽快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企业应关注职工心灵成长

“现在很多企业员工基本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感情上比较脆弱,看问题比较直接,一旦有事情发生,就不知道怎么处理,这就需要疏导。工作压力不仅损害个体,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并最终导致经济损失。”心理咨询师谢平对记者表示。他建议,企业应关注职工的精神福利,请一些咨询师给员工做心理辅导。

据了解,90%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都提供员工的情绪管理服务,一些企业专门设置了放松室、发泄室、茶室等,来缓解员工的紧张情绪;或者制订员工健康修改计划和增进健康的方案,帮助员工克服身心疾病,提高健康程度。

一些企业家也逐步认识到关心员工心理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维护员工心理健康对公司生产效率的提高会有帮助,而且还可以给员工一种人文关怀。一位民营企业家坦诚地告诉记者:“你说公司关心员工,对员工福利照顾得很周到,但不关心职工的快乐,那怎么能叫关心职工呢?怎么体现人文关怀呢?”

谢平认为,年轻职工热捧心灵成长类书籍的背后,凸显了企业对员工心灵关怀不够,今年经济巨大压力,企业应重视员工的心灵成长,这样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