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狗可以上传歌曲吗:追寻,没有终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9:05:55
  

追寻,没有终点(人民观察·纪念建党90周年)

——来自本报大型主题活动“追寻”的思考

本报记者

“追寻,把时间的车辙细细寻觅,竖起一座信念的峰塔,在世界的东方,坚毅,挺立!”这是一首题为《一路追寻信仰的力量》诗作中的一句,作者叫乔梦伟,哈尔滨工业大学一名理工科女生,一名乐观开朗的“90后”。  对于乔梦伟,对于包括她在内的所有参与“追寻”的大学生,2011年的这个春夏,注定会被他们深深记取;在人生历程中,这段10天左右的经历,注定会留下长久的思考。  “人民日报一下子多了90名参与纪念建党90周年报道的‘记者’”  这次活动定名“追寻”——“追寻”的主角是来自全国18所高校的90名大学生,“追寻”的对象是全国90处党的重要纪念地——遍布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地点。  这90名大学生,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昌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每校5名同学,共组成9个小分队。  小分队分3批出发,寻访10天左右。第一批小分队的出发时间选择在5月4日。这个日子对青年而言,有着特殊意义。6月3日,活动圆满结束。  在前后1个月的“追寻”中,他们访遍了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等党史上一系列重要事件的发生地,访遍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居。粗略计算,每个小分队的“追寻”行程都在1000公里以上,走得最远的超过2000公里。  为什么要举办这次活动?“大型主题活动‘追寻’,是人民日报社纪念建党90周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日报纪念建党90周年宣传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组织大学生寻访红色足迹,重温党的历史,牢记使命责任,坚定理想信念,报效祖国人民。”  人民网提供了一组数字:短短1个月,90名大学生共发送微博22988条,其中微博现场图片2711张;撰写博文370多篇。“我们的思想和激情有一种被‘引爆’的感觉!”不少大学生这样说。更多的网友说:“我也想加入!请问怎样才能加入?”  这次主题活动,本身也是一次重大的新闻采访活动。从5月5日起,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推出“追寻”栏目,全程记录这次活动的进展,一直持续到活动结束。其间,共刊发稿件120余篇,图片60幅。这些稿件的作者,有的是本报随行记者,有的就是参加“追寻”活动的大学生。他们既是被报道者,同时又是报道者。“人民日报一下子多了90名参与纪念建党90周年报道的‘记者’。”人民日报总编辑吴恒权说。  人民日报社所属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活动中实现互动。人民网在主页醒目位置推出“追寻”活动专栏,为每一位大学生开通博客和微博,人民网记者全程参与“追寻”活动的采访,所有文字、图片报道和音视频第一时间上网。  1个月中,人民网共推出相关报道150多篇、照片上百幅、音视频近70条。大学生的博客和微博还分别被多家知名商业网站转载。刊有“追寻”内容的清华大学校园网,日点击量在5万以上。  “追忆火红年代,讴歌奋进大潮,尤其需要更多大学生满怀激情地深入工厂、农村一线,去发现,去体察,去传播。”四川内江市网友文国云说。  “‘追寻’使我们学到了许多,收获了许多,感悟了许多,成长了许多”  在 “追寻”活动出征仪式上,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寄语:“希望这次‘追寻’活动,能够让同学们经历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收获一份独特的人生体验。”活动结束时,这句话已被大家所认同。  “追寻一个大国大党90年的风雨历程,不仅仅需要翻阅党史资料和黑白相片,还需要睁大眼睛,敞开心灵去体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3岁的周恩来便有如此崇高的理想。21世纪我们这些80后、90后们,应当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读书呢?只是为了考入一所好学校、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有房有车吗?”  ……  浏览大学生的博客和微博,感到他们仿佛一下子成熟了许多。  “去看望新四军老战士张国华老人。她现年94岁高龄,身体仍然很好,精神矍烁。她拿出自己的回忆录写上了对‘追寻’活动的寄语:曾经在战场,始终心系党。这更让我坚定,有些信仰需要用一生去实践!”复旦大学的龚灜琦说。  浙江大学的叶丹丹这样记录道:“在一个人的生命长河里,10天显得微乎其微,仿佛一不留神就稍纵即逝。假如,我没有参加‘追寻’活动,那么这10天将和过去以往的无数个10天一样,没有多大差别,而我不久也必将它遗忘。而这10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将成为我终生难忘的经历。我们一路沉思,一路感悟,一路成长。”  “‘追寻’是我们的一次‘成年礼’。”南京大学王雨青说。  “追寻”途中,同学们一路看一路写,贵州崎岖的山路让不少队员晕车,但他们坚持在车上用手机发微博,夜里回到住处写博客,传递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很多同学俨然成了“全媒体”记者,摄影、摄像、文字一起上。因为图片、视频需要处理后上传,他们常常在凌晨一两点才完成微博中音视频文件的更新。  “我们很累,但不怕累。每当听到来自千里之外老师和同学的赞扬时,都会欣慰一笑:同学们看到我们所发的东西了。他们在关注着,知道我们在追寻,我们在路上。”同学们说。  “追寻”途中,山东大学学生解亚美的父亲发给她短信:“我和你妈妈24小时追寻你的脚印,现在正在看你的行动。看到了、听到了、知道了、记住了、不能忘了,望加倍努力,将来为社会做贡献。明天是你们的,珍惜吧!”  “追寻”之旅,不光是走走、看看、听听、记记,一路上,各分队都举行了丰富的活动,还与当地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进行了很多互动。唱红歌、看红色电影、走红军路、听红色故事、开支部会、开座谈会、和村民同劳动体验生活……一路上,有汗水也有泪水,有思考也有碰撞和磨砺。  5月22日晚,桂粤琼小分队的10名队员,在被称为“海南井冈山”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母瑞山山腹住了一晚。不过,这次不是睡在宾馆、招待所,而是帐篷里,为的是亲身体验革命先辈当年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  在井冈山干部学院,赣闽小分队80后大学生与70后县委书记围坐一起,畅谈“理想信念高于天”;在黑龙江省边防总队警犬训练基地,同龄的战士和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思想交流; 在江西瑞金,同学们走访云石乡金山坪石背村的农户,看到村民丁九月生一家生活困难,当场捐资2000多元;在重庆师范大学,同学们与重庆高校的30余名学生代表围绕“知党爱党、跟党前进”的主题争相发言。  在重庆潼南县双江镇林湾村,同学们与当地农民一同劳动了一个上午。“以前觉得这些学生从小在蜜罐里长大,很娇气,但是劳动起来不怕苦不怕累,个个都很有劲头。”村民张良策对他们提出了表扬。  “很有必要给‘追寻’活动以掌声,因为它提醒和启迪我们:红色可以穿越时空,凝聚力量”  5月4日晚,从北京开往南昌的Z65次列车上,一群身着蓝色统一服装、举着“追寻”旗帜的乘客,引来人们关注的目光。他们是参加这一活动的队员,来自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  “你们这个活动有中学生吗?我想让儿子也参加。”乘客苏惠御的一句话,引起车厢笑声一片。  大学生“追寻”一路,得到各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和肯定。25位省(区、市)委书记,都给同学们发来热情洋溢的寄语,高度肯定“追寻”活动,也提出殷切期望。  “追寻”之旅,大学生们一路收获感动,收藏期待。  84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宁殿云,和黑吉辽小分队的队员们座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大家担心老人家身体吃不消,座谈结束后就送他回去休息。然而,吃过晚饭,他又背了两大袋图表、材料,挤公交车来找同学们。他把一大张手绘地图摊开,坐在地上给大家讲述起当年那一场场战役,“我有一肚子话要讲给孩子们听”。  在山东枣庄,鲁豫皖小分队的同学们拜访了91岁高龄的周庆云老人。这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英雄,现在的生活简陋得让人难以置信,房间唯一的装饰就是墙上年轻时身穿军装的照片。不过,老人依然说,他现在的生活很好,希望大学生“一定要努力工作,好好学习”。  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事忠对“追寻”活动给予积极评价。他说,青年学生来到重庆,一方面要追寻红岩精神,学习革命先辈留下的光荣传统;另一方面也要结合自身,将所学所得付诸实践。他希望同学们在回到学校以后,向更多人介绍重庆的历史和现在,大力弘扬红岩精神。  贵州遵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明辉说,以“追寻”这种特殊的方式纪念建党90周年,着眼点高,切入点新。在党的生日即将到来之际,组织这样的活动别有一番意义。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委常委、同心县委书记王中,固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庆华,隆德县委书记李鸿儒等领导干部,与陕甘宁小分队的同学们座谈。同心县党史专家杨文元对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1936年会聚同心城的情景进行了精彩讲解:“回族群众端着糖果、瓜子、油炸糖酥等拼成的迎客盘,激动的战士们紧紧拥抱在一起……”这些故事,同学们几乎闻所未闻。  “‘追寻’活动有意义!”志愿军老战士、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报社原社长冯荆育对同学们说,“你们能来‘追寻’,让我特别欣慰。现在,有些年轻人不知道赵一曼、不知道‘九一八’纪念馆。要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理解近现代的历史。”  “追寻”活动所到之处,当地新闻媒体作了大量报道。“四川在线”一篇题为《由大型主题活动“追寻”入川想到的……》的评论这样写道:“我们很有必要给这种‘追寻’活动以更多的掌声。因为这种活动从一定程度上说,也在提醒和启迪我们:靠红色走过了昨天,走到了今天,我们还要靠红色走向未来。这种红色可以穿越时空,跨越种族和肤色,所凝聚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红色追寻,荡涤心灵;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国家栋梁,勇挑重担!”“你们现场追寻,我们网上分享你们的感想,大家终身受益。” 无数网友澎湃的思绪与同学们饱含激情的感受相互辉映。    “‘追寻’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心灵上的‘追寻’将持续下去,直到永远。”四川大学王彦东的话,道出了所有参加这次活动的大学生的心声。  (本报记者汪晓东、温素威执笔,本报记者胡健、刘维涛、黄庆畅、李鹤、王汉超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