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派手机官网售后网店:直击银行柜台理财产品风险测试:纯粹走过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0:23:14
“你了解你的客户吗?”

  “了解!因为我们按规定做了风险测试……”

  这是银行业人士与监管层之间的对话。

  银行在出售理财产品前,要对客户进行风险测试。这种风险测试怎样做?是不是做了测试就可以规避风险,就可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记者为此走访了蓉城部分银行的营业网点。

  记者调查

  测试“走过场” 保守投资者也能买激进产品

  中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出现亏损而导致的纠纷事件在去年层出不穷,2008年4月11日,银监会发文对理财产品销售进行整顿,其中,银行应在“了解你的客户”基础上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测试被管理层所强调。目前,在销售理财品前进行风险测试已在各银行普遍执行,但是本报记者上周对成都市8家中外资银行多家网点进行调查后发现,风险测试在某些银行网点成为例行公事,部分银行网点甚至出现代客户填表的违规行为。风险测试这道“防火墙”,一定程度上讲已形同虚设。

  地点一:三槐树街某银行营业网点

  上周五上午,记者首先来到位于电视塔附近的一银行网点。记者表示,自己准备拿8万元投资一些收益相对较高的理财品。该网点的理财经理推荐了一款期限为3个月的非保本浮动收益人民币理财产品,并告知记者,要买这款产品,必须先做风险测试,“上面要检查的,测试合格了才能买产品!”

  随后,记者拿到了一份“个人客户投资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报告”,在填写完8道选择题后,客户经理表示,记者属于“保守型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严格来说不太适宜购买此前推荐的那款产品。看到记者有些失望,该经理表示,如果想买那款产品也不是没有办法,“要么您在测试结果下方的银行免责协议上签字,说明是您自己坚持要买这款产品的,出现投资亏损与银行无关;要么您就按偏激进型的标准,重新填写一份。”听完后记者表示,重新填写岂不是在弄虚作假?该理财经理答复,“如果你要买这款产品,就只有这个办法。”

  地点二:红星路某银行营业网点

  中午,记者走进了另一家银行的营业网点,在表明想购买一款高收益理财产品后,该营业网点理财经理也向记者推荐了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并表示需要进行风险测试。

  在答题过程中理财经理虽没有对记者进行答案的引导或者建议,但奇怪的是,记者填写完最后一题后,该理财经理看也没看,便立马收走了风险测试问卷,完全未告知记者的测试结果和风险偏好度。当记者提出要看一下测试结果时,该经理解释:“这个不能给你,我们要备案,总行和监管部门随时会检查!”

  地点三:东大街某银行营业网点

  记者又来到了第三家银行,准备开通网上银行办理基金定投业务。在填完一张“证券账户开通申请”表,并成功绑定了银行账户后,工作人员表示网上证券业务已经开通,现在就可以通过该行的网上银行进行基金、股票、债券等投资品种的交易了。记者咨询:“不是有文件规定,在投资前要做风险测试的嘛?”该工作人员答复记者,“不需要现场测评的,直接登录网银就可以测评风险了。你啥时买啥时做测试就行了!”

  地点四:总府路某银行营业网点

  随后,记者走进了总府路上的一家银行,记者向客户经理咨询,自己的一个朋友前不久接到了该行一名理财经理的电话,说其此前购买的理财产品漏做了风险测试,希望尽快补填一份。但朋友正在外地出差,是否可以由记者代他填写。该经理说,原则上风险测评问卷必须由投资者本人亲自填写,但基于记者的朋友情况特殊,私下同意由他人帮忙填写测评,并签字确认。“这个测试其实就是走流程,没啥实际用处。但上头有规定,测评的基本资料必须与投资者本人信息相符,因此你得签上你朋友的名字。”

  银行回应

  客户要买  当然不能违背他的意愿

  就记者看到的种种不规范操作,记者致电一位在银行从事相关业务的负责人。

  该负责人表示:“从我们统计的数据来看,虽然超过半数的客户在测试时,都表现出稳健投资型的特征,但这个测评的结果并不准确,主观性太大,指导意义也很有限。”她解释,客户在不同的时期会对相同的问题写出不同答案,这很难准确地评估出该客户是否真的属于一个特定的投资类型,“比如有些客户测试出来明明是激进型,可以承受风险的能力比较大,但到了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的表现却是完全不能接受任何亏损;或者另一些客户的测试结果属于稳健型,但实际上却完全可以承受一定比例的暂时亏损。”此外,对于银行是否应该就测试结果对客户进行投资约束的问题,该负责人表示,商业银行应该都是有相关约束制度的。有的银行会要求风险测评不符合的客户签订免责条款,有的银行甚至还会通过层层审核,最终确定是否批准该用户购买特定的理财产品,但这些约束机制的实施都需要经过投资者本人的自愿授权,“如果客户执意要买,我们当然不能违背他本人的意愿。”

  业内报料

  要推荐哪种产品 就可劝客户成为哪种投资者

  虽然各家银行的风险测试题目不一定相同,但是基本上都是根据客户的投资目的、能够承受的最大损失、是否有投资经验等要素,测试客户是属于何种类型的投资者,比如保守型、进取型等。

  按照要求,银行客户经理应该针对客户的风险承受类型,向其推荐适合的产品,比如,对保守型投资者就不能推荐高风险的产品。

  银行人员为了销售更多理财产品,可能会做出修改风险测试表、代客户填写等“简化”手续的行为。而记者从银行界的朋友处了解到的情况更加夸张:某国有银行工作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客户买产品前进行风险测试是必须做的,但是“你要推荐哪种产品给客户,就可以诱导他做成哪种类型的投资者嘛”。

  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位曾经在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工作的理财经理说,在他所工作的银行网点,理财经理会自己先将风险测试表填好一叠,并做出各种类型的结果。“客户来了,需要做成哪种,拿一张喊他签字就行了。”风险测试根本只是以备上面检查的形式而已。

  专家看法

  轻视测试并非成都独有 出了问题银行形象将受重创

  对客户进行的风险测试有无必要?银行忽视风险测试甚至造假,将带来什么后果?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银行迫于经营压力,可能出现忽视风险测试的情况,但从银行到监管层都应该对此加强监管,否则将埋下隐患,整个银行业的形象和未来发展将因此受损。

  “这种情况肯定存在。”郭田勇表示,这反映了银行对理财产品销售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对于风险重视不够。理财本身是一种投资,由于各种产品风险不同,所以才强调对客户进行分类销售。从客户角度来讲,银行的理财客户很大一部分是银行以前的储户,他们把钱放在银行里的目的是储蓄,如果隐瞒风险,很多客户会误以为理财产品是一种收益更高的储蓄。从郭田勇了解的情况看,忽视风险测试的情况并非成都独有,“银行迫于业绩压力,不排除银行管理层对这种情况睁只眼闭只眼”。但是,大批客户都是基于对银行的信任去买的理财产品,一旦出现问题,银行形象将受到重创,因小失大。

  律师提醒

  消费者做测试走不得“过场”

  风险测试对消费者来说重要吗?成都泰和泰律师事务所的李华律师昨日表示,风险测试并非“鸡肋”,反而非常重要。

  他提醒投资者,必须足够重视“风险测试”,毕竟投资理财产品和购买其他实物商品有本质区别,投资者在购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时,必须考虑几个因素:1。选择适合自身的理财产品。不同品种各自的法律特征是不同的,投资人与银行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有着明显的区别。2。树立风险投资意识。“只赚不赔”的理财产品是不存在的,投资人不要轻信“虚假承诺”或“违法承诺”,充分重视投资前期的“风险测试”。3。在签订理财合同之前,应仔细阅读合同内容,防止落入“合同陷阱”。4。妥善保管相关书面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可作为维权证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