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派f2大神刷机步骤:中国伊斯兰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21:29

中国伊斯兰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伊斯兰教也被称为回教,盖因于少数民族回族多信奉之故。伊斯兰教在最初期即已从阿拉伯传入中国,最早的纪录是于大约公元七世纪中叶唐高宗时,穆罕默德的舅父沙德(Sa`ad ibn Abi Waqqas)作为使节出使中国,至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的入华路线有两条,一条是自西亚、中亚,经陆上丝绸之路,从西北的敦煌传入;另一条是自西亚、北非、东非,经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的广州、泉州传入。

伊斯兰教分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宗派,中国的伊斯兰教主要是逊尼派。而中国的伊斯兰教教派,旧教为虎夫耶,与新教哲合忍耶、尕德忍耶、库布忍耶合称四大派别[1]。在回、维吾尔、塔塔尔、柯尔克孜、哈萨克、乌兹别克、东乡、撒拉、保安等少数民族一千七百多万人口中,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因中国伊斯兰教历史悠久,穆斯林散布全国,而主要聚居区则在中国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青海和中国西南的云南。

目录

[隐藏]
  • 1 历史
  • 2 人口统计
  • 3 现在的发展
    • 3.1 中国的伊斯兰教组织
    • 3.2 中国的伊斯兰教教育
  • 4 伊斯兰教的文化
    • 4.1 建筑
    • 4.2 饮食
    • 4.3 书法
    • 4.4 武术
  • 5 著名中国伊斯兰教徒
  • 6 中国民众对伊斯兰教的看法
  • 7 参考文献
  • 8 外部链接
  • 9 参见

[编辑] 历史

西安大清真寺,中国早期留下的清真寺之一
主条目:中国伊斯兰教史

公元651年,穆罕默德死后不足二十年,奥斯曼(Uthman,阿拉伯帝国的第三任哈里发)派遣沙德(Sa`d ibn Abī Waqqās)出使中国,受到唐高宗接见,并允许在广州建立清真寺。唐朝时不少城市都有阿拉伯人、波斯人等聚居。伊斯兰教在7世纪中叶由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传入中原,这些人唐宋时期被叫做“蕃客”。他们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修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伊斯兰教的礼拜寺,并且经营了穆斯林的公共墓地。不过,唐宋时期伊斯兰教的信仰还仅仅局限在蕃客包括土生蕃客中间。当时,汉族人对于蕃客们的宗教信仰还是相当陌生的,在文献记载里往往以敬事“鬼”、“神”,礼“佛”、拜“天”(见岳珂《桯史》、赵汝适《诸蕃志》、郑所南《心史》)去形容蕃客们念经、礼拜等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

唐朝人杜环于玄宗天宝十载到代宗宝应元年(751-762)曾在大食(唐代称阿拉伯为大食)住了12年,回国后著有《经行记》(杜佑《通典》卷193引),对大食人的宗教信仰有一个简要的叙述,并且把伊斯兰教称作“大食法”,穆罕默德称为“摩诃末”,。这是有关伊斯兰教最早的汉文纪录和伊斯兰教在中国最早的汉文名称。

后来宋人越汝适在《诸蕃志》里说的“大食教度”,与大食法是一个意思,都指的是大食人信仰的宗教。宋朝人也称之为“麻霞勿”, 宋朝时伊斯兰教徒促进了中国的航运及出入口贸易,把中国的商品和科技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带到欧洲。在北宋首都开封以及辽国燕京都有伊斯兰教徒聚居。

元朝时有更多的中亚民族在中国定居,中亚各民族是蒙古人划分的“色目人”的主体,在元朝社会中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能够在官府中担任官吏,部份更参与制定历法以及规划当时的首都大都(现今的北京)。伊斯兰教徒被称为“回回”。13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开始,直到整个元代,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细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征发、迁徙到中国来,他们被叫做回回人。与此同时,那些久居东南沿海的蕃客和土生蕃客们,也被称作回回蕃客,成为回回人的一部分。关于回回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他说的“回回”,实际上指的是居住在安西一带唐时称作“回纥”、“回鹘”的人。回回和回纥、回鹘音近,可能是后者的音转、大众语或者俗写。南宋时有人提到“回回”,在含义上除了包括唐时人所说的回纥外,还包括葱岑以西的一些民族。在元代文献里,回回一词大量出现,含义和范围已基本上明确,回纥和回鹘一般指的是如今的维吾尔族人,回回是指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后来,由于大量的回回人在中国经过与汉族以及蒙古、维吾尔等族长期的姻亲交往,相互融合,形成了所谓回族。元代很自然地就把回回人信仰的伊斯兰教称作回回法(见《元史·世祖本纪》),或称作回回户体例(见《元典章·户部》)。同时,也把礼拜寺叫做回回寺,把伊斯兰教教长叫做回回掌教、回回大师。明代仍习惯地沿袭这种称呼,把伊斯兰教称作回回教门、回回教,后又简称作回教。这就是回教一词简单的历史由来。

明朝时有不少著名人物都是伊斯兰教徒,如明成祖时期多次下西洋的郑和。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实施海禁政策,因此断绝了合法的海上的贸易,大大减少了外国人的进入。而在中国的伊斯兰教徒,不少逐渐和汉人融合,以汉话为母语,改为汉姓,不少清真寺亦貌似中国建筑,但这些族群依然保留了不少伊斯兰的传统习俗,逐渐形成今日的回族。但总体上明朝政府对穆斯林采用歧视政策。朱元璋推行民族同化政策,蒙古人、色目人同族不得自相嫁娶的诏令,洪武六年闰十一月颁定《大明律》时,将此诏收入其中,强行推行。与此同时,朱元璋又下诏“复衣冠如唐制”,对蒙古、色目等少数民族的“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

清朝对于不同民族和宗教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康熙四十八年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兵部侍郎鹿佑为《天方典礼》序文中称:“其微言妙义,切实渊深;天机人事,节目井然。……夫然后知清真一教,不偏不倚,直与中国圣人之教理同道合,而非异端曲说所可同语者矣。”礼部侍郎徐元正读完《天方性理》亦称:“言性理恰与吾儒合;其言先天后天,大世界小世界之源流次第,皆发前人所未发,而微言妙意视吾儒为详,……则是书之作也,虽以阐发天方,实以光大吾儒。”

虽然清朝有不少士人开始研究伊斯兰教,翻译可兰经。但当时清朝政府对于伊斯兰教采取较为压制的态度。清朝将西北方的维吾尔族、回族等民族统称为“回疆”。在1856年至1873年咸丰至同治年间云南省有回族人杜文秀起义对非穆斯林进行种族清洗,后被清廷镇压。1862年至1877年间回疆及甘肃等地再次出现叛乱,清廷恐怕俄罗斯会趁机将势力渗入中国西北部,派左宗棠平乱,正式建立新疆省。这两次镇压共导致了五百万汉回平民丧生。

民国时期,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军阀马家军(马步芳及其家族)在西北地方为第一大军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文革期间,伊斯兰教和其它宗教同样受到巨大的灾劫。不少清真寺都被红卫兵破坏。1978年之后,中国政府放寛了对伊斯兰教的管制,现时中国的伊斯兰教稍微有复兴的趋势,在各大城市有不少清真寺以及回族人聚居,而聚居在新疆、甘肃、宁夏等地的维吾尔、塔塔尔等族大部份都信奉伊斯兰教。

[编辑] 人口统计

广州怀圣寺院内的礼拜殿

在中国有十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 回族
  • 维吾尔族
  • 哈萨克族
  • 乌孜别克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柯尔克孜族
  • 撒拉族
  • 东乡族
  • 保安族

据美国 CIA World Factbook 统计,中国大约有1%-2%人口为伊斯兰教徒,但亦有人认为这个统计数字可能偏高。

[编辑] 现在的发展

中国的伊斯兰教主要是逊尼派。比较特别的是,在中国有女性的伊玛目。每年都有不少中国的伊斯兰教徒前往圣城麦加朝觐,2007年大约有10,700中国伊斯兰教徒前往麦加朝觐。

[编辑] 中国的伊斯兰教组织

中国伊斯兰教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管理,在1953年于北京成立,由十个民族的代表组成。

[编辑] 中国的伊斯兰教教育

在最近二十年,中国有部份清真寺及公立学校提供伊斯兰相关的教育,亦有一部份学生在海外的伊斯兰大学升学。

[编辑] 伊斯兰教的文化

伊斯兰教对中国的科技、哲学、艺术、建筑和饮食等都带来不少影响。

[编辑] 建筑

北京牛街清真寺位于喀什附近的阿帕克和卓墓艾提朵尔清真寺

西安大清真寺最早建于唐天宝年间,现存的大清真寺是明朝重建的,外貌近似中国佛寺。

除此之外,在新疆的伊犁、喀什等地都有清真寺,它们的建筑风格则和中东的清真寺较为接近。

元朝大都的建设有伊斯兰建筑师的参与,奠定了今天北京市的规模。

[编辑] 饮食

一包标明符合伊斯兰教规的椰菜包子,江苏省汉口,湖北省,中华民国;1934-1935年。在回民族买肉店外的店牌有“清”,“真”两字,代表伊斯兰教符合教规食物的意思(“清真菜”)。

中国不少城市都有清真菜的餐店,专门售卖符合教规的食物(Halaal),较为人熟悉的是兰州拉面、羊肉泡馍、牛肉米粉、绿豆粉等菜式。

[编辑] 书法

中国有不少清真寺,如西安大清真寺的门柱上刻有对联,外貌似方块字,但其实是由阿拉伯文组成。国内现在亦有一些书法家,以中国书法的风格写阿拉伯字,如米广江先生。

中国境内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与撒拉族,为了教导启蒙儿童学习《古兰经》创制了“小儿经”,以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

[编辑] 武术

主条目:穆斯林武术

维吾尔族有一种接近土耳其风格的武术。而从清末开始,散居于各地的回族人,有不少人练习中国人的形意拳、八极拳等等武术。

[编辑] 著名中国伊斯兰教徒

  • 胡大海,明朝开国将领
  • 郑和,回族航海家。但现有明确证据可表明郑和是佛教徒。然而根据伊斯兰教教义,穆斯林不得有其他信仰。所以郑和的信仰存在争议。有一说是,明政府这样也是为了方便外交和文化交流的作用[2]
  • 费信,郑和的翻译
  • 马欢,郑和的翻译
  • 王袋舆,明朝的伊斯兰学者
  • 杜文秀,马化龙,咸丰同治年间起义的回族人
  • 马德新,清朝可兰经的最早翻译者
  • 刘智,清朝的伊斯兰学者
  • 马坚,民国时期可兰经的翻译者
  • 马家军,民国时期的军阀,包括马步芳、马鸿逵和马鸿宾等,回族人
  • 白崇禧,国民党军官,文学家白先勇的父亲
  • 白寿彝,历史学家
  • 吐赫提·土亚兹(Tohti Tuniyaz),维吾尔族历史学家和作家
  • 张承志,当代的回族作家
  • 侯赛因江,(Huseyincan Celil),维吾尔族伊玛目,现正被中国政府囚禁。
  • 米广江,伊斯兰书法家
  • 马贤达,武术教授

[编辑] 中国民众对伊斯兰教的看法

由于印尼排华暴乱,还包括九一一事件以来和在中国新疆的以东突为代表的极端宗教分裂组织的频繁的暴力恐怖活动,造成相当多中国民众对伊斯兰教徒的印象不好。在中文论坛(如天涯等)上,也有部分网民表示不欢迎伊斯兰教,或者认为伊斯兰教有暴力倾向等等。


[原创研究?]

在汉族传统观念中有祖先崇拜,因此大多数不明真相的汉族群众因传统的惯性思维,误认为穆斯林不食猪肉是出于对猪的崇拜,进而讹传为伊斯兰教的神是猪,或穆斯林不食猪肉是因为猪是穆斯林的祖先。

因中国是农业大国,而猪又是主要的副业家畜,故中国肉食中猪肉远超过牛羊肉(但低于鸡肉)。因而部分穆斯林受环境所迫,被迫按什叶派和《古兰经》的要求食用“不洁食物”,但这却又被一些不懂伊斯兰教规的汉族和回族群众认为是“叛教”。

在通婚方面,一些回族群众中有“回族男子可以娶汉族女子,而回族女子不能嫁汉族男子”的奇怪逻辑,甚至有父母干涉子女婚嫁的事情发生,而全然不顾婚姻法的规定。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中西部,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间的文化碰撞时有发生,有时还导致流血事件,如2008年和2009年新疆出现的暴力恐怖事件。有证据表明这些暴力行为由分裂组织与恐怖组织策划煽动,而不是中国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出现了问题。[来源请求]但也有很多人[谁?]认为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需要调整,特别是取消现实中明显对少数民族犯罪分子过于宽大的“两少一宽”政策。[来源请求]

新疆的部分“疆独”人士的口号“杀汉灭回”,把同样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列为敌人,源自马仲英的回族武装和南疆分裂分子的冲突。但在西北以外的地区,回族多能接受维吾尔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穆斯林。

严格来讲,共产党员应该是无神论者,但有不少少数民族人士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仍以穆斯林身份参加一些宗教活动。

目前中国大陆的绝大多数的一本大学,在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穆斯林传统节日常给回族、维吾尔族等穆斯林少数民族学生发放一定金额的补助金(不属于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