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电器:伊斯兰教虎夫耶鲜门伊玛目--赵德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22:45

伊斯兰教虎夫耶鲜门伊玛目
--赵德礼 

赵德礼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马莲乡(原名硝河城属马莲堡)赵家磨人,他生于道光二年(1822年)六月十三日,归真于宣统元年(1909年)古八月十一日,享年八十七岁。

赵德礼由一个出身贫寒,普通的念经人,从起义反清到升官,均出于他为人善良、忠厚,并能深谋远虑,能言善辩。更主要的“新白太爷”亲口放的伊麻目,受到群众的尊重,有较大的号召力。他的军容整齐,上下团结,上呼下应,但战必胜,赢得清廷的赏识。才落得官居二品,子孙繁荣。宣统元年告成的《固原州志》记:"赵德礼赋性勇敢,劲气内含。同治初为苏提督家良部将,领精选马,步旗队,迭克回巢。积功保记名总兵、提督衔、精勇巴图鲁。今年逾八旬,而精神强固,犹如少壮,亦可见骁健之风已。"他生六子,《固原州志》记名有五人:长子赵生库累保花翎副将、三子赵生禄光绪年武生、四子赵生寿、六子赵生秀均历保把总。五子赵生林光绪监生。现在赵氏六、七代包括亲门共有四百多人口,仅他后辈就有130多口,今住赵家磨、赵家口子、阳洼等地。

赵德礼念经出身,人称"赵满拉",以农为业,家庭贫寒。适逢伊斯兰教虎夫耶鲜门"新白老人家"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来这一带传教,每到之处赵德礼都往来伴随。古历九月初五日途经风台山时,忽北风扬雪大作,赵德礼身穿一件老兰布长衫,是借用前庄鹁鸽泉一姓马的,被主人挡住要去。当时赵德礼既羞又冷,跪在新白马前祈求"光阴"(生活)。新白见他如此状况,叫他面向西跪下,脱下自己的袍披在德礼身上,新白在马上做了"嘟哇"后说道:

你命得坐二品官,带回银子一万三。

十二年后率兵马,官府威逼受招安。

子孙后代无穷尽,赵家口子是家园。

又命为这一代的"伊麻目",为教下料理教务。果然赵德礼以后做官积银,实现新白的预言。当时由于清朝政府腐败,国弱民穷,对内除压迫汉族人民外,对其他少数民族更加残酷地进行镇压。并采取卑劣的手段挑拨民族关系,制造回、汉仇杀。人民不得安居乐业,全国各族人民对清朝的残酷镇压,横征暴敛,早已不满。于是各地各族纷纷组织起义,反对清朝的浪潮风起云涌。西北各省一些地区,因受太平天国的反清及云南回民杜文秀起义的影响,反清起义也同时出现。

同治初年,太平军陈得才、赖文光部队从湖北进入陕南汉中,分兵进攻甘肃两当、徽县、成县,攻破武都给西宁回族起义和陕西渭河南北回民起义的鼓舞很大。因此清地方官员宣传说:"西北回变和云南回变的杜文秀互通一气,勾结长毛军(太平军)骚扰西北"。申报清廷,出动大军镇压回回。同时派出军队驻扎在靠近回民居住的乡镇,形成包围之势。地方劣绅恶棍大办民团,兴风作浪倚势逞凶。严防回回造反,并常借搜查匪类为名到处肆行讹诈,抢劫财物,奸污妇女,无恶不做。民众称之为"明团暗匪"。民团还用"鸡毛传帖"四处煽动宣传,在传贴上写的是"要除大害,杀回杀回,起土三尺,斩草除根,永不叫生。一寨连一寨,把回子赶出西口外。回民发现如此恶毒的传单和清军、民团的抢劫屠杀行为,无法忍受,遂不分教派村村串通,联合造反。也对抗的提出杀"囊尕""保回保教的口号,进行发动。固原的纳三、海原的田成吉、预旺的马兆元等,集合各地回民起义。更有号召力者是哲赫忍耶第五辈教主马化龙,他于灵州起义,领导着一支较大的反清军,并授意哲赫忍耶第二辈教主穆宪章侄孙穆生华于莲华城起义,反抗清军,打击民团,攻城陷堡。

在这遍地燃烧反清火焰的时候,同治元年冬,固原州属硝河城滥泥滩回回苏家良揭竿而起。其人乃脚户出身,武功尚好,以贩粮维持生活。据传一日凌晨赶脚去固原贩粮,行至硝口沟忽见一星星落人其怀,同行者数人共睹。迷信说法:"将星落怀,必成大事。"自己信以为真,于是在没有任何行动计划和组织的情况下立志造反,只为反清、防汉,他号召这一带回民起义,当时陕甘宁各地回民纷起响应,声势日益扩大。

苏家良祖辈原系鲜门门宦教徒,又是赵德礼的好友,起义前联合过德礼和赵万成。因此,二赵号召鲜门教徒响应起义,形成一支几千人的反清起义军。迂回于隆德、静宁、会宁、海城、同心、固原和平凉一带,劫富济贫,抗官兵、杀民团、攻城破寨。

同治四年六月以来,清军雷正绾、曹克忠会攻金积堡大败,雷兵退预旺城、曹军退盐茶厅(海原)。苏加良、赵德礼率起义军乘机攻曹部于红羊坊。曹克忠闻报亲自率兵出阵与苏家良交锋,幸喜苏家良用矛竿将曹克忠打落马下,但却未杀,反而扶之上马。曹问家良:"为何不杀?"家良回答:"我看你是一员好将,杀之可惜。"曹克忠很是感激,借机要求退兵驻守硝河一带,官兵不犯,并说愿申奏朝廷保封为总兵,保封赵德礼、赵万成为参将,其它部下均有官位。家良提出官兵若不来侵犯骚扰百姓,杀害回回,我们愿退到硝河城,互不侵犯,能使百姓太平。就这样草率的达成了协议。

其实苏家良有近三年的战斗经验,对当时的起义情况掌握得很清楚:前面有莲花城起义的穆生华彻底失败后退往金积堡;固原起义军守将张保隆叛变投敌,配合清军雷部攻陷了固原州城;赫赫有名的陕西回民起义领导人赫明堂阿訇,被清军的诱降阴谋所骗,为雷正绾招降,安置黑城子。这一系列的事实,使苏家良有惧清思想,又感自己势力不足,若杀了清廷主将,日后倘胜其不过,定遭所害,故家良对曹并非不杀,实为没敢杀,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从此苏家良兵退硝河城,二赵兵退马莲,各守本土,这一带当时成为"抚局"区。担他们仍未放松警惕,而暗里购买马匹,打造军器,防备清军背信袭击。在这时曹克忠,不时派人秘探苏、赵行动,并以试探手段,向苏、赵要粮千石,借口抚恤所安百姓之用。为应付局面,苏家良派当地富户,一贯效忠清廷的太学生苏上达之堂弟苏登荣(花翎副将)和赵万成押粮五百石,送往曹克忠营。据《固原州志》记载:"行至夏家寨忽遇巨匪马才棕率贼剽劫,遂约截堵追捕数里,身被数十创,力既不支,荣曰:'生不能报国,恨也。成曰:'吾虽死,奈有老亲何?'乃北向叩首,仰天大呼,竟同殉于阵。其仆沙五九子瘗其骸,亦刎于墓侧"。 

赵万成之死使赵德礼失去了一膀,对苏家良的起义军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就在这个时期,灵州方面反清军领导人马化龙接受了清宁夏将军穆图善的招抚。马化龙为了保全自己实力和当地回民的利益及陕西逃来回民的安全,妄想得到一个太平安定的局面,向清廷倡捐数万两银子,数万石粮食,并曾配合官府扑灭了宁灵一带零星的反抗活动,因此受到穆图善的赏识,被赏加提督衔,改名马朝清,以作他向清廷效力的报酬。这一事实对苏家良又增添了胜不过官府的看法,完全丧失了反清信心,故去固原瓦亭向曹克忠请求彻底投诚,听从调遣。曹克忠借此机会为报不杀之"恩"真的赏加苏家良为总兵,赵德礼为副将。更为便于"调虎离山"同治七年苏、赵被离调本土,随曹克忠进攻张家川,先后转战狄道、华亭、巴燕戎格等城。累立"战功",得到官府的赏识。从此以后这支反清起义军被逼变成了镇压回回起义的帮凶。同年进驻秦川,在陕西回民反清军进攻徽县时,苏家良二子苏舍而巴被杀。"……陕回窜攻徽县,遂举队袭追。至泥阳镇,舍而巴出入锋镝获胜,复追贼踪,抵下店子草滩,马足忽蹶,贼乘机回矛刺之。殁于阵,时年二十有八而同时殉者尚有张守寅、鲁家祥。"(《固原州志》记)。

同治十年金积堡起义彻底失败,马化龙被杀害,整个宁夏地区回民反清斗争结束,同年八月左宗棠进驻安定(今定西)后,提升苏家良为肃州镇中营游击,赵德礼为总兵。不久暴发了著名的太子寺之役。左宗棠为了镇压河州回民起义,调集大量军队企图一举消灭。同时也从肃州调来苏家良,借苏之勇"以回攻回。"因太子寺反清军有着坚强的防御工事,清军企图未逞,反被打得大败溃逃,仅提督、总兵以下将官死了数十名。苏家良全身中创多处,命亡在这次战役中,《固原州志》为其立传曰:"苏家良字翰臣,素性刚毅,体貌雄伟。同治初以回乱慨然从戎,随征河湟、安南间,身经百数十战,迭克狄道、渭源、华亭西、张家川、巴燕戎格诸名城,一时以骁将称。大吏叠存记铭提督、法什尚阿巴图鲁,特赏黄马褂。历官肃州镇中营游击。加一品封典。"

苏家良长子苏国宝任花翎游击,居官巩昌,在伏羌县郭家楞阵亡。听说苏家良还有后裔,未知住所。

在太子寺战役中赵德礼未曾随军,仍驻守肃州、军队完整。继任苏职为肃州提督。同治末年调到巩目,七、八年未动。他在投降清廷以后,很少亲自出阵镇压回民义军,从未亲手杀过一个人,并暗里教育部下:"造反者多是回回,穆民是一脉之根,无辜杀害穆斯林是有罪的。你们在打仗时尽量想法将他们赶跑就是了,不要趁人之危,随便杀人。他们和我们在起初是一样的。"这也许出于他的民族感情,和伊斯兰教以善为本的原因。

他自投清后官至总兵提督,以二品奉禄为官十多年。光绪七年(1881年)告老辞职,多年积银一万三千两,还娶巩昌一个汉民女子为二房妻室,所生一子赵生寿,排行老四。从此安居故乡赵家口子。在家脱离公务,安心办教,行使"鲜门"伊麻目的职责。

赵德礼告老回乡,年近花甲,致力办教,他"尔林"欠深,但对他的"穆勒师德"--新白亲口赐福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十分虔诚。生前嘱咐他的子孙后代要辈辈忠于鲜门,若有中途变节,反面教门者,是的实的"卡弗勒"(不信教者),永受"多则赫"(地狱)之苦型,也会把先人送进"火狱",不能承认是赵家的后代。所以赵氏后裔四百多口人至今为鲜门教下。

赵德礼不但是鲜门的虔诚信徒,而且善于团结各教派,对其领导人也很尊敬。如光绪八年哲赫忍耶第七辈教主马元璋愿望安居沙沟重兴该教,但清廷不释前嫌,总以叛逆相待。德礼见此情景慷慨联合回、汉民众中有名望人士一百多人,向清政府上奏具保,保状内言:"沙沟有一马善人,教善民良务庄农……"(保状由其曾孙赵明智保存"文革"时才烧毁)协助马'教主顺利的落业于沙沟,因此马元璋很感激。宣统元年古八月十一日赵德礼去世,当天六子赵生秀去固原挂马沟拱拜请鲜门教主"站礼"。此时已是第五辈教主鲜林柏掌教,他嘱咐生秀回去"到十三日中午自有人来站'哲那则'(给亡人站礼),你们将'埋的'(尸体)抬出等候。"生秀只得奉口唤而回,对众言明情况,多数人半信半疑。十三日中午将亡人抬出不久,巧逢马元璋教主外出传教,乘一辆马拉轿车途经于此,该坊鲜门教民去请。呈禀:"我们老人家(林柏)有口唤请您给赵大人站礼。"马教主高兴地说:"我们是同一条根,而赵伊麻目为我们出过力,万样事情总归真主口唤,我理当去送,以表报答。"于是马教主到场给赵德礼站了"哲那则"。鲜门教下都很高兴,留马教主住了一夜。人们对两个门宦的互相尊敬,团结谦逊,几十年来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