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窖壁画图:关于婚姻的感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43:35
  一个被人爱的人,变得越来越坏,脾气也越来越糟,吸引人的特性又日趋平淡,难道这种情况还少吗?再有,平淡无味、日复一日地生活摧残了爱情的诗情画意,这种情况难道还少吗?还有,长期共处产生的习以为常的感觉往往会把爱情窒息。毫无疑问,当你习惯于一个人的某些品质,即使是最为优秀的品质,它们对你来说不再是不同寻常的了,也就再激不起崇拜尊敬之情了。大凡对人的吸引力来自一种神秘的感觉,当一切不再神秘,那末对你的吸引力也就降至零了。而此时,人与生具有的好奇心自然会驱使你把注意力转向别处,所谓移情别恋就是这样发生的。
  屠格涅夫用富有诗意的笔触描写了爱情的神出鬼没:"爱情啊!它的一切都是神秘的:它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又如何消失。它时而突如其来,是那么确定无疑,犹如白昼一样令人快乐;它时而又像灰烬下面的炭火在阴燃着,当一切都被烧毁时,它又在心中燃起熊熊火焰;它时而像蛇一样钻进心房,时而又突然逃得无影无踪。"屠格涅夫的这段话,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那首流传一时的歌:
    与神秘莫测、生性好变的爱情相比,婚姻则显得是那么老态龙钟、固步自封。它的特权就是在爱情那脆弱的沙丘上建造世界上最庞大的城堡,把被爱情俘获的男女囚禁在婚床上。婚姻作为一种形式,它惟一所关心的只是男女双方是否出于自愿,至于这种自愿是建立在什么的背景上的,它从不过问。而爱情作为两性之间的实质性内容,它需要的是不断地发展,永远不会停止在原有的水平上。就像伊本.哈丝姆所言:"我们任何时候也不会喝够亲近的水,我们越喝越觉得口渴。"男女双方对于爱与被爱的渴望总是无止境的,它在这一点上熄灭,必然会在另一点上再燃烽火。形式与内容的这种永恒的矛盾,总是那么无法和谐,或是形式将自由的内容窒息,或是顽强生命力的内容挣脱形式上的樊篱,重获新生。
  爱情是可以感知,可以确认的,而且多半靠直觉,它悄悄地来,轻轻地拨动人的最微妙的心弦,使人迷醉;它又悄悄地去,把迷醉的男女遗弃在压抑的婚姻之中。它使人感到一种难以捉摸的怡然自得,进入非理性的心理涅縏境界,于是恋人们在燃起希望的同时,又满腹愁怅,在引吭高歌之后,又萎靡叹息,在欣喜若狂之后,又茫然若失……甚至男女双方在相得益彰的"幸福美满"的情况下,汹涌的、炽热的激情也会戛然而止。为什么爱情之花会凋谢?为什么爱情的火炬会在瞬间熄灭?为什么节日般的欢乐会变得平淡无奇?是哪个恶魔用他那件黑色的斗篷遮住了人们的眼睛并悄然无声地熄灭了幸福之光?难道爱情本来就是转瞬即逝的昙花?有位前苏联作家这样写道:爱情是如此娇嫩,有时温存也会使它受到伤害。寂寞逐渐腐蚀着爱情的发光组织,这时就会产生淡漠,接踵而来的是失望。爱情的金色透明的光焰会像童话里讲得那样,迅速地暗淡下来,美好的兴奋心情将不知不觉地被烦恼的沉重阴云所取代。
  然而,即使是最娇嫩的鲜花,只要有适宜的环境,也该能常开不败,因此,我们只能问婚姻,你给爱情之花提供了什么样的条件呢?寂寞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婚姻从不回答人们的疑问,我就是这个样子,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只有你们适应我,顺从我,才有生存的可能。婚姻需要理智,它要解决的是现实问题,而不是精神愉悦。婚姻本身就是由一连串的实实在在的琐事构成的,它们看得见、摸得着,不需要想象,只需要行动。适者生存,在婚姻的王国里,任何不确定的情感都找不到生存的空间,任何浪漫的想象也不会有余地。
  婚姻给男女双方提供的只是一张设计图纸,没有色彩,没有立体感。而爱情从来就不是个合格的建筑师,她生性多变,而又随心所欲,同样能呈现出无数种方案。今天想这样,明天想那样,什么样的方案都想试试。可婚姻的工期不允许它三心二意、朝秦暮楚,悲哀就在这里。
  如我们所知,结婚后的男女在感情上都会发生一连串的变化,而婚姻只是将两个活生生的人固定在一起,并没有把相爱的双方的感情一并固定下来,这就注定婚姻与爱情一开始就是矛盾的。婚姻使两个人安定了下来,共同组织了一个家,从此固定不变;而爱情却因为没有得到固定,而处于东游西荡之中,或是在婚姻中日渐萎缩,或是在婚姻之外开辟"第二战场"。婚姻指望着游手好闲、飘浮不定的情感去维系,而以自由著称的情感却从不愿意受职责的连累,或者逃避,或者熄灭。
  在婚后的日子里,男女双方对感情需求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如果双方不能及时地关注这种差异,那么,由情感危机将直接导致婚姻的危机。一般而言,男人对于异性的渴望来得快,去得也快,而女人总是较之男性要滞后,当男人的欲望之火已经熄灭,而她正处于欲望的巅峰,这种"时间差",常常使女人感到情感被冷落,而认男方感到厌倦。女人会因为男人没有理会她的一件新衣、她新做的发型而感到委屈,但使她感到难堪的是男人并不关心她的精神本质,她的知识、习惯、情绪、兴趣等等;而婚后的男人只是希望妻子表现出对自己的足够尊重,并为他准备好丰盛的晚餐和整洁的床铺,其他一概使他厌恶。婚姻大事已完成,使男人结束了一件任务,开始把身心更多的投入的外部世界-工作、事业、交际等等,男人做事从来就是十分理性而又有计划,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有如狗熊掰棒子;而女人却总是喜欢把什么事情都混在一起,她更关注家庭气氛的营造与体验,她也说不清自己要做什么,又什么都想得到……  情感的深浅是从来没有坐标的。"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也真,我的爱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情感是一个不确定的变量,是世界上任何量具都无法测量的,一切只能凭感觉。在这方面,女性以其独有的敏感与细腻对感情的变化反应最为敏捷,而男性则较为麻木,直到妻子夜晚偷偷哭泣时,丈夫们常常不知道她们因何哭泣。也正因为情感的深浅莫测,给婚姻中的男女造成了无所适从的感觉。你说我爱你还不够,那你能告诉我究竟怎样爱你才算够?谁也答不上来。此时,失望与委屈往往会同时产生。当作丈夫的自以为已经付出了一切,可妻子却依然觉得相距甚远。那么,丈夫只能心灰意冷,连从前的努力一起收回,从此不再做那屈尊的事。在情感上同样存在热胀冷缩,而且其胀与缩的反差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婚姻中的人,又有几个能经受得起这份折腾?
  夫妻间常常会这样评价对方:好起来好得让人受不了,坏起来坏得让人受不了。情感就是这样,时好时坏,时深时浅,时左时右,忽明忽暗,忽冷忽热,忽长忽短……婚后的人们常这样假设:要是他(她)总能像谈恋爱时对我那有多好啊!做梦,那是不可能的。被拉直了的橡皮筋总是会缩回去的,除非它断裂。而婚姻的加固需要的是钢筋水泥……理性、责任,反复无常的情感只能使婚姻随风摇动。谁能说得清,这是情感的失职,还是婚姻的不幸!
有人说,情感就像春天里的笋,若是有石头压着它,它就从别的地方长出来。要使婚姻牢固,仅仅靠情感去维系是不够的,更多的是要靠共同的生活目标、共同的道德标准,以及对彼此的认真负责。不要让婚姻像石头压笋一样压抑情感,而是要尽量拓宽婚姻的空间,给情感提供回旋的余地。

婚姻犹如汪洋中的一叶小舟,既需要夫妻两人齐心合力划好桨把好舵,还需要注意它的承受力,超负荷势必导致灭顶之灾。婚姻首先要求当事双方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它就意味着婚姻不仅仅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享受,而且伴随着沉重的负担。婚姻所带来的责任如果超出了夫妻双方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精神承受能力,那么,小舟将很快被巨大的海浪所吞没。
  思想家罗素这样分析说:"在现代婚姻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困难,那些最能意识到爱的价值的人对此感受最深。爱会发展,只要它是自由和自发的;如果认为爱是一种责任,它就会被消灭。如果有人说,爱某某人是你的责任,这无疑会使你去恨他或怨他。如果把爱情和法律联系在一起,婚姻就会变成两头落空的事。"
  人总是为了享受愉悦与甜蜜才去爱,而不会是为了增加负担累赘而去爱,在这个问题上,如同我们从社会上司空见惯的其他所有事情一样,毫无自私自利去勇挑重担的事情,是难得一见的。比如当官,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打破脑袋要个一官半职?盖因为官能带来的好处用十趟火车也拉不完。如果当官真正能回归到它的本意-人民的公仆、勤务员,为老百姓埋头拉车,你看看还会有几个人愿意去当这个官?为什么官场之中有"肥缺"与"清水衙门"之别?还不是因为有油水可捞?这是妇孺皆知的事,也是不争的事实。婚姻也一样,许多热恋中的人们无不是怀着对婚后生活的美好想象而踏入婚姻殿堂的,遗憾的是,事与愿违,这里比"清水衙门"还要清贫,而责任却似发育中的孩子越来越大。这种权利与义务的反方向发展,使得婚姻之舟日见不堪重负。
  诚然,家庭也给人们带来过不少欢乐,尤其是结婚之后的头几年。婚姻激起人们的新的力量,发展了他们过去所没有的特性,使男女双方发现了生活的新大陆,使他们对别人承担起新的责任。然而,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经济独立核算单位,限制了人的活动,使人与外部世界处于另一种关系之中。习惯和日常生活负担改变着人和人的感情。一个人结婚成家以后,他的整个生活结构也随即发生了变化,他开始首先真正地感到自己物质上的不自由。物质上的需要,家庭的操心事,生活琐事在他的利益中占了越来越大的位置,他的生活仿佛一下子来了个急转弯。这样的转弯改变着一个人的整个心理、整个内心世界,它会与繁重枯燥的家务影响一起削弱、熄灭人的感情力量和爱情的全部。只要家庭还是一个经济单位,只要家庭负担还没有消失,它们便会对人的整个面貌,也会对人的爱情起巨大的摧残作用。也许,只有全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婚姻才会真正成为恋人们充分享受的乐园。
  特别是现阶段的中国,人们普遍的开始追求享受,而经济基础的疲软,使得许多婚姻的当事人必须日夜为经济费神,得整天与柴米油盐酱醋打交道,与洗不完的脏衣服、做不完的家务为伍,还得一把屎一把尿地带孩子,侍候暮年的老人,陪着笑脸应酬来往的亲朋好友,个中的辛苦与烦恼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表述出来的。如果以为只要有了爱情,这一切枯燥乏味的琐事就会变得让人轻松愉快,那只能是幻想。新一代青年夫妇,婚前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既不会料理家务,又不知道如何与人共处,而婚后那一大堆事情都得从头学起,日子一久,难免对此困惑:结婚难道就是干家务、养孩子?这大概也是青年夫妇离婚率高的原因之一。没过两年夫妻生活,就把他们吓回去了:妈呀,结婚原来要付出这么多!在众多的责任和义务面前,爱神的力量大为逊色了,更何况爱神是从来就没有责任这个概念的。现在有一些较为明智的年轻夫妇,开始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要孩子的二人世界,这倒是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婚后的负担。但依我之愚见,没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完整的家庭。
  婚姻之中的杂事大多是你必须去做,而并非你乐意去做的事情,从事一种并非心甘情愿的事,足以增强它所带来的疲劳感,对此的抵触情绪也会日见高涨。超脱责任和义务的婚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有在柏拉图的理想王国里才存在,在那里,婚约只缔结一年,一年后便进行轮换,人们通过抽签选择丈夫和妻子,孩子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刚一出生,就被送到社会儿童保育院扶养,而夫妻所要做的就是尽情地寻欢作乐。柏拉图之所以突发异想萌发出这个理想国,大概也是因为深感婚姻给相爱的人带来的责任与义务已远远超出了肉体交流的愉悦。然而,他的这种理想,不过是一种漫无边际的空想。
  婚姻之中最沉重、最旷日持久的责任,莫过于对配偶的责任。这不只是对他(她)的某些方面负责,而是对他(她)的所有一切负责。因此,在婚姻这个天地里,越是有责任感的人就越是痛苦和疲倦。人们常常把那种只在一起同居而始终不结婚的行为,指责为不负责任的行为,这并不过分。对对方负责,这是一件最艰难的事情,一个人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只要是自己选择的,那就得担负责任,大多数人对此并不推辞,对对方负责就不同了,对方是一个与你平起平坐的人,他(她)所作出的决定并不由你来操纵,而他(她)所作出的决定后产生的后果却必须由你来负责-这叫夫妻连带责任。所以我常说,一个人的幸福如果有两个人来分享,就会使幸福减半;而一个人的痛苦如果有两个人来承担,则痛苦就会倍增。比如,你娶了一位女军人为妻,有一天她对部队的严整生活厌倦了,想享受地方上女孩子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不管你反对还是同意,她都闹着要复员转业。可一离开部队,工作却没有了着落,她开始心里发慌,成天催着你帮她找工作,而且常常你所认为不错的工作可她偏偏不满意,怎么办?你还得继续帮她找,一直找到她满意为止。这时丈夫就十分痛苦:你在部队里干得很好的,闹什么转业呢?既然你自己丢弃了饭碗,自己再去找回来呀……这么想没有用,她的事就是你的事。职业是如此,其它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对方的健康、前途、爱好……这些都会成为你的责任。如果你赌气,想逃避自己的责任,那么,你不但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而且还会有丧失再次负责的机会-他(她)找能对自己负责的人去了。
  对孩子负责,这是婚姻中又一个沉重而近乎于累赘的责任。对于夫妻双方来说,通常情况下,新生命的诞生都是一种无意的行为,尤其是在今天计划生育的政策之下,要什么样的孩子似乎由不得夫妻去选择,只能听天由命,假如双方一心想要个男孩,可生下来的却偏偏是个女孩,怎么办呢?不管你是否喜欢,养育这个小生命就是你们夫妻双方的共同责任。这确实是一种无情的责任,有此,夫妻双方将一直为履行这一责任而劳苦、而奔波。甚至在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出现子女状告父母的法律诉讼,像先天畸形,孩子会控告父母酒后行乐造成灾难,如此等等,似乎作为父母的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是在减少,而是在无限制地增加。夫妻双方必须对孩子的健康、身心发育、受教育,以及之后的工作、成亲负责,父母对子女的责任是天职,是一个无限量的责任,不管你付出多少,都很难说是尽心尽职。尤其今日中国大众对子女的教育关注程度,可谓天下无比,即便你比别的父母清醒,也不能不随波逐流,否则你的孩子就会比同龄人差一大截,为此,做父母的不但要自己投身于竞争,还得帮助孩子参与竞争,这确实是一种恶性竞争,也是你无法逃避的竞争。别人的孩子学美术,你至少也得给孩子报一个绘画班;别人的孩子学钢琴,你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音盲"……于是乎,这个班那个班,不仅要消耗你大量的精力,还得支付一笔昂贵的学费。目前请个钢琴教师,每小时就得支付80~120元,可谓世界上同等收入情况下最昂贵的学费了。1997年12月15日、16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播出了一个名为"陪读"的节目,父母俩为了孩子学钢琴,双双辞去了原先的工作,到孩子学钢琴的所在地"陪读"。这样的事情在今日中国中决非个别,"望子成龙"的父母心可见一斑。物质上的付出或许还是小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付出,帮助孩子复习功课、照顾日常饮食起居这些都算不了什么,最沉重的负担是牵挂。只要是孩子不在你身边的时间里,你无时不刻地挂念着他,孩子是否安全?是否被人欺负……总是萦绕在你脑海里,挥之不去。孩子成了你的"尾巴",时时刻刻牵扯着你,让你自由的感觉扫荡一空。有一回我临时有事需要出门,只好把6岁的女儿一人留在家中,等我办完事回家,孩子哭着对我说:"爸爸,这么长的时间我一人在家好害怕……我渴了,也没水喝……"当时我觉得自己好像是对孩子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为了孩子,你得牺牲一切。
  对家庭负责,这是结婚后首先必须学会的一个常识。男女双方一进入家庭,角色就发生了变化,再也不是父母跟前任性的孩子,一切都得围绕家庭为中心运作,工作、业余时间的安排、饮食习惯……都得无条件服从于家庭,家庭的利益成了夫妻双方最高的利益,照顾年迈的老人,亲戚间的迎来送往……会弄得你很累很累,正如美国新闻记者比尔斯所说:"婚姻,是一个小团体,包含一个主人,一个主妇,而且是两个奴隶,就这么两个人。"婚姻之中的责任二字,压得夫妻两人直不起腰、喘不过气来。面对这无限的责任和有限的承受能力,人们开始怀疑自己为什么要冒这个险?我为什么要结婚自寻烦恼呢?
  确实,单身时的生活是让人留恋的,尽管缺乏温暖与安全感,可那是一种只需要对自己负责的轻松自在的生活,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用不着为别人牵肠挂肚。婚后的日子就不一样了,一下子由主人变成了家庭的奴隶,像是蜗牛一样背负着沉重的壳。一个人对家庭的责任感越强烈,痛苦便越多。在这一点上,大多数做丈夫的都会深有体会。女性的特点似乎从来就缺乏对责任的感知,而且她们也总是主动地把家庭的重担推到丈夫的肩上,认为自己柔弱的肩膀不可能去担负什么责任。有人说,责任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作为动力,它能时刻提醒你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甚至迫使你创造出奇迹。作为压力,它总是不顾你的主观愿望,如数压在你身上,哪怕是把你压垮也在所不惜。
  超脱责任和义务的婚姻是不存在的,想要逃避责任,必定给婚姻带来灾难。但我总是觉得,责任再重,只要夫妻双方能形成一种合力,不就可以化解那不堪的重负了吗?同心同德,对于婚姻是十分重要的。

婚姻既是一个生产单位,又是一个消费单位。对于大多数婚姻家庭而言,生产的不足与消费需求之间的膨胀是始终存在的。在婚姻之中,爱情总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因而,它始终不可能摆脱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微薄收入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当这种冲突发展到不可调和时,夫妻双方也只好望情兴叹了。
  在中国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盛行"上层建筑决定一切",治国是如此,治家也是如此。过多地相信精神的力量,而忽视或者根本是无视物质的发展,这种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使不少人步入婚姻的误区。男女相悦,以为只要有了爱,就"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爱情可以创造出奇迹。殊不知,爱情离开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也就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经济危机而导致夫妻反目的事情,我们听得还少吗?
  事实上,婚姻是一个最大、最永久的消费单位,夫妻双方如果只注重性爱的享受,而不善于管理财政,那么,入不敷出的尴尬境地,常使爱情生畏。从理论上讲,家庭理财应量入为出,但这在当今攀比成风的社会里是很难做到的。单凭结婚办喜事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新房的陈设、婚礼的庆典、家用电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少了什么都不成其为家。这些东西全凭小俩口自力更生,谈何容易?东借西凑,好不容易把婚结了,旧账未还又添新债-一个小生命又降生了,他是夫妻俩最大的"债主",足以需要夫妻双方花毕生的心血来偿还。这些我们姑且都按最低消费档次安排,那婚后日子里夫妻间感情的增加、维持,更是离不开经济二字。说是"谈情说爱",现代的"爱情"又有几个是凭空谈出来的?现代人追求的东西可多了,什么"结婚纪念日"、"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甚至有的小夫妻还搞什么"初吻纪念日",这些"盛大的节日"的庆典活动,离开了经济是办不成的,夫妻间增进感情也离不开小恩小惠,小至领带衬衣,大到珠宝首饰,反正必须有点"意思"才行。如果你因手头拮据,打算"过一个革命化的节日",那对方的脸没准拉得比抻面还要长。有人或许说,难道爱情的价值还抵不上一个金戒指嘛?这要分什么时候,婚前或许可以凭着爱忘记一切,婚后可不行了,哪怕是头牲口,你还得给他喂草料呢,更何况是人类最美好的爱情呢?
  关于夫妻间怎样增进婚后的感情,专家们的说法几乎都差不多,不外是经常一起外出购物啦、看场电影啦、郊游啦……这一切东西不都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么?更不用说出国旅游、打高尔夫球了。我承认,这些活动都是对增进夫妻感情有益的,但未必是每一对夫妻都能做到的。毕竟我们还只是个低收入国家,谁不想夫妻双双经常看个电影、欣赏一场音乐会?可时下的收入,恐怕不吃不喝也进不了几次音乐厅。而开放使人们的眼界大为开阔,夫妻俩想实现的目标多了去了,到头来却难得有几样能实现的。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要想从容应付变化,就得有经济作后盾。
  有位妻子发牢骚说:"我丈夫时常埋怨我一结婚就变得邋遢了,既拿不出手,又激不起性欲。美还有谁不会呀,合体的进口高级时装、美容院的修饰、外加高级化妆品……可钱从哪儿来?我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去趟美容院的。"
  这些都是现实问题。一般来说,相对宽裕的经济条件,能使夫妻间感情较为稳定,如果总是囊中羞涩,就免不了为了经济上的事而发生纠纷。这是不是夸大了金钱的作用?我以为不是,古人云:"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人的道德水准、荣辱感无不因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贫困通常是战争、械斗的根源。家庭生活中,贫困通常是夫妻吵架、甚至离婚的重要原因。要使婚姻走向稳定,消灭贫困是重中之重。
  爱情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婚姻就像一辆永不停歇的马车,既需要悉心地维护,也需要不断地给它加油。普天之下的有情人,若不考虑到这一点,不是呆子,就是疯子。有人说,爱情不是金钱的奴隶,一旦变成了奴隶,你就会蜕化成羔羊,金钱也马上变成了猛虎。这话既对也不对。从理论上讲,爱情应该是超然物外的逍遥派,一旦屈服于金钱马上就变味。但是,我们必须纠正一种看法,不要认为一谈钱就是庸俗,爱情也好,婚姻也罢,本来就是一件俗事,非要说得那么高雅、让善男信女想入非非干嘛?我始终认为,有了钱才会有婚姻的幸福可言。不信你试试,即便你们的爱情比海还要深,一文不名,既无住房,又无婚床,你们还怎么爱?婚姻就是生活,消费是婚姻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既是负担,也是享受。爱情与金钱的关系,并不是猛虎与羔羊的关系。尽管有为了金钱而出卖爱情的说法,但凡是可以用钱买到的东西就不可能是爱情。在婚姻中,爱情与金钱是相辅相成的,缺乏一定经济支持的爱情总是很难持久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说爱情是巧妇的话,金钱就是米,离开了米,最能干的巧妇也无能为力。
    婚姻美好的生活,是每一对步入婚姻天地的男女所执著追求的。美好的生活是什么?物质上的富足固然不是全部,但对于一个急于脱贫的人来说,这就是全部。世界上没有人为了过清贫的生活而去结婚,毕竟贫困就没有幸福快乐可言。有人常搬出这样的例子:当年我们吃糠咽菜,生活得不也很充足吗?关于这一点我相信,但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吃糠咽菜闹革命的目的是什么?难道还是为了吃糠咽菜吗?对于美好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是天经地义的,缺乏了这种追求,社会就不会进步;婚姻中的双方缺少了这种追求,婚姻就会瓦解。有多少对夫妻含辛茹苦,不就是为了安一个舒适的家吗?为了这份追求,双方无时不刻地做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梦……别墅、轿车、多媒体,要办的事情多着呢,可到哪一站才是个尽头呢?难道,婚姻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这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而忙碌一生吗?
  凭心而论,我有时也觉得为了追求物质生活一天到晚累个贼死很没意思,总想什么时候能停下来歇一歇。在婚姻之中,难道就没有别的追求了吗?然而,在按劳分配的日子里,离开了劳动,任何美好生活都只能是空想。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家庭来说,致富的魅力远远大于其他任何诱惑。从婚姻的本意上讲,男女双方走到一起靠得是爱情,或者说是缘分。但如我们所知,爱情是一个不负责的"天使",它不会给男女双方提供温暖舒适的婚床。于是,婚后的人们就不得不为此而紧张忙碌,而且这份辛勤劳作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婚姻中最大的困难可能就在这里,一方面婚姻生活需要充分的物质滋养,使生活变得其乐无穷;另一方面,微薄的收入总满足不了婚姻的所需。有人形容婚姻生活是个黑洞,多少钱也不足以填满它。明白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既然我们知道这是一项无休止的运动,而生命总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的目标也就只能放在我们所能达到的那些事情上。离开了现实的经济条件,一味地向高标准看齐,只能使婚姻背上沉重的负担。婚姻要承受的压力已经太多太多了,如果我们能在物质的追求上给它减轻一点压力,婚姻的生活就能轻松许多。
  但是,要处理好这种关系是很不容易的,别说目前我们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300美元,即便是人均国民收入上万元的富裕国家,那里的人们依然在为了金钱而奔波,夫妻间为了经济上的分歧而反目。这又是一个矛盾,夫妻间追逐经济利益的本意是为了婚姻生活的幸福,可醉心于对金钱的迷恋,就会使人忘却了本意,变成为金钱而生活,于是而忽视了感情的交流与培养。因此而造成的悲剧同样是司空见惯的。因此,常常有人很委屈:"我拚命地赚钱还不是为了这个家吗?"
  婚姻中就是这样,你不去赚钱不行,你光顾赚钱也不行。这中间的分寸又让人怎么把握?就像我的一位朋友所说的:"我每天除了上班,晚上还要熬夜写稿子,挣一点外快。没有办法,谁叫我们的工资那么低呢?每次收到报社寄来的稿费时,我妻子总是比我还要高兴,该怎么花她早就计算好了,容不得我多情。可是,每天晚上看到我叼着烟写稿子,她就满脸得不高兴,说我不会生活,说我无视她的存在……难听的话多啦。我就不明白,我写稿子赚来的钱,还不是让她花了,怎么又埋怨我写稿呢?"
  当然,经济在每个家庭中的地位稍有不同,但任何一个家庭中都不可能把它拒之门外。毕竟,婚姻生活,婚姻生活,没有钱怎么生活?婚姻生活,物质上的东西尽管不是全部,但肯定是十分重要的。让人为难的是,它对物质文化追求是无止境的,同时,它又不允许你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创造物质财富上。
  婚姻是个地道的贵族,它既想潇洒地消费,又不能不为拮据而难堪。它是夫妻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也是夫妻双方为之而苦不堪言的沉重负担。婚姻是如此卑劣,一方面它标榜自己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另一方面它却总是投入物质的怀抱。物质上的乞丐,不可能做精神上的富翁。如果你认准"宁要社会主义的爱情,不要资本主义的物质",那么,你就望情兴叹去吧。现实的人,目光也应当现实一些。

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把正常的生理需求限制在固定不变的一个人身上寻求满足,它一方面使得一些性欲旺盛的男女无法得到彻底的满足,而走向婚外性生活;另一方面由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重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性爱的质量,使婚内性生活变得索然无味。而在心理方面,由于结婚,便不能享受与异性交往的那种欢愉,恋爱的热情和由此而产生的激动,都从结婚之日起成为"历史的记忆"。性爱的排他性,决定了婚姻是自私的,其自私的程度,超过世界上任何价值连城的宝物。
  婚姻使人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社交的自由,夫妻双方不能随心所欲地与要好的异性朋友一起出游、一起下舞场、一起谈天说地、一起罗曼蒂克。婚姻,把一个人的社交自由权力交给了另一个人,他们互相牵制,互相束缚,又互相不满。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本能上讲,对杰出异性的好感是极为正常的事,与杰出异性的交往也是件有益的事,但婚姻禁止这种事情发生。除非配偶的一方有车尔尼雪夫斯基那样的胸怀:"请您记住,我是多么爱你,你的幸福比我的爱更重要。""如果我的妻子,想与另一个男子一起生活,我只会对她说:'当你,我的朋友,将来觉得还是回来与我共同生活更好些,那就请你回来,而不必有丝毫难为情。'"
  婚姻使人失去了再次比较选择的机会和权利,他(她)不能再接受别人的爱,也不能再爱别人,否则就是越轨。有位作家这样感叹:"人到40岁才懂得什么是爱情,可到了这个年纪,什么都晚了。"人在年轻的时候,找对象大多较为盲目,也常常为外表所迷惑。人到中年,在生活中经历了一些挫折,阅历也更加丰富了之后,对生活、对爱情则有了新的认识。这就是我多次强调的,只有结婚,才知道什么是爱情。遗憾的是,由于婚姻既成事实,只好"恨不相逢未嫁时"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婚姻使爱情走到了终点,以后的事情只能是维持、忍受。
  婚姻的这种自私,来源于人们所熟知的性的嫉妒,它那令人痛苦的冲动,在诗歌和小说中,在爱情论著及普及读物中毒有记载。一些学者认为,嫉妒是性爱的组成部分,它证明精神欲望的强烈程度;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嫉妒并不是爱情所固有的一种情绪,而是两个人关系中的阴影,是他们关系的毁灭性和悲剧性发展的原因之一。霍布斯探讨并阐述了人们的亲昵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他写道:当一个人担心爱情得不到回报的时候,这种情绪就叫做嫉妒。事实上这种情感始终看管着性欲,仿佛对它实行监护。斯宾诺莎则指出嫉妒的两个方面:既怨恨爱的对象,又妒忌那个对占有爱的对象造成威胁的人。这一切都造成情绪的特殊分裂,给美好的爱情罩上了一层阴影,长期的折磨破坏了人的最甜蜜的感受。
  在通常情况下,男人们的嫉妒从一开始表现为对方是否是处女,以保证妻子是百分之百的属于他所有,至于自己与多少个女人发生过性关系则无所谓。一位有正常性生活的女独身者曾这样说过:"我越来越清楚,结婚不是什么好事。那些对我有兴趣的男人,多数都有老婆。男人不爱老婆爱情人,我若嫁了人,丈夫就不会拿我当回事了,而且,男人太自私。有一次,我和一个男人在一起,他靠在床头抽烟,忽然说:'我老婆当初跟我的时候是处女,真的是处女。'因为他好像很为他老婆的贞洁骄傲,我便问他:'你当初是处子吗?'他说不是。我又问他:'你老婆要是跟别人睡觉行不行?'他立刻说:'绝对不行!'我说:'我要是你老婆你怎么办?'他恶狠狠地说:'打你!把你打服!'你看,男人的自私是多么让人恶心!"
  关于贞操,似乎上帝在创造人的时候就不那么公平,要不,男性生殖器说不定也会有什么"童子膜"、"处子宝"什么的。贞操从来就是对女人而言的,男人无所谓贞操,单凭这一点,他们比女人在性生活上要自由得多。即便是他们的阴茎刺破了多少个处女膜,但当他和任何一个女人发生关系时,都可以说他是"第一次",只要他不结婚,他永远可以说是"第一次"。美国有位百万富翁兰格特捐款10万美金设立保持处女贞洁基金,任何在19岁以前保持处女贞洁的女学生都可以获得1000美金的奖励,其目的也是鼓励女性自尊自重。为什么没人搞一个保持处男贞洁基金呢?难道男子就不存在贞洁问题吗?
  关于性爱的这种排他心理,很难抽象地谈论它的合理与否、健康与否。从保证两性关系的忠贞不二这一点来看,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一,使当事人拒绝第三者介入;其二,万一谁无意介入也该理智地退出。  许多伦理学家说嫉妒是两性关系中自私的表现,这种情感的自然表现是愤怒、惋惜、欺骗、说谎等等。它给意识造成致命的伤害,可能表现为如下几种基本感受:由于遭受冷遇而感到自尊心受折磨,由于缺少所爱的人或者由于环境不利而感到不满足,对已失去的一切感到惋惜,对所思慕的人依依不舍,有时甚至怨恨,对造成自己痛苦的人表现出仇恨。莎士比亚在他那篇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中写道:"在爱情统治的王国里,以拨弄是非为能事的嫉妒自愿充当着卫道士","它是一个告密者、一个不祥的奸细,是引起纠纷、诽谤和烦恼的祸根","它时而是谎言的传播者,时而又是真情的报信人……"。与此相反,博马舍笔下的主人公、活泼快乐的费加罗,根据苏珊娜的嫉妒,确凿无误地发现了她的爱情。所以他无疑有权当着那些伪君子们高呼:"嫉妒万岁!"显然,嫉妒有着各种不同的、甚至是恰成对照的表现形式。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把嫉妒划分成不公正的嫉妒、无根据的嫉妒、公正的嫉妒、情理之中的嫉妒。前两种嫉妒以无端猜疑为出发点,后两种嫉妒起因于"缺乏自信"。
  猜疑心理是嫉妒发展的一种极端形式,它会使恋人成为仇人,使美好的婚姻成为不堪回首的记忆。夫妻之间相互猜疑会造成很大的悲剧,在恋人之间相互猜疑也会造成很大的悲剧,这可能使本来可以缔结的良缘毁于一旦,甚至闹出很大的事故来。形成猜疑心理,一则由于性格狭隘,思想方法片面;二则由于对对方可能有一种畸形的占有欲、统治欲;三则由于双方不能开诚布公,不能做到"长相知,不相疑"。感情作为人类一种内在的能量的渲泄,在受到遏制的时候,往往会裂变成一种罪恶的能量释放出来。而在两性关系上,无论是出于低层次的性欲要求,还是高层次的爱情追索,一旦失去平衡,都可能导致犯罪。苏晓康的《阴阳大裂变》中有这么一段:一个极淫乱的家伙,在家搞自己的姐妹,在外面也乱搞女人,可他恰恰给自己的老婆缝了一条厚帆布的内裤,还是带锁的,他一出门就得锁上。还有一个女的,猜疑心挺盛,总怀疑丈夫在外面怎么怎么了,她的理论根据是恩格斯关于"性爱是排他的"论述,她威胁丈夫说:"我的行动有理论依据!反正你休想甩了我!我们厂里有镀金用的氰化钾,你要是再敢跟女人来往,甭管干什么,我都毒死她!你要是敢蹬了我,我就趁你睡觉的时候,先拿剪子毁了你的生殖器,然后也毒死你!"好凶残的女人!正是如今天下的女人比男人更凶残,谁遇上了都活该倒霉。但追根溯源,居然也是爱情的排他心理。
  使人的心境略添烦恼的嫉妒是爱情所固有的。它表示男女双方关系的深厚,并且通过无形的途径促使双方相互追求。至于说表现为互不相让、暗中监视、跟踪、举止粗暴的那种不可遏制的嫉妒(或者说是醋意),就其本质而言同爱情是水火不相容的。因为它破坏了相爱双方的关系,侮辱他们的人格,玷污亲密无间和相互尊重的友谊。
  婚姻的自私无情地摧残着异性之间的友谊,强求人们在封闭的婚姻里形影不离,要求夫妻彼此是对方的全部,满足对方的所有需要-情绪上的、心理上的、知识上的和生理上的。在人的一生中,从婴儿经过青春期到成人,外界教我们和别人接触,以学习、成长、充实并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开放自己,接受周围的世界。突然,结婚以后这一切都结束了,封闭的婚姻枷锁要求夫妻断绝外界,只有两个人彼此交流。他们限制自己和别人接触,不只是异性朋友,还有对方所不赏识的同性朋友也不能继续来往。如果有谁(尤其是女性)结婚以后依然保持与婚前异性朋友的来往,不但自己的配偶难以容忍,就是邻里、社会也会转而指责。
  婚姻就是这样自私,它把配偶变成了私有财产,即便是路人多看了一眼,心里也觉得吃了很大的亏,更别说是一起下馆子、跳舞唱卡拉OK了。有时自己可以将配偶置之不理,都决不允许别人同自己的配偶多说一句话,否则,极容易天下大乱。这方面尤其是我们中国人为甚,"男女授受不亲"的"余热"依然"食古不化"般地释放在不少人都头脑里,始终冷却不下来。罗素先生说:"嫉妒是美满婚姻的障碍,但嫉妒,虽然它属于一种本能的情感,也是可以克制的,只要我们承认它是恶的,并且不把它当成正当的道德上的愤怒体现。"婚姻本来应该是两个人之间最高尚和最重要的关系,"以前这种关系所以很少实现,主要是因为丈夫和妻子都把自己视为对方的警察的缘故。"
  婚姻的自私性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爱情的健康发展,从而对于婚姻本身也是极为不利的,它使婚姻陷入一种相互监视的敌对关系,处理不好,则会发生夫妻间的战争

  在诗人眼里,爱情比生命更有价值,但若与自由相比,则大为逊色。为了爱情而置生死于不顾的故事,我们听过很多,但我始终相信,那是为爱冲昏了头脑时、在丧失理智的情况下盲目之举。就如那些因失恋而自杀未遂的人,当他们再度苏醒的时候,也常常会觉得那很不值得。叔本华先生说:"通常,强烈的情绪尚可压抑得住,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激烈的冲动足以凌驾于其他一切的客观环境,排斥一切的顾虑,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和忍耐,打破所有的障碍,甚至毫不迟疑地以生命为赌注,来达到满足自己的欲望,如果不能遂此目的,则以身殉之。"这种情况一般只会在热恋中产生,为结一体的强烈渴望所驱使,什么傻事做不出来?丧失理智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为不能作为论证爱情无价的根据。我倒是宁愿相信,天下没有无价的爱情。如我们所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都是有价的,又怎能指望两个原本不相识的男女之爱无价呢?恋人之间,短期内可以爱得忘我,那只是由于双方的共同需要暂时压倒了一切其他的需要,一旦那种共同的需要满足之后,剩下的就是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了。这就是为什么婚后夫妻之间常常因经济问题而争吵的缘故。
  不要相信爱情巨大无比的力量,尤其是婚姻之中的爱情。爱情这个词如果能够得到正确应用的话,我以为并不是指两性之间的一切关系,而仅仅是指那种包含着充分的情感的关系和那种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关系,是一种对生理、心理共同交流的强烈渴望。我之所以一再重申这一点,盖因为人们把爱情一词用得太滥了。男女之间一结婚就是"爱人",天下哪有这种事?倒是在香港对"爱人"一词使用得较为妥切-夫妻之间,男的为"先生",女的为"太太",爱人的角色有情人充当。当然,这只是语言使用习惯问题,未必要去较真。夫妻之间爱情的力量有多大?我们很难一概而论,如果从现实社会对爱情意义普遍认同的那方面看,爱情的力量是不足以抵御生活的艰难困苦,也抵御不了外界的吸引。如今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也走进了婚姻,只要一方在经济、权力方面走下坡路,那么,他(她)在婚姻中的地位也就随之而"降级",或是听人摆布,或是被淘汰出局。在这几年空前的下岗风潮中,女职工首当其冲,而下岗给她们带来的最大不幸,是诱发了婚姻危机,因一方下岗导致婚姻裂变的事情随时可闻。难道金钱比夫妻情分更重要?不少人发出这样的疑问。然而,这是现实,现实总是无情的,尤其是当人们渴望富裕的冲动压倒一切的时候,金钱的魅力通常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常听说,有钱能买到一切,包括爱情;而我们尚没有听说,爱情可以当饭吃,当水喝。
  有人说,在婚姻中夫妻双方是平等的。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推断。都市化造成的超负荷,人的个性简单化和复杂化降低了爱情的热烈程度,它们消耗了人的心理上的精力,看来也同样消耗了人的爱情精力,并以此削弱了爱情,使爱情变得越来越短暂。而市场经济却使金钱的魅力大增,"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生存哲学,在这种情况下,爱情也越来越需要包装。你今天给她买条金项链、明天买个钻戒,这就表明你爱她,否则,你的爱就难以令对方认可。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这只是政治上而言。在婚姻生活中,只有当经济收入上平等时,才会有夫妻间的平等。财大则气粗,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方,通常是婚姻家庭中的主导人物,他的喜怒哀乐可以起到翻云覆雨的作用。这不仅仅是他本人的自我感觉,也是家庭成员所一致认可的。如果低收入或无收入的一方甘居被动从属的地位,则婚姻尚能稳定;如果非要争个平等的权利,那么问题就不会那么美妙。表面上的平等终究是掩盖不住事实上的不平等,社会是这样,婚姻家庭中也是这样。
  而"平等理论"却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即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凭什么要我挣钱养活你?"这是我们经常从一些夫妻吵架中听到的一句话。在旧中国,在现在的一些西方国家,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挣钱,女人在家操持家务,分工不同,大家都心安理得。但几十年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平等观念,使人们养成了共同负担家庭经济支出的概念,一些现代派的家庭里甚至引进了"AA制"-成立一个家庭开支公共基金,各自出资50%,来一个"彻底"的平等。这种形式在夫妻双方都有稳定工作的情况下、或有固定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也未必不是件好事,但改革大潮的冲击,使人们原先拥有的"铁饭碗"都冲走了,职业、收入的不稳定也波及到家庭婚姻,尤其是当婚姻的一方失业下岗的时候,矛盾也就应运而生。"救急不救穷",当一方的职业前途化为泡影时,纵然过去有多少恩恩爱爱,尽管曾经发誓要相濡以沫,感情很难自始至终。这种情况下,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在岗的一方的收入的高低,其二是在岗的一方的道德良心。如果一方的下岗并不危及婚姻家庭的日常支出,那么,一日夫妻百日恩,可能也不会有大的问题。我也听到一些夫妻之间,挣钱多的一方主动大包大揽:"几百块钱的工资干它作甚?我养活你。"问题是,当在岗的一方的收入不足以养活全家时怎么办?遗弃的情况通常就在这时发生。在我国,高收入者毕竟是少数,靠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全家不是件容易的事。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人均消费水平都在600元以上,而个人的收入能达到2000元的却是少数。在这种情况下,就得看另一方的道义和责任感了,而且,短时期的经济重负或许可以支撑过去,而持久的经济重负,是难以支撑的。
  这不是什么理论上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是现实生活中能不能做到的问题。高唱并不存在的"爱情万岁"之歌有什么用?当然,因为爱情的力量,即便何等艰难困苦也不动摇的高尚情操确有其人其事,但我们讲的是大多数人,我们不能希望全体社会成员都有那种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一个社会的道德评判标准,只能以绝大多数人为标准,如果把少数人的高尚情操用来规范全社会,那不仅做不到,而且是有害的。这样的错误我们犯得多了,把雷锋精神作为全民规范,雷锋精神是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因而这种超越现实的东西注定是行不通的。婚姻生活也一样,不能用那种近乎于神的标准苛求于人。当一个人失去了工作、收入,那么他(她)身上的可爱之处自然而然就大打折扣,企望另一方"爱情永不移"是不现实的。
  爱某一个人,常常是爱这个人在那特定时期所拥有的一切。如果时过境迁,这个人的情况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而是每况愈下,那么,当所爱的基础消失时,爱情不就成了空中楼阁?我爱她,这个她是一个具体的人,从事着某项工作,有着一定的收入……离开了这种特定时期的"附加物",谁会爱一个抽象的"她"呢?爱情的发生,在许多人身上本来就有着通过另一个我实现自我所不能实现的理想。比如,我从小就有一种当军人的理想,可阴差阳错没有能够成为军人,那么在对象的选择上就自然更倾向于军人。夫妻之间本来就是一种优势互补。这就是所谓的异质的和谐、完全独立的性格特点的吸引。特点完全相反的两个人往往能和睦相处,盖因为人总是通过另外一个人来更大程度上实现自我的理想。
  所以,"情义无价",在小说电影中"戏说"一下可以,但千万不要当真。尤其是在一个充斥着商品交换气氛的社会之中,情义必定是有价的,情义的深浅就要看你的"含金量"有多高。尽管有人指责这是拜金主义,但毕竟现实社会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也不会有免费的"爱情"。金钱比夫妻感情还重要,这不能不说是爱情的悲哀。但"存在决定一切",对此似乎也不该过多地指责。钱多钱少,夫妻感情好尚可以商量着办;但离开了钱你身无分文,感情再好也会有危机,因为你已"一文不值"。这与那种一味地追求富裕享受而出卖爱情不一样,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如果连这一点都保证不了,还侈谈什么爱情呢?
  所以,"依赖感"是十分危险的,以为人结了婚,就是人之夫、人之妇,就可以一辈子高枕无忧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婚姻之中也没有"铁饭碗",要使婚姻稳如泰山,就得自尊自强,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确实有点难度,毕竟下岗、失业之类并非出自本意,但对于一个从不依赖于别人的强者来说,他(她)自然很快就能从社会上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自暴自弃的结果,那只能是自己把自己淘汰出局。
  埃.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说:"如果说性爱是爱,那么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从自身的存在本质出发来爱-并且也在他或她的存在本质中感受到另一个人的爱。""性爱是对另一个异性的完全融合、结合一体的渴望。从其本性来说,它是排他的,不具有一般特性的爱。它也许是所有形式的爱之中最靠不住的。"不要去过多的相信爱情的力量,在婚姻之中,夫妻双方还是有点危机感好。只有时常有危机意识的人,才能更为从容地避免危机和从危机的泥潭之中解脱出来。同样,婚姻中的平等从来就不是天赋的,一切因自身的素质、生存能力而定-这尽管有点悲观的味道,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人生真谛。


  爱情的世界是那么混乱、而不得要领,而现实的婚姻却清澈如水。我们批判爱情,盖因为世人把爱情抬得太高,周身浓妆艳抹,已掩盖了它的本色。我们不想永远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即便是真实的她脸上有雀斑,也比虚幻的来得真实。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还我们一个真实的爱情之容,让我们给她在生活中寻找一个适合于她的位置,从此不再有受骗上当的感觉,以一种更务实的态度对待爱情、对待婚姻。
  丢掉幻想,也就是丢掉包袱,轻装上阵,婚姻的生活也就轻松得多。所谓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其实不如说谁企图得到的越多,谁的失望也就愈大。对于爱情婚姻,我们宁可设想索取得少一些,那么,意外的惊喜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引人入胜。对婚姻的失望,对爱情的失望,并不是婚姻和爱情造成的,而是陷入爱情婚姻中的男女自己制造出来的。对婚姻挫折的准备不足,总是失望的开始,也为婚姻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我承认,我所理解的爱情与社会一般意义上的爱情有不尽一致之处。我并不以为在爱情定义上有什么经典,各人完全有权利依照自己的理解去审视爱情,正如每个人所体验到的爱情是有天壤之别的一样,我不希望大家满足于书本对爱情的阐述-自然也包括我所表述的浅显之见。爱情丰富多彩的魅力本身就缘于有情人对它丰富多彩的理解。我们的思想丰富一点,那么,爱情与婚姻的形象也就能更丰满一点。其它事情,也概莫能外。把思想束缚于一家之言之中,才是人类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