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软件排名:生态与环境问题研讨会论文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01:26

重点整治“非集约化养殖片区”

畜禽粪便面源污染共建新农村和谐家园

 

吴香尧

 

 

摘要:治理畜禽粪便面源污染的主要对象应该是“非集约化养殖片区”粪污直接外排引发的环境问题。畜禽粪便既是污染源,又是再生生物质资源,只要将畜禽粪便作为肥源和能源开发利用,达到粪污处理“零排放”效果,方可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人居环境,才能实现建设新农村和谐家园。

关键词:“非集约化养殖片区” 畜禽粪便 面源污染 循环利用“零排放” 新农村 和谐家园

 

一、四川省畜禽养殖业粪便面源污染整治的目标定位

四川省委、省政府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列入今年“十大惠民行动”的目标之一,而且强调“要强化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但是,我省畜禽养殖业粪污面源污染整治的目标是什么呢?

1.政府职能部门的定位

今年5月在眉山市召开的四川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政府有关厅、局从各自行政职能出发,对强化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问题提出各自意见,其中省环保局强调“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源综合整治,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为突破口,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挂牌整顿50家重点规模化养殖企业,拉开全省养殖污染治理序幕。省农业厅认为“90%的规模化养殖场无有效的污水、畜禽粪便处理设施”,要求“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源普查,摸清农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排放去向及排放规律,摸清现有污染治理设施及运行状况”,其含义还是着力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整治。省畜牧食品局在畜禽养殖污染重点整治中,涉及规模化养殖场的点源污染和农村养殖业面源污染时,也侧重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整治。

2.我省养殖业畜禽粪便污染现状

根据四川省畜禽养殖业粪便污染现状调研报告对全省畜禽常年存栏量按不同规模指标进行统计的结果,发现我省猪、牛等牲畜饲养量是以散养专业户为主,其次是小型规模养殖场,而大、中型规模养殖场饲养量所占比例较小,详见表1。

表1  成都市所辖市、区、县不同规模畜禽养殖比例

种类

          规模

项目

散养户

小型

中型

大型

生猪

养殖场(户数)

146562

2359

162

8

饲养量(头)

1301299

381239

160416

117600

饲养量比例(%)

65.2

19.10

8.04

5.89

奶牛

养殖场(户数)

976

149

8

0

饲养量(头)

8919

4885

2250

0

饲养量比例(%)

55.82

30.57

14.08

0

注:生猪规模化指标:散养户<100头,小型100~500头,中型501~3000头;大型>3000头。

奶牛 规模化指标:散养户<20头,小型21~100头,中型101~1000头,大型>1000头。

目前我省畜禽养殖业粪污污染治理状况大致有三种:

(1)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其粪污为点源污染,大多数投入资金配置粪污处理设施,主要是设置沼气池处理牲畜尿和生产废水,但有的作了规范化处理,如安岳县大兴大型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该规模化养猪场的粪污综合整治是以沼气发酵为纽带,在种养平衡条件下,按循环再生利用原理,将粪、尿和生产废水经厌氧发酵和好氧发酵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后,全部还田被农作物消纳,达到“零排放”效果,其工艺流程如下:

生猪养殖

粪便干湿分离

尿液、废水

沼气发酵

沼气民用/猪舍取暖

机械脱水

好氧堆肥

种植业

饲料生产加工

水产养殖

灌溉管网系统

种植业

废水

消毒

生产、冲洗水

鲜粪

 

 

 

 

 

 

 

 

 

 


图1  大兴生猪养殖基地粪便污染“零排放”治理工艺流程

上述可见,如果将大、中型规模养殖场作为重点整治对象,将所有专项治理资金注入规模化养殖企业,那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是一种“风光工程”而已。

(2)小型规模养殖场,粪污也是点源污染,其中少数养殖场对粪污作化粪池、氧化塘简易处理后外排;多数仅将鲜粪打包外运,而尿及生产废水直接外排,严重污染农灌系统及地表水和地下水。

(3)散养户和散养专业户或小型养殖场相对集中的“非集约化养殖片区”,粪便污染源呈散点分布,他们互不关联,彼此均无资金投入粪污治理,只好将粪污不加处理而直接外排,由于养殖片区粪污汇聚量大、面广,充盈整个养殖片区内的农灌沟渠和凹凼,导致养殖片区及周边生态和环境严重污染,造成村容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其情景触目惊心!省内有几个“非集约化养殖片区”较为典型,如新都区燕塘村奶牛“非集约化养殖片区”、简阳市荆州坝村生猪“非集约化养殖片区”、隆昌县金鹅镇光灿村生猪“非集约化养殖片区”、蒲江县鹤山镇平柏村五组生猪“非集约化养殖片区”,新都区新繁镇蟆水村蛋鸡“非集约化养殖片区”等。

3.我省畜禽粪便面源污染整治的主要目标

由上述可见,我省畜禽粪便面源污染综合整治的主要对象应该是“非集约化养殖片区”直排的畜禽粪便。大力推进“非集约化养殖片区”畜禽粪便面源污染整治,是改变农村脏、乱、差人居环境的根本措施,是农村环境保护、共建新农村和谐家园的主要任务,因此也就应该是我省畜禽养殖业面源污染重点整治和专项治理资金投放的主要目标。

二、“非集约化养殖片区”粪污整治与构建新农村和谐家园的方略

畜禽养殖业的粪便是农业生态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养殖业中畜禽的排泄物,可又是种植业的肥料资源;也就是说,它既是污染源,又是农业持续发展过程可再生利用的生物质资源,因此只有将畜禽粪便作为肥源和能源进行开发利用,才是治理畜禽粪便污染的最佳选择。也只有彻底整治了“非集约化养殖片区”粪便面源污染,才能构建新农村和谐家园。当然,要实现“非集约化养殖片区”畜禽粪便肥料化和能源化,必须进行全面规划和采取必要策略。

1.技术方略

(1)统一收集,集中处理

采取统一收集,集中处理,是“非集约化养殖片区”粪便面源污染治理的最好方式。“非集约化养殖片区”粪便面源污染是由粪污分散点源污染构成的,具点多面广的特点,如何将分散的畜禽粪便定时、定量地收集起来,然后进行集中处理,这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只有做到了定时、定量将粪便收集起来,才能保证后续处理的稳定运行。根据已有经验,在工程开始实施之前,必须取得当地乡、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养殖户密切配合,并且三方应签订具法律效力的粪便供需协议。

分散的畜禽粪便进行集中处理,才能做到了处理设施共享,投入资金集中使用,也才能实现处理规模化、生产工业化、管理企业化。不过集中处理的对象只是干鲜粪,而散养户或散养专业户的畜尿和生产废水,则由各户建沼气池单独处理;只有当村内各养殖户分布在2Km2之内,可考虑建设串联式沼气池进行集中沼气发酵处理。

(2)因地制宜,因类而异,优化组合成熟的工艺技术

“非集约化养殖片区”粪便面源污染集中处理,必须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抛弃工业污染治理达标排放的理念,根据不同畜禽种类、养殖规模和当地种植业的特点,以及投放的资金状况,贯彻种养平衡、还田消纳原则,因地制宜将现有生物质固体废物肥料化和能源化的工艺技术进行优化组合,构成简易高效、稳定可靠的成套工艺和设备,实现刘晓峰副省长提出的“适合农村污染实际和农村可接受成本的治理工艺和技术”。下面介绍三个典型实例,供参考。

A.“非集约化奶牛养殖片区”粪便集中处理的工艺技术优化组合

以新都区燕塘村“非集约化奶牛养殖片区”牛粪集中处理为例。该养殖片区有40户奶牛养殖专业户,合计饲养奶牛520头,每天产牛粪13.68T,牛尿7.49T,生产废水24.96T。在未集中处理之前,这些粪、尿及生产废水直接外排周边农灌沟渠,造成当地生态和环境严重污染。目前已将各散养专业户的鲜牛粪收集到处理中心,一部分鲜牛粪分流进行蚯蚓养殖,大部分鲜牛粪通过自行研发的固液分离机,分离出的粪液采用沼气发酵,粪渣进行条垛式好氧发酵和种蘑菇,鲜牛粪就是通过这种工艺技术组合进行综合处理;各养殖专业户牛尿和生产废水由各户采用户用沼气池进行沼气发酵处理。奶牛粪、尿及生产废水最终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污染治理“零排放”效果,具体工艺流程如下:

 

奶牛粪便

尿及废水

养殖户处理

户用沼气池

沼气

家用燃料

沼液

沼渣

蔬菜、牧草种植

堆沤

蔬菜、牧草种植

鲜牛粪

蚯蚓养殖

蚯蚓粪

土壤改良剂

固液

分离

粪渣

太阳能干燥制蘑菇基料

混合

搅拌

好氧

发酵

 

筛分

 

粉肥

蔬菜、牧草种植

40%

60%

集中处理

粪液

沼气

发酵

沼气

工区内用燃料

沼液

沼渣

潭、渣

蔬菜、牧草种植

种蘑菇

 

 

 

 

 

 

 

 

 

 

 

 

 

 

 

 

 

 

 

 

 

 


图2  新都区燕塘村奶牛养殖片区粪便综合处理的工艺流程

 

从工艺流程可知,收集来的大部分牛粪通过固液分离机压滤分离,分离出的固形物(粪渣)C/N比为25∶1,适合好氧发酵,于是将一部分粪渣送入发酵平台进行条垛式好氧发酵,堆肥产品仅供当地黑麦草和蔬菜种植,另一部分粪渣供作蘑菇种植的基料。分离出的粪液经调理剂调节料液的TS含量和C/N比后,送入两个串联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产出的沼气供处理中心日用燃料;产出的沼液供蔬菜基地用作液体肥料;沼渣则併入粪渣一道进行条垛式好氧发酵。养蚯蚓、种蘑菇、沼气发酵、条垛式好氧发酵等各条生产线并行,工艺技术简单成熟可靠,关键设备(固液分离机、搅拌机、翻堆机)操作方便,工程总投资和运行费低,易于推广应用。但是工程组织与企业管理是成功的关键,成熟的工艺技术经过优化组合,工程运行予以强化管理,只要工程投入资金到位,示范工程可以顺利运行。

(2)“非集约化生猪养殖片区”粪便面源污染治理工艺技术

我省是全国养猪大省,省内生猪散养专业户饲养量占总饲养量的50%以上,是全省生猪粪便面源污染的重中之重。如何充分利用猪粪中的养分和蕴藏的能源,生产有机肥料和清洁燃料,同时消除生猪散养户粪便面源污染,这是“非集约化生猪养殖片区”粪便面源污染治理工艺技术选择的宗旨。现以简阳市荆州坝村“非集约化生猪养殖片区”粪便污染治理为例。

简阳市荆州坝村共有80多户农民,家家利用当地种植的豌豆生产豌豆粉,户户利用豌豆渣养猪,因此既是豌豆粉生产加工户,又是生猪散养户,且多人为畜混居;每户平均饲养生猪15头,全村生猪饲养量达1200头,每户生猪排泄的粪尿及废水未作处理,直排村内及周边凹凼,环境污染严重,也是环境卫生的脏、乱、差典型,现已污染该村地下水,而且每遇暴雨,粪污四处溢流,冲入该村附近的沱江,污染地表水。

“非集约化生猪养殖片区”粪便面源污染治理依然采用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方式,即将各散养专业户的鲜猪粪统一收集,运至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非集约化生猪养殖片区”粪便面源污染治理工艺流程如下:

沼气

 

生猪养殖

干湿分离

尿及废水

沼气发酵

沼液

灌溉管网

蔬菜果树

厕所

 粪、

尿

家用

燃料

 

鲜粪

(集中处理)

固液分离

粪渣

C/N比

调理

好氧发酵

 

有机肥

 

种植业

粪液

 

TS、C/N调理

厌氧发酵

沼渣

沼液

 

种植业

 

C/N比、含水率

好氧

堆肥

沼气

 

处理中心用气

沼渣

 

有机肥

 

种植业

 

 

 

 

 

 

 

 

 

 

 

 

 

 

 

 

 

 

 

 

 

 


图3 荆州坝村生猪养殖片区猪粪便综合处理的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表明,生猪各养殖户应实行粪便干湿分离,鲜粪和尿分别收集,各自分别处理,即:

A.各养殖户生猪排出的尿和生产废水与人粪和尿一并送入厕所、猪圈、沼气池三结合的户用沼气池进行沼气发酵,沼气由各户作家用燃料;沼液作为液液休肥料用于蔬菜地或果园施肥;沼渣可以自行堆沤,作为有机肥用于蔬菜和大田作物培肥,也可统一收集,併入鲜粪固液分离后的粪渣中,一道进行好氧堆肥。

B.从各养殖户收集的鲜猪粪根据粪便收集量以及经济条件和管理水平,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案,其一鲜猪粪通过固液分离机,分离出的粪渣经过C/N比调理,使物料的C/N比从19.8∶1调到35∶1,粪渣和调理剂(切碎秸杆)充分混合后送入发酵槽,进入太阳能槽式高温好氧发酵,堆肥产品经深加工制成有机肥或有机复混肥。分离出的粪液通过调理剂把料液TS调节到6%~8%,C/N比调节到12~16∶1,经过充分混合后送入沼气罐或沼气池,进行常温连续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经净化后供粪便处理中心作燃料,沼液输入灌溉管网供农作物作液体液体肥料,沼渣併入调理罐,与粪渣混合后,一道进行太阳能槽式高温好氧发酵。其二,鲜猪粪不进行固液分离,直接通过秸杆调理剂,把物料的C/N从19.8∶1调到35∶1,含水率从82%调到55%,经充分混合后送入发酵槽,进行槽式高温好氧发酵,堆肥产品深加工为有机肥或有机复混肥。

由上述可见,“非集约化生猪养殖片区”粪便面源污染综合整治采用的也都是成熟可靠、简单易行、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低的工艺技术,经过优化组合成为综合处理工艺技术,易于推广应用。

C.“非集约化蛋鸡养殖片区”粪便面源污染治理工艺技术

我省蛋鸡养殖以<1万只的小型养殖场为主,>3万只以上的养殖场只是少数,>10万只以上更是少数。养鸡业粪便面源污染也就主要由小型养鸡场粪污直接将粪污外排造成的。下面简介新都区新繁镇蟆水村“非集约化蛋鸡养殖片区”粪便面源污染状况与综合整治工艺技术,作为省内养鸡业“非集约化养殖片区”粪便综合整治的范例。

新繁镇蟆水村共有52家蛋鸡养殖户,散布于新都龙安至蟆水村的道路两旁约4km2条状区域内。52家蛋鸡养殖场共饲养蛋鸡达30万只,其中饲养量<0.4万只的有17户,0.4~1.0万只的有30余户,1.0~2.0万只的有3户,>3.0万只有2户。这52家蛋鸡养殖场,每天产生鸡粪量达23.4t,各养殖场清鸡粪方式都是采用水冲粪,每天冲粪水合计210t,这些大量的水冲式鸡粪水都是由每个养鸡场通过管道或明沟直排入村内小溪,造成小溪内集粪1m多深,严重污染4km2内的生态和环境。

蟆水村“非集约化蛋鸡养殖片区”是散布于4km2条状区域内的52家小型养殖场组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饲养量约0.6万只的小型养鸡场,其排出粪便的贡献率达56.7%(17t/d),而且均采用水冲粪的清粪方式。针对蟆水村“非集约化蛋鸡养殖片区”的养鸡场分布特点,饲养规模和清粪方式,成都禾力宝生物肥料有限责任公司也是采用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方式,将方园2km2内的蛋鸡场鸡粪水通过密封罐车运至蟆水村蛋鸡粪便处理中心进行条垛式好氧堆肥,其工艺流程如下:

各养鸡场

粪便及废水

C/N比和含水率调理

充分

混合

条垛式一次发酵场

出场

转运

 

微生物

除臭剂

条垛式二次发酵场

添加活微生物

筛分

选检

粉状有机肥

颗粒化有机肥

 

 

 

 

 

 

 

 

 

 

 

 

 

 

 

 

 


图4 “非集约化蛋鸡养殖片区”鸡粪处理工艺流程

 

上述工艺流程表明各养鸡场水冲粪的鸡粪水统一收集到处理中心,禾力宝选用一种中药渣作为调理剂来调节粪水的C/N比从9∶1调到35∶1,含水率从80%~85%调到55%,整个调理与混合都在条形平台上进行,然后将混合物料堆垛成条形状,每天由翻堆机翻堆两次,一次堆肥一般5~8天,随后转运至二次堆肥场,继续好氧发酵,直至腐热为止。

综上所述,鸡粪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方式与牛粪及猪粪有所不同,因为鸡粪含有机质高,含水率低,且含较多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质,如果按技术“规范要求”干湿分离,鲜鸡粪直接烘干、消毒后可作猪或鱼的饲料,更多的是采用太阳能槽式或条垛式好氧发酵,生产有机肥或有机复混肥,一般不采用沼气发酵工艺。但是,如果小型养鸡场仍然用水冲粪清粪方式,则采用沼气发酵更合适,只是总投资稍高、管理稍复杂。

2.市场开拓

养殖业畜禽粪便资源利用是环保产业,在资源化利用的同时达到污染治理的目的,其产品既是清洁能源(沼气),又是绿色农业需要的有机肥。但是,在化肥一统天下的市场背景下,以畜禽粪便为肥源的商品有机肥面临举步艰难,没有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有机肥产业,尽管它的商品有机肥是优质肥料,是提高农产品品质、改善耕地土壤理化性质、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必要施肥措施,它在市场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除了呼吁政府大力扶持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外,畜禽粪便肥料化产业也应大力进行市场开拓,包括:

(1)选择强势媒体,加强宣传力度,让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意识到农作物施用畜禽粪便为肥源的有机肥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让当地干部、群众认识到只有通过粪便循环再生利用,才是畜禽粪便面源污染治理的最佳途径,是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卫生环境、建设新农村和谐家园的必要措施。只有取得当地干部、群众的支持,畜禽粪便肥料化企业才能在当地“立足生根”。

(3)在有机肥料市场开拓过程应遵守“测土配方、以销定产、适销对路”的原则,也就是说,在有机肥销售的区域内,收集肥料施用现状、作物产量、土壤中有机质、N、P、K以及中微量营养元素分布量,然后制定专用有机复混肥的配方、生产、供肥、施肥“一条龙”服务的方案,切实做到配方施肥、适销对路。

(4)建立省级“优质商品有机肥销售网”的网上销售工程,探索在线销售,使商品有机肥销售规范化、网络化和产业化。

总而言之,任何一项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工艺技术都必须经济实用,稳定可靠,易于推广,而且其产品必须有市场需求,如果没有市场需求,则这项技术就不可能产业化;对于不能产业化的工艺技术,则其工程验收之日,也意味着将是关门之时。因此既要研究技术方略,也要着力市场开拓。

三、几点建议

1.政府应大力扶持治理畜禽粪便污染同时开发商品有机肥的企业,对这种环保企业应实行免税以及优先贷款、平价用水用电、铁中运输减半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解脱有机肥市场开拓的困境,改变有机肥在肥料市场竞争中的价格弱势状态。

2.政府对畜禽粪便肥料化的企业应如同“三废”治理一样,实行政策性补贴,因为治理畜禽粪便污染需投入相当大资金,这对于养殖场业主而言是难以承受的,加以企业因季节性用肥导致流动资金积压等困难,因此为了推动这类优质有机肥迅速向工厂化制肥发展,也为了吸纳社会融资来开发有机肥产业,政府实行补贴政策是值得考虑的。

3.政府应尽快建立商品有机肥生产登记,建立质量标准以及检验和市场管理体系,规范商品有机肥市场,加强生产和施用商品有机肥的示范和推广。

4.畜禽粪便肥料化企业应组织力量研究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机制,制定营销策略,以销定产、适销对路,化解化肥一统天下的局面。(作者系成都理工大学教授) 

 

四川节能减排难题与对策思考

王新前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突出表现在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2006年我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两项约束性指标虽然没有完成,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这两个约束性指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四川是我国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能源、原材料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比重较大,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建设和谐四川,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川节能减排刻不容缓

尽管我省总体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2006年人均GDP还不到1400美元,尚未进入经济发展的能耗物耗和污染下降阶段,似乎还不具备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条件,但我省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表明,此项工作任务紧迫,时不我待。

我省一些人口稠密、工业较发达地区,如成都平原地区、盆地丘陵地区、攀西地区等,能源、资源消耗巨大,污染排放严重,资源和环境压力已近容量极限。

据《2005年四川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岷江水系成都段以Ⅳ、劣Ⅴ类水质为主,眉山段分别以劣Ⅴ、Ⅲ类水质为主,乐山段分别以Ⅳ类、Ⅲ类水质为主。岷江支流中府河以劣Ⅴ类水质为主。沱江水系58.8%的断面属于Ⅳ类水质,5.9%的断面属于Ⅴ类水质,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17.6%。沱江干流成都段、资阳段以Ⅲ--Ⅳ类水质为主,内江段以Ⅳ类水质为主,自贡段以Ⅳ--Ⅴ类水质为主,泸州段以Ⅲ--Ⅳ类水质为主。沱江支流中北河以Ⅳ类水质为主,绵远河八角段为劣Ⅴ类水质,中河为Ⅳ类水质,毗河1-4月为劣Ⅴ类水质,5-12月以Ⅳ类、Ⅴ类水质为主,釜溪河以劣Ⅴ类水质为主。嘉陵江支流中州河达州市城区段以Ⅳ类水质为主。全省24个统计城市中有15个城市(占63%)的空气质量为三级;3个城市(占12%)的空气质量劣于三级。全省酸雨频率为28.3%,酸雨量占全年监测总雨量的比例为 40.6%,24个统计城市中有18个城市出现酸雨,覆盖比例为75%。我省也是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较多和工程性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近年各种严重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协和危害。如2004年沱江发生2次严重污染事件,2006年泸州发生长江污染事件等等。

2005年我省万元GDP排放废水35.4吨,比全国平均28.7吨高23.3%;排放二氧化硫175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140公斤高25%;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0.87吨,比全国平均水平0.73吨高19.2%。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比,差距更大。如与江苏省相比,我省万元GDP排放废水高24.6%,排放二氧化硫高230.8%,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高171.8%。

再从能源和资源情况来看,形势同样紧迫。2005年我省万元GDP能耗为1.53吨标准媒,比全国平均1.22吨标准煤高2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52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2.59吨标准煤高36%,比江苏省0.92吨标准煤高66.%。有专家指出由于我省消耗量大和利用率低,按现有消耗量计算我省煤碳可采储量仅能再维持供给30年左右。我省有千河之省美誉,但由于人口众多,生产和生活需水量大,仍有23座城市严重缺水,受影响人口达4711万人,占全省人口的55%。 事实上由于人口众多、消耗量大,我省许多资源的利用前景均不容乐观。

二、四川节能降耗减排面临五大难题

我省单位GDP能耗物耗和污染排放之所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与我省产业结构有关,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的重工业较多,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轻工业占比重则较大。这种差距既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又与产业发展条件有关。

首先,我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总体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按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揭示的规律,在这一发展阶段工业比重不断上升,能耗物耗和污染水平仍然是上升的趋势。第二,我省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省总体而言在区位、技术、市场、资本、人才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唯有资源优势突出和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我省要改变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的资源指向型产业结构较为困难。第三,我省资本短缺、财力薄弱,无论技术更新、产业升级、能源资源合理利用、污染治理,还是强化资源和环境管理,能力十分有限。第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严控污染排放阻力巨大,一些地方因税收、就业、GDP增长、社会稳定等原因往往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第五,节能减排的管理系统不健全,权力有限,力量薄弱,执行乏力。

三、四川节能降耗减排对策思考

1.破除思想观念障碍

必须破除认为现阶段我省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难以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模式不可逾越的错误认识。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资源和环境压力已近容量极限,如不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有效地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一旦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严重超过生态承载阈值,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将难以逆转。同时,要认识到通过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努力,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形态或斜率是可以发生朝有利方向改变的。因此,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努力使我省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2.推动产业高度化

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虽然不可能脱离资源优势特色与发展阶段背境,但在发挥资源优势的前提下,产业结构调整仍然可以大有作为。其主要途径就是大力推动产业高度化,即资源利用的深度加工化,由原来只生产原材料等上游产品、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逐步转变为更多地生产产成品等下游产品、高级产品、精加工产品。这样,由于产业链延长,产品附加了更多的劳动和技术,利用同样多的资源其附加值成倍增加,单位产值的能耗物耗和污染排放必然降低。所以创造条件推动产业高度化十分重要。同时还要发挥我省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这也是另一层意义上的产业高度化。

3.提高产业集中度

推进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在许多工业生产领域,集中规模化生产代表了更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可以在节能减排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而小规模分散化生产则代表了相对落后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在节能减排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劣势。因此,可以采用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措施推动技术更新,以此推动节能减排工作。要采取有利的政策鼓励集中规模化生产,促进集群化发展。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调整过于分散的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联合重组和集中生产,联合开展技术更新和污染防治。

4.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以资源和物料循环利用及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既能大量减少一次资源的消耗,又可大量减少污染的排放,是十分适合目前我省资源依赖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要从法律、体制、机制、政策、技术、观念、伦理等各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大力推动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循环型城市、循环型乡村的发展。尤其应当采用价格、税收、财政、外贸、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激励。当前亟需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指导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工作,搞好建设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循环型城市、循环型乡村的试点。

5.推动提高能源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及其地方分享份额

合理的能源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可以起到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鼓励使用二次再生资源和替代能源资源,以及形成能源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的作用。适当提高能源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地方政府强化资源管理,支持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的能力。在当前能源资源压力日益增大,能源资源浪费和粗放利用现象仍然十分普遍,而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二次再生资源和替代能源资源利用不尽如人意,并且能源资源开发后的生态修复成本需要考虑的情况下,现行的能源资源税率、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显得普遍偏低,亟需作适当调整提高,以便充分发挥好能源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应该起到的作用。我省属能源资源大省,应积极推动国家早日调整扩大能源资源税征收范围,提高各种能源资源税率和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此外,参考国外的作法,应大幅度提高地方分享能源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比例,地方拿大头,中央拿小头。尤其矿产资源补偿费,甚至应当全部留给地方,用于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补偿和生态环境修复补偿。

6.提高排污费和推动排污权交易及尽早征收环境税

与能源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作用相似,恰当征收各种排污费能够起到筹集污染治理资金,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发展的作用。当前重点是要提高污水处理费标准,较快做到按处理成本水平收取,实现污水处理收支平衡。垃圾处理费的征收要与水电气收费结合,以提高征收率,实现应收尽收,征收标准要与处理成本相当。其它各种污染排放都要按照谁排污谁付费原则,根据适宜标准收取排污费。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企业之间规模、技术和治污成本有差距,因此实行排污权交易可以增强地方和企业治理污染积极性,提高社会整体污染治理的效率,应积极试点,早日推行。还应积极推动国家尽早出台征收污染产品税等环境税,抑制污染产品的消费与生产。

7.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节能减排工作支持力度

主要包括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等的支持。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争取国家通过规划、政策、资金、人才等手段大力支持和促进我省发展资源深度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支持我省推进产业高度化,让资源更多地留在我省就地加工增值,改变我省主要提供原料和初级产品的格局。在基础设施和技改方面,由于我省资本短缺、财力薄弱、人才缺乏,一些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基础建设和技术改造有一定困难,如工业节能减排技改、农村养殖污染治理和沼气利用、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循环经济试点、环保体系建设、资源和环境科技开发与推广以及相关人才培养等等,都需要国家从规划、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8.改进地方政绩考核内容

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各级政府责无旁贷。要使各级地方政府领导真正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必须将节能降耗指标和减少污染排放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我认为鉴于我省担负着重要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并且不少地方应当划为禁止开发区或限制开发区,而重点开发区从自身利益出发GDP增长冲动本来就十分强烈,更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在地方政绩考核体系中取消GDP指标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医治一些地方政府保护落后生产能力,和招商引资中由于“饥不择食”而对污染转移项目大开绿灯的各种毛病。在此基础上切实落实好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9.健全和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系统

     要增强资源环境管理部门的权威。建议学习江苏省经验,将省环保局升格为厅,以增强其参与高层决策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使其具备应有的权威和职能。要健全资源环境管理系统,行业协会和大中型生产企业应当设置专门的资源和环保管理部门。要加强资源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包括增添装备、充实队伍、保证经费、完善工作制度等等。建立更加有效的节能环保监督管理体系,坚决依法惩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实行建设项目审批环保一票否决制。(作者系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四川民族地区水能资源开发中的

生态环境问题

张  序

 

一、前言

随着西电东送市场的形成和拓展,四川的水电开放掀起热潮,从川西高原东麓向西朝四川民族地区迅速推进,目前,岷江流域即将开发完毕,大渡河流域正在全面铺开,雅砻江、金沙江流域也在陆续上马,整个开发正向三州腹地和纵深蔓延,其前锋已达康巴文化和嘉绒文化核心区。

四川省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12004万kw,居全国第一,占全国的22%。2005年底,四川水电装机容量已达1496.96万kw,其中十五期间新增395.16万kw。预计2010年底将达2900万kw(不含金沙江界河上的溪洛渡水电站),其中十一五新增1400万kw,川电外送规模将达600万kw、288亿kw.h;到2020年底,四川水电装机容量将达6810万kw(不含金沙江界河上的观音岩、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其中2011-2020年新增3910万kw,川电外送规模将达2400万kw。如此巨大的开发量,其中绝大部分是在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境内完成的。

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系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多于西藏、宁夏等民族自治区。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幅员面积3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9%(将近三分之二)。四川水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多数都是这些民族地区,甘孜、阿坝、凉山都是水能资源非常丰富的民族自治州,在这三个民族自治州内以三江一河为干流的大小400多条河流之中,可供开发的巨、大、中、小型水电电源点规模齐全,密度居全国之首。三州的水电蕴藏量和可开发量分别占四川省的69.1%和68.5%。

四川民族地区属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在国家和省十一五规划中被列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发展仅限于生态经济,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笔者长期关注水电开发问题,近几年经常到三州调研,这里的每个县都是水能资源富集县,并且几乎所有地方政府(州、县)都将水电作为本地的支柱产业,把水能资源作为本地区重要的、主要的乃至第一的资源,予以大力开发。通过观察和调研,笔者感到,作为优势资源,水能资源的大规模、全方位开发已经给四川民族地区带来深远、永久和不可逆的重大影响,由此,对四川民族地区水能开发热潮需要特殊对待、专门研究。

水能开发对四川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宗教、少数民族移民和库区群众生产生活、流域自然景观和旅游开发、交通以及地方政府的种种影响,笔者将另有行文。在此,专门分析水能开放对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川民族地区的水电开发主要是两种技术方式:一种是在落差大、比降相对较缓的大江大河上采用的坝式开发,另一种是在落差和比降均较大的中小山区性河流进行的引水式开发。前者筑高坝壅水,在坝内或坝旁设水轮机组发电,其淹没面积巨大,梯级密集,前一个水电站的库尾紧接着马上就是后一个水电站的坝下,河流变成一连串的静水湖泊;后者在筑坝拦水后采用明渠、隧洞或钢管将河水引走,输送到几公里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以外,形成高水头发电。发电后的河水或重新流入原河道,或穿过分水岭进入其他河道,或直接进入干流河道。由于上游的水被拦截而离开河道输走,从堤坝到发电厂(或河口)之间的河段往往形成断流。有的河流采用“龙头水库”加多级引水式开发的模式,河道上全部是引水式电站且密集分布,甚至上一级的出水口连着下一级的引水口,形成连续不断的脱水段,原来丰沛的地表水流成为“暗河”,使整条河流几乎完全断流。这两种开发方式都完全改变了河流的天然流动。

二、工程施工开挖山体造成的破坏

水电工程的各类施工活动都要破坏山体的表层植被,使表层较薄的土层流失,造成山体大量裸露。这些活动包括:水坝建设,引水洞、导流洞、泄洪洞、引水洞、放空洞、调压井、溢洪道、交通隧洞、施工支洞建设,发电厂房建设,石料、土料的开采、加工和堆放,工程弃渣的堆放,道路的新建、改建、扩建、复建,施工人员临时居住生活区建设,等等。

施工采石使山体原有形态发生变化,有些坡面变陡,并且爆破使岩石松动,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可能发生塌方或泥石流,造成灾害性破坏;采石使山体裸露,影响景观;取土损失部分土地资源,使表层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损失,特别是占用耕地取土,施工后难以复垦;从河道开采建设所需砂、石,破坏河床,污染河道。

水电施工有大量弃渣,管理不善就会造成流失,严重的还会形成泥石流。弃渣场是人工再塑作用下形成的松散堆积体,稳定性差,降水易于入渗,可能造成渣场的冲刷和滑塌,甚至造成河道淤积,增加新的水土流失。不论是河滩型渣场还是沟道型渣场,都是对天然水道的侵占,特别是在河流支沟弃渣,如沟水引排不力,极易造成山洪和泥石流。

在四川民族地区,为节约成本,许多水电建设承包商将弃渣从道路或开凿的洞口直接倾入河道、河床中,不但将岸坡上的植被完全冲毁、覆盖,而且污染河水、侵蚀河道,极易造成灾害。有的承包商不按要求对渣场采取防护措施,修筑挡渣墙、拦渣坝、围渣堤,一遇暴雨,弃渣垮塌,淤塞河道,严重影响泄洪能力,加大江河含沙量。

水电开发中的相关道路施工因开挖和填筑,形成了挖方和填方地貌,挖方段将形成高陡边坡,容易产生滑坡、崩塌等边坡破坏作用;填方段形成松散堆积地貌区,易发生局部沉陷、小规模滑坡等。移民安置、耕地开垦、集镇和专用设施搬迁等也要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三、工程施工对生物的危害

水电开发使河流水生生态系统改变,破坏了水生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须的水文条件和生长环境。

坝式电站兴建后,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被分割成坝上、坝下两部分,导致河流生态环境的片段化,不仅影响水生生物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而且将阻隔整个河段的物种交流。水坝使自然河道的洪枯过程减弱,甚至消失,而相当多的水生生物需要这种洪枯变化。它带来了河流水位、水温、水量、含沙量和消落带等的变化,这种河水径流的依时变化是水中和岸边的植物、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生命循环的主要驱动力,季节性高峰流量的丧失会导致鱼类产卵、孵化和迁徙激发因素的中断,一些鱼类遇洪水或急流才能刺激产卵和幼苗生长。河流洪水过程的减弱,使鱼类较难进入回水区,改变了水生生物的食物结构,岸边植被复原能力降低或消失,植被生长的速度减缓。此外,水库深孔下泄库水的水温、水质、流速、泄流频率等与天然河道相比有较大变化,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也有较大负面影响,使下游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电站的兴建在施工期和运行期都对鱼类造成影响。在施工期,施工活动中产生的噪音将使鱼类逃离施工河段;大量的施工人员可能加剧该江河鱼类的捕捞。在运行期由于水电站水库的形成,水环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流速减缓、溶解氧降低、泥沙淤积等,使江河鱼类不宜在其中生存。

在四川民族地区的河流中,生长的鱼类大部分为河道流水生态型,静水生态型鱼类较少。主要种类有:短须裂腹鱼、长丝裂腹鱼、长须裂腹鱼、细鳞裂腹鱼、四川裂腹鱼、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裸腹重唇鱼、厚唇裸重唇鱼、鲈鲤、岩原鲤、松潘裸鲤、软刺裸裂尻鱼、短尾高原鳅、斯氏高原鳅、细尾高原鳅、梭形高原鳅、壮体鮡、贡山鮡等。其中鲤形目鲤科的裂腹鱼亚科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占绝对优势。这些鱼类大部分属于我国长江上游地区特有鱼类,其中包括国家级保护鱼类和四川省重点保护鱼类,如国家二级保护鱼类虎嘉鱼,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种黄石爬鮡、极危级青石爬鮡。这些鱼类中许多属高原鱼,生活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冷水里,高海拔、强烈的日照、周年水温较低以及饵料生物贫乏,能适应这一严酷自然条件的鱼类生长缓慢、繁殖力低。一尾达到性成熟、体重500克左右的成鱼,需要10-12年的生长时间,目前基本没有人工较大规模饲养成功的例子,全流域密集的梯级开发完全有可能造成物种的灭绝。

在四川民族地区的鱼类中,一些种类是洄游鱼类,在繁殖、索饵或越冬时进行迁移,这些冷水性高原山区鱼类多在支流与干流交汇处或有急流的支流产卵。有的鱼类习惯在河滩砾石间产卵,鱼卵具有微粘性、散布在石块缝隙中发育。有的鱼类喜栖息于快速流淌、与大气接触面大,含氧量较高的水体,形成水库后,在静水中则会因溶解氧不足而死亡。有的鱼类鱼卵在随水飘流过程中发育、孵化,流速太低鱼卵和鱼苗会下沉而不能正常发育,在水库内,因库区河滩淹没,产卵场减少,鱼卵也难以飘流孵化。

四川民族地区是许多洄游鱼类的重要栖息地,洄游鱼类需要三场一道(繁殖场,育肥场、产卵场,洄游通道),梯级水库的建设造成洄游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命通道阻隔,相当多的洄游鱼类可能灭绝。由于增加工程成本和技术难度,四川民族地区水电工程一般都未修建过鱼设施(鱼道、鱼梯、鱼闸、升鱼机等),鱼类经过溢洪道等,将因高压高速水流的冲击而受伤和死亡。许多高坝大库下泄水流时,通过掺气进行消能防冲,造成水库下游相当长的河段(可达数百公里)的河水气体过饱和,幼鱼吞食而造成气泡病大量死亡。引水式水电站虽然没有建高坝大库,但造成相当长的脱水河段,河道水流基本上通过引水隧洞(管道)和水轮机流过,缩小鱼类种群的生存空间,也会对鱼类等水生生物带来毁灭性打击。

水电站施工期间,炸药爆破、隧洞开挖、筑路、料场开采、弃渣、机械振动、施工人员的进驻将对栖息在谷坡和河岸的爬行动物将造成影响,同时还可能影响部分鸟类和的栖息环境,迫使它们向周边类似区域迁徙。水库蓄水将淹没部分河谷林地、耕地和园地,原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小型兽类将有可能随水位的抬高而迁徙或失去栖息地。

水库淹没使林地减少,人为生产活动的增加,使林地等植被遭到破坏,人工生态恢复又需要一定的时间,使植物资源量减少。由此,破坏了部分野生动、植物的生境,使野生动物和植物种类减少,数量下降,森林植物群落减少,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四川民族地区是我国天然林资源的最后保留地之一,水电建设淹没云杉、冷杉、红杉、高山栎、桦、杨、槭、落叶松、大果圆柏等受保护的天然林资源,特别是其中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和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岷江柏,这些森林资源对于生态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在高山峡谷、土地稀缺的四川民族地区,水电站带来的工程建设、移民安置、耕地开垦、公路新建改建、集镇和专用设施搬迁等等,都要占用天然林地和退耕还林地,从而损害生物多样性,消减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

四川民族地区河谷地带相对较适宜林木生长,特别在一些干旱河谷,两岸山体植被稀少,甚至没有一颗树,只有河滩上有树木生长,水库淹没河谷后,整个库区可能见不到乔本植物。

四、工程施工造成的污染

(一)废水废物污染

水电工程施工在水系河道上和岸坡边进行,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粪便、废油等往往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施工区水环境的污染。生产废水主要是由场地平整、截流、围堰填筑、坝基及隧洞开挖、砂石骨料加工冲洗、土石料掺合、混凝土拌和浇筑及养护、钻孔及化学灌浆、材料水上运输、施工机械和车辆冲洗、附属企业生产废水排放等环节产生的废水,含有一定的炸药残留物,石油类、硝基苯类、硫化物等。有的工程施工废水中还含有溶解性铁、细菌、大肠菌群、臭味、高锰酸盐等。施工机械多以油料为动力,在运行或维修时,油料的溢漏在所难免。施工营地生活污水排放、垃圾、废料及化学药品等,都会对水域环境造成污染。施工弃渣中混有残留炸药、废油、废化学药品等,有些可能还有放射性物质,如果处置不当,残留在其中的有害物质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据统计,目前水电站施工期施工人员平均每人每日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5公斤,生活污水产生量1m3,大中型水电站施工高峰期施工人员可达几千至上万人,垃圾、污水产生量相当大。由于四川民族地区乡镇、村寨基本没有水源净化设备,生活用水直接取自河溪,一旦被水电工程所污染,将给群众生命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危害。

坝式电站水库建成后,库区水面面积与体积显著增大,水体流速大大降低,替换周期长,污染物降解能力及污染物输出条件变差,库区水体流态由急流态转为缓流态;河道水文情势的变化改变了污染物的扩散、降解、输出条件,水体水质也将随之变差。由于四川民族地区发展落后,城镇、村寨的生产生活污水大都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垃圾等固体废物也常常直接倾入河道,且水质污染负荷呈逐年上升之势,虽然水质本底条件较好,但水库建成后,引发水质污染,特别是富营养化的将越来越严重。

密集的梯级开发使四川民族地区的自然河流称为一个接着一个的串珠状水库,使其从根本上失去了原有的净化能力而水质得不到恢复。河流完全水库化后,原来奔腾咆哮的急流变成一个个不间断的平静水面,各级水库之间由于没有自然恢复河段而水体自净能力丧失殆尽。由于工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提升,流域污水排放量不断上升,富营养化等水环境恶化现象必然加剧。

而引水式电站将形成长长的减(脱)水河段,河段减(脱)水使得河流水体环境容量及自净能力降低甚至消失,因此与天然河流相比,当存在同等危险污染物下泄入河的环境风险概率时,所产生的环境风险后果要严重得多。

(二)废气扬尘污染

水电工程施工废气主要来自施工机械、燃油、燃煤、炸药爆炸、砂石骨料筛分、混凝土拌和等生产过程。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为(氮氧化物)NOX和总悬浮颗粒物(TSP)等。四川民族地区的水电工地大多位于深山峡谷区,废气扩散条件不利。工程施工开挖爆破、取土场裸露面、骨料加工筛分、水泥仓库装卸、混凝土拌和、施工材料运输、施工机械运行等,造成施工场地、施工道路扬尘。附属企业生产和施工营地生活燃煤烟气排放,其废气和悬浮颗粒物等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影响。对工地附近的居民来说,长年的废气和扬尘对他们的健康和生产有害,种植业、林果业和野生资源采集业都可能受损。

(三)噪声污染

水电工程施工噪声主要包括:开挖爆破噪声、施工机械运转噪声、骨料筛分作业噪声、砂石料生产及拌和噪声、混凝土拌噪声、系统生产噪声、施工车辆行驶噪声等。其中开挖爆破噪声属点噪声源,影响是瞬时和间断的;施工机械运转噪声、自备柴油发电机组噪声也属点噪声源,影响一般是连续的;骨料筛分作业噪声、砂石混凝土拌和系统生产噪声,属固定线噪声源;施工运输车辆行驶噪声属运动噪声源。

水电施工的噪声剧烈,且一般为二班制16小时作业。由于水电站建设期长达几年到十几年,这些噪声会对周围农牧民的正常、宁静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危害。目前四川民族地区已有水电工程噪声影响牛羊生长和出奶量的报告,一些学校因靠近施工区,教学受到干扰。特别是爆破作业使居民住房产生强烈震动,造成安全隐患,群众意见很大。

(四)工程带来的气候负面变化

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区河流深切,峡谷型河道一般都是重要的水气通道,在这些水气通道上筑起几十米至数百米的高坝,其风阻效应的副作用可能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气难以正常输送到长江上游地区,造成本已干燥少雨的气候更加干燥,严重危害当地生态。

四川民族地区由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气候变化等因素,生态恶化,干旱河谷众多且呈不断增长态势。干河谷地带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山高坡陡,土地瘠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时有发生,自然生态形势本来就严峻,在这些生态脆弱的干旱河谷建设引水式水电站,造成断流河段地下水位下降,小气候恶化,空气湿度变小,将使干旱河谷更加干旱,生态向荒漠化发展。

五、结语

从自然条件来看,四川民族地区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气温低,温度年变化小,日变化大;气候干燥且多大风,干旱河谷众多;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节分明,干季长达半年以上,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3~6倍。这里既是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质环境极不稳定的高山峡谷,地震、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水土流失严重,江河泥沙含量大,又是我国仅存的原始森林主要分布区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突出的地区,同时又是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功能区。它的地质条件和生态系统均十分脆弱,并在近50年里受到过严重破坏,至今还未完全结束。自然条件决定了横断山脉的生态破坏恢复极难,需要大量的人力、昂贵的金钱和漫长的时间。有的破坏根本就无法恢复。

引水式电站使坝下几十到上百公里天然河道断流(脱水)、减水或季节性干涸,成为干沟和荒滩,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出现沙化和荒漠化景象。不但河中水生动植物遭灭顶之灾,河岸附近陆生动植物和两栖动物的生存也受到巨大危害,这是对生态的巨大破坏。

梯级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大于单项工程的影响之和,有些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不仅受一个工程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梯级其它工程的影响,这些影响具有叠加、累积性质。从单一水坝的角度看,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小的影响,但几个十几个大坝的叠加,往往会产生加和效应或协同作用,会产生“崩裂性影响”。这是一种竭泽而渔、釜底抽薪、全流域无节制的开发方式,

上述水能开发对四川民族地区的负面影响,有的可以通过业主和施工方加大投资,采取积极的工程措施予以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不可能消除,其危害是长远或永久、深刻而持续的。笔者认为,除了强势的水电利益集团应积极担负社会责任,开发对生态环境相对较友好的水电规划、设计、勘探、施工和管理技术之外,政府必须避免“缺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政策和措施,追求对水能资源的有限度开发。特别要制止吸干榨尽式的梯级开发,限制引水式开发。

曾经,天然林资源也是四川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但它是一种不能用作商业开发的生态资源,可惜还是被错误地、无节制地开发了。虽然“木头财政”带来地方经济的一时繁荣,终因生态破坏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而且短暂的局部的经济利益造成了对国家长期的、整体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损害,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付出远比砍伐森林所获价值更多的资金和更大的代价,用于防洪抗洪、抢险救灾和天然林保护、造林绿化等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而实际上,人工植被无法替代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它所带来的综合性损害是不可逆转的。当我们为此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后,已经难以挽回了。就在我们纠正滥伐森林错误的同时,水电大开发又使四川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与天然林砍伐同样的威胁和同样难以挽回的结果,这不能不使我们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深切的忧虑。(作者系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附:

参会代表名录

 

辛  文  省科技顾问团副主任、教授

赵文欣  省科技顾问团副主任、教授

刘宝珺 中科院院士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文心田  四川农业大学校长、教授

陈国阶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罗  毅  省政府参事室参事

胡代全  省政府办公厅助理巡视员、教授

盛  毅  省社会科学院对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王小琪  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黄崇祥 省环保局助理巡视员、高级工程师

印开蒲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廖  激  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慕长龙  省林科员副院长、研究员

王益谦  四川大学西部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施为光 省环境科研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陈茂勋  四川现代旅游工程研究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雍国玮  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荣誉院长、研究员

杜受祜  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吴香尧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

付永胜  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叶  宏  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张  序  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任  平  四川师范大学博士

王新前  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方一平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副研究员、博士后

张启东 省环境科学院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