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柜安装:#1653009&postid=900001_900006_91926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49:13
 

激励管理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就提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弗洛姆(V.H.Vroom)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
一、目标效价,指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如果实现该目标对人来说,很有价值,人的积极性就高;反之,积极性则低。
二、期望值,指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只有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大,才会去努力争取实现,从而在较高程度上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如果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完全没有可能,目标激励作用则小,以至完全没有。管理学家E.洛克(E.A.Locke)和休斯(C.L.Huse)等人又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因素:
(1)目标执行难度。目标应该具有较高难度,那种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目标缺乏挑战性,不能调动起人的奋发精神,因而激励作用不大。当然,高不可攀的目标也会使人望而生畏,从而失去激励作用。因此,应把目标控制在就有较大难度,又不超出人的承受能力这一水平上。
(2)目标明确、可量性。目标应明确、具体,诸如”尽量干好”、”努力工作”等笼统空泛、抽象性的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不大。而能够观察和测量的具体目标,可以使人明确奋斗方向,并明确了自己的差距,这样才能有较好的激励作用。
(3)目标的可接受性。只有当职工接受了组织目标,并与个人目标协调起来时,目标才能发挥应有的激励功能。为此,应该让职工参与组织目标的制定,这比由管理者将目标强加于职工更能提高目标的可接受性,可以使职工把实现目标看成自己的事情,从而提高目标的激励作用。
这些关于需要和目标的研究,都成为设计业绩评价体系必须考虑的因素,特别是激励的过程理论中提出的若干要求,对于设计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具有指导意义。
激励的内容吾人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别:
1.内容型激励——偏重于诱因动机;
2. 过程型激励理论——重点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3.行为改造——重点于激励的目的(即改造、修正行为。

就目标管理(Managemeng By Object;MBO)的推展延伸,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过程的关键点:

1.实行目标激励

(1)目标设置
①目标应该具体化。
②要阐明目标的社会价值并和个人利益相联系。
③目标既要有一定难度又要有实现的可能性。
④让完成目标的人参与目标设置。
⑤要对达到目标的进程有及时、客观的反馈信息。
(2)目标管理
①制定总体目标。
②作好组织准备。
③制定个人计划。
④阶段性成果评定。

2.创建适合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

企业组织必须从僵化的机械管理模式,转变为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有机管理模式;充满变化的时代,而且变化的幅度不断增大,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已从生产效率的竞争演化为创新率的竞争,基本质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传统的“命令式”的领导方式已不适应对新型“知识员工”的管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文化来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3.多跑道、多层次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新世纪时代,职工对物质要求更为强烈,并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从这些特点出发,如何制定新的、合理的、有效的激励方案?
(1)多一点空间、多一点办法,根据企业发展的特点激励多条跑道。
(2)要激励多条跑道,这样才能使员工真正安心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工作。
(3)深入了解员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总之,所采取的激励的手段要灵活多样,要根据不同的工作、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制度,而决不能是一种制度从一而终。

4.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施有差别的激励机制

    激励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而且这些因素对于不同企业所产生影响的排序也不同。不同因素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的影响力排序,由此可见,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实施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