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委书记:草根倾家荡产拍摄电影《白芳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56:21

《草根民生》第十期:草根倾家荡产拍摄电影《白芳礼》

2011年06月17日15:23    来源:人民网-社会频道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草根倾家荡产拍摄电影《白芳礼》

  他原本有车有房有公司,因愤慨于白芳礼两度落选央视“感动中国”人物,便倾家荡产为老人拍电影。

  三年来,影片《白芳礼》从未在影院上映,他感慨:我没有能力去发行。

  李佳伦做梦都想在电影院里看《白芳礼》。“这个影片,免费赠送版权,一切利润归他。我只要两个字和一件东西:‘感动’,以及感动的泪水。”

  本期《草根民生》关注为了感动中国人,倾家荡产拍电影的李佳伦。


  “咱们老百姓自己捧他”

  电影的主人公白芳礼是一位不识字的河北老人。从74岁到88岁,白芳礼用在天津街头蹬三轮车跑出租的约35万元收入资助了南开大学、耀华中学等学校的300多名贫困生,自己却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

  白芳礼于2005年9月23日病故。他生前两次被提名参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均落选。打抱不平者称他“感动了中国人,却没能‘感动中国’”。

  李佳伦在网上看老人的事迹说,白芳礼再也蹬不动三轮车的时候,将一饭盒的零钱交到一所学校,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

  他愤慨于白芳礼落选“感动中国”人物。义愤给了这位前龙套演员筹拍电影的最大动力——“没人捧他,咱们老百姓自己捧他”。

  最难是把电影卖出去

  2008年1月16日,《白芳礼》在甘肃天水开机。四五十人的剧组,很大程度是靠人情搭起来的。没人签过合同,没人就报酬讨价还价。等到电影封镜,自称“顶着制片人外衣的穷人”李佳伦,也山穷水尽了。

  但是最让李佳伦发愁的还是卖片。直到2009年春节,电影依然没卖出去。当时,家里只剩不到两百块钱,过年的钱都没了。

  他承认,有点心灰意冷了。同年8月,他接受了电视台开出的20万元最低价,没有讨价余地。他并不欣慰,反而悲观地猜测,也许这部片子的命运就是堆在仓库里,不见天日。

  电影在电视台播放那天,在那台老式的电视机前,这个日常提起白芳礼就眼红的男人,直到屏幕上出现片尾,才流出眼泪。

  “我当时在说:白大爷,教师节了,全国人都在看你。兄弟我也没多大能耐,就这意思了,一点心意,安息吧。”

  这部电影让李佳伦赔了大约50万元。他有时忍不住想,如果不是为了拍《白芳礼》,自己不会这样窘迫。更多时候,他觉得沾了白芳礼的光。譬如他被评为2009年“感动河北”年度人物,这是白大爷得过的荣誉。


  “多盗我的版吧”

  李佳伦关注网上的点击率,虽然它不会带来分毫收益。没见过面的网友索要光碟,他也自费邮寄过去。“我没有能力去发行。我恨不得你盗我版,越多人看越好。”

  盗版商招揽了观众,他过意不去,觉得该请人家吃天津“狗不理”包子。这位制片人甚至表示,很想站在摩天大楼上给大家鞠个躬——“多盗我的版吧”。

  草根拍电影为了啥?

  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的数百年里,电影始终被视为高雅艺术,无论是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还是所谓的二流导演、三流演员,只要是与拍电影沾上边的,常常会以艺术家自居。他们被称为公众人物,有钱,有地位,有名望,投资几千万拍一部电影是常有的事。

  可对于过日子精打细算的普通老百姓,拍电影,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在草根们自娱自乐的背后,是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记录真实的生活的渴望。

  就像李佳伦说的那样,“拍电影我是业余的,可我是真诚的;有白大爷这一部电影,我就觉得这辈子值了。我一个小人物做了许多大电影厂做不到的事,我成功了!”

  卖房卖车也要拍电影

  草根想要拍电影?不止一位朋友狠狠地对他说,你有病,鼓捣这个干吗,有你嘛事儿?白大爷是个“高级神经病”,你也高级神经病啊?

  这部戏也让李佳伦夫妇俩吵了不少架,妻子气得喊过离婚。最终,妻子把手上的金戒指撸下来,卖了。“砸锅卖铁也要干了,人家思想比较高尚嘛。”

  最受打击的也是他。李佳伦花了一年多写剧本,“着了魔”一样,做梦也想,床头放着纸笔,害怕睁眼就忘。改了13遍之后,拿出去给专业人士一看,“兜头一盆凉水”。还是张炬帮他请了两位编剧。

  为了筹钱拍电影,李佳伦以一个极低的价钱将住所卖了,为这事到现在还“没一个不骂”他的。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家三口搬到了广告公司。没过多久,公司也出让了。

  不值钱的旧夏利车也转手了。“卖两万是两万,虱子也是肉啊!” (责任编辑: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