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芙 火星情报局走光:“甚矣,汝之不惠”是否主谓倒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07:18

“甚矣,汝之不惠”是否主谓倒装
搜集整理:无&涯&轩&主

观点一:“甚矣,汝之不惠”不是主谓倒装

 

本文引用自恋北南飞《“甚矣,汝之不惠”不是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出自《愚公移山》。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权威性的书籍和参考资料,都认为此句是主谓倒装句(即“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把此句翻译成“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可参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和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的1990年第二期《语文教学通讯》第46页)。由于是权威们说的,于是大家便人云亦云,已成定论。其实,我们只要稍加分析,不难看出这种说法是非常勉强,站不住脚的。

实际上,这句话的主语是“汝”;“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可不翻译;否定副词“不”与形容词“惠”(聪明)构成谓语。这句话的主干意思是“你不聪明”。可见此句的谓语当是“不惠”,而不是“甚矣”。

那么,“甚矣”是什么成分呢?

笔者在与其他同行讨论中,有人曾说,“甚”是程度副词,作“过分”讲,“矣”是语气词, 可要可不要,“甚矣”可作补语,属补语前置。根据这种说法,把“甚矣”调到后面,这句就译成“你不聪明(得)太过分了”。虽然读起来拗口,但毕竟比第一种说法好一些。

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即“甚”是程度副词,作“过分、太、实在太”讲;“矣”是叙述句语气词,可译成“了”,也可以不译),而不赞成后半部分的说法(即把“甚矣”作补语)。

我们不妨把这句话的语序调整一下(古文教学,如遇倒装,必须调整语序),将此句调整为“汝之甚不惠矣”,“甚”作“不惠”的状语,翻译出来便是“你实在太不聪明了”。这样,既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又符合语法规律(即前置的状语可移到主语之后,谓语之前)。与之相同的还有:“甚矣,吾衰也。”(《论语·述而》);“甚哉,有了之言似夫子也。”(《礼记·檀弓》);“甚矣,吾不知人也。”(《史记·刺客列传》)等。 这三句中的“甚”都可以分别调整在“衰”、“似”、“不”之前状语。可译成“我实在太老了”;“有子的话实在太像夫子了”;“我实在太不了解别人了”。由 此可见,“甚矣,汝之不惠”是“状语前置”句,而不是“主谓倒装”句。这种情况不只是以上的例子,还有如“甚矣,习之能移人也。”(彭士望《九牛坝观角氐戏记》)等,都属这种情况。

像这种副词作状语并前置的句子,古文中不少。如:“必也,(吾)使无讼。”(《论语·颜渊》);“必也,(吾)正名乎!”(《论语·子路》);“甚矣,(有 人)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柳宗元《种树郭橐传》)等,(后一句中的“甚”是“甚至”)。这三句都是省略句,后半部分都省略了主语(第一、二句省略了“吾 ”,即孔子;第三句省略了主语“有人”)。如加上主语(已加),句式就与以上几句相同了。按照相同的方法,把“必”分别调整在第一、二句中“吾”之后,把 “甚”调整在第三句中“有人”之后,使之成为“(吾)必使无讼”;“(吾)必正名乎”和“(有人)甚爪其肤以验生枯矣”。这样,既通顺,又好理解了。

另外,还有时间副词作状语,状语前置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较为普遍,与现代汉语中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并前置的情况相似。如:“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 语·述而》);“始,吾以汝为天下之贤公子也。”(《战国策·赵策三》);“已矣,国其莫我知也。”(贾谊《吊屈原赋》。这句中的“已”,应为“已经 ”)。这三句中的“久”、“始”、“已”可分别调整到“吾”和“其”之后,可译为:“我很久不再梦见周公了”;“我当初以为你是天下的贤公子啊”;“国人 大概已经没有人理解我了”。还有如:“已而,英霍山师大起。”(全祖望《梅花岭记》);“须臾,(云)成五彩。”(姚鼐《登泰山记》等,都属这种情况。综上所述,副词作状语并前置,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因为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这种现象)。“甚矣,汝之不惠”就属于这种现象。

 

观点二:《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提起《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几乎没有谁会怀疑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有什么不妥。

诚然,如同遇到通假要置换成本字,遇到省略要补充出省略成分一样,遇到倒装要调整语序也顺理成章。比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定语后置,要调整为“求可使报秦之人”;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宾语前置,要调整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再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介宾短语后置,要调整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依此类推,“甚矣,汝之不惠”为主谓倒装,要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但细究这一句、乃至这一类句子的翻译,似乎又觉得并非一个“调”字了得。

首先,现代汉语也不排斥主谓倒装,有时甚至刻意地追求倒装,因为倒装能产生强调谓语的作用。如:“怎么了,你?”(《荷花淀》)唯有倒装,才更为细腻地体现出女人对丈夫的关切之情。又如:“出来吧,你们!”(《荷花淀》)唯有倒装,才足以表现水生既满心幸福、又略带愠怒的微妙心理。“甚矣,汝之不惠”与现代汉语的主谓倒装有异曲同工之妙,倒装更足以刻画出智叟老人似智实愚,似有远见卓识实很鼠目寸光的顽固保守形象。

其次,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它既包括忠于原文的意思不走样,还指保持原文的情味不变形。从这个角度说,我们要遵从主谓倒装的语序,尊重谓语前置的强调作用。而人们翻译“甚矣,汝之不惠”时将它的语序重新调整,无疑显得轻率和武断了一些,是画蛇添足之举。如此调整,使智叟的嘲笑口吻中多了许多温和,少了许多尖刻。

第三,文言译文中不乏主谓倒装、忠于原文的范例。如:《少年中国说》“美哉我少年中国……壮哉我中国少年……”人教版1987年版的初中教参译为“真美啊,我们的少年中国……壮丽啊,我们的中国少年……”准确体现了原文的语言风格。

可见,“甚矣,汝之不惠”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的倒装毋庸置疑。顺便指出的是,这里如果机械地尊重原文的顺序而直译为“太严重了,你不聪明”,会带来另一个问题:“信”则信矣,但译文很别扭,与翻译的另一个要求“达”——通顺流畅和符合现代汉语——相距甚远。此时,我们不妨在信和达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体现原文的风格又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译为:

“太不聪明了,你!”

从普遍意义上看,不止“甚矣,汝之不惠”,几乎所有的主谓倒装句,翻译时都要保持其倒装的句式特点,方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意图。例如:

1.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2.甚矣哉为欺也!(《卖柑者言》)

这两例出自初中课本。按照原文的语序,例1译为“真可悲啊,这样的世道!”更能体现作者的感叹之沉重;例2译为“太过分了,干这种骗人的勾当!”更能反映作者的愤慨之强烈。又如:

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4.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两例出自高中课本。按照原文的语序,例3译为“理所当然啊,百姓认为我吝啬!”更能表现齐宣王向孟子问政时的认同之深;例4译为“在哪儿呢,公子能急他人之所困?”更能突出平原君在赵国邯郸被围时的求援之切。但教参翻译这些主谓倒装句时,均忽视作者的意图,无视原文的句序,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这样看来,和动宾倒装、偏正倒装只是语法现象不同,主谓倒装不只是一种语法现象,更是一种修辞艺术,体现作者的匠心之所在。因此,翻译时我们要力求领会原文表达的匠心,把语言的情味原汁原味地传达出来。

倒装如此,其他修辞艺术亦然。

(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22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