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梅的命运:中考课内现代诗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49:21
中考课内现代诗赏析(2010-03-21 21:21:13)转载

1、阅读《我爱这土地》,回答问题:

我爱这土地

假如/是一只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对这土地得深沉……

1、  说说诗中“土地”的含义是什么?

“土地”象征祖国,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

2、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3、  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这句诗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4、  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5、  鸟儿歌唱的对象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它们分别指什么?

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6、“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7、.《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2、阅读《乡愁》,回答问题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  说说诗中“乡愁”的含义?

“乡愁”体现了诗人的中国意识,即家国之思。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3、、《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3、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回答问题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1、  这首诗是“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不是指作者一个人,“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我”的形象是和祖国的大形象熔铸在一起的,“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

2、  在这首诗中,诗人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

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在诗中,“我”的形象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诗人通过了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

“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3、诗中所描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3.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渴望着冲破束缚躯体的壳

4.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在泪水中把伤痛的往事抚摸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用实力让世界瞩目新的自我

4、阅读莱蒙托夫的《祖国》回答问题:

1、  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成什么?

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

2、  这种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什么表达出来的?

在《祖国》中,诗人这种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表达出来的。

3、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4、“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接连的两个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起突出强调作用,表明“爱”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5、阅读兰斯顿·休斯的《黑人谈河流》,回答问题:

1、  怎样理解“河流”这一意象?

在《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

2、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3、“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6、阅读《雨说》回答问题: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

1、第②段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2、“笑”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                                                 

3、第②、③节寄予了作者对儿童怎样的希望?

答:                                                 

4、联系整首诗来看,其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雨”给人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                                                                         

1、答:抒发作者对勇敢、乐观和自信的赞美。

2、答:“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答:寄予了要勇敢面对生活,乐观对待人生。

4、答:拟人化的手法,雨是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形象。

5、.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地方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6、  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含着另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它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7、  诗中有两节写到了雨要“教你们勇敢地笑”,你怎样理解这“笑”的内涵?找出这两节诗中几个生动传神、极富想像力的诗句加以品评,与同学交流心得。

“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这两节诗都强调“雨”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是“雨”这位爱的天使鼓励孩子们要勇敢、乐观地生活,祝愿他们快乐幸福。写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等“笑”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形象可爱,生动活泼,合乎孩子们的心理,更显出“雨”对孩子们的亲切情怀,使“雨”说的话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7、阅读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回答问题:

1、  整体感知这首诗。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2、  《蝈蝈与蛐蛐》一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3、、《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8 阅读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回答问题:

1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2、“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3、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5、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6、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7、.“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8、.“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分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