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战场yy频道 2016:聚焦头条 用什么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7:34:06

『天涯时空』 聚焦头条 用什么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作者:胡显达  发表日期:2011-6-11 8:55:00
回复 
        在各省市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成了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新闻热词。
幸福感本是一个纯属个体自我体验的东西,而如今也被我们物质化地测度起来。其中的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就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按照这种物质化的幸福感,一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越高,它的幸福感也就似乎越多。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式的联动关系。
是不是一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越高,它所获得的幸福感就越多呢?用这种可支配收入支撑起来的幸福感会不会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货币幻觉呢?
举个例子来说吧,比如10年前的中小城市,像三口之家这样的工薪阶层户,那时它们的月可支配收入或用于正常生活开支的花销也许只有2000多元左右,用它们可购买到的月日用品清单也许是大米30千克、面粉30千克、肉类10千克、果蔬类30千克等。而如今它们的月可支配收入可能已增长到4000元左右,但受限于物价的上涨与生活成本的增加等因素,这个家庭户虽然也把4000元全部投入到的各种日用品的消费开支,但其消费清单却可能不得不节俭为大米30千克、面粉30千克、肉类8千克、果蔬类25千克等。可用于日常生活开支的钱是增加了不少,而实际交换来的消费品却少了不少。照此看来,还能不能说这种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同步提升了这个家庭户的物质享受与幸福感了呢?显然不能。因为它们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仅没有提升,反而被下降了一些。
如果我们真的想用这种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测度这种幸福感的提升,那么物价水平与其生活物品消费量的变动情况就必须被同时考量进去。很显然,单从Y=PW(Y→月可支配收入,P→物价水平,W→生活物品数量)这个交易方程式中,很难用Y唯一地测度出这种幸福感的提升与否。如果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能够直接把居民的幸福感提升上去的话,那么这也许只要我们的货币当局扳动一下自己的手指头就行了,也就是宽松货币、印发钞票。
所以,幸福感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只是这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只能是它的一种货币形态。幸福感只能主要从大米、面粉、衣着、运动健身、休闲旅游等物质形态生活资料的日常消费中获得,它的物质基础只能植根于物质财富或生活消费资料生产的实际增长之中,大米、面粉、服装、健身器材、休闲设施等才是它真正的物质形态。如果吃不饱、穿不暖,又何谈幸福!不论是国民收入的倍增还是职工收入的翻番,如果没有这种物质形态消费资料生产的实际增长作支撑,那么由其泡沫出来的幸福感都不过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货币幻觉而已。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真正要做的不是用宽松货币和提高工资的办法增加它们的可支配收入,而是切切实实地扩大和增加它们生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供给。消费的物品量上去了,消费的种类增加了,这种幸福感才可能得到真实的提升。
当然,幸福感的增生,物质性生活资料的消费只是其中的一个源头(这是主要的和基础性的)。除此之外,社会环境、个性禀赋、家庭关系、文化习俗、道德情操、生活压力、未来变局等,也都可以让身处其中的人获得不同的幸福体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互为因果,也是增生这种幸福感的一个关键所在。与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论一样,这种幸福感说到底也就是一种纯个体式的主观体验而已。增生这种幸福感决不能割裂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正如恩格斯所告诫的那样,“这些先生常常忘却,当一种历史因素一旦被其中的归根结底是经济的原因造成的时候,它也能对周围环境,甚至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把原因和结果看做永恒的对立是违反辩证法的,绝不能忽略它们的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96页)所以,增生人民的幸福感也还要同时加强社会环境的公平性、家庭关系的和谐性、道德情操的高尚性、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多元文化的包容性等非物质方面的建设。
目前,影响幸福感增生的突出问题依然不少,除了买房、看病、上学费用的不堪重负之外,也很有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以及贫富、贵贱、等级、权力、官位世袭化的困扰。官二代、富二代的奢侈与骄横,贫寒门第奋斗的徒劳与理想的破灭,不堪重负的生活压力与变幻莫测的未来,美艳情妇的淫官包养与利益婚姻的离合悲欢,势利风气的泛滥与人情冷暖的淡薄,奴性关系的不得不从与无房不婚的煎熬。这些无形的枷锁,更让不少的人迷失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与未来的路标。这些问题的矫治正是增生这种幸福感所不可缺少的基石。这些增生幸福感的源头又岂能是一个可支配收入增长所能解决的。
增生人民的幸福感,除了增加物质性消费资料的生产、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之外,也还必须通过体制的变革重建这种平等、民主、自由、公平、法治、共富的社会。通过这种社会的重建,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的竞争,都能按照自己的劳动贡献分享全社会共同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成果。在这个社会中,多元包容、平等竞争、友爱亲善、富贵共享,没有官本位、没有富欺贫、没有强凌弱,人人平等交往、人人互助生活。
2011年6月7日初稿于论道书斋 胡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