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冲突 果盘:蜂蝶纷纷过墙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30:15
  诗歌鉴赏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不易把握的一个难点。
    许多学生,做不不少题,高考中还是一头雾水。其实不做各省卷子的汇评,只要鉴赏的流程对路,对全国各地均适用。一直以来并将持续下去的基本命题理路依然是遵循“反命题”,有意规避押题的可能性。我们把话题稍稍岔开一笔,其实,花点时间稍微理解诗歌本体的特质和源流乃是切入古诗解题的正途。陆机《文赋》中讲“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又言“诗缘情而绮靡”,都涉及到一个“情”的问题。做题如探究,必须先走正路,很多人费心背诵了很多意象,比如月、日、江、海等各自在古诗文中表征着的内涵,虽对理解古文化有些助益,但发现做题时往往无法真正用好。解古诗文题目的“第一义”在于对诗歌情感基调的判断,俗化一些,即诗人情感究竟是喜、怒、哀,积极亦或是消极,循此路径再结合注解或所谓“诗眼”——实际上往往是表情感的形容词大概可以判断其方向。人们的一般判断是诗歌要优美、情感要积极,但“反命题”的思路往往要于此设下陷阱。事实上,与故人时空的相隔最容易让人用今天的价值判断去曲解古人。考生备考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在课堂所学那些基本古诗常识之外——这些常识可能包括李白的雄浑壮阔、苏轼的豪放旷达等等,必须深切体会那些不被人重视的看似消极的思想或情感,这些反而最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在我的培训课上,所谓消极情感——古人对于人生的悲天悯人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可奈何之情——往往成为讲授的重点:“被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伤春悲秋之情;孤寂愁闷之情;仕途失意之情——此种典型的“反命题”思维是考试必须具备的。不妨精讲一道今天的全国2卷。  一、考点分析
  纵观2010年18套高考试卷,就体裁而言,律诗(4首)和绝句(6首)占了半壁江山;就创作年代而言,唐宋诗词仍受青睐,其中唐诗5首,宋诗5首,宋词4首,占74%。在选材上,写景抒情诗依然独领风骚;在题型设置上,绝大部分试卷都仅采用简答题的形式,唯北京、上海、福建卷还设置了选择题,其中福建卷与往年相比变化较大,将以往的简答题细化为三个不同的题型,除选择题外,还增设了一道填空题,考得更细致具体。
  2010年的考点分布依然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对于表达技巧的鉴赏、思想感情的把握又是考查的重点(参见下表),因此考生在复习中应先学会如何读懂古诗,在准确理解诗歌主旨的基础上,掌握相应题型的解题方法(下文将结合高考真题进行说明),以期在考场上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真题再现
  (一)鉴赏形象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2010年福建卷)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答案](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A
  [解析](1)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中的动词“访”字,与之相呼应的必然是动词“踏”字,因为唯有“踏”,才能把访者和被访者联系起来。
  (2)本题考查对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并且注意此类题型的答题步骤:①先解说题干涉及的诗句,即“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②再由诗句出发,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从“酒熟不出门”无人造访,可见其避世脱俗;从“残花满地”、无人洒扫;可见其随性自然。
  (3)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A项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和《访隐者》一样,所寄寓的都是隐者的情怀。B项出自李白《蜀道难》,是对游子的担忧和劝诫。C项出自杜甫的《登高》,写自己颠沛流离、贫病交加、忧国伤时的复杂感情。D项出自白居易《琵琶行》,抒发的是被贬官员孤独悲凉的情怀。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案](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在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句、注释来理解意象的含义,切不可只看诗题“送人归京师”,就把这首诗片面地认定为送别诗,从而把“子规”的内涵理解成依依惜别之情。结合注释和诗的三四句,我们可初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北宋都城汴梁遭到了金人铁蹄的践踏,诗人被迫南迁,在江南送人回故都,内心充满了忧国伤时、有家难回的愁苦。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该意象在中学课文里曾多次出现过’,如“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联系旧知,对于学生解答该题也很有帮助。
  (2)“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并不矛盾,只要联系写作背景,准确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考虑到作者面对着国土沦丧、南北分裂的现实,“忧国之愁”便不难理解。
   (二)鉴赏语言
  1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2010年湖南卷)
  好事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属于炼字题。解答这类题,要抓住字眼的内涵及其与所描摹景物特征之间的联系。“蓑”本来是名词,指用草或棕制成的蓑衣,这里用作量词来修饰“新绿”,能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映”,意为映衬,能细腻生动地描摹出两岸“白蒴红蓼”和“一蓑新绿”相互映衬、深浅对比,明艳又清新的美景。
  (2)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感情的把握。答题时,应联系注释,知人论世,在理解全词情与景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2010牟重庆卷)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意。(2分)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案](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把握词语的含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旬、联系全诗的语境。解答这类题要注意答题规范,需结合该词的含意答出其表达效果。题干中的两句诗是对江流景色的描摹,写的是远处的船帆像飞鸟一样停落在江面上,船停泊的时候,江流仿佛也凝滞了。“江住”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便来源于江流平缓以及诗人身在舟中不见水流。
  (2)“愁”与“笑”都是作者心情的体现,因此解题时首先要分析诗人“愁”和“笑”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在上阕中,诗人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所以为之忧愁;下阕,当诗人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叉乐观自信而笑。因此,由“愁”到“笑”,是诗人情感的自然转变,并不矛盾。
  (三)鉴赏表达技巧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试题。(8分)(2010年安徽卷)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案](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要解答此题,首先要先读懂全诗,通过注释,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不难把握全诗所表达的是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明确诗歌主旨后,便可结合具体诗句对“寂寞壮心惊”的缘由进行分析:岁暮,客居他乡,听到了边境传来外敌人侵的消息(首联、颔联);硝烟四起,生灵涂炭,国家动荡,危急时刻却无人请缨杀敌(颈联);一个真正心系国家安危的人,是不会吝惜自己的生命的,只是诗人仕途不顺,独自客居阆州,纵有报国之壮志,却无从施展,只能空叹寂寞(尾联)。根据以上分析,进一步归纳概括,便可整理出答题的三个要点。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表达技巧的内涵十分丰富,一般可分为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结构形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对鉴赏表达技巧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在复习时要有意识地对各种表达技巧进行系统归纳整理,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这类题型的答题模式一般为先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手法,再答出该手法的作用。《岁暮》运用的表达技巧除了参考答案给出的两种之外,又如双关——“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人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虚实结合——“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而“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对比——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言行反差的对比,等等。答题时,尽量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两种来作答,注意答题规范。
  2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2010年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答案](1)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属于炼字题。要解析“隔”字的双重意蕴,首先要读懂全词,把握作品中流露出的相思之情。接着结合具体诗句,由表及里进行思考:表面上是景色被阻隔,江水和烟树阻隔了诗人遥望的江东路;而实际上是情感被阻隔,因为路途遥远,锦书难托。在把握诗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诗句由浅人深地分析,便不难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所谓“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或人事,比如想象或梦中所见。所谓“实”,则是眼前所见的景物或人事。答题时要注意规范,先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虚”“实”的体现及其关系,再点明手法的作用。这首词上下片均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现实和想象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考生只需选择上片或下片进行分析即可。
  (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2010年四川卷)
  减字木兰花 [清]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表,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能力。“红”“翠”本指红色、绿色,在诗中分别指花和叶的颜色。更进一步借代红花和绿叶。“斜”“叠”则分别用来描绘花与叶的形态。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讲究思考问题的层次性,先抓住字眼的本义,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做到词不离句,同时要注意答题步骤:先结合诗句分析字眼,再点明该字眼的作用。
  (2)答题前要先仔细审题,抓住题干中三个关键词“全词”(结合全词)、“隐含”(品味词句背后的内蕴)、“伤感”(找出词中能传达伤感之情的词句)。纵  观全词,能体现伤感之情的便是下片“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结合注释,便能分析出这两句表面写的是“风与日”对百花的摧残,而实际上是以物喻人,隐含了诗人对真君子“真香妙质”受小人“风与日”摧残的伤感。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试题。(6分)(2010年浙江卷)
  定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元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写出手法1分,情感1分,合理分析1分)
  (2)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云对宿”“月相寻”不难看出拟人的修辞手法,答题时除了指出手法之外,还必须结合诗句进行解说,最后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中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能力。解题时,应着眼于全诗,结合注释,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所传递的思想情感。“悲虫”会有“好音”,关键在于听者的心情,从全诗看,作者到定林游憩,虽然被罢了官,但是大自然的景物令他“息烦襟”,放下了俗世的烦恼,洒脱地在水边休憩游玩,体会到了清幽和愉悦。“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因此悲鸣的虫声在内心拥有安宁快乐的诗人听来,就变成了美妙的音乐。
 三、模拟精选
  (一)鉴赏形象
  1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6分)(福建省泉州一中201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3分)
  (2)下片通过哪两种手法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3分)
  2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山东大学附中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形象。(4分)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
  (二)鉴赏语言
  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7分)(北京市朝阳区高三模拟题)
  橘诗 [南朝]虞羲
  冲飚发陇首,朔雪度炎洲。
  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
  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
  从来自有节,岁暮将何忧!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二句写严寒天气,寒风自西北陇首呼啸而来,朔雪直达岭南炎洲,肆虐逞威。
  B 三、四句写风雪过处,树木几乎无一幸免的景象:江南桂树摧折,漠北楸树凋零。
  C 最后两句写中州橘树从来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
  D 这首诗咏橘言志,在生动的描写之后,以议论抒情作结,主旨突出,意蕴丰富。
  (2)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4分)
  2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10年安徽两地三校10月联考)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4分)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三)鉴赏表达技巧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广西柳州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上联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祭余”是剩余的祭品;下联“士”指介之推。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分)
  2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两题。(8分)(河北保定市2010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4分)
  (2)尾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4分)
  (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10届江苏四星级名校第二次模拟试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作此诗。
  (1)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作简要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4分)
  (2)请结合诗人的经历和诗歌的内容,谈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下列问题。(u分)(辽宁抚顺市六校联合2010届高三二模)
  青玉案
  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榘①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①张榘(ju):南宋人,做过句容县县令和江东制置使参议,均处于地位低下的职位。
  (1)前人评论“上阕‘羞涩’一语用得妙”,请简要--分析妙在何处。(5分)
  (2)结合下阕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  四、新题点睛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忆王孙 春词 李重元
  萋萎芳草忆王孙①。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①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这首词通过选取哪些意象,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4分)
  (2)李重元的《春词》和杜牧的《清明》都写到了“断魂”,两者所抒发的感情一样吗?请简要分析。(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4分)
  2 阅读下面一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南曲 [唐]于鹄
  偶向江边秉白蓣,还随女伴赛江神①。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②卜远人。
  [注]①赛江神:旧俗用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会,周游街巷。届时村民游观,商贩云集,非常喜庆,谓之“迎神赛会”。②掷金钱:以钱币占卜。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2)这首诗善于抓住细节来再现人物内心活动,写得富有生活情趣。请简要分析作品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的?(4分)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①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②啼。
  [注]①李德裕(787~849),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②《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一句,越鸟来自南方,北飞后仍巢宿于南枝。
  (1)诗中的“______”字,不仅使动态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1分)
  (2)诗人为何“肠断”?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唐多令 [南宋]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令在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与辛弃疾、陆游、陈亮等人有着较深的交往,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②南楼,在武昌黄鹤山上,一名安远楼。南宋时“武昌系与敌纷争之地”(《蓼园词选》),很多词人登临黄鹤楼群都留下了深沉的作品。
  (1)下片写到“旧江山浑是新愁”,请结合全词说说诗人为何而“愁”?(3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3分)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1)请赏析颔联所用的手法和表达的寓意。(4分)
  (2)颈联的两个动词“拂”和“侵”用得十分生动传神,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模拟精选]
  (一)鉴赏形象
  1 (1)上片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1分)“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鹋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2分,答对两处就得2分)
  (2)手法:对比、用典。(1分,对一个不得分)形象: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泊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2分)
  2 (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二)鉴赏语言
  1 (1)C(“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有误)
  (2)“独”是“仅仅”“只”的意思(解释词语1分),与风雪肆虐、桂楸摧折的凋零景象形成对比(或:反衬、衬托)(说明对比内容,1分),突出橘树傲然凌霜的形象(突出形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橘树的赞美之情(或:寄寓了作者的高洁情操)。(表达感情,1分)
  2 (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本题4分。答出表达技巧1分,结合诗句解说2分,答出表达效果1分)
  (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三)鉴赏表达技巧
  1 (1)一幅画面是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的初春图景;(1分)另一幅画面是清明扫墓时的悲凉的野田荒芜景象。(1分)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1分)以一“悲”字写出了由清明引发的生死感慨。(1分)
  (2)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2分,各1分)《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内容分析1分)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作用分析1分)
  2 (1)颔联触景生情,又借景抒情。(手法1分)诗人深夜孤居旅社,只有寒灯相伴,不禁涌起对故乡往事及亲人的思念;而断雁孤鸣,又以哀声惊醒客心。(解说诗句1分)这孤独凄冷的景象表达出诗人不尽的羁旅怀乡之愁。(表达效果2分)
  (2)以乐景写哀情。(手法1分)通过描绘优美的风光图景反衬出诗人思乡的愁苦。(概括诗句内容1分,表达效果2分)
  (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 (1)①“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②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③此句通过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而“别秋江”则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2)这时候正值遇赦的李白,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义,湖面开阔,大雁南飞,白云飘浮,凉风舞袖,以景衬情,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
  2 (1)用“羞涩”一语来描摹菊花,既写出了菊花经过一夜的浓霜摧打,无力抬起头来,似乎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神态,同时又恰好表现出词人此时此地内心的羞愤苦涩之情。(对菊花情态的分析,3分;对作者情感的分析,2分)
  (2)下阕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希望及早超拔出来的情感。“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道出了诗人误人仕途的怨恨与懊悔;“且尽清樽公莫舞”,既表达了对官场得势之人不要过分轻狂的奉劝,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而“六朝旧事”已如“一江流水”,又表明诗人对历史上的荣辱成败已经看透;因此“万感天涯暮”,在面对黄昏时,想到身世国情,倍感凄凉。(6分。概括情感2分,结合诗句分析4分)
  [新题点睛]
  1 (1)这首词选取了萋萋芳草、青青杨柳、柳外高楼、悲啼之杜宇、黄昏、带雨梨花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春雨时节黄昏时分令人伤感的意境。(意象2分,意境2分)
  (2)不一样。杜诗写离家孤身赶路的行人在雨中奔波,心境凄迷纷乱,“魂断”指思乡之情;(2分)而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丈夫,为思念所折磨,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2分)
  2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深深思念心上人,却又不敢为人所知的年轻女子形象。(2分)
  (2)“偶向”说明女主人公“江边采白藏”的举动只是出于偶然,心不在焉。“还随”反映出她做事时的恍惚神情。而这一切,都只因为她思念远人,心烦意乱。(2分)接着“暗掷金钱”,牵挂远人又怕人取笑,只好悄悄进行,诗人着力描摹女子欲言又不敢言、欲卜又不敢掷、欲罢又不甘休的种种神情,逼真细腻地表现了女子的思念之情、羞涩之态,富有生活情趣。(2分)
  3 (1)争(1分)
  (2)诗的首联描写作者在贬谪途中所见的岭南风光,有鲜明的地方色彩。颔联写途中种种令人提心吊胆的情况。颈联则对异于家乡的南方风物进行具体描写。“不堪肠断思乡处”是在作者惊叹岭南环境艰险、物产风俗大异于北方之后,内心所涌起的强烈的思乡之情,连飞鸟都不忘本,更何况有情之人。(解析诗句,4分)“肠断”,是由于遭贬远荒,内心愤懑,前途茫茫,思念故土,归期难料。(2分)
  4 (1)二十年后,诗人重登南楼,哀叹故人不在,痛惜自己的少年壮怀已被磨灭,眼前关系国家存亡的重镇竞只剩一泓寒水,满眼荒芜,满目苦楚。(1分)诗人“新愁”满怀,有着对时序催人、岁月不再的忧心和喟叹,(1分)又有着忧国伤时:烈士暮年的悲愤和无奈。(1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或对比)。词中实写眼前萧瑟凄凉的景象,故地重经。满怀的愁绪无法用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将今昔登临的景象与心境进行了对比,抒发了忧国伤时、烈士暮年的浓郁悲感。(手法1分,结合作品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
  5 (1)颔联运用了拟人、托物言志的手法。当桃李春风之日,群芳争奇斗艳,占尽春色,而官舍竹仍一身青衣,独守坚贞,只愿在岁暮天寒之际,让漫天的冰霜来检验自己贞洁不渝的操守。这是咏竹,更是自喻,表达了诗人不争宠邀名、坚守高洁的情操和不畏严酷环境、顽强抗争的品格。(手法2分,解说诗句1分,表达寓意1分)
  (2)“拂”和“侵”均运用了拟人手法。(手法1分)“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赏析“拂”字,1分)“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的形象,似欲与诗人同乐。(赏析“侵”1分)这两个传神的动词,让竹叶萧萧的声音和青青的姿影介入诗人的生活,从而把人和竹联系起来,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无限清欢的意境。(表达效果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