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冲突 暗黑法术工厂:毛泽东当年为什么重上井冈山?(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36:07

毛泽东当年为什么重上井冈山?(下) 

2011-06-16 09:52:18|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毕生第一次带兵,他一生唯一的一次历险也是发生在秋收起义的路上。在井冈山上,他成了“毛委员”;在井冈山上,他力主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成八项注意)”;在井冈山上,他形成了自己的“十六字诀”军事战略;在井冈山上,他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巨著。

毛泽东一生对井冈山情有独钟,他一生诗作并不算多,但为井冈山而作的诗词竟有三首之多。

一九二八年九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心潮澎湃,一气呵成《西江月·井冈山》:

山上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人宵遁。

毛泽东一生爱山。山,寓意着毛泽东的个性。但惟有井冈山,令毛泽东魂牵梦萦,凌晨徘徊。

一九六五年五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在井冈山宾馆一口气写下了两首词,一首是有“高路入云端”词句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诗在一九七六年元旦公开发表: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另一首是在毛泽东生前一直没有公开发表的《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一座山著词三首,称得上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山之“最”。而井冈山事实上堪称革命的摇篮。新中国十大元帅中就有五位曾在井冈山战斗过,他们是朱德、彭德怀、林彪、陈毅、罗荣桓等,大将粟裕、黄克诚、上将萧克、李聚奎等无一不是井冈山的老战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共历史上两位著名战将林彪和粟裕都来自井冈山。在井冈山,林彪从一名连长一直升任军团长直至元帅,粟裕从一名班长一直成长为野战军司令员直至大将之首。这两人一位创造辽沈战役的神话,一位创造了淮海战役的神话。

因为是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的形成者;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是 “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开辟者。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以前鲜为人知的井冈山从此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史册。

井冈山最为辉煌的历史,从一九二七年十月开始至一九三零年二月为止,共计两年零四个月,时间虽不长,但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后人把井冈山的精神概括为五点:一是坚定不够的理想信念;二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是党管武装的基本原则;四是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五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井冈山上,迄今被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有一百多处,其中二十一处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十五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井冈山独特的历史地位,一九五零年,国务院决定在茨坪设立井冈山特别区,一九五九年成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一九八一年撤局设县,一九八四年又撤县设市,二零零零年经国务院批准又将井冈山市与原宁冈县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全市现有二十一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总人口十四点八万人。

如今的井冈山,作为红色旅游目的地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