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治病怎样:《杂文选刊》2011年第5期·立此存照·布莱尔的孩子和卡梅伦的猫(作者:朱铁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32:30
杂文选刊》2011年第5期·立此存照·布莱尔的孩子和卡梅伦的猫(作者:朱铁志)

2011-05-07 21:21:26|  分类: 杂文讲坛 |  标签:杂文     字号: 订阅

一、毛泽东的妹妹毛泽建慷慨就义

1928年6月,在一次突围中,毛泽建被捕。陈芬也同时被捕,反动派将陈芬的头割下装在笼子里,挂在耒阳城头“示众”三天。不久,井冈山下来的一支队伍袭击挨户团,并救出了毛泽建。但敌人很快反扑,毛泽建即将临产,只好藏匿在当地一位孤老婆婆家里,生下了孩子(取名艰生),由于孩子的哭声惊动了挨户团,毛泽建又一次被敌人逮捕,在敌人手中,毛泽建始终坚贞不屈。

敌人抓到了毛泽建,以她系“毛泽东之妹,负该党重要职责”为由,对她进行威逼利诱,多次审讯,妄图从她身上捞取我党的重要机密,却始终一无所获。面对敌人的酷刑,毛泽建坚贞不屈,毫不动摇。当敌人审问她的名字时,她昂首回答:“我叫共产党!”敌人恼羞成怒,下令对她抽皮鞭、压杠子、拔指甲、灌辣水,甚至用铁丝穿透她的乳房……

正在毛泽建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之际,陈芬的姐姐赶来看望她,这时毛泽建提出想见见儿子艰生,而此时艰生早就因为没有奶吃而夭折了。但是,陈芬的姐姐不忍心把这个消息告诉弟媳,于是含着泪从老乡的家里借了一个婴儿送给毛泽建看。见毛泽建抱着婴儿亲个没完,陈芬的姐姐只是一味失声痛哭。

毛泽建在狱中被关押了一年多后,于1929年8月20日在衡山城南门外马庙坪慷慨就义,当时年仅24岁。

南岳敛容,湘水含悲,毛泽东又一个亲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二、“China”的读法

宋鸿兵

“China”的读法

○宋鸿兵

“China”这个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

光棍念:“妻哪?”

恋人念:“亲哪?”

乞丐念:“去哪?”

穷人念:“钱哪?”

医生念:“切哪?”

商人念:“欺哪?”

官员念:“权哪?”

强盗念:“窃哪?”

开发商念:“圈哪?”

 

 

补偿

○殷贤华

地沟油餐馆免费赠送止泻药,

强拆开发商免费赠送帐篷,

医院手术失败免费赠送假肢,

小煤窑发生事故免费赠送骨灰盒。

 


 

高考作文如何溢出诚意

叶匡政

近几年,我常点评高考作文题,但感觉却是一年比一年失望。记得2009年,高考作文中还出现过“明星代言”、“圆明园兽首拍卖”等一类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命题,当时写文章称赞过这种命题思路,认为这类命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写作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联,能增强他们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意识和管理能力。这种命题,对未来的语文教育是很好的导向。

令人失望的是,这类与现实相关的命题,在今年高考作文题中几近绝迹。仔细看了各省份的高考作文题,总的感觉是毫无新意。比如安徽《时间在流逝》和浙江《我的时间》,主题说的都是时间,是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题目。对处在成长期的中学生,这种题目明显不适合他们发挥,极难写出什么新见解,只可能“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四川的《总有一种期待》、全国卷I的《期待成长》、江苏的《拒绝平庸》等题目,所谓期待、成长、拒绝平庸等,都是二十多年前我上高中时就有的作文题。二十多年过去了,作文的命题模式依然没什么变化。

人们很少关注高考作文命题的公平问题。高考作文命题的公平,很重要的一点体现在它的新意上。这类写了几十年的老作文题,范文很多,如果学生恰好读过相关作文,这类题目极易凭记忆套作,那些未读过“范文”的学生就等于处于劣势;其次,更关键的是,这些脱离现实、大而空的命题,让学生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写。

相比较起来,全国卷II《代买彩票》、江西的《孟子三乐》,显得略有新意,但仍嫌新意不足。倒是辽宁省最早传出的考题《如何看待高晓松酒驾》,当时看了觉得很好,因为牵涉到明星、音乐、社会公德和法律等诸多问题,高晓松又是很多年轻人喜欢的偶像,事发时正在高考备战期,学生们也不会有什么准备,倒能考出一些真水平。后来有新闻证明此题系误传,可见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者,甚至缺少这种民间智慧的鲜活。

记得前两年,看过一套美国的中学语文课本,很受震动。它们选择的课文,多是和社会事务有关联的一些文献,作文的命题方式也很独特。比如学习一篇与美国南北内战有关的文献时,它的题目是,请写一篇文章谈谈在内战早期,你会志愿参战吗?为什么?同样讨论内战,另一个命题是:如果你是国会议员,会同意赦免罗伯特?李将军吗?为什么?而在学习梭罗的《瓦尔登湖》和《公民的不服从》时,它的作文命题分别是:梭罗对今天快节奏的社会有何看法?请写文章谈谈什么样的政府能赢得你的尊敬?再如,学习马克?吐温的文章时,它的作文题是:如果马克?吐温是今天的单口相声演员,你愿意看他表演吗?可以说,这些命题方式不仅有趣味,也在对学生的价值观做出一种积极的引导。把这些题目和中国的作文命题比较一下,就能看出两者境界的差异了。一种封闭、僵化的教学与思维模式,其实贯穿在我们语文教育的始终。

在明代,朱元璋就对文章说过四个字,叫“诚意溢出”,诚意溢出的前提就是要言之有物,而不是无病呻吟。高考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表达真实见解的能力。很多社会事务的参与或管理,都牵涉到观点的表达,都需要依赖文字。然而,如今高考作文命题提倡的却是像“成长”、“时间”、“期待”这类空泛、浮华的文章内容,这类题目本身就不太符合年轻人的心理和视角,即便写出来也极易言之无物。如果学生写出的是装腔作势、毫无诚意的文章,那么责任究竟在命题者,还是学生?

学生的文风,关系到他未来的思维模式和精神气质。一个学生能否对社会和人生有远见,清晰地思维和写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手段。高考作文命题是语文教育很重要的导向,人们关注高考作文命题,其实就是关注日常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就习惯于引导学生关注各种现实问题,比如引导学生对各种现实问题发表看法,逐步培养其公民意识,这样高考作文命题的现实化就会顺理成章。

随着国人对高考作文题广泛的关注,希望中国高考的作文命题能离社会现实更近一些,走出封闭和僵化的怪圈,从而带动语文教学的变革。当前的命题模式,不仅无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想象力和使命感;从某种程度上说,还会给学生带来价值观、思维方式的模糊和混乱。当一代学生的写作话语变得贫乏、空洞、言之无物时,肯定会影响到他们未来在社会中的成长和发展。这是需要高考作文命题者三思的事。

 

 

布莱尔的孩子和卡梅伦的猫

朱铁志

在我的印象中,英国人是比较矛盾的,既有严肃刻板的一面,也有轻松诙谐的一面;既有不苟言笑的政治家,也有王尔德、萧伯纳那样的幽默大师。近年来媒体披露的有关消息,让我觉得普通英国人挺有意思,甚至可以说有几分可爱。

布莱尔当首相那会儿,他夫人怀上了第四个孩子,全国人民似乎都很兴奋。知道首相日理万机、无暇照顾夫人,于是掀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劝休”活动。有人说:“当首相与照顾夫人并不矛盾。”有人说:“谁也代替不了你照顾自己的孩子。”有人说得更直接:“唐宁街十号离开你没事,夫人孩子离开你不行。”在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吁下,布莱尔首相终于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回到家中照顾夫人一段时间。没人指责他不以国家利益为重,也没谁抱怨他婆婆妈妈、儿女情长。据说回到首相府后,布莱尔的支持率还因此增加了几个百分点。

最近的消息更有意思:唐宁街十号竟然发现了老鼠!在前不久举行的公务会见中,一只壮硕的老鼠居然大摇大摆地从外国首脑面前走过、接受检阅,这让首相府很没面子。于是,一场寻找“公务猫”的活动随即发起。很快,一只长有灰黑色条纹的流浪猫拉里进入人们视野,并迅速入住唐宁街十号,成为“英国第一猫”。大批记者蜂拥而至,各种报道充斥媒体,一位试图抱起拉里拍照的女记者还不慎被抓伤。拉里的知名度迅速攀升,很快超越了英国政府绝大多数要员。不过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一位叫做玛格丽特·萨克利夫的伦敦妇女就公开声称,拉里不是什么“无亲无故的流浪猫”,它分明是自己去年10月走失的宠物“乔”!她说,不敢相信她的“乔”会去了唐宁街,刚看到它的新闻的时候,她几乎昏死过去。萨克利夫的侄子蒂姆也深信首相府的小猫拉里就是姑姑走失的宠物“乔”,他说,拉里捕鼠的本领就是在姑姑家练出来的。他在脸谱网上发起“讨猫运动”,很快得到四百八十二名网友的支持,有人甚至直接联系了首相卡梅伦,请求首相把小猫还给人家。对于“乔”抓伤记者一事,萨克利夫并不感到意外,她甚至有几分得意地说:“我的小猫只愿意让我一人抱。”

后续故事如何发展,眼下还不清楚。我冒昧地作了个续篇,希望能够成为现实:有关专家经过慎重检测,发现“第一猫”拉里确系平民“乔”。虽然唐宁街生涯时光短暂,但它已和卡梅伦的小儿子建立了深厚感情,成为唐宁街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尽管如此,卡梅伦先生知道情况后,还是说服了年幼的儿子,并让儿子抱着小猫“乔”合影,然后附信一封,请工作人员将“乔”送还萨克利夫。信中说:“亲爱的萨克利夫女士:很高兴和您的‘乔’相识,并共度了愉快的几周。感谢‘乔’为首相府捕鼠工作做出的努力,相信它在您那里会比在我这儿更感到幸福。我真诚地祝福你们一家,并欢迎你们在方便的时候回到‘乔’曾经的家——唐宁街十号做客。您忠实的朋友卡梅伦。”

据我所知,英国人是不愿管闲事的,谁家生孩子,谁家养猫,那是人家的私事,用不着外人操心。但生孩子、养猫的如果是像首相这样的超级公众人物,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有人说政治家没有隐私,那要看是哪里的政治家。有些地方政治家的所有私事都是公事,有些地方政治家的所有隐私都是最高级别的国家机密。我之所以说英国人民可爱,就在于他们对“人”的关注超过了对“权力”的关注,对普通人普通情感的关注,超越了对政治家的尊重。当英国人民要求布莱尔回家照顾夫人的时候,没谁把他当成首相,而仅仅把他当成一个与所有英国人没有区别的普通丈夫;当萨克利夫理直气壮地向卡梅伦讨要小猫的时候,好像也不担心军情六处会找她的麻烦。

 

能否回归原点:风暴眼中的南方科技大学

 [导读]时钟指向九点,南科大教学楼304、305教室依然见不到一名学生。6月7日上午,答案终于揭晓: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的45名学生没有一人踏进高考考场,消息一传出,引发舆论欢呼。

一直以来,教育部的态度并不强硬,有时还站在支持南科大自主招生的阵营中。从2009年底至今,包括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内的多位官员曾发表过讲话,支持改革试验。

南科大一位老师认为,这样的二元对立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舆论渲染的:目前社会舆论似乎是说:'不考就是支持改革,'就是背离改革。

有网民建议:现南科大一举一动,媒体盯得紧,有动辄得咎之惑。若为改革计,不妨能降降温,给多些空间。

时钟指向九点,南科大教学楼304、305教室依然见不到一名学生。6月7日上午,答案终于揭晓: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的45名学生没有一人踏进高考考场。

45名学生拒考,迎合了许多人的愿望。消息甫一传出,引发舆论欢呼。

在一边倒的声音中,南科大此次高考风波,被简单解读为一则“抗争”的故事。但实际上,在是否高考这个问题上,处于风暴眼中的老师、学生、家长,乃至深圳市政府、教育部,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进行着复杂的考量。

2010年7月,国家颁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南科大高考风波恰好为此提供了注脚:在三者关系尚未理顺的时候,社会对于政府的警惕心理如何激化了对立情绪,而政府所作的努力又如何被学生和家长负面解读,处处举步维艰。

制度红线

因为要求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教育部再一次成为众矢之的。

其实,一直以来,教育部的态度并不强硬,有时还站在支持南科大自主招生的阵营中。从2009年底至今,包括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内的多位官员曾发表过讲话,支持改革试验。“我认为文凭应该是学校负责……如果各国都有经验,可以考虑让南方科技大学去试。”一年多前,袁贵仁如此表态。

但正如南方周末在2010年12月16日的报道《办一所“出格”的大学有多难》中提到的那样,上层领导表态了,并不意味着事情必然变得顺利。部长的讲话被南科大视为“尚方宝剑”,屡屡引用,但它毕竟不具备法律效力。

直至今年2月25日,局面才逐渐变得明朗——在当天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发言人续梅说:“对创办南方科技大学并进行高等教育的一些改革、探索,教育部是积极支持的态度。”

然而,时隔3个月,续梅在记者会上再次谈及南科大时,虽然依然重申“大力支持”,却意味深长地补充说:“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

续梅所言的“基本教育制度”即是高考。这是改革的一根“红线”,并非因为支持改革就可以允许南科大突破。

实际上,自开学以来,就高考问题,深圳市一直在与教育部进行谈判,南科大亦在积极协调变通之法。只不过在5月份,在《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实施之前,来自教育部的高考指令最终落下。

体制输出了指令,一贯支持南科大教改的深圳市政府便成了执行者,政府官员需要回头劝说学生们参加高考。为了给学生做工作,市委副书记王穗明还曾亲自到南科大现场办公一天,坐镇指导工作。

伪高考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场特殊的高考。

简单来说,高考不过是走个形式,完成程序而已。市政府向学生许诺:不需要回到原籍参加高考,南科大校内将特设考场,使用广东省高考试卷,分数将不对外公布,不管考多少分,学生都会依然就读于南科大。

为了尽可能争取学生参加高考,政府将报名截止日期一再延迟,一开始是5月31日,之后延长至6月3日,最后又改为高考开始前随时可以报名。端午节期间,负责报名工作的老师也都没有放假。

校方亦不断重申这一高考的特殊性。在给学生们的通知中,高考被称为“高等学校注册考试”,而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入学考试”——言下之意,作用仅仅是完成“注册”手续,并不依靠其招生和入学。

 [导读]时钟指向九点,南科大教学楼304、305教室依然见不到一名学生。6月7日上午,答案终于揭晓: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的45名学生没有一人踏进高考考场,消息一传出,引发舆论欢呼。

在南科大的一些老师看来,这些具体操作体现了政府的通融,而且,走一遍程序之后,能够还给学生们一些他们本应得到的保障。正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对学生们所说:如果参加高考,将可以获得教育部承认的学籍和文凭,这将给学生们带来“双保险”,毕业后申请国内研究生、进入公务员系统等都不会遇到障碍。

但想当公务员的学生根本就不会来南科大。从一开始,这些学生就和学校签订了《自愿申请就读南方科大教改实验班协议书》,做好了拿不到教育部承认文凭的准备,他们深深认同朱清时校长所言:“我们的文凭,让社会来承认。”如今,面对教育部主动送上的文凭,他们普遍心怀不解。

而政府为学生们参加高考创造方便的种种具体做法,却引发部分学生和家长的进一步质疑:高考报名时间早就过了,为什么我们还能报上名?大多数学生是不能在本校考场参加高考的,为什么我们都可以在南科大考试?有学生干脆称这场考试为“伪高考”,并认为这伤害了高考的纯洁性——“既然教育部是以'依法办学’为旗帜要求我们参加高考,这些做法本身就是违规的。”学生小贤(化名)说。

学生们的想法并不一致

种种得不到答案的疑问,令一些学生产生了对“黑箱操作”的怀疑。一些学生想出了办法:写公开信,开“微博”,借助舆论的扩音器放大自己的声音,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

后来,那封两千多字的公开信成为媒体争相引用的对象,亦被人们视为代表全部45名学生的声音。

但是,根据南方周末记者的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并非全然一致。尽管绝大部分同学都反对参加高考,但理由却不尽相同。

有人认为可以理解教育部的要求,但希望能有沟通、对话的机会,正如公开信中所写:“并不是高考了就是不改革了。”

但也有人的看法更为激进些。在校门口接受众多媒体采访时,学生潘登说:“我觉得说白了就是教育部门在反对我们的改革。”学生程齐家则认为:“如果参加高考,就是对改革的背道而驰。南科大的改革关系到中国科教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我们不想当历史的罪人。一旦高考这个事发生,就意味着这场改革被颠覆了。”

个别活跃的学生,还会给同学们群发短信,再三告诫:不要参加高考。

一些学生的态度很简单:跟着校长走。学生小嘉(化名)说,他深为校长的教改理念和个人魅力所折服。“我们还是学生,看的肯定没有校长透,所以我们肯定听校长的。如果校长让我去参加高考,我也会去。”

但朱清时一开始并未直接表态,他回避了学生,不在学校出现,只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参不参加高考,由学生和家长自己决定。我们负责改革,但是学生前途要由他们自己决定。”

小嘉认为,朱清时的不表态也是一种态度。“校长的理念在刚开学的时候就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只需要想一想他之前说过的话就会明白。”

杀君马者道旁儿?

高考前的端午假期,许多学生都回家了,他们大多是去为自己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中同学们加油。留在学校的学生不过十几名,他们也并未准备高考,而是利用假期在深圳游玩。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反感老师的“骚扰”,搬去了校外的宾馆暂住。

6月3日,依然留在校园中的部分南科大学生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是学校的一名老师。信中有这样的句子:“考与不考,不可一概而论,我们倡导因人而异,鼓励大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选择……今天,大家的分歧在于'改革中是否要尽量减少风险’,而不是'改革’与'反改革’的二元对立。”

这名老师认为,这样的二元对立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舆论渲染的:“目前社会舆论似乎是说:'不考’就是支持改革,'考’就是背离改革。”

舆论的热烈关注令一些人想起了蔡元培先生的话——“杀君马者道旁儿”。这句话出自蔡元培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时留下的条子,意思是:杀你马的人,就是在道路两边给你的马鼓掌的人;正是旁人过分的期待与厚爱,才让骏马奔到超出极限而死亡。

基于这种担心,有网民建议:“现南科大一举一动,媒体盯得紧,有动辄得咎之惑。若为改革计,不妨能降降温,给多些空间。”

实际上,社会舆论对“反高考”的情绪化渲染,的确令不少局内人感到困扰。一名南科大行政人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有人说拒绝高考的南科大学生'有种’,这种激发对立情绪的评论是把我们往火坑里推。万一我们真的被迫关张,评论者当然不必为此埋单,但谁来为孩子们的利益负责?谁来为教改失败的社会代价负责?”

这名校内人士认为,比起称赞学生“有种”,眼下更紧迫的事情是保留火种,在必要的限度内作出妥协。“深圳市的改革也是在体制内进行的,我们的教改并不一定非得突破高考的底线啊!”

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也认为,高考并非不可妥协的原则问题。“美国也有标准化考试,香港学生进大学要经过两次类似高考的标准化考试,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自主办学。”吴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招生不是一切的判断,不应把所有高教改革都悬在这一点。”

另一方面,坚持认为学生不应高考的人同样有他们的理由,教育学者熊丙奇 (微博)就提出:“在我国内地大学,国际惯例是行不通的,试着用国际惯例解读,只会离题万里。而如果用另一种思路解读,则更贴切,这就是权力的思路。行政机构怎样能做到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最大化,就会采取怎样的方式,即便这种方式有美丽的包装,但剥开之后,本质还是权力思想和利益思想。”

显然,妥协和不妥协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身处其中的政府、老师、学生和家长,可能出于完全相同的目的——让教改坚持走下去——而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各方都有许多理由可以支撑,也都认为自己充满了无奈,但谁也都无法确定:自己所做出的选择,是否能让这所学校顺利走下去。

在南科大的学生们没有翻开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题正是“回到原点”。现在,深圳市政府和校方已经各尽其力,学生们也做出了各自的选择。舆论的狂欢中,南科大能否回到它改革的原点?

(南方周末)

 

《杂文选刊》2011年第5期·立此存照·布莱尔的孩子和卡梅伦的猫(作者:朱铁志) 《杂文选刊·上旬刊》2011年第1期·百字杂文·(作者:王军等) - ydcy... 《看历史》2011年第1期·留影·飘扬在异国的龙旗(作者:陈悦) 《杂文选刊》近年最一针见血的199句话 《看历史》2011年第1期·开卷·移民之根(作者:葛剑雄) 《青年文摘(彩版)》2011年第6期·情·命运三女神(作者:徐璐) - ydcyjl的日志... 骗子占中国人的百分之几?——11年2中文章推荐-杂文选刊-搜狐空间 和这个世界谈谈孩子《读者》2011年第10期 关公什么时候成了财神?—《民间故事选刊·秘闻》—2008年第6期—龙源期刊网 《家庭》2010年第23期·名人谈家·何不幽生活一默(作者:方成) - ydcyjl的日志... 《意林》2010年第13期·励心小品·至少再活6天(作者:郑桂初)12 - ydcyjl的日志... 《百科知识》2011年第2期·百科聚焦·重新认识癌症(作者:王一凡) 《青年文摘(彩版)》2011年第12期·智·讲话是修行(作者:星云大师) 《读者》2009年第23期·人生·归途(作者:蒋韡薇) 托尼·布莱尔:未尽的旅程 《杂文选刊》2003-2008 李莲英小德张斗法—《民间故事选刊》—2000年第8期—龙源期刊网 17:00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期号:2011年第10期 作者:陈思 攻守兼备的“人造太阳”-热点追踪-证券市场红周刊 本文摘自:《炎黄春秋》2011年第1期,作者:胡启立,原题:《人生·人格·人心—&mda 《博物》2011年第2期·目录·封面故事·精彩节选·心也是种风景(作者:撰文/穆夏) - ... 《读者》2011年第06期·生活·生活之友·不要让沉没成本束缚你(作者:吉本佳生) 杂文月刊(选刊版)杂志 犹太人的“替罪羊”和“一致观”《读者》2011年第3期 绿色空间 2011年 第3期 老刘和他的生态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