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爽的qq头像:弗里德曼和我们所处的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1:23:17

弗里德曼和我们所处的时代

 

弗里德曼去了!这个彻底的自由主义者,自由市场最坚定、最出色的辩护士,在亲眼见证了凯恩斯主义的失败、苏东剧变和全球化席卷世界之后,终于可以欣慰地闭上眼睛。然而,新的经济问题,将会让我们一次次缅怀起他。

 

哈耶克说,只是个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就不可能成为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伟大,远在诺奖之外。他在1980年和1988年两度访华,为中国改革出谋划策。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答案只有一个:他对中国有一点真诚的关心。十年后,在150名经济学家投票中,尽管凯恩斯被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而他排名第二,不过历史最终倒向了他。

 

主题:围绕弗里德曼我们将从以下三个单元来进行:
第一单元:弗里德曼和凯恩斯主义
第二单元:弗里德曼和他的时代
第三单元:弗里德曼和中国

弗里德曼的著作: 资本主义与自由

在关天茶舍论述过弗里德曼思想的有以下网友(排名不分前后):
文中思:
牢骚怪论:弗里德曼的另一面

羽戈:皮诺切特,或瘸一条腿的自由主义

老盾:
米尔顿·弗里德曼和我所处的时代

退休老教师:
悼念中国市场经济的启蒙导师——弗里德曼

wangtao911:
弗里德曼、哈耶克与皮诺切特(转载)

巡夜人:
弗里德曼谈自由政府——读《资本主义与自由》的札记之一
弗里德曼谈货币金融——读《资本主义与自由》的札记之二

郭金昌:
弗里德曼《自由选择》:通向正义与繁荣的文明之路

闲言:
自由的专横--评弗里德曼《自由选择》

凯恩斯的观点认为政府不应该对持续的失业现象无动于衷。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有效性。这种观点产生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他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对解决危机有效。
  
弗里德曼则认为那场大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货币供给不够。他认为当时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银行倒闭袖手旁观要负主要责任。而银行-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现象导致银行增加储备金、储蓄者对银行的恐惧导致人们宁愿手持现金也不愿意增加银行储蓄。这二者都导致货币存量下降。

其实无论是凯恩斯还是弗里德曼,他们的理论都是建立在私有产权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之上。区别主要在政府是否应该干预经济以及用什么方式干预上。所以并不是一个强调计划经济另一个强调市场经济。

 

弗里德曼的意思,无非是说政府除了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外,其它的财政金融政策手段统统不需要,应该交给市场。
现在中国开始讲和谐社会了,提倡公平了,追求充分就业了。在弗里德曼看来,这些措施无疑会提高再分配在总收入中的份额,并以增加政府开支的形式,而这正是造成通货膨胀--失业--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

 

弗里德曼的意思,无非是说政府除了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外,其它的财政金融政策手段统统不需要,应该交给市场。他的这套政策,不说其他地方,就拿离我们最近的俄罗斯来看,就是彻底失败。

 

学术的弗里德曼。毋庸置疑,能在经济学很多方面有基础性贡献足以让他得到多次诺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对很多经济学大家都有深刻影响。他对问题的深刻洞察力,照亮了他进入的每个领域,即使是他的学术对手也这样赞叹他。

 

政治的弗里德曼。20世纪主要是左的、革命的世纪,如萨缪尔森所言,正是因为弗里德曼,整个经济学大大偏向了右。弗里德曼的坚定信念,弗里德曼的能言善辩,高超的修辞技巧(rhetoric)使他无愧于自由市场经济的旗手。

 

弗里德曼则认为那场大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货币供给不够。他认为当时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银行倒闭袖手旁观要负主要责任。而银行-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现象导致银行增加储备金、储蓄者对银行的恐惧导致人们宁愿手持现金也不愿意增加银行储蓄。这二者都导致货币存量下降。

 

就在这里,美国大萧条并未发生通货膨胀。老弗针对“货币供给不够”提出了什么方案呢?

看看三部门模型(市场经济为基础)再来说凯恩斯,如果把他的观点说成是赞同计划经济。

关于圈定货币供应总量以降低宏观经济的波动,恐怕有比弗里德曼更极端的观点,可惜只是一个小圈子。

 

弗里德曼对大萧条的研究是他的一大成就,这方面他显然要胜凯恩斯一筹,就是现在的新凯恩斯主义者美联储主席伯南客也对弗里德曼的大萧条研究佩服得五体投地。

 

美国大萧条怎么和通货膨胀有联系呢?他是典型的通货紧缩。认清这个问题对于认识日本失去的十年和日本现在该怎么办有很重要的意义。

 

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如下:
  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和名义收入增长率保持精确的关系
  2)货币数量增长对收入影响有时间上的延迟效应
  3)货币数量变化只在短期内影响产出与价格
  4)通货膨胀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只与货币有关,呵呵,这个绝对错误。
  5)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最初影响的不是收入,而是首先影响资产价格,之后再影响到投资,传导到产出与收入。
  6)货币量与利率之间不是同步改变的,而是供应量增加时利率下降,之后再上升。因此,货币政策中改变利率是无效的。
  他那个货币需求函数的公式是人所皆知啦,随便哪一本经济学教科书都有的了。不过据说他晚年承认他的货币数量论是错误的。

 

凯恩斯与他的区别在于

凯恩斯认为,在丰裕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收入提高但消费不会同比提高,为了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就需要增加政府开支。他认为认为收入提高并不会改变消费与产出之间的基本的平衡关系,他那个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永久性收入假说就是说这个的。觉得还是马克思最有洞见。

 

我有本俄罗斯人写的书,谈的就是90年代俄罗斯搞货币主义经济政策的过程,俄罗斯90年代的经济政策目标只有一个控制通货膨胀。美国大萧条除了货币供应不足以外,是否也有永久性收入预期降低的原因而导致的需求不足在起作用?

 

经济学对于大萧条问题的解释
永久性预期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正反馈模型,企业破产和失业导致人们的永久性收入预期下降,因此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消费需求=需求下降使得投资和消费进一步下降。货币主义认为应该打破这个正反馈。凯恩斯的观点明显是短期有效的,而货币主义也不敢说他是长期有效的。其次,50~60年代的欧美经济增长速度要远高于自由主义经济学占正统地位的时代。除了90年代末期。

然而,我个人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内在的问题,或者说,应该把经济危机看成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当然经济危机的原因很复杂,谁都没办法说得很清楚。长波理论啊,马克思理论啊,创新理论啊等等,货币主义的解释未免单薄了一些。

 

政府未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不可能拥有更为充分的信息。政府当然可以向基层发问卷、要报表,但基层会以数字游戏应对,诱导政府的决策朝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从“大跃进”时期的亩产万斤,到近年各省的GDP增长,政府所获信息的失真,已是公开的秘密。信息的缺乏也使政府对经济的微观管理四处碰壁,看病吃药太贵,政府就去管制价格。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厂家旧药换个包装,当作新药上市,价格反而更高。数千上万种药品,审核部门如何搞得清楚,政府若无信息优势,又怎么可能纠正“市场失效”?

 

面对非对称信息,政府同样失效,失效的根本原因是上下激励的不协调,导致激励不协调的又是利益的不一致。激励不协调在这里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在寻求实现社会目标时,政府的激励与市场参与者的不协调,二是政府本身的激励往往导致对原定社会目标的背离。

 

以最为经典的“市场失效”———自然垄断为例,凯恩斯主义者建议由政府管制或国家经营自然垄断行业。然而在实践中,政府干预的结果不过是简单的置换,行政垄断代替了自然垄断,厂商照旧坐享丰厚的利润,消费者不得不继续忍受超高的价格。更为糟糕的是准入管制的无限延伸,将能源、电信、金融、航空等竞争性行业变为行政保护下的寡头垄断。斯蒂格勒用数字和事实说明了管制的实质:在抑制垄断的大旗下,政府成为利益集团而不是公众利益的保护者。为了改变消费者的无助地位,弗里德曼以圣徒般的激情与坚韧,不遗余力地在世界各地推动解除管制。
  
    如果不靠政府干预,克服“市场失效”的出路何在?仍然要靠市场,面多其实不必加水。污染曾是令市场失效的一项典型“外部效应”,传统上一直认为政府应进行干预。实践证明,污染权的交易市场能够极大地降低控制污染的成本,将令人头痛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政府的干预既无必要,也不会有效,因为政府要么没有充分信息,要么得到的大多为扭曲信息。政府可以和应该做的,是立法以明确污染权市场的交易规则,是执法以保证市场的平稳运行。
  
    即便对于自然垄断,鲍莫尔证明,如果取消准入管制(而不是强化行政管制),在潜在的进入竞争威胁下,垄断厂商不得不降低价格,消费者由此而受益。德姆塞茨建议政府拍卖垄断经营权(而不是自己垄断经营权),将垄断利润转化为财政收入,用于社会福利开支。受到这一思想的启发,移动通讯等经营许可证的拍卖市场日益流行。
  
  在弗里德曼等人的影响下,人们意识到,自然垄断的范围比原来想象的小得多,如果电厂与电网分离,发电就属于竞争性行业,不存在政府专营的道理。铁路的物理网络全国只有一个,但若多个运输公司租用同一网络的不同时段,竞争便立即成为可能,需要重新思考的,是政府部门垄断的合理性。至于国家利益和民族工业的说法,既无严格定义,也没有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并不构成政府垄断的依据。如果担心外国人的控制,尽可放手对内开放。

 

市场超越所有君王、圣贤和政府,如同上帝一般,不可管制,无法驾驭。市场所到之处,供给充分,物价稳定,经济繁荣,莫说“鸟笼”关不住,地球上最强大的“有形之手”也不得不低头退让。

 

政府失效的根本原因是激励不协调,而市场的效率正来自于激励协调的自愿交易。弗里德曼从这里出发,界定政府的职能。政府应保证经济活动的自发性和自愿性,尊重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在市场与经济之外,通过立法和执法,维护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反之,政府干预则意味着对经济自由的限制,缩小经济个体自由选择的范围,降低经济的竞争程度。

弗里德曼一生不懈地与凯恩斯主义斗争。对于这两大派的对峙,有人说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将双方的争论与世人的认可视为风气的轮换转移。两派的是非功过或许应留给历史学家评论,从学术的角度考察,弗里德曼拥有方法论上的优势,他的逻辑是连贯和一致的(Consistent);而凯恩斯学派一方面假定经济个体是受到资源制约的自私和理性的动物,另一方面则构想了一个无私且无所不能的政府,其作用就是解救尘世间分散决策、只顾自己的经济个体。
  
    政府在凯恩斯主义者那里是超尘脱俗和法力无边的上帝,超尘脱俗指的是政府的目标被假定为最大化社会福利,法力无边的含义是政府能够以零成本实现任何既定目标。凯恩斯需要这样一个造物主以弥补理论体系上的漏洞,例如外部效应、自然垄断和非对称信息引起的“市场失效”。政府对于凯恩斯,如同上帝对于牛顿,缺少了上帝的“原始推动”,牛顿的天体运行理论就不能自圆其说。如同上帝对于牛顿,与其说政府干预是凯恩斯经济学的结论,不如说无所不能的仁慈政府是凯恩斯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作为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曾批评新古典经济学不过是证明了市场有效的假设。其实这个批评同样适用于新旧凯恩斯主义,超尘脱俗和法力无边的政府也是一个假设,凯恩斯所证明的,不过是他的假设。两大学派的争论看上去变成了宗教问题,到底是相信政府还是相信市场,实际上,问题并不是这样简单。
  
    弗里德曼恢复了政府凡夫俗子的本来面目,政府如同市场中的厂商和消费者,其行为也是在一组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判别市场与政府的优劣,必须坚持同样的方法,采用同样的标准,对政府干预和市场化方案分别进行成本和效益分析,在净收益计算的基础上得出政策建议。一旦用同一尺度衡量市场和政府,即如弗里德曼在讨论自然垄断时所言,在民间企业垄断、政府垄断和政府管制的三个“魔鬼”中,民间垄断往往是危害最小的。“市场失效”的市场化解决方案之所以成本最小,除了激励的协调,还有竞争的压力。
  
    文如其人,弗里德曼的理论简单、通俗,同时又严谨而深刻。市场上的自愿交易意味着激励协调与竞争,政府干预则导致利益冲突和垄断,市场与政府的本质区别正在于此。弗里德曼倾毕生精力向世人说明的,也正是这一道理。
  
    未曾师从,不敢自称门徒,谨以简陋的学生习作,追忆一代宗师的杰出贡献。(作者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电子邮箱xxiaonian@ceibs.edu)
  

 

以上是南方周末文章,本人学过一些经济学皮毛,在国内大公司做过几年,又在外企做过几年,这些年又跟老板与许多企业做项目,更广泛的接触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外企等等),近十年对经济现实的体会是弗老理念之可贵,马经济理论之荒谬!

 

1)理性人假设对吗?互惠性假设将其击得粉碎
  2)Pareto最优可以实现吗?遗憾的是,偏好不可以汇总,Pareto解可能有多个, 即使用补偿原则来修正,也只能构成偏序。Pareto最优不是公平的。
  3)当涉及不确定性时,市场的不完备性更加清楚。这在《不确定性与信息分析》中说得清清楚楚
  4)Nash均衡以及其精炼解,贝爷斯均衡都宣告了市场万能的结束
  。。。。。。。。。
  我就不罗列了,再罗列我就要查书了。

 

  老弗与亚当.斯密到底有没有不同之处???
  
  如何认识政府的功能?政府就只能扮演“守夜人”的角色吗?这不是黄老学说“清静无为”吗?
  
  老弗的理论对中国当前经济现象解释失灵,他自己也承认了。

 

  1:你读了很多书,不过老实讲,你缺乏的是一种经济常识和经济直觉,所以多数时候好像你列举了很多术语,却无视常识,而这种思维方式很多时候用读书是比较难补偿的。
  2:你列举了很多经济学的缺点,如上1、2、3、4,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也不可能找到一种完美无缺的社会政治经济运作体制(我想上帝根本就没想给我们,自然科学领域也如此),而是在现有可能的选择中找一种最不差的。

 

zt:弗里德曼认为积极反周期的货币政策是没用的,应该将货币政策限制在以一个固定比率增加货币供给。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增长应该固定不变和政策不应对冲击作出反应这一事实,远比固定货币增长率的精确值来得重要。他在不同的时期提出的货币增长率,分别为2%,或4%,或5%。如弗里德曼对这一观点表述的:“通过制定和保持一个稳定的方针,货币当局对促进经济稳定能做出重大贡献。通过使这一方针成为一个稳定而温和的货币量的增长,货币当局对避免价格膨胀或紧缩也能作出重大贡献”(A program for monetary stability,1959)。因此,弗里德曼提倡美联储实行不对经济情况作出反应的单一货币规则。

 

凯恩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这话没错。现在世界上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东方专制主义国家,都不能完全放弃政府干预经济。只是干预的内容、方式、程度和范围不同罢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只能在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加以实行罢了。所以,二者在实行过程中并不矛盾。

 

不谈弗里德曼了,关于波特说几句:
竞争战略,不论是管理学还是军事学意义上,都处于大战略之下,在管理学上,处于企业战略之下,波特同学有点把竞争战略过于抬高了:从一个企业、到一个产业簇群、到一个城区甚至国家。
过去一个中国的历史学家,写信给中央,要求把国家重视历史学的研究,他在信中把历史学抬到一个重要无比的地位,好象不重视历史学就国将不国了。这大概也是一种本位主义吧,至于波特是不是犯了同样的毛病我不清楚,但很象。
我最早接触战略和竞争理论,是从波特开始的,那时候说不清楚但感觉有些单调和机械,特别是五种竞争作用力的说法,似乎根本不能完全概括竞争的复杂,正好前几年MBA教科书大流行,所以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各类企业战略方面的书籍,才慢慢了解资源学派、设计学派、定位学派等等几十个流派。而波特,也是其中之一。之后,仍感觉不足,才开始接触军事学的战略理论。
军事学的战略理论,我推荐利得尔.哈特的《间接路线战略》以及安德烈·博福尔的《战略入门》,那简直是《孙子兵法》的简易本

 

另外,我非常同意yuweiyuwei“我刚才说了常识往往是重要的原因,但在很多情况下却是错误的。常识不能代替理性分析”的说法,讨论其它问题,可以从逻辑和常识出发,但讨论经济学方面的问题,没实验数据我是不敢说话的。
所以下午向yuweiyuwei讨教“永久性收入预期降低”对美国大萧条的影响时,也只敢说个人感觉,并希望得到数据的支持,当然在关天这样做有些要求过高了。
这大概也是哈耶克把笛卡尔--卢梭--重农主义者一脉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称为“假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并断定这极可能走向个人主义的反面的原因吧,呵呵。在罗尔斯与哈耶克之间,我是倾向于后者的

 

战略管理的学派有一种说法叫 战略管理理论的丛林,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范式。企业战略与军事战略差异太大,你受到国内市面上那些书籍的影响,动辄以战争来分析企业之间的竞争,这个观点有些偏颇。

 

托马斯.弗里德曼。专栏作家,世界是平的作者。三次普利策新闻奖得主。自由贸易、经济全球化的鼓吹者。黑夜人的汽车要找他问。

戴维德.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儿子,物理学博士,现在是经济学家,法学教授,科幻小说家,自由主义作家。

 

米尔顿.弗里德曼。本帖的主角。

 

比较战略是适合于复杂、动态和不确定市场环境的战略。今天的市场,出现了三方面的不确定。
    一是机会的不确定。虽然市场上看起来有很多机会,但是,不容易把握:看来是机会的东西,往往不是机会;看来不是机会的东西,往往又成了机会。
    二是生存空间的不确定。机会的不确定,又导致了企业生存空间的不确定。企业的生存空间模糊了,看不清楚了,看来是生存空间的地方,往往又不是生存空间;看来不是生存空间的地方,往往又是生存空间。企业往往不知道生存空间究竟在哪里。
    三是企业未来的不确定。机会和生存空间的不确定,又导致企业未来的不确定。企业每前进一步,都会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使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变得扑朔迷离。
    于是,企业遇到了大象通过草地时相同的情况:充满危险,前景难料。
    怎么办呢?企业的最好选择就是采取大象的办法。不因为自己具有某种核心能力而冒冒失失地去闯市场。而是通过过程、问题和关键点的分析比较来确定了自己企业战略,并且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对新问题和新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不断进行各方面要素的动态整合,使自己始终处于功能最佳状态,从而克服困难,实现企业目标。
    既然这样,比较战略就成为必须。
    比较战略的中心思想就是两个字 : 比较。
    比较什么呢?比较过程、问题和关键点。
    拿什么来比较呢?拿尽可能多的因素来比较,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些因素对于我们的生存是最关键的。
    比较的结果是什么呢?找到自己核心能力的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动态生存空间。
    比较战略希望看到一只活的大象,一只在大自然中生活的大象。它只关心一件事: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大象的各种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它要找出对于大象的生存最有意义的那些要素,而无论这些要素是大象的局部、大象的整体、大象的核心能力,还是大象各部分的细微差别、骨骼的韧带、脑半球组织和复杂神经联系。它要用这些要素来构筑起大象的生存空间,让大象在其中自由地生存。

 

战略管理的学派有一种说法叫 战略管理理论的丛林,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范式。
    企业战略与军事战略差异太大,你受到国内市面上那些书籍的影响,动辄以战争来分析企业之间的竞争,这个观点有些偏颇。

 

军事战略本来就是企业战略学的重要渊源之一,另外“动辄以战争来分析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能只有车站那些摊上的书才会那么干,但军事战略学思想的借鉴却很普遍。

 

林毅夫说他是什么芝加哥学派的,大概也差不多吧。提出一个什么比较优势。

 

中国古代农业是与欧洲不同的。在《周礼》中就有豆麦轮作复种的记载。在战国时代中国就走上了土地连种道路。利用豆科植物的根瘤细菌增加土壤中的氮化物。北魏《齐民要术》中肯定了绿肥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

 

见证了弗里德曼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的88、89年

欧洲农业劳动生产率大概在19世纪中后期才达到中国的水平。欧洲的工业化居然是从乡村开始的。呵呵,很多事情真的是出乎我们习惯接受的所谓的常识。

 

 

朗咸平说大陆法系的国家都搞不好证券监管,因为条文法总有漏洞~

 

凯恩斯经济学毕竟老了一点,通论我倒是读了,据一些文献,通论里面有大量的逻辑问题(我自己独立思考的话估计能看出来的可能性比较小),很多人看通论看不懂,很大的原因是凯恩斯自己当年写的时候思考就不成熟。
即使是后来者的修正,如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会讲解的IS-LM模型,以及高宏才提到的索罗模型把劳动L与知识A都看作外生变量,根据这个模型会得出人均资本高的国家资本收益率低因此资本从富国流向穷国(各国收敛于平衡增长路径,最终的结果就是穷国有望赶上富国),结果被lucas的模型驳斥得一文不值。
高宏里面说,实证研究表明这个增长模型局限性很大,收敛性几乎不存在,也就是穷国不一定可以赶超富国。凯恩斯的预期指的是适应性预期,在预期这一点上没有理性预期更富有解释力。

 

这篇文章的观点和我非常相似,这个作者很明显是系统科学复杂系统出身的。我是极其厌恶均衡论,真实世界往往是符合涌现性、自组织、自适应这样的耦合的非线性系统(这里理工科出身的人对耦合这个词肯定都很有亲切感,呵呵),并不是简单的线形叠加的系统。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1+1不等于2这个命题是错的,1与1相加,与2根本是不可以比较的,完全不具有可比性。或者说个体之和与整体之间是不可比较的。
打个简单的比方,一对男女朋友是1+1,一对夫妻就是2,而一对男女朋友与一对夫妻是不可以比较的,不具有可比性。只有已婚者与已婚者比较,两个未婚者与两个未婚者之间的比较。
而且很有趣的现象是,凡是非线性的科学,中国人都作的蛮好,混沌学的基础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篇论文奠定的。而线性的科学,中国人和白人比逊色则不止一点两点

 

《经济研究》2006 年第10

从华盛顿共识的失败看经济学变革的方向----新古典经济学在中国转型实验中的作用有限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陈平
  2006年12月5日
   内容提要:“华盛顿共识”和“休克疗法”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反凯恩斯革命的新浪潮。他们否认大萧条的基本教训,无视历史的多样性和经济的复杂性。他们自上而下设计的自由化与私有化政策,导致苏东(前苏联和东欧)经济在过去十余年间的大幅下跌。中国和苏东转型实验的比较研究,促使我们重新检验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例如均衡学派与非均衡演化学派关于经济波动本质的争论。转型萧条的惨重代价,使我们加深理解新古典经济学的误区,例如价格的线性供求理论、预算软约束理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的趋同理论。中国基于学习、创新和分散试验的新经验,将使经济学超越均衡优化的古典规范,去探索非均衡演化的复杂经济学。
   关键词:不稳定性 复杂性 非均衡 转型萧条
  什么是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是世界银行的一位经济学家约翰.威廉逊在1989年的一篇名为《华盛顿共识》文章中提出的,文章概括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美国财政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指导拉美、东欧、东南亚等国处理金融危机及经济改革时,向各国政府推荐甚至强迫推行的一整套以全面自由化为特征的经济政策,其中心思想是尽力减少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让市场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
    华盛顿共识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形成,标志着西方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形成的凯恩斯为代表的整套宏观经济学政策的逆转。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动摇了民众对市场经济的效率与稳定的信心。因为市场不能创造充分就业,迫使政府大规模介入市场经济的运作。
    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柏林墙的倒塌、前苏联的瓦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总统推行的新保守主义或新自由化主义的私有化、自由化浪潮,加上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停滞,导致经济学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再起,不仅全面否定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也进而否定西方国家的大政府和高福利政策,否定日本韩国用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在七十年代所创造的经济高速增长的“东亚奇迹”,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和凯恩斯经济学限制了市场经济的作用,主张回到哈耶克所主张的自由放任主义,实行货币主义学派弗里德曼所主张的市场化政策。
    学术界则追随宏观新古典学派卢卡斯所倡导的、对经济学中称为“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否认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有效性,甚至否认非自愿失业现象的存在,把公认的市场失败例如失业,犯罪,家庭瓦解,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经济现象也看作大众理性选择的结果,否认政府和民间社会对市场监督与干预的必要性。这些极端的新自由主义观点又被讽刺为原教旨市场主义。

 

为什么华盛顿共识的推行,可以作为检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社会实验?因为华盛顿共识的所有主张,都可以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标准教科书中找到理论依据。包括理性经济人假设、有效市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理性预期与微观基础理论、产权至上的制度经济学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象牙塔经济学中的理论,原来只是理论研究中的玩具模型,试图简化对真实经济的描写,即使在西方国家,也很少放在政府政策和经济运作中实际检验。

 

东欧国家转型经济的困难,拉美与东亚国家的金融危机都使这些国家的政府情不自禁地转向西方国家寻求援助,顿时使哈佛、芝加哥等主流派经济学家的身价大增,纷纷飞到这些国家出谋划策,在世界媒体和政治舞台上风光了十余年,其结果却是全面的经济下降和政策失败。

华盛顿共识的推行和失败
华盛顿共识推行的过程大同小异,大致包括如下的过程。各国经济改革的起点都是他们所面临的各种形式的财政金融危机,例如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和货币软弱(包括黑市汇率的贬值)等。自由派的主张不是经济增长优先,而是稳定市场优先。稳定的办法不是加强而是废除政府管制,他们认为开放汇率和价格的管制后,市价升高会刺激厂商增加生产,从而使物价回落。但是拉美和东欧国家放开汇率和价格的结果,都立即导致本国货币的大幅贬值,引发恶性通胀,进一步造成银行危机、企业破产、失业大增、资金外逃。政府为了稳定货币,不得不提高利率,进一步加深经济萧条,政府用于失业救济的开支急剧增加,导致巨额赤字。政府在宏观经济恶化造成的财政危机的情形下,不得不拍卖国有资产,加速私有化。结果不但没有创造就业,反而导致失业工人急剧增加,高级人才大量外流。

推行华盛顿共识的国家几乎都处于经济危机的困境之中。拉美国家发生一连串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九十年代的经济增长率平均比八十年代降了一半,东欧实行休克疗法的国家无一例外地陷于大幅度的倒退。乌克兰的GDP比1989年下降了60%,俄国下降40%,波兰经历大幅下降后放慢私有化速度,经济逐步回升,也仅比1989年增加约20%,算是东欧最好的转型。更为严重的是,实行华盛顿共识的国家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与此同期,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平均每十年增长2.5倍。应当指出,1988年弗里德曼到中国访问时,也向中国领导人鼓吹过他们的价格自由化方案,理由是斩蛇尾巴多次不如一次。结果中国政府价格闯关的意图刚刚透露未及实施,就出现抢购与囤积物资,迫使中国政府立即停止这次价格闯关的小休克疗法,转而实行价格双轨制的渐进改革。中国价格改革的经验表明,农产品和小商品的价格放松管制后,价格确实短时升高,很快稳定,农产品和小商品迅速繁荣;但工业品的价格放松管制后,价格趋于稳定的周期比农产品长得多,原因是工业生产的劳动分工和协作关系远比小农经济复杂。中国的双轨制改革既兼顾了社会的稳定性,又加快了学习创新的速度,成为兴起的中国改革模式与“北京共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