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爽体重不到35:千年官国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0:23:26

返回历史频道首页
求学为做官
国民皆拜官
官僚实自利
伦理或秕糠
官僚要被管
网友评论
宋真宗在《劝学篇》中有如是说法:“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向读书人昭示了做官的好处:居庙堂者易发财,做高官者有特权。于是一千余年历史中,国人争相角逐官位,为权力你争我夺,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官国。“官”成了一个特殊名词,它是权力的化身,也是特权的象征,做官似乎就意味着拥有一切。一个人一旦进入官僚体系,他将不再属于他本身的阶级,除了官僚他将不代表任何其他人。一个好官,他可能如包拯般严明,也可能如海瑞般清廉。而一个坏官,他可能为了集团利益,抛弃良心;可能为了政绩考核,抛弃道德;更有甚者,甚至泯灭人伦,于是悲剧上演。【网友评论】

孔子学而优则仕本意:推行政治蓝图 实践学术主张
孔子想做官,急于做官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实施政治蓝图,第二个原因是实践学术主张,第三个原因是实现人生价值。但孔子并非官迷,孔子做官是有原则有底线的,这就是必须“邦有道”,也就是政治清明。在孔子那里,做官是重要的,却不是唯一的;同时,孔子也强调,你再想富贵,也必须“取之有道”,不能采取不正当手段。【详细】


读书人为何要做官?

科举改变中国政治模式
读书人为何要做官?不做官就没有发言权
秦以前做不做官无所谓,但秦以后就不行了。首先,士变成了平民,不做官,就没有发言权。其次,能够给予士人参政机会的也只有一家,不像春秋战国时期,可以频繁跳槽换老板。第三,这个时候的士人,除了做官,也没有别的出路。秦以后,除了“当今圣上”,他们再无别的“皮”可以依附。【详细】
文人仕途不通下的选择:退而著书作文
士人阶层中那些有文学爱好,并且又擅长文字表达的成员,他们往往把直接参与社会政治作为无可争议的、现实的人生活动,写作被当作人生最后的出路。士人的致力于著书作文,大多也是作为不得“通其道于世”之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详细】
科举改变中国政治模式:读书只为做官
宋真宗《劝学篇》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常向窗前读。”把读书与教育的目的说得十分透彻,科举制度下,教育的目的就是考试,考试的目的就是做官。【详细】
古代做官很考验学问

学而优则仕

有学问方可为官,这是很多小人物能走上官场的必修课。古人读书做学问多是为了做官,这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显而易见的。“囊荧映雪”、“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都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闻”。官与荣耀是交织在一起的。一个人能否做官以及官级大小,就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就价值的主要标志。官做得越大,他的学问越大,成就越大,人们相信他的人生价值就会越高,然后是顶礼膜拜。【详细】
调查
1.你如何看待“学而优则仕”?
读书好当然应该做官
学而优则仕是因为出路少,今天不必如此
读书好未必适合做官,应根据个人情况选择
说不清楚
2.你如何看待考公务员热潮?
个人选择,无可厚非
公务员工作稳定待遇好,引人追逐
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追考公务员不稀奇
说不清楚
3.你觉得该如何制约权力?
制定法律法规,用制度制衡权力
改变社会思想,弃绝权力崇拜观
提倡道德信念,让官员有道德感
说不清楚

读书人当官后的益处:经济上能发财 政治上有特权
中国人传统地把做官看得重要,我们有理由说是由于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教了我们一套修齐治平的大道理;我们还有理由说是由于实行科举制而极力我们“以学干禄”,热衷于仕途;但更基本的理由,却是长期的官僚政治,给予了做官的人,准备做官的人,乃至从官场退出的人,以种种社会经济的实例,或种种虽无文明确定,但却十分实在的特权。【详细】

',1)">


千年国人热衷于追逐官位:权力泛化 收入丰厚
古代中国人对官位趋之若鹜。京郊的道路上,一边是有人老态龙钟告老还乡去,一边是有人千里迢迢顶风冒雨赶考来。科举热、升官图、迎来送往、仕途八卦等“官场文化”流行千年。之所以前赴后继不断付出,是因为人们看中的就是各级官位具有的权力。官场结构是一个严密的、科层化、固定的结构,事事处处都有法律规定。从法律上看,官位越高权力就越大,管辖的范围越大权力就越大,收入也越高。【详细】

中国人官崇拜:官吏“隐性福利”多

“隐性福利”使得“统天底下的买卖,只有做官利钱顶好”,所以很多中国人和《官场现形记》中的王二麻子一样,“拿定主意,一定也要做官”。这,便是官崇拜的社会心理根源,是中国人以当官为最佳职业选择的原因所在。做官能够给自己带来许多“隐性福利”。但是,如果当官只是给官员本人带来“隐性福利”,那么魅力还是不够大。“隐性福利”还有一种特质:可延伸性。【详细】
权力支配古代:一切以衙门为中心

古代城池的布局,衙门总是居城池中央。整座城市是以衙门为中心,进行布局的,这表明权力因素在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以衙门为中心”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建筑和生活上,更体现在人们对官场的热衷、对官位的追逐上。权力的实际收益实在太诱人了,人人都想成为权力所有者。种种现象表明权力因素萦绕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受到人们的追捧,这是更大范围上的权力泛化。【详细】
权力的泛化:体制衍生的幕后权力

衍生权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用来指示依附政治体制产生又有别于法定权力的那部分权力。一方面它具有依附性,权力所有者必须与政治体制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它又是政府权力泛化的结果,政治影响其他,其他反作用于政治,这就衍生出了许多法外幕后的权力。按照权力来源,衍生权力包括以下七种:亲缘权力、地缘权力、科缘权力、陋规权力、体制权力、靠山权力、跨界权力。【详细】
古代官员年终奖

古代官员年终奖知多少

过年了,在正常薪水之外,再给员工或者下属发点儿红包和礼品,作为年终奖励,这个规矩老早就有。
比方说,在民国,商店的伙计、作坊的工匠、公司的职员、当铺的朝奉,一般都能拿到年终奖。【详细】
大官:年终奖超过一年工资
东汉,一入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了,发多少,有定例:大将军、三公,每人发钱20万枚(五铢钱,下同)、牛肉200斤、大米200斛;九卿每人发钱10万枚。【详细】
小官:卖废品自筹年终奖
那些低级官员和些不入流的小吏,朝廷是不会给他们发红包的,其年终奖还需要另外想办法。一种办法是卖废品。另一种办法是放高利贷。【详细】
各衙门:肥缺穷职天差地别
不同级别、不同性质的“单位”,“创收”的渠道和能力是天差地远的。职权大的衙门,“小金库”充足,年终奖就多;没人理会的清水衙门,“小金库”寒酸,年终奖就少。【详细】

中国历史上的“官本位”:官员不是地主阶级代表
在“有法与无法”的视角下,州县制度的特征可以一言以蔽之,叫作“官府本位”。州县官府不是什么“地主阶级的代表”,而是一个自己代表自己、自己给自己谋利益的宗法性“自利集团”。在这个集团内部,充满着上级对下级的“役使、勒索与荫庇”;而它作为一个特殊利益集团、权力集团,对于社会、民众的关系则是“盘剥、统治与镇压”。【详细】

自有特殊利益的官僚阶层:受皇权支配同时也分享皇权
中国的官僚阶层,或者换一个表现方式,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不代表贵族阶级利益,也不可能代表资产者阶级的利益,而是陶希圣讲对了的那一句话:“自有特殊利益”。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支配者阶级,自己就是一直同所谓“自由”农民处在对立者的地位。中国官僚阶层头上顶戴着至高无上的帝王,使他们在某些场合表现为被支配者,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充分运用或分有皇帝的绝对支配权。【详细】

主导秦汉后两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的核心:官民对峙
中国皇权社会是由“官等级”和“民等级”这样的“两大等级构成的”,如果不认识皇权统治下的官民间的对峙,“将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它的生产关系、阶级结构,以及经济生产、政治制度、法律、意识形态。对这个问题的正确了解将是了解古代中国的一把钥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官等级”高高在上的法权地位,它对“民等级”的绝对统治和无处不在的经济压迫,以及这种统治权力2000多年间的神圣不可丝毫触动,是几乎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详细】

官本位批判论

官本位是一种封建、落后的体制和观念,是我们党和国家肌体上的一颗毒瘤,是滋生贪污腐败的温床,是影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最大障碍。如果不革除官本位,它将最终葬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详细】
官本位的含义
官本位是集政治体制、经济(利益)格局、价值观念、思想文化于一体的社会状态。官本位是官员利益至上,以官员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详细】
官本位的表现
政治方面的表现:1、官民不平等;2、官管一切,官至上;3、官僚主义、形式主义;4、官大于法,以权代法;5、对官负责,为官服务;6、夫贵妻荣,福荫子孙;7、封官是最高奖赏;8、官威八面,影响久远。【详细】
官本位的危害
官贵民贱、官尊民卑的思想观念,鄙视劳动、鄙视工农的贵族意识,官至上、权力至上、权大于法的特权思想,帝王将相充斥舞台、英雄创造历史的官本位文化,所有这一切都是封建糟粕,不但不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且与现代世界文明格格不入。【详细】

兼济天下理想常幻灭:士大夫多“曲学以阿世”
士大夫在读书应试时,多以圣人之道自砺;入仕初期,多数尚能以道义自守。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官场习气熏陶或经过几次挫折之后,就沉默下去,或屈从于当权者的意志。绝大多数士大夫既希望从道,又不得不从势,大多数历史时期的绝大多数士大夫都生活在理念和现实的冲突之中,而专制体制使得生存下来的士大夫要么泯灭了道义良心,要么则是心知不可却又唯唯诺诺。【详细】

唯考核论:官员活埋无病者充数

宋代义冢制度在推行中弊端甚多:一是弄虚作假。朝廷规定守园僧人“以所葬多为最,得度牒及紫衣”,守园僧人“遂有折骸以应数者”,以便冒领“恩例”。某些地方官员居然“责保正长以无病及已葬人充”。无病便葬,即是活埋。如此草菅人命,按照法令,仅“杖一百”。二是敷衍塞责,某些地方政府应付差事。三是胡乱开支。【详细】
唯政绩论:官员急敛暴征求考课

古诗有所谓“急敛暴征求考课”之语,就是这种心态的概括,要求考课上等,要想升官发财,衙门要“称职”,非得这么干不可,否则哪来“心善进庙门,心黑进衙门”这句话?北宋哲宗时,苏东坡赴任扬州,路过濠、寿、楚、泗等州,曾进入村落,访问百姓,无不痛诉急敛暴政,“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详细】
唯发财论:官员灾民口中夺粮食

灾荒年份,官府是需要进行赈恤,赈恤的措施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是蠲免,也叫豁免,就是免去受灾地区老百姓的钱粮和差役,有时则仅是减去一部分。第二条措施是赈贷。灾荒时候,也就是各州县衙门大发赈荒救济财的机会。以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山阳县为例,当年其领得赈银90000余两,其中知县王伸汉一人,就贪污25000两。【详细】
中国古代如何考核官员

为官总是要讲究政绩。考核在中国古代也称为考绩、考课、考校或考功,其含义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计划,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因此考课不仅是国家对官吏实施奖惩、升降、俸禄的主要依据,也是激励官吏奋发向上的有效措施。【详细】
古代官员考核标准
中国古代统治者对考课内容的确定十分重视,在整个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史上,历代王朝都十分注重将德与绩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核。考核内容既注意全面性,又突出重点;既考察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古代的考核实践始终建立在德绩结合的功绩制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以德绩为主,年资补充的考核特点。【详细】
古代考核官员缺陷
古代官吏考核实践中所暴露出的缺陷也值得我们警醒。例如,只唯上、不唯实,导致官僚作风;考核指标虽然全面但所占比重不合理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止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继续发展的桎梏。【详细】


王安石变法启示

孙中山权力制衡思想

以权利制衡权力
王安石变法经验启示:权力应当有所畏惧
王安石变法的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的改革依然是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固然仍可作为鼓励我们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的战斗号角,但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却是该畏的要畏,该恤的要恤。而且要在制度上建立“畏”和“恤”的机制。【详细】
孙中山权力制约思想:以充分民权保障民主
孙中山认为只有选举权是不够的,好比人民只有一个发动力,没有两个发动力,只能够把民权推出去不能够把民权拉回来,选举出来的人究竟是贤、是不肖,都没有别的权去管他,这是民权的不完善。就象最初的发动机,只有推力没有拉力一样。这只能算是间接民主。人民为了把命运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既要有推出去的力,还要有拉回来的力,这就是罢免权。【详细】
权利时代要改变权力结构:以权利制衡权力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必须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而改革领导制度的核心,就是改革权力结构,就是在权力问题上正本清源。权力与权利间的差异和矛盾决定了权力与权利不是一个恒等式,权力永远不会在没有约束和制衡的条件下自动代表权利。历史证明:权力只有来自权利,权力才会真正代表权利;权力必须回归权利,权力才能真正属于权利。【详细】
放弃全能政府思维 施行小政府治国正当其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东亚资本主义各国内部政治和经济的最新发展已使威权政权存在的国内平台消失。经过一二百年的流血争斗,亡国灭种的危机已经成为过去,东亚国家基本上取得了独立的生存权,并已经获得了正常国家的身份。在这一比较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中,扩大政治参与度和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政治体制的条件已经具备。【详细】
靠什么保证官员廉洁

权力需要制衡

制衡权力:只有将权力置于恰当的制约中,权力才可能成为来之于公众、服务于公众的工具。

制定制度:“世上无无弊之法”,只要是制度,就会有漏洞。

树立信念:信念可以使制度在遏止腐败时如虎添翼。

《论语?子张》载子夏言曰:“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似乎给读书人做官提供了理论依据,不过在子夏说这句话的时代,读书人并非全为做官。子夏的老师孔子虽然一生都奔走在“求职”路上,但他并非是官迷,实现政治理想才是他的追求。秦朝一统天下后,读书人的上升路径变得日益狭窄,做官似乎成了唯一选择。科举勃兴,做官更成了读书的唯一目的,人们争相追逐官位,尔虞我诈,权力被滥用更是比比皆是。历史经验表明,在当下环境,要防止官员再为恶,只能制衡将权力关进牢笼,只能用民主将官员置于民众监督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