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爱儿:海外豪购 中国人真的不差钱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7:37:19
2011年06月16日 08:44:27  来源: 新华国际


随着境外购物人群和消费力的急剧攀升, “中国买家”在国际上名声大噪。在日本,在美国,在欧洲,浩浩荡荡、出手大方的 “中国买家”震惊着世界。
有关中国人在海外扫货豪购的传说被传得神乎其神,英国媒体更基于“英镑”的概念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北京镑”,扫货的山山水水究竟是什么样的? 中国人海外扫货潮,这背后留给我们的究竟是喜还是忧?我们该怎样理性看待,又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发和借鉴?
导读目录:
>>>外媒叹中国人一掷千金
>>>扫货的山山水水究竟什么样?
>>>中国人为啥一出国就爱“血拼”
>>>外媒视角:老外羡慕中国人的购买力?
>>>在海外豪购 中国人真的不差钱吗?
>>>“奢侈的第一” 未富先奢难赢得尊重
>>>外国人的消费观:富人不夸富 节俭不寒酸
外媒叹中国人一掷千金


许多人出国旅游都会扫名牌
快速发展的中国可能又要摘得一个新的“世界第一”,这次是中国富人们的功劳。据“世界奢侈品协会”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正在迅速地追赶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市场。面临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这些奢侈品牌也纷纷为中国“转舵”。 3月份的一天,巴黎香榭丽舍大街LV(路易威登)总店。
春寒依然料峭,打折季也刚过,但香街的LV总店,这个时尚朝圣者心目中的“麦加”,从来都是人头攒动,门庭若市。三层楼高的总店内,几位亚裔面孔的导购异常忙碌。来自台湾的linda(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她毕业于巴黎一所高等商校奢侈品管理专业,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忙一桩“大买卖”,嘴角带笑,走路生风。
这个顾客是一个微胖的中国人,看起来不到30岁,一身名牌,背“古驰”斜挎包。“我要一个neverful送女朋友,一个中号speedy,还想给老爸老妈各挑一个合适的,你推荐一下。对了,你们的旅行箱在哪里?”
用略显生硬的普通话,linda为他介绍了好几款价位在人民币一万以上的包,大多是街市上常见的老花款。几乎没有太多挑选,这个一直在玩手里Iphone4,间或打电话的大男孩随意地指定了两个。
这名男子最后选定了4个包,一条皮带。结账时,他轻车熟路地拿出几本护照。linda耐心为他办好了退税单,包装好,满面春风地送走了这个“小财神”。整个购物过程不到40分钟,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几个包和皮带的价值合人民币近5万元。
据记者观察,逛香街LV的人很少有空手出去的,但大多数顾客只买一到两件商品,试用和考虑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对普通法国人来说,一个包700到800欧元,也不是小数目。
随行的法国朋友萨碧娜告诉记者,法国人的平均月收入不到两千欧元。“买一个LV包,那是对自己的大奖励,要用很多年的,”她感叹道,“中国人太有钱了!”
这种印象不唯萨碧娜独有。近年来,中国富人在全球屡屡制造“一掷千金”的豪阔印象,外媒对华人在奢侈品名店疯狂扫货的报道也并不少见。
记者在巴黎著名百货“老佛爷”和巴黎春天百货看到,由于消费者太多,一些奢侈品店如“LV”、“GUCCI”、“香奈儿”等,不得不在门口拉起护栏,限定人数入内购物。门外排着长龙的,大多是华人面孔。>>>详细
 
扫货的山山水水究竟什么样  ?

英国 :“北京镑”买走10亿奢侈品
据英国《每日邮报》28日报道,富有的中国游客在英国今年的打折促销季中消费的奢侈品预计会达10亿英磅。
由于中国顾客消费能力很强,英国媒体基于“英镑”的概念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北京镑”,即为中国人所花的英镑。“北京镑”所消费的Burberry、LV、Gucci等大牌奢侈品预计将会占整个奢侈品行业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百货公司像“中国大市场”
为了迎接中国顾客,伦敦的不少商店已经雇佣了会说普通话的店员,帮助顾客挑选商品、付款。伦敦最著名的百货公司之一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开通使用中国银联卡,更是促进了中国游客的消费。由于中国顾客太多,有目击者称,现场就像是个“中国大市场”
零售业分析师乔纳森·德梅洛说,中国人已经取代了俄罗斯人和阿拉伯人,成为英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最大买家。
在海外豪购豪赌 中国人真的不差钱?
 
美国:中国人一年消费70亿美金

部分赴美中国千人团的游客手持折扣卡和采购“战利品”在梅西百货合影留念
LV、CUCCI、爱马仕这些奢侈品牌,是很多到发达国家旅游的中国游客最爱购买的商品。中国人带着消费目的去海外旅游,已经成了人尽皆知的事实。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仅仅就我国游客在美国的消费情况算了一笔账,就让人吃惊:“根据国家旅游局长跟我说的,今年到美国去的大概有100万人,平均每个人退税购买的商品在7000美金以上,就是70亿呀。”这只是在美国一个国家,中国游客购买高档商品就要消费460多亿人民币。如果算上国人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购买商品的金额,数目将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日本:大陆游客去年花了54.6亿元

因受到2010年7月份日本政府放宽中国个人旅行签证政策的影响,本年度中国赴日观光的游客急速增加,可以说中国游客已成为了日本观光业的“顶梁柱”。
近日,日本观光厅以7至9月份赴日观光的海外游客为对象,实施了一项有关“消费动向”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赴日旅行的亚洲主要国家中,中国大陆游客平均每人的消费高达14.39万日元(11500人民币),位居“海外游客消费排名”首位,紧接着,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并列第二位。
2010年海外游客的消费总额为2929.8亿日元(240亿人民币),其中中国游客的消费总额就占了682亿日元(54.6亿人民币),远超排名第二的韩国。
 
从婴儿奶粉到路易威登手袋——中国人热衷在法国扫货

出境旅行,购物成了主要行程。
新华网巴黎3月8日专电(记者江珍妮)赵小芳春节前从北京到巴黎出差,出发前她带了两个空箱子,当她准备回北京时发现两个箱子已经塞得满满当当:衣服、皮鞋、女士提袋、护肤品、婴儿奶粉、巧克力……“现在法国的东西比中国便宜,如果不是行李快超重了,还打算再买点,”她颇有些遗憾地说。
赵小芳的女儿妙妙现在3岁多,孩子自8个月断奶后,一直都是喝从法国带回去的奶粉。“2008年9月,妙妙断奶后,正当我在犹豫给孩子买什么牌子的奶粉时,曝出了三鹿奶粉事件。当时孩子爸爸还在法国工作,于是就托人从法国带奶粉回家,”赵小芳回忆说。
妙妙一直喝的GALLIA牌奶粉是法国营养师推荐的一个品牌,在药房和超市都有销售,价格为13欧元(约合119元人民币)左右。“最主要是安全,质量让人放心,国内奶粉隔三差五就曝出些丑闻,让人缺乏信任感,”赵小芳说。
事实上,近两三年来,从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购买婴儿奶粉带回中国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有人开玩笑说,当中国家长走进国外超市买奶粉时,会不约而同地发出同样的感叹:“太便宜了!”“我全要了。”“还有吗?”
在巴黎老佛爷百货商店路易威登店工作的中国女孩刘岩说:“类似的感叹我也经常听到。中国顾客现在是我们店最大的客户群体。如果中国人不来,店里生意就会清冷很多。以前,一本护照限购两个包,但是销售情况太好了,通常店里早上刚到一批货,下午就卖断货了。从去年底,路易威登又出了新的规定,一本护照只能买一个包了。”
刘岩介绍说,巴黎老佛爷商店为了欢迎中国顾客,在香水、护肤品、服装、箱包等店面都请了不少懂中文的导购。在她工作的路易威登店就有20多名能说中文的导购。
中国新富 奢侈品世界的财神爷

去年圣诞期间,英国大型百货商店销售50英镑以上的化妆品或成衣都感到非常吃力。目前,中国人消费了英国整个奢侈品市场1/3的商品,而英国本土人只占15%。
所以,很多英国人在问,中国人怎么这么乐意在过年时大把花钱?不管是到海外狂购,还是中国人在国内过节时的出手阔绰,都让英国人自叹不如。
英国伦敦大学亚洲文化学者汤姆森·麦克莱纳也向记者感慨,对时下中国人的购买力,英国人只有羡慕的份儿。
除了羡慕之外,欧美一些媒体没有忘记对中国的“狂购族”调侃一番。
英国《卫报》记者说,许多中国人新的过年思维方式是:能在伦敦买巴宝莉和香奈儿,为什么还在北京吃饺子、放鞭炮?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说,对于众多腰缠万贯的中国游客来说,庆祝春节的声音并不是爆竹的巨响,而是国外商店收银机发出的叮当声。
《洛杉矶时报》记者发现,中国精英男士也爱用国外的名牌包,因为会显得“很有品位”,这让一些皮制奢侈品制造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有这么好的运气———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无论男女都喜欢名牌皮包。
德国一家周刊13日还以“中国人买了我们的车”为题说,因为中国春节,德国人买车要多等几个月。奥地利《维也纳日报》则说,春节期间,中国扫货团受到世界欢迎,中国人抢购珠宝和豪华手表,但很少像俄罗斯人那样青睐服装,因为欧洲的衣服尺寸通常太大。 >>>详细
中国“购房团”转战海外市场 偏好豪宅不讲价

彭博社香港6月14口电 题:中国掀起全球购房热 6月初一个阳光灿烂的周六,拉里• 周在香港一个房展会上徘徊,思考着现在是否适合再购买一套房子——不是在香港买——因为香港的住房价格在过去两年中已经激增了50%,而是可能在泰国或马来西亚买。
38岁的周说:“我妻子和我一直在考虑进行海外投资,因为我们已经在上海拥有了自己的公寓。我知道一些上海人投资香港房地产,但是我认为香港地产太贵了。”
这个吸引了周和其他3000名内地客的为期两天的房展显示,中国欣欣向荣的富裕阶层及中产阶级正在世界各地寻找投资性房产和第二个家。
去年,这股房地产热已经将对世界各地的市场提供了支持。在诸如悉尼、新加坡和旧金山等有着大量中国人的城市,进行购房之旅的亚洲人都在与房产经纪人见面。
在过去7个月中,中国人加紧了对海外房地产的搜罗,因为香港和北京的政府都实施了购买与金融方面的限制。这些措施开始冷却国内市场。
搜房控股有限公司创建人莫天全说:“中国的购买限制推动投资者走向海外,寻找投资机会以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一些人会买房是考虑到要为子女找到更好的受教育机会,而另一些人则在寻找移民机会。”
英国萨维尔斯咨询公司的约兰德•巴恩斯说,伦敦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教育、语言和英国疲软的货币使伦敦成为中国置业者在欧洲的首选城市之一。
加拿大的前缘公共政策中心说,在北美,温和的气候、优良的学校和成熟的华人社区正将购房者吸引到诸如温哥华等城市中来。2010年在世界上说英语的城市中,温哥华的房价位列第三。香港和悉尼位列第一和第二。
美国当地经纪人说,中国买家支持了硅谷和夏威夷的房屋销售和房价,同时在拉斯韦加斯和纽约的房地产市场上,中国购买者的身影也日渐增多。>>>详细
中介称中国买家海外买房激增 偏好豪宅不讲价
中国人为啥一出国就爱“血拼”?

在伦敦奢侈品商店内购物的中国顾客 图片来源:《重庆晚报》
近几年来,中国人到海外扫货渐成潮流。与国内同样商品相比,价格优势、质量有保障以及周全的服务,是推动中国人海外扫货潮的主要原因。从服装到手表,从香水到珠宝,从皮鞋到奶粉,国人消费的触角已延伸到国外,并成为一种现象。
折扣给力
对于去海外扫货的中国人来说,价格差是最大的吸引力。记者日前在美国纽约的伍德伯里购物中心看到,巴宝莉牛角扣大衣的价格是795美元,加上税折合人民币也就5700多元,国内则要近1万块。又比如Northface羽绒服,在国内要几千元人民币,但在这里100多美元就拿下。Northface在中国属于高端户外品牌,很少打折,即使打,折扣也小,但在美国则属于平价大众品牌。
韩国是为数不多在市内设有免税店的国家。游客只要出示护照和机票,即使不在机场,也可以随时随地购买免税品。在韩国免税店,经营的品牌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一些名牌手表、化妆品价格甚至比中国香港还要便宜。比如劳力士手表香港的价格就要贵出这里3000元人民币左右。一位游客告诉记者,从北京坐飞机到首尔不到两小时,往返机票平时也不过2000元左右,赶上打折更便宜,所以她觉得来韩国购物比去趟香港还省事儿。
质量保障
除了价格低廉,商品质量有保障是吸引中国人前往海外扫货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
以美国为例,那里的营养保健药品很受中国人青睐。像鱼油、骨胶原、维生素等,这些产品除了价格低于国内,更重要的是质量有保障。
“韩国制造”的品牌效应,正在使首尔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海外扫货首选之地。在中国顾客的消费排行榜中,化妆品、国际名牌、电子产品等高价消费品名列前茅。
深受“韩流”影响,很多来韩中国游客对韩国本土品牌的化妆品和服饰流连忘返。在“最受中国游客欢迎的观光地”调查中,明洞商业区、东大门服装市场跻身前三。在明洞的化妆品小店,经常可以看到中国游客拿着长长的购物清单进行“扫荡式”采购。 >>>详细
“中国制造”洋品牌为何反而在中国卖得贵?
商务部长关注国人海外消费 把失去的生意“夺”回来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商务工作会上,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提出,国人海外消费也是我国挖掘消费潜力的重要方面,如何将这些失去的生意“夺”回来?
不怕想不到就怕买不到
陈德铭说:“真正的国内大企业家是不会旅游一趟带回几个LV包、瑞士手表,带几个iPad、iPhone的,买这些的往往都是一些新兴的、工资刚刚增加的人。”
一方面我国的消费者在国外积极地消费,另一方面他们还经常因为在国外抢购商品,受到购物的限制。“你到日本去看奶粉,写着每人限购两袋,我问我们的公参,怎么日本也会奶粉紧张?他说不是,就因为中国游客要买日本的奶粉,这样的情况到处都是。”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说。这种情况令国内的商家痛心不已,拥有上海第一百货、八佰伴等知名企业的上海百联集团董事长马新生提出,不怕消费者想不到,就怕消费者买不到。他历数了一下目前我国市场上短缺的商品:主要是国外的一些高端消费品、高质量的产品还有高品质的奶粉等等。对此,陈德铭表达了迫切心情:“两个三角洲和大城市要早日研究,能不能既促进内需又减少顺差,还满足我们的需要?”
外媒视角:老外羡慕中国人的购买力?

中国人奢侈品消费“世界第一”
高盛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高达65亿美元,连续三年全球增长率第一,销售量第一。据高盛投行预测,未来5年内,愿意消费奢侈品的中国人口将从4000万上升到1.6亿,二三线城市的人口是奢侈品业的主要支撑。
外媒视角:全世界都应祝 中国经济“新年好”
德国《星期日法兰克福汇报》刊文说:“这是怎样的一年呀!谁曾想到,德国这么快走出危机、经济很长时间以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劲增长、一度从词汇中被排除掉的‘完全就业’这个词又回到人们嘴边?谢谢,中国!因为德国的成就是北京制造的。”
文章指出,德国往中国销售了大量汽车,有些品牌在中国的销量超过了在本国的销量,这推动了德国出口工业大幅增长———其他经济部门也一样受益。“谁关心自己的幸福,谁就完全应该祝福中国经济新年好。如果这个经济火车头失灵了,那对世界没有好处。”文章说,作为生产者,作为消费者,世界处处都需要中国人。
韩国《亚洲经济》2月10日发表题为“中国游客覆盖地球”的文章称,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赴海外游客比上年同期增长60%。文章称,现在有钱的中国年轻人还流行“国际驾车游”,开着自己的车到泰国、老挝、柬埔寨旅行。而泰国媒体报道说,春节期间,约有13万中国游客来泰国旅游,为泰国创造近35亿泰铢(约合1.14亿美元)的巨额收益。韩国观光公社社长李参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游客数量已与日本游客相差无几,但消费能力在所有外国来韩游客中位居首位。中国游客往往是拿着早已拟好的购物清单,快速在韩国各大名牌专卖店间穿梭,而日本人却显得小心谨慎、看多买少。《日本经济新闻》10日报道说,“出手购买高价商品的中国游客非常惹人注目”。位于静冈县的御殿场顶级名牌折扣店的宣传部负责人角田智慧美表示:“现在日本人的名牌消费力正在逐渐减弱,今后能否抓住中国游客是关键。”
《华尔街日报》在一篇题为“中国人节假日消费堪比美国吗”的文章中说,中国人勤俭的美名可能在春节期间的大肆挥霍中毁于一旦。但经过对比,尽管中国消费者春节平均每天挥霍掉87.5亿美元,比美国人日均节日消费多11.8亿美元,但美国人的假日季节延续两个月,简直就是一场购物马拉松,而中国人春节消费只能算是短跑冲刺,人均每天的消费也比美国人要少很多。英国等媒体在报道中国人海外奢侈消费时,也提到了中国国内还有很多“恐归族”,因为赚钱少没有回家过年。
不过,未来10年,中国人节假日到海外扫货、狂购的风潮可能都不会减少。据里昂证券2月初公布的最新报告称,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但国外也有很多人对中国人把太多节日时间放在出国采购上感到不解,认为商品消费的刺激和出国欣赏古迹和美景的感觉没法比。正如英国人去美国旅游时,选择的是黄石公园或夏威夷海边,很少有人扎堆在梅西百货商店里。《卫报》近日在伦敦采访了一位王姓中国消费者,其为朋友买的名牌手袋约合1.5万元人民币,相当于一个普通英国人一个月的工资。这让英国媒体惊叹中国人的“礼文化”正受到商业社会冲击,并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源头。
中国人在海外狂购的另一个原因是价格比国内便宜、品质好,而且没有假货的担忧。韩国媒体对中国人喜欢来韩国购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韩国服装、化妆品物美价廉,尤其是韩国正规商铺内几乎没有假货,中国游客在韩国购物可以放心“血拼”。
德国《世界报》10日还以“中国买空法国奢侈品店”为题报道说,春节意味着法国奢侈品销售又要创新高,中国人爱讲排场和威望,奢侈品正好代表这种特征。德国财经网分析说,中国人春节消费仍没有走出“非理性消费”的怪圈,过年时仍过度重视购物,很少重视文化活动。《德国金融时报》在议论中国人海外消费时说,随着中国多年来的高位经济增长,有购买力的中产阶层已经在这个人民共和国成长起来,他们在消费上也以西方口味为导向。为此,一些德国名牌企业,为了迎合中国人“崇洋心态”,根本就不在中国生产。
英报:中国消费者在改变世界
英国《每日电讯报>2月11日报道 题:中国游客猛增,英国商店“需要人民币”(记者安德鲁·霍夫)
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国游客和消费者的影响力将非常巨大,中国的人民币将与英镑、欧元和美元一样,成为英国商店常用的货币。
牛津大学的卡尔·格特博士对中国消费者在经济困难时期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进行了研究。
他预计,中国将持有越来越多的英美品牌公司。他还说,随着中国游客猛增,中国游客的需求将前所未有地增加,英国的商店不久将需要储备人民币。
他是在其新书中提出上述预测的。其新书的题目是《中国前进,世界也前进:中国消费者在改变一切》。卡尔·格特博士是根据他过去 25年在中国的经历以及5年的调查研究撰写此书的。
他说: “(伦敦市中心)邦德街的商店已经开始接受中国游客的人民币,在未来几年,如何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品位和需求将成为每位成功店主进行商业考虑的首要问题。”
他说: “许多中国人向往到西方看看,享受西方的生活方式,而铺天盖地的广告进一步激起了他们的这种欲望。中国人口众多,购买力巨大,一些大公司竭尽全力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这没什么好奇怪的。”
格特博士说,中国收购西方企业已使它成为“世界下一个品牌大国”。他说,他在中国期间发现,中国人对“所有美国品牌”都非常熟悉。
他说: “中国并非只想着购买西方商品。中国人想创立自己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品牌,如果他们无法在世界范围推出自创品牌,那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寻求收购西方已有品牌。”
国人消费力为何频“出逃”?
在海外豪购 中国人真的不差钱吗?

中国人海外扫货潮,这背后留给我们的究竟是喜还是忧?我们该怎样理性看待,又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发和借鉴?
■ 声音
奢侈品消费需补“文化课”?
在认可中国人消费能力的同时,西方媒体也评论称,不少中国消费者可能只是买到了商品,而不是买到了“品味”。他们中的不少人,只是为了通过名牌来证明身份和成就。记者的法国朋友萨碧娜说,“在法国,一个LV可以背很多年,甚至传给子女”,但对于快速消费奢侈品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不可想象的。
“一些消费者并没有消费时尚的足够品味,他们购买奢侈品,只是因为杂志或奢侈品网站告诉他们,这是值得购买的,”香港一家时尚消费机构负责人海伦·吴表示。
英国《卫报》也报道说,中国的富翁越来越多,“这部分人数正快速增长的超富群体,正急切地想展示自己的身份,以及享受一种新的消费品味。”
报道称,许多奢侈品的消费者都是企业家、公司高管,他们希望通过名牌来证明自己取得的成就。此外,还有一些是“富二代”,以及一些非法、或以非正常途径致富的人。
另一方面,中国人对奢侈品的消费也需要补“文化课”。英国媒体援引中国一家时尚杂志编辑的话说,这本杂志应该更多一些“教育内容”,向读者介绍这些奢侈品牌背后的西方文化,比如玛丽·奎恩特,比如披头士,以及他们为何在那个时代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如果不介绍这些,那它们(奢侈品牌)也就只是一堆衣服而已。”
赢了关注输了格调?
最近常在国外主流媒体上看到类似“中国游客一掷千金”之类的报道。看到这样的新闻,不禁让人感叹:“中国人太有钱了!”然后又会从这些报道中品出一些“酸”的味道。
这让记者想到前不久在曼谷免税店看到的场面:门外一字排开的是写着中文的大巴,从车上下来一批批中国游客涌入免税店,一进门,便发现里面已经吵闹得像个菜市场……
关于中国游客为什么在境外买得如此疯狂,我们能找出许多原因和心态,这确实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国情。是的,国外的某些商品是比国内便宜,我们也要为亲戚朋友带些手信,但如此大规模的境外血拼潮是否也掺杂着些许非理性的味道?
“住便宜的酒店,吃唐人街的中国菜,在景点到此一游,整天忙于购物”,这依然是中国游客留在外国人脑海中的印象。原本购物只是旅游过程中的一个节目,但如今不少中国游客却是有些本末倒置了,甚至买到最后还被贴上了“暴发户”、“有钱没品位”的标签,这不是空穴来风。
反思一下,在国外购物的时候,你是否曾因兴奋于价格而不自觉大声喧哗,是否在还没搞清楚品牌名字怎么读法就为了个Logo甘心埋单?与我们在境外购物消费数目同比增长的,更应当是品位和格调,当然品位和格调并非一日铸就,中国的出境游发展仍在初级阶段,当有一日国人出境游成为更加普遍的常态,也就会比现在更会玩、更懂买。
 
“奢侈的第一” 未富先奢难赢得尊重
1979年,北京民族文化宫12个洋模特,中国的第一场时装表演。30年前,当中国人下定决心推开窗户看世界的时候,第一眼看见的牌子就是皮尔卡丹,心中产生的疑问就是,衣服还能这样穿。

这是当时美联社记者拍摄的一张具有时代标志性的照片,当设计师皮尔卡丹潇洒地漫步长安街上,四周投来的是行人们像看外星人一样的眼光,此后,皮尔卡丹成为了第一个进入中国世界的国际品牌,成为中国人心目中顶级、奢侈、身份的标签,如今时过境迁,当皮尔卡丹已经被很多追求奢侈品的消费者认为有点老朽,有点过气时,更多的像范思哲、古奇、阿玛尼、路易维登、江诗丹顿等等无数的奢侈品品牌逐渐被消费者所熟知,并且汹涌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几个月前出炉的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追尚潮流的报告显示,过去两年间,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牌熟悉度增加,认识的品牌平均达到60多个。
当我们这么多的消费者在法国一掷千金的时候,似乎你买来的仅仅是第一,并没有买来更多的尊重,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白岩松:如果有一天我们更多的不是到外面去购物,甚至会拎着包去到他很多的小巷,去山上,去穿越,去他的图书管,去他的书店,这样的一群中国人走到哪儿都不扔垃圾,很低声喧哗,那个时候我觉得会获得更大的尊重,也有更大的收获。>>>详细
 
》》》》相关链接
外国人的消费观:富人不夸富 节俭不寒酸
美国:富人不夸富
在美国,你看不出街上究竟谁是亿万富翁,谁是打工仔。美国人的消费观念主要是“务实”。消费品对于美国人来说,够用是第一位,质量是最重要的,至于在哪里买的,什么牌子,多数美国人并不在乎。
加拿大:节俭不寒酸
加拿大节俭文化深入人心。说不定餐桌旁拿着花花绿绿打折卡的食客,就是百万富翁;又说不定在聚会中见到一位亮丽美女,全身上下全部都是二手衣服包装……
韩国:喜爱信任国货
在韩国,本国人用国货是一种基本的消费观。在拒绝国际奢侈品消费的过程中,韩国国民也充满了一种对国货信任和喜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