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碧桂园:高考作文题目为何观念落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52:47

高考作文题目为何观念落后

从 明星微博网址地址 作者:h-5688

大学中文教师:给高考作文题评评分

傅元峰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诗人,评论家

与台港地区汉语写作的考试相比,这些高考作文题目显示出的,不仅仅是教育观念的落后。一份拙劣的答卷背后,还有哪些更拙劣的评分标准?

6月7日,中国有933万年轻人在同时写作。这是一个文学研究者绕不过去的大事。考试的形式注定,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被动写作、功利性写作。挽救这种写作的唯一方法,就是好的命题、相对应的好的评价体系。

问题摆在命题人员的面前:如何出一个好的题目,才能维护他们思维的尊严,才能不玷污汉语丰富的表意功能,才能不辱没思想的传统和这一个古老的文学帝国?这是每一位命题者要做的答卷。

http://www.wz8877.com/我认为,对于高考作文题来说,民意可以调查,但不应作为评判标准。作为一位当代文学研究者,我给出这份答卷的评分标准:一个好的作文题,应该是奇妙的思维开放性与语词限定性的结合。它所划定的边界,应该不使有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文化修养、美学素养的考生感到逼仄和厌烦。

经过良好的审题,考生应该发现思维和语言可以朝一个秘密的令人兴奋的方向放飞。具体而言,它如果是一种观点,应该是可以驳诘的;如果是一个事物和现象,应该是多义的;如果是一个行为的描述,这个行为(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应该具有丰富的、不确定的象征意义。

作文命题本身是一次朝向文化观念、审美意识和想象力的综合考试。2011年,高考命题者没有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以下是关于2011年高考作文题的一份简单批阅,有些“考生”是不及格的,成绩单如下:

1.优良:上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好题目。思辨的空间很大);天津:镜子(台湾型作文题,简洁,一两个字,内涵深远);辽宁:苹果的香味(深刻的物象,好题目,不俗)。

2.及格题目(尚可。激发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思考):广东:回到原点;湖北:旧书;浙江:我的时间;四川:总有一种期待。

3.不及格的题目(平庸的国情咨文型考题):陕西:中国的发展;北京:对世乒赛中国包揽全部金牌的看法;新课标:中国崛起的特点;江西:孟子三乐;湖南:谢谢大家,你们来了(已经在题目中完成阐释的文化心理现象,仅能体现湖南文娱大省的特色);福建:根据袁隆平的话写作文(低幼的命题与实际的无厘头效果,可能会有好作文,但估计得不到高分);无思维阐发空间,仅可测知文采的题目:全国一:期待成长;山东:这世界需要你;重庆:情有独钟;安徽:时间在流逝。

4.较差的题目:江苏:拒绝平庸(彻底不需要写的作文。标语口号型,题干中已经写尽)。

与台港地区汉语写作的考试相比,与欧美国家大学的作文题相比,这些题目显示出的,不仅仅是教育观念的落后。这份拙劣的答卷背后,还有哪些更拙劣的评分标准?有潜规则吗?命题者是怎样戴着观念的镣铐跳舞,写下了这些题目?主考们心有愧怍还是无奈,还是带着短视的自满?问题可以继续问下去,但越问越令人担忧。

高中语文教师:“现实”难以成为命题依据

王栋生 杂文家,江苏省特级教师

应试狂潮引导学生背离了社会生活,而高考作文中那些观点尖锐,抨击时弊,见解深刻,有新意的作文,又经常的在观念保守的阅卷教师那里受到压制。

每年社会都特别关心高考,但是对高考考了些什么,除了学科教师和考生,一般人是不关心的,唯一感兴趣的是高考作文题。特别是部分省区自主命题后,有了十多道可以评说“一见高低”的题目,于是街谈巷议,说三道四,应有尽有。反正说归说,下手做一篇是做不来的,否则全民写作水平将大大提高。

新京报针对“你最喜欢的高考作文题目”进行了一个民意调查。对2011年高考作文题,得分最高的是全国Ⅱ卷的“诚信”,认可率占被调查总数的18.0%,得分最低的竟是福建题,仅仅有0.4%;另有三四个省区的作文题竟然只有百分之一多一些。这个结果很可能与参与者的类型结构及分布有关。评价高考命题,和评价“春晚”不是一回事,这一调查数据也不大可能影响教育界以及命题组。比如,全国Ⅱ卷的“诚信”和2001年全国统一试卷的“话说诚信”过于接近,十年前的“高考佳作”还大量存在于各种教辅资料中;而一时颇受好评的上海题却是一道“重题”,———和一年前影响较大的某作文大赛题材基本相同。这些,接受调查的人可能不一定清楚。因此,究竟孰优孰劣,一时恐难作出评价。

语文教育界不主张以社会评价作为高考命题的依据。这是因为大多数业外人士不了解高中教学状态、命题原则以及评卷标准,不了解阅卷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比如为什么不能考陈题,为什么要“出其不意”,为什么题目既要平易又要有利于体现“区分度”,等等。当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学以致用,是语文教育的任务,从这个意义而言,从调查参与者的选择也大致可以看出社会对高考作文命题的期望。

调查数据显示,本次80%以上的受访者是经历了高考的。从他们的选择可以看出,他们的涉世意识比较强,主张作文命题紧密结合社会生活,也就是传统的“文章合为时而著”。今年的作文命题,有几个省区明显的有这样的主张,特别是课改实验区的题目“谈中国之崛起”,和时政“结合”得很紧,但以我的经验,此题未必好写;如果考生有真知灼见,那就得考验阅卷人的胆识和胸襟了,难。

以往每年的评论,也多主张“涉世”和“入时”,反对假大空官腔套话。但是,要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命题也不得不看目前教育界的现状。比如,2010年江西题是就“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发表看法,这个是个不错的题目,可是有评论作为社会事件,已有过比较广泛的社会评论,难以考查;也有观点认为,“对农村考生不公平”,认为农村学生不看新闻,信息量不及城市学生,等等。其实,在应试教育深入人心的状态下,大多数(或绝大多数)高三学生可以半年甚至整年不看报纸,虽然生活在家里,“家事”也能不问,至于“国事天下事”,也能事事不知。现今已难得在学生作文中看到“时事评论”,一些老师在阅卷时,仅仅因为学生文章中说了几件近期社会新闻,便倍感欣喜,认为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认为“贴近生活”,从而产生好感。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应试狂潮引导学生背离了社会生活。而高考作文中那些观点尖锐,抨击时弊,见解深刻,有新意的作文,又经常的在观念保守的阅卷教师那里受到压制。

无论如何,逐渐开放的高考自主命题呈现了“十几朵花齐放”的局面,这是进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的全国统一高考,到1965年中断(1966年至1976年,中国废弃了高考制度),有兴趣的读者如果了解那一阶段的高考作文题,可能会无比惊讶。比如1953年的“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1958年的“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等等,那简直不是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而是看“政治态度”了。假大空之风,由来已久。

1977年恢复高考,各省区自行命题,1978年起恢复全国统一命题,直到2004年批准部分省区自主命题,其间作文题型出现过一些变化,也有过一些新意,但高考这个客观存在的“指挥棒”没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写作教学“走形”,也是事实。毕竟思想观念的束缚仍在,社会干预过多,命题人不得不谨慎小心,这些,就不是这篇短文可以说清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