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皇家一号老板张军:读《李国文千字文》:千字文 大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46:41
读《李国文千字文》:千字文 大文章发表时间:2010-11-26   来源:光明日报  

  李国文先生多年来散文创作颇丰,从广为人知的《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国文人的活法》,到《唐朝的天空》等等,已出版了多部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李国文千字文》,是他近年来的散文随笔精华汇集。

  这“千字文”不是一种新创文体,与历史上的《千字文》也无关联,而是以篇幅命名的文章类型,仍属于散文、随笔。150余篇文章篇幅均在千字左右,但作者能从千字文中引申出深刻的道理,使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受益颇多,可称之为“大文章”。

  李先生千字文的一大特色便是从历史中挖掘新道理。中国人对历史有着正说和戏说两种传统:正说是一本正经地发掘微言大义,用儒家学说或其他理论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评判;戏说如历朝历代的演义体小说,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到《民国演义》几乎各个朝代都有。老百姓自然喜欢后者,在一定史实基础上加入神魔鬼怪民间传说,再弄些道德教化的脂粉。近年来,戏说历史的热潮再次高涨,作者带着戏谑、调侃的语调,把严肃高大的历史变成了拉家常,其玩世不恭的态度让人不敢苟同。而兼具严肃和通俗味道的是李国文先生的文章。对于历史,李先生是正说,又非摆出教训人的面孔,姿态很平民化,语言很平易近人;而且对历史的解读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并对当下社会进行分析,不是空发议论。

  同一段历史,李先生往往从已成为固定常识的典故中得出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的解读,产生“老树发新枝”的效果。例如,中国有着尊老的传统,曹操有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成语有“老当益壮”、“老马识途”等。但李国文先生注意到“老”的反面效应:在某些地方,老人并不招人待见,已经退休却对官位恋恋不舍的、已经离开却总要指手画脚的,这便不正常了。他在《廉颇的老骥情结》里进行了一番阐发,批评社会中流行的“自我感觉良好的毛病”,老马到了“牙也掉得差不多了,已经成为留恋栈豆的驽马,却坚信自己仍旧是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老骥,这种自我感觉好得不得了的精神状态,便是‘尚能饭否’的廉老将军,老往洗手间跑,老蹲在茅坑上下不来,不仅给自己平添烦恼,也给别人留下笑柄”。他还引用洪迈《容斋随笔》里一连串“老骥”不服老的例子,如汉代的李广、赵充国、马援,唐代的李靖、郭子仪等。“老是一门学问,而之中学问最大者,就是将人老以后的自我感觉,千万要调整到‘知止自敛’的程度。”其他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又如《江郎才尽》谈到历来是反面形象的“江郎”,江淹敢于承认自己才情已尽,这是忠实于自己真实状态,是非同一般的勇气,而与那些已经写不出东西却硬撑着在文坛上瞎混的作家们相比,江郎难道不值得钦佩吗?又如在《李白和汪伦》中读出新意,李白能承受得住汪伦的玩笑,来到并无桃花的“桃花潭”、只有姓万的“万家酒店”,从李白“大笑”中看到他的豁达坦荡。此外,从历史中得出新意的文章还有很多,真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书中收录的文章,并非都以史为鉴借古喻今,也有直接面对现实针砭时弊的,如《外来语》中提出要用开放的心胸面对外来语;在《文学与豆腐》中讽刺以外来标准衡量本土口味的做法。此外,还有在日常生活中得出感悟的,如在《二锅头颂》中赞赏二锅头像普通人直来直去的性格,不拐弯抹角,不虚头八脑;在《火锅季节》中发现重庆火锅将各种食材下锅,超越了京城火锅只在羊身上做文章,从重庆火锅广受欢迎中引申出“有容乃大”的道理。

  能从千字文中得出大道理,是不易的,这既需要有广博的历史知识,也需要有对生活深入的思考。李先生在书中旁征博引,对历史非常熟稔,对当下社会生活又非常敏锐,这也是他千字文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正如李先生在《鲁迅与副刊》中所说的一样,千字文同副刊杂文一样,“能迅捷地发出声音,能快速地进行交流,能直接地听取反映,能深入地获知民情”,这或许是他偏爱千字文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