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经纬中学在哪:三峡水库以自然方式蓄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50:43
>>E政广场 >>建议细览

编号:建议11885号
建议主题:三峡水库以自然方式蓄水
建议类别:时政类
建议人:天下第一丑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提交时间:2011-06-08 21:54:06
内容:从降水机理看三峡大坝与下游干旱
三峡大坝建成尤其是水库蓄水之后,库区及下游的自然灾害明显增多。这难免引起各方的争论,反方的观点认为灾害因大坝而生,正方当然极力为大坝开脱。正方指责反方归罪大坝没有证据,但却也拿不出证据证明灾害与大坝无关,至于水库能为下游的干旱补水的说法,却也很难成立,因为如果水库本身就是干旱的始作俑者,那么罪魁祸怎么又成为救命恩人呢?
至于“证据”说,让人很无奈,你要什么证据?这不由让人联想到曾经轰动一时的“南京鼓楼区法官智断彭宇案”,此事之所以被广为诟病,原因就在于法官在应该讲证据的审判中玩起了推理。而专家在大坝与干旱的问题上提出的“证据论”,表现出的是绝对地不讲理。如此大型的水利工程项目,如此广泛的综合影响,根本就无法复制,也不可能重复多次试验。面对着严酷的现实,怎么能够以“证据论”来封他人之口?更何况自己也没有“证据”。
“证据”并非论证事物的唯一依据。对于大坝与灾害,可以从机理上分析其间的关系,然后用事实来印证,如果二者相符,即可得出大致的结论。
针对专家说的水库对周边地区气候影响不超过10公里的说法,笔者将相应地分析以洞庭湖和鄱阳湖为中心的两个地区的干旱与三峡水库的关系。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水库蓄水后对下游流量的影响,二是对湖泊及相关地区降水的影响。
第一个问题,三峡水库对下游流量的影响。
截留造成的影响就不必讨论了,这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讨论的是另外的一种影响。
这个问题要从“巴山夜雨”这一自然现象说起。夜雨的主要成因是昼夜温差,为什么又以巴山闻名呢?原因就在于川东地区是个盆地,周围为海拔1000多米到3000多米的群山环绕,盆地中又分布着长江及众多的支流,因此白天有大量的水汽蒸发,到了夜间,则在温差的作用下形成降雨。而蓄水之后,在盆地里出现三峡水库这么大的水体,由于水有巨大的储热能力,因而造成盆地的气温升高。这种水储热的能力,在论证三峡工程的时候,是被当作水库的有利之处的,认为水库是个大空调,可以使当地冬暖夏凉(实际效果是冬暖夏不凉),而冬暖夏凉就意味着温差减小,这不但体现在冬夏,也同样体现在昼夜。而降雨的两大条件一是云层的含水,二是温差,两者缺一不可。在别的地方,冷暖气流的交汇产生降雨,而在四川盆地里,有相当部分降雨靠的是盆地内部自身的温差变化,包括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所以三峡水库的储热必定造成的盆地内部温差减小,对降水也必然产生影响。从理论上说,“巴山夜雨”就是该地区水分的昼夜循环,而在水库蓄水之后,库区出现了连年干旱,“夜雨”现象也基本消失,这绝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以大坝为界的流量减少,因为以往以“夜雨”形式的降水现在没有了。同时,对于向西运行的暖湿空气而言,相应地区的气温越低,也才能够形成更多的降水。
第二个问题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即三峡水库与下游流域的干旱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洞庭湖区,鄱阳湖区,以及湖北的湖泊区域(为了讨论方便,文中主要以洞庭湖和鄱阳湖为例)。
按照专家的“影响不超过10公里”的说法,洞庭湖距离三峡数百公里,鄱阳湖更是在千里之外,因此相应地区的旱灾自然是与三峡水库无关,谁要是敢说有关的话,专家会说你没有“证据”。
在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及其综合影响的问题上,是不可能通过反复地试验来获取所谓的证据的,尤其是有些“证据”一旦产生,同时也就意味着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对此人类不是没有过惨痛的教训。
没有“证据”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对事物做出分析和判断,科学的精神也不是唯证据论,而更在于研究事物发生和变化的机理。因此笔者以为,可以从降水的机理上来分析水库与湖区之间的干旱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洞庭湖,鄱阳湖,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吞吐长江”。同时,两个湖又有各自的河流注入湖中。洞庭湖主要是湘江,资江,沅江和澧水(以下简称四河),鄱阳湖主要是赣江,修水,饶河,信江及抚河(以下简称五河)。由于有这些河水注入湖泊,因此人们无法判断湖区的旱情是否与三峡水库有关。因为的确可能存在这样的关系,即湖泊主要是由其相应的河流流域的降水汇聚而成,湖泊的缺水当然也就得归结于河流流域的降水减少,因此也就不能归罪于上游的水库了。
直观地看,的确是“四河流域”及“五河流域”的降水汇成了洞庭湖及鄱阳湖。但“四河流域”及“五河流域”的降水又是来自哪里呢?按照专家的说法,中国内地的降水主要由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形成。那么对于洞庭湖地区及鄱阳湖地区而言,就应该是来自南海方向和东海方向的太平洋暖湿气流。这两个方向的确有大量的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问题在于暖湿气流并不意味着降水,大洋中从来不缺暖湿空气,但却有许多岛屿常年难得降雨,有的岛上甚至找不到淡水。因为暖湿气流要形成降水,尤其是“四河”“五河”这样“高山流水”流域式的稳定降水,是必须具备特定的地理条件的。所以,仅仅从洞庭湖区域及鄱阳湖区域具有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这一个条件,还不能得出相应区域的降水主要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结论。
要说明这个问题,就得从“高山流水”的形成机理说起。降雨的形式之一就是“锋面”,即冷暖空气交会的界面,在这个界面上,如果暖空气是含水量大的暖湿气流,由于空气受冷温度降低后携水能力下降,于是就会形成降雨。而在山脉区域,由于温度随海拔高度下降,越向上温度越低,而低温的空气依托山坡地形,非常容易与上升的暖湿气流形成准静止锋,准静止锋是能够比较持续稳定降水的界面,由于山形是不变的,只要有持续的暖湿气流爬升,就会经常性地出现这种能够持续降水的准静止锋,这就是“高山流水”的形成机理。
在此,以来自南海方向的太平洋暖湿空气为例,来分析其是如何在南岭的南麓形成珠江水系。同时也分析其在翻越了南岭之后,是否能够在南岭的北麓,也就是洞庭湖,鄱阳湖的河流体系的南岭北麓区域形成持续的降水。
南岭主要分布在广西和广东北部,西至云南东部,向东伸入江西福建,海拔高度约1000公尺,其南麓由岭顶向南一直延伸至广西广东沿海。
当来自南海方向的太平洋暖湿气流向北移动时,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温度相应下降,同时由于陆地的冷空气依托的是南岭南麓的上升地形,所以冷暖空气交汇处很容易形成能够持续降水的准静止锋,虽然南岭的高度仅为1000公尺左右,但南海地处热带,因此空气的含水量非常大,所以能够在主要流域仅仅分布粤桂两省的区域形成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的珠江水系。
那么这股来自南海方向的太平洋暖湿气流,在翻越了南岭,并在南岭南麓形成了珠江水系之后,是否也能够在南岭的北麓,也就是南岭顶峰到洞庭湖及鄱阳湖的之间区域,形成“高山流水”,也就是洞庭湖及鄱阳湖水系的河流流域呢?这个问题,略微具备一点相关知识,甚至是常识的人,都可以给出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不可能,除非是再遇上了比南岭更高的山脉。
不是说这股暖湿气流在翻越了南岭之后再也不会形成降水,而是不会形成“高山流水”方式的降水。因为暖湿气流可以平行移动,遇到山坡也会向上移动,但就是不可能顺着山坡向下移动,这是气体的流动特性决定的。这股暖湿气流在平行或向上的移动时,若与冷空气相遇,也会形成降水,但这种类型的降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完全有别于“高山流水”的持续和稳定。
一个必须注意的事实是,在南岭的顶峰到洞庭湖及鄱阳湖之间,基本没有比南岭高的山脉,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一区域,再也没有能够使翻越了南岭继续北上的暖湿气流形成高山流水的地理条件。
同样,对于来自东海方向的太平洋暖湿气流,横隔着以武夷山脉为主南北走向的山脉。在山脉的东麓,具备使来自东海方向的暖湿气流形成“高山流水”的地理条件。而从山脉的顶峰到鄱阳湖区的西麓,也不具备使翻越了山脉继续向西移动的暖湿气流形成“高山流水”的地理条件。
在洞庭湖的“四河”中,湘江源自广西东北部海洋山,资江源自广西资源县,沅江源自贵州凯里,均地处南岭北麓,前面说过,来自南海方向的太平洋暖湿气流在翻越了南岭之后在南岭的北麓不具备形成高山流水的地理条件,所以这三条河流的形成及流域的降水与这股暖湿气流无关。
“四河”中还有一条是澧水。澧水在洞庭湖的西北方向,源起武陵山脉的杉木界,八大公山和龙家寨,虽然武陵山最高峰壶瓶山超过了2000公尺,但山脉的平均海拔也是约为1000公尺,与南岭相当,所以也不具备使来自南岭的暖湿气流形成“高山流水”的地理条件。
再来看鄱阳湖的“五河”。
赣江,西源章水出自广东大庾岭,属南岭北麓,东源贡水出自江西省武夷山区的石城县的赣源岽,属武夷山脉西麓;
修水,源出江西省铜鼓县西南的大围山麓,大围山最高峰1607.9公尺,低于武夷山脉(武夷山脉高于1800公尺的山峰有30余座);
鄱江(饶河),北支昌江河,又名昌江,出自安徽省祁门县东北部的大洪岭西南麓,南支乐安河,又名乐安江,曾名大溪水,婺源县境亦称婺江,源出赣、皖边界婺源县东北部海拔1496米的五龙山脉西南麓。这里要强调的是南支的流量是北支的两倍多,但南支处五龙山脉西南麓,也不具备使东来的暖湿气流形成“高山流水”的地理条件。
信江,发源于浙赣两省交界的怀玉山南的玉山水和武夷山北麓的丰溪水,在上饶汇合后始称信江。也属于无法使东来的暖湿气流形成“高山流水”的区域。
抚河,发源于武夷山脉西麓广昌县驿前乡的血木岭,还是武夷山西麓。
至此,情况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不能说来自东、南两个方向的太平洋暖湿气流在这九条河的流域没有降水,但没有一条河的流域对于这两个方向的暖湿气流而言,具备形成“高山流水”的地理条件,也就是说,这九条河流的成因基本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无关。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之后,剩下的答案就是唯一的了。
能够形成暖湿气流并沿着南岭北麓和武夷山脉东麓上行,利用上坡地理条件形成“高山流水”的,只有洞庭湖区和鄱阳湖区。正是湖泊及湖区的水分蒸发形成的暖湿气流,沿着湖区周边的地形爬升,在爬升的过程中,形成了“四河”及“五河”流域的降水。而降水形成的河流最终又流回了湖中。这是湖泊水系的区域性循环,完全有别于南岭南麓直接由海洋暖湿气流形成的的珠江水系。
这就引出了一个必须讨论的话题,即干流和支流的关系。按一般的常识,它们的关系是:支流流域的降水形成支流,然后汇入干流,所以支流会影响干流,而干流对支流的影响很小。洞庭的“四河”与鄱阳的“五河”传统上一直被看作长江中下游的支流,因此,如果按照一般规律来理解,长江的流量不会对其支流――“四河”及“五河”流域的降水产生影响。
然而事物的规律除了有一般性,有时候也会有特殊性。对于直接汇入干流的支流而言,一般规律是成立的。问题是洞庭的“四河”与鄱阳的“五河”虽然一直被看作长江的支流,但却并不是直接汇入长江,而是中间隔着洞庭湖和鄱阳湖。所以当条件不同的时候,一般规律是否还能简单适用呢?
只要注意到两湖都有“吞吐长江”这个事实,就知道两湖并不是简单的支流汇入干流的单向的中转站。结合前面分析过的“四河”及“五河”是由湖泊及湖区的水分蒸发形成的这一结论,“两湖”其实是个双向的中转站。
从因果关系看,这里的干流――湖泊――支流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江水注入了湖盆形成了湖泊,湖泊的蒸发形成了支流,支流注入湖泊只是一种假象,说是回流更为贴切。所以这九条河流只是名义上是长江的支流,而其实质应该这样定义,“既是汇入长江的支流,但首先是长江形成的支流”。
湖泊“吞吐长江”这四个字看似简单,但却说明了长江,湖泊,河流之间的真实关系,那就是“动态平衡”。理清了这个关系之后,三峡水库与下游的干旱之间的关系也就清楚了:水库蓄水――下游江面下降――湖泊只“吐”不“吞”――湖水减少湖面及湿地面积减少――水分蒸发减少――相应河流流域降水减少――结果干旱。因此,三峡水库与下游的干旱不是没有关系,而是有着直接的关系。
严重的后果及更为严重的后果
干旱,湖泊变成草原,渔民离船上岸。。。。。。,后果很严重。但如果任其恶化,还会有更严重的后果,或许专家索要的证据也会出现。
笔者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继续做理性的分析。
“四河”及“五河”流域,既然成为了河流流域,植被发育肯定非常良好,相应也有不错的生态环境。而植被发育良好离不开经年不断的良好的降水环境,在这两个区域,良好的降水条件之一如前面分析过的,就是相应湖区的水分蒸发。一旦湖泊干涸,则意味着持续的降水条件消失,河流也会相应地变成季节性河流,没有了持续的降水的滋养,植被也会相应枯萎,一旦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多山地形,地处南方,季节性的降水将会造成大量的土壤流失,一旦大量沙土流入湖区,现在的草原还会变成沙漠,到那时,洞庭,鄱阳这两个鱼米之乡,包括相应河流流域的大片土地,尤其是湘鄂赣三省的大部分地区,恐怕就成了黄沙茫茫的江南戈壁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区域为多山地区,所以跟华北、东北等平原地区相比,无规律性降雨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在土质保水性能好,地势平坦的华北、东北地区,一两个月降一次雨,就可以保证土地湿润,满足农作物和植被的生长需要。而在多山地区,如果没有比较频繁的规律性降水形成的植被保护,较长周期的无规律降水不但不能在坡地上保留,而且还会冲刷山坡造成土壤的流失。洞庭湖,鄱阳湖的湖盆是两个天赐的地质构造塌陷,正是这两个湖盆贮留了江水,形成了湖泊和湿地,这才有了相应地区的稳定降水和良好植被。可以说,在多山地区,如果没有这样的良好条件,就算有再多的降水,后果只能是对山坡形成更严重的冲刷。
解决方案:水库蓄水应当缓行
笔者作此文章,并非要评价三峡工程的功过。因为大坝业已建成,重要的是发挥其作用而消除其不利影响。
大坝能蓄水,能发电,能提高上游的通航能力。
但强行截流,对下游地区造成的影响已经很严重,还可能更严重,这是必须消除的。
笔者认为,根据已经出现的问题,及问题的发生机理,解决的方案就是水库的蓄水应该改为自然的方式,有条件地蓄水,这个条件当然也是一个自然的条件,那就是保证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的“吞吐长江”的特征。也就是保证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长江流域湖泊的正常水位,因为保证湘鄂赣三省相关地区的整体生态环境和甚至是生存条件的重要性显然远远大于通航和发电。这或许会使水库以后的蓄水过程变得很长,但必须坚持,因为强行截流造成的影响还得靠时间来修复。
至于防涝的问题,还是要靠坚固的岸堤,水库蓄水防止下游涝灾并不是可靠的措施。
在此,附上一首毛泽东主席的《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这是主席大气磅礴诗词中难得的梦幻般的唯美作品,诗人笔下的洞庭美景不应该毁灭在我们的手中。
建议:三峡水库蓄水必须在确保洞庭湖,鄱阳湖正常水位为前提。
2563710

已有10人联署签名
x-lz2010  新功泾沟储宏  阙光辉  张奋  学书   【查看全部】
谢谢,您是本文第 14065 位阅读者,共 26 个跟贴

【投诉】
天下第一丑的更多建议:
建议5730号:取消增值税或在增值税计税中将工资奖金作为可抵扣项目
第2楼 真值得专家好好研究一番
[ zaihua423 ] 发表时间: 2011-06-09 10:24:57                                    [ 点评 ][ 投诉 ]
真值得专家好好研究一番,大坝关系千秋万代,如果我们只想急功近利,必将祸及子孙后代,如此重大问题,还是不能图巧省事,多商榷、多探讨、多争论,只有好处。谢谢网友的提案!
第3楼思索
[ 175.148.83 ] 发表时间: 2011-06-09 11:54:38                                    [ 点评 ][ 投诉 ]
说的很有道理,这个道理是否正确?有待气象水文专家说话了!
第4楼水库的蓄水应该改为自然的方式,有条件地蓄水
[ 118.183.67 ] 发表时间: 2011-06-09 22:18:02                                    [ 点评 ][ 投诉 ]
水库的蓄水应该改为自然的方式,有条件地蓄水
第5楼 人类影响天气能力有限 宇宙运动才是主因
[ 123.152.241 ] 发表时间: 2011-06-10 06:13:21                                    [ 点评 ][ 投诉 ]
近几年极端天气多发,大概全世界都一样,前几天美国还发生罕见龙卷风,是三峡大坝影响?日本大地震也是三峡大坝影响?显然高估了人对自然的影响力。大型工程对小气候有一定影响,就是城市一幢高楼对小范围内的风向风速都会产生影响,但不可能改变季风、云团水汽大范围运动的规律。
第6楼 可以组成气象水利专家团以及下游用水单位联合决定。
[ ms1225 ] 发表时间: 2011-06-10 07:17:47                                    [ 点评 ][ 投诉 ]
水库蓄水与放水首先要尊重气象水利专家的意见,可以组成气象水利专家团以及下游用水单位联合决定。
第7楼 库水低温很麻烦
[ 122.225.125 ] 发表时间: 2011-06-10 09:25:04                                    [ 点评 ][ 投诉 ]
还要注意水库始终在排放库底冷水,水汽热容量很大是3000倍。每天排放水的水温和环境温度的不一致,影响很大。于是降低水库高度可能比较好。降低10米,水库表面积会减少很多。今后仍然从风能太阳能要能源。
第8楼 关于加快三峡电力输往深圳的建议。
[ 219.134.47 ] 发表时间: 2011-06-10 09:41:08                                    [ 点评 ][ 投诉 ]
关于加快三峡电力输往深圳的建议。关于加快三峡电力输往深圳的建议。关于加快三峡电力输往深圳的建议。关于加快三峡电力输往深圳的建议。
第9楼 个人见解
[ 60.180.101 ] 发表时间: 2011-06-10 10:05:43                                    [ 点评 ][ 投诉 ]
“三峡水库蓄水必须在确保洞庭湖,鄱阳湖正常水位为前提”是正确的。“三峡水库蓄水”实行“丰水排,少水蓄”,违背了自然规律,也违背了“水库平均径流量”的最基本的功能。
几个观点有异议:
1、两湖流域的降水,不以水库蓄水前后有影响,185高程大坝对降水不具影响力。
2、两湖都有“吞吐长江”,丰水吞,少水吐,也就是夏季吞,冬季吐。
因三峡水库在少水期蓄水,减少下游的径流量,从而增加了两湖流域的湖泊水量的流失,碰上今年气象上的少雨,才出现今年的大旱
第10楼 说那么多都没用
[ 123.117.109 ] 发表时间: 2011-06-10 10:45:40                                    [ 点评 ][ 投诉 ]
应该考虑在干旱的时候,在黄海海面来个人造台风,整个华北甚至新疆,蒙古的降水问题都解决了.
第11楼就三峡水库以自然方式蓄水
[ 221.137.30 ] 发表时间: 2011-06-10 13:07:35                                    [ 点评 ][ 投诉 ]
也谈看法.长江三峡水库建成后.形成纵深约300公里.宽度约原来几倍的水面.这扩大的湖面.蒸发量必然成倍增长.形成烟囱效应.加大对流的高度.范围.空气由地面向湖面流动.高空则向外围流动.将湿润水气带向更远的地域.而形成库区.及周边地区水气蒸发型的干旱.去冬新疆等地的西北普降大雪.大雨其水汽是否由此环流带入[当时库位165米左右]因环流阻碍.改变南北的暖冷空气的交汇地域.假设是真.看似坏事.实是好事.我们是否调节库位而达到调节雨雪区的地域.[当库位降至157米左右]就是现在.长江中下游区域又恢复原态.阴雨.大雨.甚至暴雨.为此区域补充大量雨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其水源主要是由长江水位的高低来保证[三峡这此放水已证实].如在湖泊入江口.建筑一条低坝.调控湖泊蓄水量.而不是任其退涨.如此即可蓄洪又可排洪.如有条件.让湖泊形成一进一出二囗子.利用长江水位差.起清洁.排泥功效.又保证水量.当然是看法.
第12楼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 220.234.122 ] 发表时间: 2011-06-10 14:02:36                                    [ 点评 ][ 投诉 ]
三峡利大于弊,长江下流就算变成了沙漠对三峡发电赚钱,是没有影响的,要是为了不让下流变沙漠,不在蓄水,或者少量蓄水,会导致影响发电,影响发电就会导致国家利益受到伤害,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所以大家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支持三峡让它可以维持最佳的发电,为祖国多赚点钱。
第13楼 Re: 第2楼
[ 220.234.122 ] 发表时间: 2011-06-10 14:02:20                                    [ 点评 ][ 投诉 ]
三峡利大于弊,长江下流就算变成了沙漠对三峡发电赚钱,是没有影响的,要是为了不让下流变沙漠,不在蓄水,或者少量蓄水,会导致影响发电,影响发电就会导致国家利益受到伤害,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所以大家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支持三峡让它可以维持最佳的发电,为祖国多赚点钱。
第14楼 要从长远的利益出发
[ huo512 ] 发表时间: 2011-06-11 02:00:58                                    [ 点评 ][ 投诉 ]
三峡工程的争端由来已久,毫无疑问,其中肯定有利有弊,至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专家学者们其实都应该心中有数。若真是利大于弊,果断执行倒也合理,但希望不是由于政绩工程的因素左右了最后的判断。有时候很多工程项目尤其是涉及环境问题的项目,要仔细斟酌,以长远的利益为重,否则,有可能影响的不止一代人。
第15楼 三峡大霸
[ 123.174.56 ] 发表时间: 2011-06-11 10:35:08                                    [ 点评 ][ 投诉 ]
自然气候变幻无常,有的年分风调雨顺,有的年分干旱或洪涝.别总拿三峡大霸说事.世界上哪个有水资源的国家不想利用.你是否还想如满清时期那么反对火车?
第16楼 Re: 第2楼
[ 60.167.69 ] 发表时间: 2011-06-11 16:52:20                                    [ 点评 ][ 投诉 ]
作者以忧国忧民的旁证博引说得似乎有点道理,但愿这篇文章能引起专家的注意,如何趋利避害造福子孙,在能人为可控的情况下,实现最大的利益化,以消除隐患。(无论是那方造成的隐患都得考虑进去。)
第17楼 无常识
[ 119.32.236 ] 发表时间: 2011-06-11 22:16:58                                    [ 点评 ][ 投诉 ]
洋洋一大篇,只反映了知识之浅薄!
第18楼 请楼主多看一些气象水利专家的介绍,不要混淆视听。
[ 220.169.58 ] 发表时间: 2011-06-12 10:51:14                                    [ 点评 ][ 投诉 ]
有请楼主多看一些气象水利专家的介绍,不要混淆视听。
“自然气候变幻无常,有的年分风调雨顺,有的年分干旱或洪涝.别总拿三峡大霸说事.世界上哪个有水资源的国家不想利用.你是否还想如满清时期那么反对火车?”
“近几年极端天气多发,大概全世界都一样,前几天美国还发生罕见龙卷风,是三峡大坝影响?日本大地震也是三峡大坝影响?显然高估了人对自然的影响力。大型工程对小气候有一定影响,就是城市一幢高楼对小范围内的风向风速都会产生影响,但不可能改变季风、云团水汽大范围运动的规律。”
第19楼 三峡水利是基础,基础河渠是配套。
[ 220.165.70 ] 发表时间: 2011-06-12 14:59:14                                    [ 点评 ][ 投诉 ]
谁在那儿乱讲三峡的坏话,你们懂不懂,乱发言。要不是这个工程。每年长江两岸的百姓都在提心吊胆,而人们却对大的洪水无能为力,只有望江兴叹。我是从长江边长大的人,我深知这苦。现在有了三峡工程,睡觉都踏实多了。至于旱和涝和问题,长江边上哪年不是或多或少这样,只是现在网络媒体报道多了,人们消息灵通了才知道那里发生了啥事,其实以前还不是这么大大小小地在旱、涝。不过,水利是保障,现在主要是水利年久失修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有的地方与这些受灾的地方只隔不远,同在一个地区为什么不旱、涝,(我去关注过),因为那至少可以抵挡一阵子。这主要是上一代老革命带着那些劳动者修渠修河搞的好,那时没条件,是肩挑背扛挖出来的人工河,来抵制自然灾害。但现在发展好了,机械化、自动化了,可渠坏了,河平了,灾害来了怪天怪地,试想这些年的人都作什么去了,想过长远规划没有,因为有些基层领导不管老百姓这些事了,这些事看不出成绩又得不到自己好处,所以盖房修楼作为他们主要工作,一个工程下来人人欢喜,可大地发怒了,人们无法应对了,就对三峡发起牢骚了,是无用的表现。想一想,有了三峡是不是还应有一些配套的水利设施呢,不能一个三峡就一劳永逸吧。给三峡赋于这么大的担子,没想到会不会感觉三峡的担子太沉了。就象一家人作事,如果一个人能力大都依赖他,其它人都无所事事,那这个人的压力太大了,不能有一点闪失呀,这样作还会让他束手束脚,不利于全家的发展。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三峡诸多个小型水利和沟渠帮不好吗?!至少可以缓解一阵子。希望那些所谓的干部真的要用心为老百姓作事。别搞花架子误国误民。
第20楼 三峡没有错
[ 220.165.70 ] 发表时间: 2011-06-12 15:01:37                                    [ 点评 ][ 投诉 ]
谁在那儿乱讲三峡的坏话,你们懂不懂,乱发言。要不是这个工程。每年长江两岸的百姓都在提心吊胆,而人们却对大的洪水无能为力,只有望江兴叹。我是从长江边长大的人,我深知这苦。现在有了三峡工程,睡觉都踏实多了。至于旱和涝和问题,长江边上哪年不是或多或少这样,只是现在网络媒体报道多了,人们消息灵通了才知道那里发生了啥事,其实以前还不是这么大大小小地在旱、涝。不过,水利是保障,现在主要是水利年久失修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有的地方与这些受灾的地方只隔不远,同在一个地区为什么不旱、涝,(我去关注过),因为那至少可以抵挡一阵子。这主要是上一代老革命带着那些劳动者修渠修河搞的好,那时没条件,是肩挑背扛挖出来的人工河,来抵制自然灾害。但现在发展好了,机械化、自动化了,可渠坏了,河平了,灾害来了怪天怪地,试想这些年的人都作什么去了,想过长远规划没有,因为有些基层领导不管老百姓这些事了,这些事看不出成绩又得不到自己好处,所以盖房修楼作为他们主要工作,一个工程下来人人欢喜,可大地发怒了,人们无法应对了,就对三峡发起牢骚了,是无用的表现。想一想,有了三峡是不是还应有一些配套的水利设施呢,不能一个三峡就一劳永逸吧。给三峡赋于这么大的担子,没想到会不会感觉三峡的担子太沉了。就象一家人作事,如果一个人能力大都依赖他,其它人都无所事事,那这个人的压力太大了,不能有一点闪失呀,这样作还会让他束手束脚,不利于全家的发展。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三峡诸多个小型水利和沟渠帮不好吗?!至少可以缓解一阵子。希望那些所谓的干部真的要用心为老百姓作事。别搞花架子误国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