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地下人防办:独生子女引发资源战:年轻父母难逃育儿焦虑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32:18
',1)">
独生子女引发资源战:年轻父母难逃育儿焦虑症
导语:现在养个孩子为什么这么难?这是年轻父母,尤其是妈妈们很焦虑的问题。孩子不肯好好吃饭怎么办?上了幼儿园受欺负怎么办?别家的孩子都会认字说英文,我家孩子就会成天瞎玩怎么办?……从吃喝拉撒到选什么特长班、上什么幼儿园,父母们成天要面对这些烦恼。父母对孩子如此的高关注以及由此带来的高压力引发了一个越来越普遍的问题——“育儿焦虑症”。

新浪女性综合
“育儿焦虑症”表现
孩子不好好吃饭,焦虑
为照顾孩子,飞飞妈辞去工作成了“全职妈妈”。可是,光是孩子不好好吃饭,就让她头疼焦虑不已,“我想起来连觉都睡不着”。原来,飞飞每次吃饭都吃不多,几乎没吃过馒头之类的主食,偶尔吃米饭,面条,平时喝稀饭,吃菜,或者蔬菜粥,牛肉粥,吃稍微大点的东西,就会卡着,要吐出来。
“为让孩子能多吃点,我变着花样做饭,可做了他不好好吃,经常担心他营养不够。本来辞职在家就是为了带好孩子,可现在孩子连饭都吃不好,真是失败啊。”飞飞妈郁闷极了。
怕给孩子买书少,焦虑
六一节到了,妈妈们在育儿群里互相交换购书信息。不少妈妈下了一单又一单,感叹着,“看别人给孩子买书,怕自己孩子的书少,就又买了好几百元的书”。
“我一看见别人推荐的好书,我们没有,就忍不住上网买,买不到就很焦虑,仿佛不买就亏欠了我家宝宝。”艺艺妈说,“别看我家宝宝才两岁多,四五岁要看的书我已囤了不少。其实我想填补的不是宝宝的书单,而是自己心里的不足感。”虽然想得清楚,但艺艺妈不知道怎样去克服这种莫名的焦虑。
孩子性格内向,焦虑
“牛牛在家可活泼,可出去玩的时候不爱说话。别的小朋友拿他的玩具,他也不争不抢。人家推他,他也不知道保护自己。我发愁,上了幼儿园,没有大人在身边,受欺负可怎么办?”牛牛的妈妈辞职在家,全部时间都给了孩子,“我全身心付出,甚至没有了自我,可孩子还不如别人家孩子活泼,我挫败感特别严重。”
攀比早教成果,焦虑
欣欣才几个月时,欣欣妈就已开始选择早教,几乎把郑州市内的大型亲子机构试听了一遍,选择了一家较为满意的。欣欣1岁多的时候,又增加了音乐课和绘画创意课。
最近欣欣妈很焦虑学英文的事情。看到有的孩子两岁多就能看懂英文绘本,还有一些妈妈在博客上晒孩子的英文说听,欣欣妈很着急,“现在基本不操心吃喝拉撒,又开始考虑教育。我觉得可累”。
育儿焦虑症的产生原因
“独一代”和“独二代”同堂
看起来,子女数量的减少是世界性育儿焦虑的源头,但对中国这样一个实行了30多年计划生育的国家,情况还不这么简单。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它创造了减少相当于一个欧洲人口的控制奇迹,也创造了1.6亿左右的独生子女。至今对这一生育政策的社会评价,多集中在新生儿减少造成的人口红利降低、社会结构老龄化和未富先老等经济、社会问题,但如果结合成熟工业社会的心理学研究,可能会发现,当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成为父母时,他们所经历过的育儿模式,会对他们今日的育儿心理产生强大的影响。
国家人口计生委前主任张维庆曾表示,“十一五”时期(2006到2010年)中国面临着第四次生育高峰。这一次婴儿潮从2005年开始,大约将到2015年后结束。相比前几次婴儿潮,这一轮新生儿高峰在绝对数值上并不引人注目,但特殊之处在于,父母大都是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出生,这正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起点。这意味着,中国的家庭结构中,第一次普遍出现了两代独生子女同处一室的局面。
不管是从育儿的经济成本,还是从和上一辈的感情联系来看,让老年人帮助育儿都成为城市白领普遍采纳的一种方式。按照一项在线数据的调查,尤其在北京上海这样消费成本居高不下的超大型城市,老年人帮助育儿的家庭占到70%~80%。   三代同堂,其中两代都是独生子女,这是中国目前比较特殊的家庭结构。从好的方面看,两代人共同养育孩子,这有助于育儿的安全和健康,以及整个家庭财富的增长。但这种模式在积累两代人财富的同时,也积累了两代人的焦虑——它们将共同作用到对同一个孩子的养育过程中。
紧缺之困
“独一代”的父母,和“独二代”的孩子之间相差了约30年。在这30年间,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资源的种类与分布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生产,喂养,上幼儿园,上小学……看起来是再正常不过的育儿链条,但如果再循着传统的路径走,会发现意想不到的阻力。   孙杨是北京人,受过高等教育,在一家颇有声誉的传媒公司上班,不是举目无亲、全无资源,但当她从2010年开始怀孕后,她经历了从未有过的焦虑感。
孙杨和丈夫遭遇了育儿链条上第一环的资源短缺。以协和医院为例,“产科只有一、三、五开诊,而且每天只有5个号”。孙杨的丈夫马宇驰对记者说。资源的绝对短缺,还在网上催生了协和医院产科挂号攻略这类信息指南。“那些早就等在大厅的人是前一天晚上医院下班后就去排队的,每人按先后顺序给一个排队的号,然后不能回家睡觉,因为整晚隔些时候就会有人出来点名,不在的人就被划掉了。像马宇驰那样第二天早上才去的,不管多早都是连进大厅的资格都没有。”孙杨对记者说。马宇驰为此开了一个“一切为了孩子”的微博,他说:“我觉得我们就是现在最典型的父母,城市里长大的‘80后’、独生子女、有一份收入还可以的稳定工作,如果我们生孩子都这么难,北京城里那么多外来打工的,可怎么办?我开一个微博是想跟朋友们交流、分享我的心情,也想记录整个生命诞生的过程。”
如果把育儿焦虑症的爆发点分为几个阶段,生育难不过是第一个门槛。婴儿潮通常被用来解释――70年代生人的平均生育年龄推后,导致与“80后”的生育高峰出现了重叠。但这种解释可能夸大了生理上的不可抗因素,而掩盖了我们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实际上,产科挂号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北京的产科大夫严重短缺。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主任医师王琪告诉记者,作为医疗纠纷的重灾区,产科工作辛苦,风险较大,而待遇却很低。产科医生24小时接诊,夜里常被叫起,精神长期紧张,容易发生差错事故,导致产科医生流失严重。一些大型三甲医院产科床位不足40张,有些甚至与外科共用手术室。由于高级人才短缺,很多医院产科缺乏处理疑难杂症的经验,不愿接收危重病人。于是,大量产妇集聚专科医院,出现了就医难。
相似的情况出现在育儿链条的下一环。2007至2009年,北京市的新生儿有41.575万人。他们将从2010年开始陆续进入幼儿园。而从2009年北京市合法幼儿园的在园人数看,北京能提供的幼儿园学位数约为24.8万人。这意味着,北京的幼儿园学位缺口,约为17万名。当然,在已经市场化的学前教育领域,选择收费在5000元以上的高档幼儿园,可能会让竞争减少,但会遭遇到老一辈父母生活经验的质疑。要知道,在他们养育“独一代”的80年代,正是计划经济下公共资源的巅峰期。街道幼儿园、机关幼儿园、企业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各种形式和主体的学前教育琳琅满目。从全国范围看,80年代光街道幼儿园就有10万所(这一数据在2007年变为2万所),而且收费低廉。一个学期的学费两块钱,这是让上一辈父母念念不忘的收费标准。如果选择众多正规体系外的“山寨”幼儿园或者家托,在食品安全与治安问题频发的今天,体制内有监管的尚不可靠,体制外的更难以信任――谁来为你孩子的安全负责?
这是中国育儿焦虑症的核心。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普通家庭的孩子最重要的上升通道,但如果循着上一代的既有路径,却要遭遇即便拿钱也难以解决的激烈竞争。
选择之难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育儿的必需品,中国的年轻父母面临着供不应求的困境,那在育儿的副产品上,他们面临的则是选择太多的焦虑。
一句有关育儿深入人心的说法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结合“独一代”的成长史,这句话足以成为鞭策新一代父母的警世恒言。70年代人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在竞争中长大并在竞争中持续前行,他们承受的压力,是以前年代的人所无法相比的。虽然每个真心爱孩子的父母都会认同,孩子不应该成为标榜的工具,但如果孩子的竞争力就是父母文化程度和教育力量,以及对孩子负责程度的竞争,那么把孩子当成自己一件伟大的作品互相炫耀攀比,似乎也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这也催生了名目繁多的早教市场。从孕期妈妈学习班接触早教课程开始,于杭就成了早教课程的拥护者,宝宝的语言、动作、社会交往各阶段各方面不同品牌的早教课程她都仔细比较考察过,选择或者不选择的原因都分析得清清楚楚。“雅马哈音乐是对孩子进行音乐节奏的训练,它不是功利性的考级或技术训练,因为它一点不教指法,我只想培养孩子的音乐鉴赏能力。美吉姆的特点是强调运动,我不是说我孩子的运动方面不好而是希望他能够在非竞争环境下有力量和平衡感的训练。范阳画室也不是学习绘画技巧,它训练的是孩子能够用画画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外资早教班虽然强调双语教学,可是我觉得,每周上一次课对英语的帮助不大,而且教具里面用大屏幕点读也不好,宝宝在家里都是不看电视的。”
“70后”“80后”的父母大多经历了自己父母望子成龙、考试激烈竞争的少年时代,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被应试教育和功利性学习所压迫,极力强调培养的是孩子们基本素质和能力,可这些基本素质又包括绘画、音乐、体育等许多方面十八般武艺。于杭觉得,自己和丈夫都是体制内的人,体制内有体制内的好处,但是她希望自己的宝宝将来除了工作有自己喜欢的领域,还能自由度大一些,而这些都是以这些课程所培养的素质为基础的,这又是另外一种望子成龙。
早教产业在家长认可的背景下扩张很快,东方爱婴的总经理贾军告诉记者,地域上讲,他们已经把连锁店从大城市扩张到县城,而年龄阶段上也由0到3岁扩展到4至6岁的幼儿园时期。
过来人支招
家长忌功利心理,要顺其自然
“做妈妈的,哪个没有焦虑过呢?没有焦虑过就不是好妈妈。”说起焦虑,真真妈深有感触,但她终于克服了自己的焦虑,“育儿书可以看,但千万不要教条,每个孩子的发展阶段都不一样。千万不要有别的妈妈都胜过你的想法。妈妈们千差万别,只要心平气和地爱孩子,大家都一样。”
她说,如果家长太紧张,孩子会受影响,即使你认为自己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一直克制自己的焦虑,但实际上还是会第一时间传递给孩子。克服焦虑,要顺其自然。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最忌功利心理。
不和别人比,追求自己能达到的目标
淘淘爸曾经是名“极品焦虑”的爸爸,淘淘两岁多才说话,大动作和社会交往都不行,“有时候我整夜看着他入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看了一些心理方面的书才明白,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的问题。”
“你对孩子有信心,会胜过你对孩子的焦虑。”他说,“要知道什么对孩子最重要,知道什么是现阶段最重要的,我对我的孩子有信心,我对自己有信心,我不和别人比,我追求自己能达到的目标,孩子的改变是我需要长期付出努力的,现在,我对孩子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