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地铁8号线规划图:珍藏在邮艺间的美好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00:55

        珍藏在邮艺间的美好记忆            亦 林

   时空相互交叠,岁月纵然迢遥。相信每个人都存留着一些曾经与家人与朋友间的书信或照片,而每一封信和照片的背后都会有些许往事,都会勾起人们的回忆。我至今珍藏着艺术家与集邮爱好者书信间带来的一段美好回忆。今天,就让我带您一起走进那段珍藏在邮艺间的美好记忆,以飨读者。
                    与金秋有个约会

那是1986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当我打开收音机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我国将于1987年9月在北京举办首届中国艺术节的新闻,听到这一消息后,我便筹划制作一部文艺题材邮集的决定。在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为人民大众所尊敬、所爱戴的艺术家,他们灿若群星,为我国的文化艺术之宫增添了光彩,为人类的文化宝库增加了财富。我爱艺术,亦爱集邮。于是我专门订阅了大量相关杂志,购买了大量相关报刊,并多次到图书馆查阅了《中国艺术家辞典》,同时对从事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曲艺、杂技、书法、绘画、雕塑和部分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士,以及曾获得“百花奖”、“金鸡奖”、“梅花奖”艺术家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收集和梳理,全部资料准备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转眼间,我期盼的又一个金秋终于到来了。

1987年9月5日—24日,首届中国艺术节如期在北京首都体育馆隆重举行。这是建国以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举办的首届国家级艺术节,邓小平亲自为中国艺术节题写了节名,万里任中国艺术节组委会主席,并出席了开幕式。我国邮电部邮票发行局专门为此印制和发行了《中国艺术节》纪念邮票一枚,在邮票发行日当天,我分别向遍布全国28个不同省、市、自治区,包括当时香港地区的200位艺术家和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士寄去了《中国艺术节》邮票首日封,同时也向每位艺术家寄去一封信,表达了我的诚挚,并请他们分别签名题词留念。


                     如飞而至的回信

对于一个素不相识的集邮爱好者来说,艺术家们能否满足我的愿望,寄出的信会不会有去无返?20多天过去了,很快摆脱了忐忑不安的心情,我所期盼艺术家的回信如飞而至,陆续收到音乐界:贺绿汀、雷振邦、乔羽、施光南、王立平、李德伦、严良堃、彭修文、郑小瑛、于海、王昆、刘淑芳、李光羲、马玉涛、马国光、贾世骏、刘燕平、董文华、关牧村、成方圆、李波、李元华、杨洪基、陆春龄;舞蹈界: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资华筠、陈爱莲、赵青、薛青华、莫德格玛、阿依吐拉、崔美善;影视界:谢添、桑弧、谢铁骊、严寄洲、郑洞天、王苹、吴天明、张良、董克娜、黄阿原、孙道临、张瑞芳、田华、王晓棠、石慧、于蓝、祝希娟、程之、李默然、于洋、黄婉秋、梁音、仲星火、劳力、方辉、斯琴高娃、唐国强、朱时茂、达式常、马精武、曲雲、刘龙、李连杰、周里京、肖雄、张国民、金翼、郭旭新、乔榛、刘广宁;戏剧、戏曲界:夏衍、舒强、于是之、苏叔阳、刁光覃、朱琳、金乃千、唐爱梅、叶子、郑榕、李婉芬、杜澎、周正、殷之光、石维坚、朱漪、连德枝、王景愚、梁冠华、君秋、袁世海、杜近芳、梅葆玖、梅葆玥、叶少兰、李维康、杨淑蕊、李光、洪雪飞、侯少奎、关肃霜、赵燕侠、裴艳玲、张宝英、刘玉玲、王冠亚、牛桂英;曲艺界:马三立、骆玉笙、魏喜奎、刘兰芳、田连元、刘司昌、郭全宝、郝爱民;书法、绘画、雕塑界:刘开渠、曾竹韶、欧阳中石、李滨声、董辰生、陈幼林,以及著名作家王蒙(时任文化部长、中国艺术节组委会副主席)、著名诗人贺敬之(中国艺术节组委会副主席)的回信。其中,一些艺术家不仅亲笔给回信给我,还专门寄来他们的艺术演出照和生活照,一些当时在国外从事公务活动的艺术家,时隔一年,他们回到国内后,便马上回信给我,收获艺术家回信数量和过程达一年半之久,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完全得益于艺术家们的鼎力相助。

 
                     收获和感动

随着光阴的流逝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一些艺术家有些已逝去。如今,健在的艺术家已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两鬓也已多了许多银丝,虽然与当年相比风华不在,但仍然在为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做着不同的奉献。在此,重温他们所塑造的许多艺术形象,仍被广大观众誉为经典的一面面旗帜,这些艺术家们都有着不可取代的神圣地位。

在我所收获艺术家的回信中,有些虽然无言、无语、无主题,只是签名和盖名章而已,但对我来说已经非常欣慰了。当然,尤为令我感动的是艺术家题词中对艺术的真诚表达,虽然没有冗长的词藻,但在他们所留下的题词中,有些表达则完全属于他们对艺术道路的执着和追求。例如:作曲家雷振邦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歌唱家刘燕平题“发扬光大民族艺术”;舞蹈家莫德格玛分别用蒙文和汉文题“艺海为家,志在千里”;影视艺术家孙道临题“永攀艺术高峰”;话剧表演艺术家叶子题“让中国艺术在群众中生根,中国民族艺术才将更加发扬光大”;李婉芬题“艺术永远属于人民”;梁冠华题“愿全社会和爱护,并更加重视艺术事业,艺术属于全人类”。

有些表达则是那个时代灌输给他们对艺术价值观的体现。例如:享有“魔笛之称”的笛子演奏家陆春龄题“老当益壮甘作人梯,青出于蓝胜于蓝,共同为振兴民族音乐事业贡献一切力量”;舞蹈家贾作光题“高山无坦途”;资华筠题“思想以它自己的语言喂养它自己而成长起来”;影视艺术家李默然题“金不可缕,业精于勤”;劳力题“艺贵在真”;京剧艺术家杜近芳题“中华民族人,中华艺术魂”;李光题“为振兴京剧而奋飞”;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刘玉玲题“愿为京梆子的发扬光大奋斗终身”;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题“艺无顶峰,天无尽处”;刘兰芳题“政通人和,歌舞升平”。

有些表达则是艺人与邮人间的相互尊敬和率真。例如:歌唱家贾世骏题“邮艺无止境”;李光羲题 “有志竟成”;王昆题“祝您集邮丰收”;董文华题“祝你运气好”;影视艺术家于洋题“敬人者受人敬”;舞蹈家赵青题“永葆青春”;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题“小林先生集邮留念”;话剧表演演艺术家郑榕题“动之以情,才能喻之以理”;王景愚题“艺海无涯”;石维坚题“情真”;连德枝题“愿儿童戏剧给孩子们带来更多欢乐”;昆曲表演艺术家侯少奎题“庆祝中国艺术节胜利开幕”。

总之,这些经历过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家,在题词中所呈现出他们对艺术的那种认真与真诚,那种感叹与感慨,那种平和与质朴,正是这种心态滋养出他们的艺术和才华,艺术家们的题词既是对自己漫长艺术人生的一种回忆,也是伴随他们曾经岁月的一种沉淀,从耐人寻味的题词中,既可看出艺术家们独特的个性,亦可看出他们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与真谛,正是他们对艺术的那种庄重和神圣,记录了他们对艺术的真挚,印证了历史的瞬间和岁月不可抗拒这一亘不变的真理,他们是一代星光永恒的艺术家,他们无愧于“德艺双馨”艺术家的称谓。

此外,题词最少艺术家: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影视配音艺术家乔榛,虽然只仅仅题写了一个“恒”字,但已经令我倍受感动了,因为当时乔榛已身患重病(至今病魔缠身),一个简单的“恒”字完全表明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不懈追求。

题词最多艺术家:则是曲剧表演艺术家魏喜奎题“中华戏曲多彩,书画而属精绝,举世瞩目艺术节,围人欣欢雀跃,盛况不为人意,百花犹该竞开,经验尚待做总结,希望寄于二届”,表达了她对中国艺术节有感而发的一种抒怀。

最精辟题词:则是词曲作家乔羽引用王羲之《兰亭集序》题“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其寓意既表达了艺术家在中国艺术节的济济一堂,也表达了贤良有才艺术家在这部邮集中的集聚。

最有趣题词:则是影视艺术家谢添以他擅长倒书题“争艳”,两字虽不多,但刚好与首日封封面寓意艺术百花设计相呼应,显得竞呈美艳。

最费解签名:则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在我所收到近200位艺术家的回信中,他是唯一用红笔签名的艺术家,命运真的很奇妙,当我收到他回信不久,便听到施光南溘然而逝的消息,也许他早已预感到命运对他的不吉,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绝笔信?

最珍贵首日封:则是剧作家夏衍先生将印有中国艺术节组委会公事封,贴中国艺术节邮票(盖中国艺术节节徽纪念章),并亲笔实寄的首日封,这也是十分难得的一枚实寄封。


                      对艺术家的崇敬
我不是追星族,并没有对艺术家实行围追堵截,完全出于对艺术家们的一种崇敬。他们在艺术上创作和塑造的每一部作品,即象一个音符、一段韵律形成的一支支美妙动听乐曲;又象一个个分镜头留下的经典楷范;同时也象经过传统笔墨书写和描绘出的一幅幅真实美好画卷,再现了艺术家们一个时代留下的经典,一个个遥远而又熟悉的名字给我留下了那段美好记忆。这部邮集的组合而成,也正是我对首届中国艺术节的一种特殊纪念,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显其珍贵,留在我心中的犹如一座座丰碑和富有情节性的历史写真,艺术家们抒发出的那种余韵值得我慢慢体味,如今每当看到艺术家们的题词,就如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我刻骨铭心,那种真实将化为一种别样的记忆样式升华在我心灵深处,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成为我永久珍藏的记忆。